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6篇 关于华为手机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时间:2023-02-16 07:09:51 调查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6篇 关于华为手机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供大家参考。

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6篇 关于华为手机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1

  华为手机国际市场调查报告 目录: 1.摘要

(1)调查目的(2)调查对象(3)调查方法

  2.华为公司情况分析 3.调查分析

(1)

  国际手机市场分析

(2)

  手机消费者购买习惯分析

(3)

  华为手机产品优劣及发展前景分析 4.总结和结论

  1.摘要: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信设备研究、开发、制造与销售的高科技民营企业。1999年公司销售收入120亿元,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并且在世界通信设备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地位,其中程控交换机在同行业综合排名第九。

(1)调查目的当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于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来讲,“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分工与合作,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既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中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华为作为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如何做好市场调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都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2)调查对象

  手机消费者 各大销售商

(3)调查方法

  深访调查法 定点拦截调查法 电话调查法 2.华为公司情况简介

  华为手机作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其在全球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据IDC(国际数据公司)报告,2012年华为智能手机在北美乃至全球的市场份额都位居全球手机品牌第四名且其发展趋势十分迅猛,然而华为手机仍然与其市场的领导者三星和苹果有一段距离。

  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全球第二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并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 1/3的人口。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我们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拓展,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我们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这使我们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我们的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华为还在全球设立了36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全球范围内的本地化经营,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也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华为不仅在企业经营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而且华为形成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因为华为人深知,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在企业物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靠文化资源,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获得发展。华为国际市场拓展,各类产品已经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巴西、韩国、泰国、沙特、埃及、新加坡等。华为国际化历程:第一阶段(1996年--1999年),可以理解为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零的突破,零的突破就是华为参与国际的招标,标志着其走上国际的舞台。第二阶段(1999年--2001年),赢得突破。这个阶段进一步派人到各个国家,对于通信来讲,只要哪一个国家人口多,他们认为电话需求大,就派人做市场。第三阶段,(2001年--现在),蕴含着两条战线:华为在全球部网以后,在欧美以外的全面突破,大力的拓展欧美市场。随着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的逐步提升以及客户逐步的买我们的产品,认可华为公司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在全球市场竞争的时候根本不把华为看在眼里过去了,慢慢的感觉到华为将给他们带来威胁。应当来讲,相当多的竞争对手处于竞争的需要,对华为公司进行一些战略上的遏制和经济上的遏制,来压制华为公司在各个国家的市场的发展,这个阶段来讲,竞争也是相当激烈和残酷。

  3.调查分析

(1)国际手机市场分析

  当今国际手机市场可谓是群雄逐鹿。苹果三星两家相争,各大手机品牌比拼激烈。中国的手机厂商虽然几年来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外出货量越来越大,但是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使用上显得能力不足,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大产品创新,才能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与传统豪强们分一杯羹。

(2)手机消费者购买习惯分析

  手机已经遍布全球,哪怕是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们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然而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截然不同。在尼尔森公司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全球手机用户调查》中,研究者观察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土耳其,巴西,意大利,俄罗斯和印度10个国家的消费者对手机型号的喜好和使用习惯,得出结论:“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手机使用习惯大不相同”。

  在美国和英国,大多数用户都选择使用智能手机,然而在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性能可靠的传统功能手机依然是用户的首选。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国家手机网络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除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区还没有建立起智能手机所需的手机网络。总体来说,年轻人更喜爱智能手机。随着这群用户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可以预见智能手机也将随之成为主流机型。华为作为敢于冲击国际手机市场的中国厂商,有必要研究全球各个地区的消费习惯,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终的决策主要依据一下的6个指标(外观、功能、价格、质量、服务和形象),并以之作为判断手机品牌好换的依据。显然,手机的品牌的表现越好,品牌的认知就越高,在消费者的视角上,则手机的品牌价值就更加突。另一方面,手机作为消费品特点来讲,也有自身的属性。其可分为具体的属性和抽象的属性。前者直接可以感受的到,而手机的服务、形象和质量则属于他的抽象属性。

  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价值只有在基于消费者的基础上,利用消费者对其产生的认知和表现才能作为他大小的依据。

  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看,物美价廉的手机更能博得消费者的青睐。相对于手机的多种功能和质量安全,消费者更注重手机的性价比是否合理。调查显示既经济又实用的手机才是消费者选购的大趋势。这无疑给了华为更多的机会。

(3)华为手机优劣分析与发展前景 优势:(1)华为作为世界500强,有一定品牌效应。

(2)华为手机价格较低,有价格优势

(3)华为已经拥有一定的良好口碑,注重科技研发与国际合作 劣势(1)华为作为新兴品牌基础薄弱,创新能力较之较差

(2)大多用户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国外的大品牌。

  华为作为基础薄弱的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有不小挑战与困难。华为在发达地区的市场扩张速度过慢,价格优势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华为手机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随着公司的扩大,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人才也是华为所缺少的。

  4.总结

  华为,可以作为中国公司的榜样。它的发展模式经营策略值得每个中国公司学习。在科技创新的今天,华为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人才投入,积极寻求合作,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做到产品服务客户良好地结合。看到了未来,但未来仍需拼搏。

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

  当今,最让跨国公司胆怯和痛苦的中国公司是谁?中国最有可能实现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又是谁?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本刊将给出一份最为详实的答案。在调查报告采写过程中,本刊记者深入华为,从高管到员工,经过长达一周的零距离接触和边缘摸底,历经一个多月大范围调查,掌握了大量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把华为8年海外艰难而具有传奇色彩的国际化历程真实地还原给读者。

  最初的“冲动”

  任正非判断国际化是华为度过“冬天”的惟一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化行动就跌跌撞撞地开始了。

  2004年2月的一天,华为总部接到了奥运会承办方的意外电话,点名要华为为即将召开的雅典奥运会提供全套的GSM设备系统。并表示,立即支付900万美元的订金。

  一向把竞标程序设定得极为严格烦琐的奥运会承办方,这次竟如此“化烦为简”,直点华为,一时让业界大为刮目相看。

  3月25日,华为在英国设立欧洲地区总部。这是华为在海外最大的机构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最大投资。英国泰晤士论报的权威评称,此举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6月份,华为光网络全球市场份额跨杆似的撇开了朗讯和北电,直逼阿尔卡特。

  7月28日,思科华为案的平局,让之前默默无闻的华为以此为跳板,纵身一跃至全球瞩目的视野之内,从而获得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合法驰骋身份。

  8月18日,《IT时代周刊》深入华为总部腹地采访时获悉,近期华为还将与西门子在欧洲有震撼合作。

  据接近华为高层的内部人士透露,一直以来为阿尔卡特所独占的巴西最大电信公司Telemar的互联网设备业务,现在已经被华为夺去了60%。

  目前,在欧洲、非洲以及中东市场,华为的电话线高速接入互联网设备已达到%的市场份额,而在6个月前,这个数据还不到1%。

  不久前,在瑞典铁路公司1000万美元的宽频设备的长期大合同的竞标中,华为力挫国际众敌,独得标主。

  同样是不久前,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电信运营商Etisalat的万美元的网络升级业务竞标中,华为和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国际巨头再度“狭路相逢”,并再次以技压群雄而中标。

  自《IT时代周刊》“华为国际化调查”截稿之日,华为的研发、生产、销售在全球悄悄布下的据点已达到50多个办事处,海外市场员工3000多人,华为全球的客户已经波及到国内外80多个运营商。在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研究所。在俄罗斯和巴西成立的合资公司已经分别向当地的客户提供成套通信设备。

  华为作为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华为在海外的战略布局已经完成了。”华为海外市场人士说。

  我们惊喜地发现,今天的华为以普遍低于国际对手25%的报价、无可比拟的研发能力、以及广泛得令人吃惊的设备供应优势,开始了让国际巨头头痛的国际扩张征程,这个被称为“土狼”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华为已经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

  任何一个参观过华为总部的人,都会和我们有一样的印象,这样的公司生下来就注定了要受到全球的热切关注。坐落于南国之窗深圳的华为公司从外表看就像大学校园一样,到处是庞大高耸的楼体,斑斓的鲜花装点成片的绿地。随意用一个角度去注视,都能感受到它的恢宏和气魄。丝毫不逊于《IT时代周刊》所见过的其他一流跨国公司的总部。

  就餐时间一到,来自楼群各处的年轻员工蜂拥而至,如此壮观的景象和氛围只有在大学城里才能见到,也许人群里那位围着饭堂窗口正为自己的饭盒忙活的普通长者,就是你要找的华为总裁任正非。

  中午12点半一过,随意走进办公大楼里一个房间,你都会被吓一大跳。员工们躺在席垫的地板上正享受着午睡的好时光。

  这个带席垫在办公室地板上午睡的习惯,可以追溯到1988年刚创业时的华为。那时,任正非和其他6个伙伴揣着2万元人民币把刚刚诞生的华为安置在深圳南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落里。

  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香港进口用户交换机卖给国内的宾馆、企事业单位用作总机。这项生意的利润高且需求大,因为进入门槛低的缘故,很快深圳就冒出了一大堆类似的公司,基于当时供货紧张、及对代理利润迅速下滑的先见性预测,任正非毅然把代理用户交换机赚到的利润投入到用户交换机的自行研发中,冒险押注公司的前途。用后来任正非自己的话说:“华为是由于无知而踏入了信息技术产业。”

  1988年正值中国电信市场起飞时期,从铺设固网到架立无线通讯基地台、再到采购网络设备和光纤等,生意一波接一波,机会很好。从低端到中高端,华为如嗜血的鲨鱼,迅速膨胀,每到一处均引起对手的恐慌。

  任正非经常引用一个在业界享誉很久的比喻,那就是“山羊为了不被狮子吃掉,必须跑得比狮子快;狮子为了不饿肚子,必须比山羊跑得更快。”所以一开始的华为,就为自己准备了在国内市场是“狮子”和国外市场是“山羊”的双重角色。

  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双重角色造就的“土狼性格”成就了今日华为的固守和拓展全球化的战略。

  1995年,中国通信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巨变。

  通信设备的关税相对较低,因而令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空前激烈。一方面,国际市场萎缩直接威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的拓展;另一方面,国际通信设备巨头在国外出现需求紧缩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把刚起步的中国市场作为其攫取的目标,以此来弥补他们的颓势,这势必给华为等国内企业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实际上,在2000年后,国外通信公司已开始用比以前残酷得多的价格竞争来与华为等企业争夺国内地盘。

  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下,华为的国际化似乎成了“逼上梁山”的选择。任正非对当时局势的总结是:“我们的队伍太年轻,而且又生长在我们顺利发展的时期,抗风险意识与驾驭危机的能力都较弱,经不起打击……不趁着短暂的领先,尽快抢占一些

市场,加大投入来巩固和延长我们的先进,否则一点点领先的优势都会稍纵即逝,不努力,就会徒伤悲。我们应在该出击时就出击……我们现在还不十分危险……若3至5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那么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基于这种危机意识,任正非判断国际化是华为度过“冬天”的惟一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化行动就跌跌撞撞地开始了。

  1994年,华为首次在北京参加国际通信展。1995年10月,华为再次参加日内瓦国际电信博览会。1996年,华为公司正式开拓国际市场,并将其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199

  7、1998年的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多少业绩亮点,1999年之前,华为基本上维持在“屡战屡败”的阶段,那时候往往只能见到客户,拿到标书,但是投标之后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结果。

  负责华为国际市场宣传的李杰向《IT时代周刊》介绍说:“那个阶段是很艰苦的,一个人在几个国家来回转悠,但是一直没有单子。第一次中标是在1999年,越南和老挝两国招标是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第一次真正的中标。”这个阶段华为的重心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在这个阶段,任正非已经在寻找华为同国际大公司之间的差距。其中华为的交货时间和研发周期是最突出的毛病,都比其他公司的时间长。

  这个差距直接表现在数据上,就是1999年华为的海外业务收入占其总营业额还不到4%。

  铸造华为“米姆”

  8年来的海外市场一小步一小步的累积前进,铸造了华为强悍坚硬的“米姆”——基因,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国际”华为。

  无论是和徐直军还是其他华为人谈华为的国际化历程,话题都绕不开8年前华为的海外“第一单”。1996年,香港和记电信刚获得固定电话运营牌照,需要在短期内实现移机不改号的业务,限定的时间只有短短3个月。而和记电信在欧洲所能找到提供的设

  国内市场大幅度萎缩,华为销售人员为了达成目标,全力冲刺。即使这样,也只完成了220亿元。此时此刻,华为的国际化出路迫在眉睫。如何迅速让海外客户真正接受华为?华为的品牌国际化如何运作?从1999年到2001年,华为的国际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9年,华为离国际化的市场营销仍相去甚远,其中一个根源是华为的国际化仍局限于“零打碎敲”的“兜售”,这与真正的品牌运作相比隔着一道长长的“鸿沟”。

  没有品牌的销售是艰难的,每一单要想拿下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徐直军回忆初入俄罗斯市场的情景,“有一次我们经过多方争取后,终于赢得了一个与俄罗斯软件方面负责人见面的机会。我们向他传递了华为可以做交换机的信息,但是他根本不信。第一句话就说,俄罗斯根本不会用任何新的交换机,所以不可能和华为合作。”

  踏平文化的鸿沟

  虽然华为的员工在出国之前都会在培训部门接受相关培训,比如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关产品等课程。但是那种异地的另一种文化、价值观、宗教和生活习惯给他们带来的是不适应。

  那时候他们最困难。他们遇到了在国内没有想象到的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人对中国不了解。

  刚从巴西回来的国际营销部的周道平深有感触:“你真的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看中国的。他们甚至以为中国人还在穿长袍马褂呢。有一次我们邀请客户来中国参观,他们出发之前到处找相关书籍,最后决定研读的书是《末代皇帝》!”

  由于中国的媒体不发达,对外影响力不大,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不是清朝的样子,就是红卫兵到处贴标语的形象。他们还一直怀疑中国人有没有电视看。在华为内部,许多人把《红高粱》称做是对中国形象有负面效

应的影片。尤其是《红高粱》在国外获奖以后,影响很大,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形象就更加思维定势了,他们还以为中国人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红高粱》上是一样的。

  从华为中东市场部回来的员工说:“我们有些员工在第一次出去下飞机的时候就遇到很多笑话。在国内我们出飞机场提取自己的行李包都是要经检查的,证明是自己的包裹才可以带走,但是到了国外就不同了。”他们第一次出国,下了飞机取了自己的行李包之后就站到了门口等待检查,安检对此感到莫名其妙,说不需要检查。

“这事虽然不大,但是发人深思,他们认为人们只会拿自己的行李,不可能拿人家的行李,所以就不用检查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一种长期的默契,我们还欠缺很多。”

  巨大的文化鸿沟造成了国度之间理解和信任的误区。这种文化之间的不理解使得电信运营商更加不相信中国能生产交换机。

“我们驻扎在那里的员工刚开始工作是很艰难的,他们往往要花费2年的时间来认识中国,然后再花1~2年的时间来认识华为,然后还要花1~2年的时间来认识华为的产品,然后才可能答应让我们去参加竞标。”李杰向《IT时代周刊》直陈坦言。

  在国外开拓市场有很多想象不到的行规,需要逐渐摸索。刚开始华为人接触英国电信(BT)时经常遭到冷遇,因为他们从来不相信中国人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交换机。那时华为甚至连招标的机会都没有。经过几年的摸索,华为人终于知道了BT的规矩:要参加投标必须先经过他们的认证,他们的招标对象都是自己掌握的短名单(short list)里的成员。终于找到了通往成功的捷径,于是华为申请参加BT的认证。经过两年时间的认证,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华为甚至中国的看法。华为公司的李杰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BT看都不看华为一眼,我们花费了3年时间,经过种种努力,最终进入了BT的短名单之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品牌国际化的含义。”

  华为的新闻发言人傅军把华为的品牌国际化过程分为3个层次:展览造势阶段,全面“外交”阶段和接受“检阅”阶段。

  造势国际大舞台

  华为有一条内部定律,那就是只要是国际通讯大展,华为一个不落都要参加。每年几乎要参加20多个大型国际展览,每年在参展上的投入至少是一个亿。在《IT时代周刊》记者所搜集到的关于华为国际展的资料中,1999年的埃及电信展、巴西电信展、莫斯科电讯展……2000年的南非电信展、突尼斯电讯展……2001年的美国展、墨西哥展、印度展……华为每到一个新市场,都会把规模盛大的通信展办到那里。

“1996年~2000年,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几十个国际顶级的展览会,一有机会就到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1995年开始,我们到日内瓦去看国际电联ITU的展览会,1999年华为开始参加ITU的展览会,到2003年华为参加ITU展览会的时候,租下的是一个505平方米的展台,成为当时场面最大的厂商展厅之一,给了西方电信运营商一个颇具震撼力的印象。”李杰回忆说。

  去年年底,阿联酋宣布由华为独家承建3G网络,这是华为甚至是中国厂商全球的第一个WCDMA 3G项目。这个项目一直是华为人引以为豪的,因为这一次他们不是以低价取胜,而是比最低的出价高出一倍,但是客户因为他们优秀的服务而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华为。

  华为第一个派到阿联酋去的是王家定,他刚到那里的时候,还不知道客户在哪里。只知道客户Etisalat是拥有世界级的先进网络的运营商,并与西方跨国公司拥有多年的合作基础,而他们对华为的了解却很少。

  对于自己的技术,华为人也信心不足。当时,华为的3G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而且与客户的关系基础薄弱,虽然几个项目负责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在阿联酋开了实验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局的建设。但是由于技术还没完全成熟,而且没有商用的案例,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了,随后进行与客户的交流效果评估,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客户给了最低的分数零分。付出的成本已经收不回,以后的机会只有继续争取。

  但是,在这时他们也没有放弃跟客户之间的交流,努力使客户相信自己全力以赴的决心。尽管技术上暂时失利,但客户对他们开始慢慢认可。

  在最后的时刻,他们找到了反败为胜的关键:2003年10月有两个展览日内瓦展和海湾Gitex信息展,考虑到市场对运营商业务的重要性,他们决定帮助客户参加展览会进行宣传。他们知道,这个时候和客户加强联系不但可以促进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加快项目的决策进度。日内瓦展览开展之前,几个华为的销售员为帮助客户搭建展台调试设备,宁愿暂时牺牲自己的展台,展会开的空前成功,客户对华为的做法非常满意,一个展会下来,华为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基本牢固,Etisalat对华为的服务意识感到非常满意。

  华为成了值得Etisalat相信甚至依赖的一个品牌。后来在投标中取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们在采访中遇到一个刚刚从拉美市场回国的市场部员工,他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困难不是如何推销我们的产品,而是我们根本见不到客户。而每个国家盛大的通信展在业内都是极受关注的,华为的展台和很多国际巨头连在一起,而且通常规模比它们更大、布置更细致,展出的也是我们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很多人原本不了解华为,通过这些展览,他首先会在视觉上有一种震撼效应,然后他会关注华为的产品和技术。这其实不仅是一个宣传的过程也是一个品牌再塑的过程。”在采访中,记者向广告展览部的肖惠玲提出参看部分海外展览图片,我们拿到一张华为在中东举办会展时的图片,但我们从图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华为人洋溢的自豪感,那是真正由内而外散发的。

  新东方丝绸之路

  按照华为人的思路,想让客户了解华为,必须先了解中国。2000年华为在香港开展了一个名为“东方丝绸之路”的品牌计划,即把全球各地的电信专家、运营商的决策层请到中国,领着他们到香港、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去参观,“我们想让他们亲身体验,华为和国际品牌相比毫不逊色。”傅军向《IT时代周刊》解释。首先客户从香港飞到北京看中国首都的形象,然后再飞到上海看中国最大的城市,再从上海到深圳看华为公司。办

法虽然不简便,但是诚心还是极大地震撼了客户。一个来自联合酋长国的客户对华为的员工说:“来中国之前我一直以为美国是全球第一,我们国家是第二。现在我知道了,美国是第一,中国是第二,我们是第三。”2001年,华为终于将俄罗斯邮电部部长请到深圳。部长对华为赞

  不绝口,至此历经6年,华为终于在俄罗斯树立了品牌。

  2004年开始,华为在欧洲又开始了一个名为“东方快车”的品牌计划,强调“要让客户看,要进行实验,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效果更进了一步。傅军透露,2004年下半年,华为打算与一家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合作,对自身品牌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和规划,规划打造一个国际主流电信制造商品牌。

  细节的华为

  一切的宣传只是手段,国际厂商最终仍需考核的是华为的“内功”。李杰回忆说:“英国BT对华为的认证做了2年,我们是去年才进入他们的短名单的。他们来华为考核时,技术并非首先要考虑的,而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环境等才是最重要的,要保障华为对客户的交付是predictable(可预测的)和repeatable(可重复的)。”据悉,BT的考核包括华为的合作伙伴的运营和信用考查;华为的供应商资信审核;甚至有一个项目的叫human dignity(人权),包括华为给员工提供的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还对华为的供应商为员工提供的条件也予以关注。最终华为在总共5项指标中获得了4个A和一个A-。

  华为对国际客户的服务是十分细心的,在华为总部有一处客户服务中心,在会议厅,酒吧的一侧,有铺满厚地毯的小开间,访客很少知其用途,打听之下,才知是专为阿拉伯客户特设的伊斯兰祈祷室,华为人的周到可见一斑。

  那次阿尔及利亚的级大地震,谁想起来都心有余悸,除了中国建筑公司建造的楼房之外,其余的都倒塌了。余震达400多次,危险时时发生,西门子等公司为安全起见很早就撤离了阿尔及利亚,但是华为人留了下来,他们利用宝贵的时间躲在帐篷里写标书,并第一个赶到客户那里。一个月后西门子它们回来参加竞争投标。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阿尔及利亚电信人的心偏向并最终选择了华为这个中国公司。

  战争结束后的伊拉克满目疮痍,交通和通讯基本已经瘫痪。历经战争逃亡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他们对通讯的渴望使得一个手机号码价格飙升到500美元。在炮火停歇的短短28天内,华为神速地完成了移动网络的建设。网络开通的那天,整个伊拉克都沉浸在劫后余生亲友互慰的氛围中。

  华为人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中培养出来的生猛性格,以及在市场上摸索多年关系营销的经验使华为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新局面,以至有人揶揄说华为就是这样把一般的产品打进了一流的市场。

  直面国际化的困境

  一直以来欧美市场对华为而言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自2001年起,华为的国际化面临着两大艰难课题:一是如何进入国际巨头的传统优势地带——欧美市场;二是如何在管理机制上真正实现国际化。

  图谋欧罗巴

  2001年以前,华为在国际市场一直以“价格杀手”的形象出现。而华为销售人员在国际市场也大多以“土狼”角色出现。

  在自家的地盘上,华为要做的是画地为牢,以守为攻,把这个已有的收益市场封闭起来,让敌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守的策略主要是:主动发现并弥补市场缝隙;主动否定自己以提高用户满意度,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利用产品组合优势封杀对手的进攻机会;主动让利降价,不在价格上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同时在客户关系和服务上主动防守。

  在对手的地盘,华为摇身一变为猛烈进攻型,千方百计发动价格战,以一切手段打击对手的利润和销售目标,阻挠其市场进展,逐步挤占空间,最后取而代之。

  但面对欧美市场,“土狼”策略面临失效的威胁:欧美市场长期被国际通信巨头垄断,“土狼”策略无法打破进入壁垒,不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比赛,公平竞争自然无从谈起。而华为自有“破局之计”:积极寻求与国际通信巨头市场合作,方式包括成立合资公司和共同研发等。

  2003年3月,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华为和美国3Com公司达成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成立伊始,华为3Com公司即肩负双重职能:从市场目标上看,通过两家公司的合力,合资公司有望在中国和日本市场最大程度地抢占企业网络产品市场份额;从市场开拓上看,合资公司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为3Com全球接近5万家渠道商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OEM产品。

  合资对于3Com来说,也是势在必行的,“对3Com公司来讲,其实更看好华为的技术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更深入的了解。”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3Com愿意用亿美元外加技术产品专利授权和中国区的所有资产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的根本原因。而华为将网络部分资产放在与3Com的合资公司中,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与3Com这样的国际性公司合作,获得与国际电信巨头合资、合作的经验,以进入梦寐以求的欧美主流高端市场。

  2003年年底,华为3Com合资公司一系列的新型路由器陆续登场,华为和3Com拿出各自积蓄已久的技术资本,拉开了齐心协力大干一场的架势。

  即使在中低端数据通信产品的海外市场拓展上,华为也在寻求除3Com以外的更多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在日本市场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是NEC和三菱公司,我们在欧洲正在谈更多的合作伙伴。”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华为3Com公司总裁郑树生的言外之意显然是——华为3Com可以给海外非常多的品牌做OEM,3Com公司只是其中之一。

  诞生于2004年2月12日的西门子华为TD-SCDMA企业,总投资金额为1亿美元,华为希望通过双方的市场和产品应用层面上的商业联盟,把合作方向真正深入到技术标准的具体应用上,从而为华为国际化助力。

  有咨询公司专家认为:“树立品牌是一种牵涉到形象和观念的概念性行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和巧妙的市场定位及定价。”

  而在树立国际化品牌的途径方面,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是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循序渐进型的,即通过独立经销商在海

外打折销售中国产品。另一种方法是短时间内可以见效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一个国际品牌使用权,然后再把生产线搬到中国来以降低成本。

  任正非的看法是,华为的国际化是一步一步完成的,是与一个跨国公司合作然后再与另一家跨国公司合作推动的。由此可以看出,华为也在借船出海。

  截至目前,华为已经与3Com、西门子、NEC、松下、TI、英特尔、摩托罗拉、朗讯、SUN、IBM能多家公司开展多方面的研发和市场合作。与NEC、松下合资成立宇梦公司,与西门子成立了TD-SCDMA合资企业。

  为了保证企业在核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华为强调与全球同行在技术、制造和市场开发领域的合作,先后与德州仪器、IBM、摩托罗拉、朗讯、英特尔、SUN等知名公司展开合作。

  华为自己独立研发的特定用途集成电路跻身全球的前列,出品的通讯产品都基于自己研发的独立产权产品,所以它的产品思路不易受人掣肘,能够从发端到终端、从单个芯片到通讯网络,全面呼应顾客的需求。

  除了采取合作方式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外,华为还干脆将研究所搬到了国外。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均设有华为的海外研究所。

  以印度为例,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华为印度研究所的所在地班加罗尔市,可说是世界有名的硅谷,众多著名IT企业都把实验室设立此地。在这里,华为员工能接触到在国内无法真正接触的先进技术。同时,中方员工通过与印度员工的合作,也更能促进双方的技术交流。印度人擅长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而中国员工则擅长系统设计和体系结构。所以,华为的许多项目,都是由华为中方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印度软件开发人员共同承担。一般来说,华为员工外派到印度的时间为半年或一年。回国后,这些技术人员往往能成为华为技术公司软件开发和管理的骨干。这对于华为而言,是一种快速培训软件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效途径。

  借助与诸多跨国公司合作的助力,一系列的对外合资项目,以及全球各地纷纷落成的研发基地,华为的国际化战略能否顺利如愿以偿呢?

  2003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思科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成功进军美国市场对华为的影响可谓深刻,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华为突破了欧美主流运营商的防线,与北电、朗讯等一流设备商同台竞技。如此大胆的华为难免会“遭人眼红”。

  虽然华为与思科的知识产权案最终以和解拉上了帷幕。但华为作为矛盾体再次登场的危机并没有随之消隐。“以知识产权作为武器是竞争对手对华为的一种反击方式。”徐直军直言,“在公司国际化进程中,这种可能性随时都会遇到。”

  管理

  与国际接轨

  一位从华为出走的人对华为的评价是:华为不是缺战略,而是决策了错误的战略。重视战略为什么却在战略上频频失误?原因很简单,是管理出了问题,是对人的管理出了问题。华为的危机也正在于此。

  事实上早在1995年12月内部职工的一个会议上,任正非就表达了对华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忧虑。

  此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协助起草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已经进入初稿阶段。

  1996年的任正非开始把目光指向国际公司管理体系,美国HAY咨询公司香港分公司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第一个进驻华为。

  1997年年底,任正非先后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

  1998年,中国首部公司管理基本法,被业界视为中国企业在实践中探索职业化管理,同时亦作为未来秩序被中国企业清晰、系统地表述出来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定稿出世。同年,华为成为国家劳动部两个与英国合作的“任职资格标准体系”试点企业之一。

  就在《华为公司基本法》临近诞生之时,任正非开始拆巨资引进ISC(集成供应链)等供应链和产品开发的相应软件。并聘请德国国家应用研究院(FHG)的质量管理顾问,普华永道(pWC)的财务顾问和KpMG的严格审计,从而建立起“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国际先进企业管理体系,内部管理架构也开始有较大的调整。

  2000年,由 IBM为IpD(集成产品开发)提供咨询,打破了华为以部门为管理结构的模式,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仅此一项华为付给IBM的咨询费达到了数千万美元。

  IpD(集成产品开发)是关于产品开发(从产品概念产生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它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来管理。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从商业的角度而不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这是IBM历时5年总结出来的一套管理模式。华为希望穿上IBM的鞋,迅速走上国际化管理的轨道。

  任正非在IpD动员大会上这样说:“世界上还有非常多好的管理,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学,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个往这边管,那个往那边管,综合起来就抵消为零。所以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习IBM。”

  华为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产品开发,但是研发费用浪费比例和产品开发周期仍然是业界最佳水平的两倍以上。华为销售额虽然连年增长,但产品的毛利率却逐年下降,人均效益只有思科、IBM等企业的1/3~1/6。

  产品开发流程处于企业价值链最上游,这里出现的问题通过生产制造、销售、交付、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会产生十倍百倍的放大。在分析采购业务系统时,就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本出在产品开发过程。因此,从产品开发这一源头入手,是提高产品投资收益、解决公司系统性问题的治本之举。华为花巨资引进IpD,就是希望通过变革产品开发模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费用,提升产品质量,最终能够提高产品的赢利能力。

  ISC(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原则是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保证实现供应链的两个关键目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ISC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供应链,而是集财务、信息和管理模式于一体,任正非曾经说:“集成供应链解决了,公

司的管理问题基本上就全部解决了。”

  据IBM顾问介绍,华为在重整供应链之前,其管理水平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上其他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为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只有次/年,而国际平均水平为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商平均水平为10天左右。重整供应链的目的就是为了设计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成本最低的集成供应链,为华为早日成为世界级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华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结构性重组,按地区横向划分为8个分区,分别设立地区总裁和横向的管理系统,一切按国际标准来运作。

  自身的基本功练好之后,华为人积累的经验教训逐渐上升为一种质变。自2001年到目前的第三个阶段,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开始取得突破。根据美国《商业周刊》报导:“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得客户预算跟着缩减,也让华为的产品更有吸引力,特别是华为强调产品和其他厂牌的兼容度高,可以直接替换。”

  进行中的华为国际化

  华为海外即将上市,公司的全方位战略转型,以及全球巨头市场份额的下滑和裁员对策,都预示了华为国际化步伐愈加逼近目标。

  华为的一位内部人士这样评价华为:华为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跨过去了,就成为世界级企业,过不去的话就……

  据调查,中国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诞生,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灭亡。每十个企业中只会存活下来一个,总起来说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年。任正非深深知道其中的暗穴,在华为内部也多次以生存危机来警醒员工。

  虽然去年华为海外市场的业绩不错,增长率达90%,占到了总业务量的30%,而且预计今年国际业务的分量会占据总量的40%。但是,急剧膨胀的国际业务使得华为人明显感觉到管理流程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速度。

  华为人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研发、营销和服务体系。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上一向以价格低廉而著称,据了解,华为的价格比其他国际竞争对手的价格低30%到50%。在被称为电信行业冬天的前两年,华为就是靠着这个优势打开了运营商精打细算的钱夹子。

  但是随着中国本土公司向海外拓展,海外人员所占比例逐渐上浮,人员成本也在提高。以前的优势越发消退。目前华为大约有3000多名海外员工,大约每人的补贴是每天40美元到200美元不等,主要根据员工所在地区的环境条件而定。比如在欧洲的员工每人每天是40美元,而在中东伊拉克的员工则是每人每天200美元。虽然海外人员的工资还不能同其他跨国公司的当地员工相比,但是这个逐渐扩大的团队已经使任正非感觉到了财务的压力。中国素来以人员工资低而占领国际制造业的市场,但是随着国际化的推进,这种优势在逐渐消失。

  华为公司自创业以来,就一直在奉扬土狼精神,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内部的激励机制逐渐变化,以前高额的股票红利开始减少,奖金也随之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激情。华为开始从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向传统的大型企业转型。华为公司以前的土狼精神开始委靡,曾经在几年前有部分员工因为公司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而辞职。

  但是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庞大,公司的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于是,公司开始在研发和品牌推广上改善原有的模式。

  2001年,华为研发系统开始实施CMM管理,2003年1月经过8个月验证之后,华为印度研究所正式通过CMM五级国际认证,成为极少数取得CMM五级认证的企业之一。华为北京研究所、南京研究所也先后取得CMM四级认证。

  曾经有位知名的企业家说过:“国门之内无名牌”。

  对于当前正处于国际化进军中的中国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地实施品牌战略,成功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既是企业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的标志。

  华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在发达国家占据要地的高科技行业里,华为的名字还比较陌生。几年的拼抢,从国际市场上传来的却是华为公司品牌效应严重匮乏的回应。

  但是事情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2004年的华为正在图谋上市,《IT时代周刊》在采访中得知,华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较大规模的结构调整,除华为技术外,华为移动、华为软件、华为投资、华为控股、华为培训学校、华为服务等公司已经或将要成立。剥离之后的“华为技术”将来会在海外上市。届时,华为的国际化品牌知名度将随之迅速提升。

  据了解,以上系列公司之一的华为控股已在去年3月成立,作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其最新股东构成是:任正非:出资额3500万元,出资比例

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3

  敦煌机场小孩坠机事件调查报告

  2005年25日7时50分,东航甘肃分公司一架A320飞机执行MU2417敦煌到兰州的飞行任务,从敦煌机场起飞时,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从飞机起落架舱内坠落死亡。飞机状况良好,已于9时14分在兰州安全落地。据悉,男孩坠机一事,机组人员直到飞机降落在兰州机场时才知道。上飞机前,机组人员并未发现飞机有何异样,因为飞机停在停机坪上,起落架是打开的,但起落架的舱门却是紧闭的,不可能看到里面的情形,也不可能想到里面有人。此时登机的机组人员没有一个人看到小孩,而估计当时小孩应该已经爬进了起落架舱里。当时的情形有可能是,飞机起飞后,起落架舱门打开,躲在里面的小孩就掉了下来。而此时飞机已经腾空,继续往目的地兰州飞行,坠机孩子是被地勤人员发现的。该架飞机在降落兰州后,机组人员被告知发生了男孩坠机事件,因飞机仍要执行下一班飞行任务,机场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对飞机进行了全面检修,未发现问题后,飞机重新起飞。整个过程未耽误下一航班的正常运行。据本次机组人员分析,坠机男孩有可能是附近农家孩子,很有可能是在天亮前就爬进起落架舱里去了。“敦煌机场较小,有可能在防范管理方面比较松懈。”据机组人员称,此次事件纯属意外,让乘客安心乘坐,不会再有任何问题。

  而在2004年11月11日,航班号为3U8670的四川航空公司的空客A320客机,于8时15分从昆明机场起飞,当飞机升到100余米高处时,一个黑影从空中掉了下来。昆明机场的地勤人员立即赶往机场跑道,发现是一名男孩从飞机上坠下,当时就已死亡。事后得知,死亡男孩名叫束清,是和他的伙伴梁攀龙在昆明偷偷溜上飞机起落架舱里玩耍的,不料,束清在飞机起飞时,当场摔死在昆明机场,而梁攀龙则“飞”到了重庆。据悉,梁攀龙14岁,而束清年仅13岁。

  为什么同样的事件会发生两次!这不禁让我们对机场的运行管理进行深思。首先,这个年仅十岁的小孩是如何进入到机场的内部的。我们从后来的调查中发现:敦煌机场是全封闭的,周围有十余公里长的护栏,下面是钢网,上面是向外倒的刀枪刺;护栏的上面是铁丝网,下面是水泥立柱。应该说通常情况下,一般人是很难翻越过的。敦煌机场的出入口一共是有六个,其中两个是旅客出入港的出入口。另外还有四个铁门主要是用于迎接比较尊贵的客人,包括运送燃料,其他货物等等。铁门的旁边有着很多这样的横梁,应该说这样的横梁俨然就像一个梯子一样,不到十岁大的孩子,相信很容易就会从这里翻越进去。另外,像这样的铁门没有专门来把守。距离这个铁门大约只有50米远就是停机坪,出事那天的空客320飞机就是停在那里。而机场的周围布满了监控设备,但是当时却没有人看到小孩进去。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监控设备晚上是没有灯的,飞机飞行任务结束后机场的灯全部关闭掉,所以监控设备形同虚设。而更巧的是,当时的值班人员只有一个,而这个检查人员却只是盯着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的监控设备。第二天的维修检查中,也没有相应的人员在飞机旁守候,检修人员也没有发现躲在关闭的舱门里的小孩。这些原因导致了小孩被带上飞机,导致了这场灾难。

  针对以上各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在机场的管理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对进入机场的人员的严格管制,每个人都需凭证进入机场,而且机场的四周的围墙不应该出现任何的缺口,可以让任何人进入。其次,机场的监控设备一定要发挥相应的作用,而且监控设备应当保证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并包含报警装置。第三,机场的晚上的须保证必要的灯光。第四,检查人员须保证在工作时间在岗,而且进行的工作需与安全监管有关。第五,每个飞机在执行飞行任务前需进行完善的确切的检查,确保每项检查都合格才可放行起飞。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每个人都增强安全意识,发现有安全隐患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将隐患扼杀在苗头中。

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4

  公司介绍

  简要概况

  华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多年来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1/3的人口。

  该公司以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为愿景,运用信息与通信领域专业经验,消除数字鸿沟,让人人享有宽带。此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华为通过领先的绿色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及其他行业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创造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公司战略

  电信网络:全IP融合网络、业务支持、敏捷、云计算

  经过多年积累,华为在有线、无线宽带接入、数据通信和光传输等核心领域建立了综合优势,是全IP融合时代运营商的最佳伙伴;并致力于向全球电信运营商提供开放的应用环境、智慧的运营平台和快速服务,以帮助运营商增加运营收入、提高运营效率;通过敏捷开发,快速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帮助运营商建立云计算平台,有效提高其在IDC等IT平台方面的投资效率。

  全球服务:协同、快速、专业

  在全球服务方面,华为持续优化服务解决方案并提升运作效率,帮助客户进一步提高总拥有价值(TVO)。

  终端:伙伴、定制、价值

  华为公司聚焦运营商转售市场,帮助客户满足用户对多样化终端的需求,通过提供种类丰富的网络终端,为消费者带来丰富便捷的通信体验。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合作共赢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华为公司坚持开放合作。以客户需求驱动产品研发流程,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进行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务管理的持续创新。

  至今已投入51,000多名员工(占公司总人数的46%)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并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地设立了20个研究所。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

  未来华为预计将在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领域,以及新进入的企业业务领域继续展开合作,扩大联盟范围,以形成健康、和谐和共赢的生态环境。发展历程

  2010年

? 全球部署超过80个SingleRAN商用网络,其中28个已商用发布或即将发布LTE/EPC业务。

? 在英国成立安全认证中心。

? 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节能自愿协议。? 加入联合国世界宽带委员会。

? 获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0年度公司创新大奖。

  2009年

? 无线接入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

? 成功交付全球首个LTE/EPC商用网络,获得的LTE商用合同数居全球首位。? 率先发布从路由器到传输系统的端到端100G解决方案。? 获得IEEE标准组织2009年度杰出公司贡献奖。

? 获英国《金融时报》颁发的“业务新锐奖”,并入选美国Fast Company杂志评选的最具创新力公司前五强。? 主要产品都实现资源消耗同比降低20%以上,在全球部署了3000多个新能源供电解决方案站点。

  2008年

? 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

? 根据Informa的咨询报告,华为在移动设备市场领域排名全球第三。

? 首次在北美大规模商用UMTS/HSPA网络,为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Bell建设下一代无线网络。

? 移动宽带产品全球累计发货量超过2000万部,根据ABI的数据,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

? 全年共递交1737件PCT专利申请,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2008年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专利数占全球10%以上。

  2007年

? 与赛门铁克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存储和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 与Global Marine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提供海缆端到端网络解决方案。

? 在2007年底成为欧洲所有顶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

? 被沃达丰授予“2007杰出表现奖”,是唯一获此奖项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 推出基于全IP网络的移动固定融合(FMC)解决方案战略,帮助电信运营商节省运作总成本,减少能源消耗。

  2004年~2006年

? 以亿美元的价格出售H3C公司49%的股份。

? 与摩托罗拉合作在上海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开发UMTS技术。

? 推出新的企业标识,新标识充分体现了我们聚焦客户、创新、稳健增长和和谐的精神。? 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

? 与沃达丰签署《全球框架协议》,正式成为沃达丰优选通信设备供应商。

? 成为英国电信(简称BT)首选的21世纪网络供应商,为BT21世纪网络提供多业务网络接入(MSAN)部件和传输设备。

? 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

? 获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首次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2001年~2003年

? 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 海外市场销售额达亿美元。

? 以亿美元的价格将非核心子公司Avansys卖给爱默生。? 在美国设立四个研发中心。? 加入国际电信联盟(ITU)。

  1997年 ~2000年

?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研发中心。? 海外市场销售额达1亿美元。

? 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获得CMM4级认证、CMM5级认证。? 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

? 于1998年将市场拓展到中国主要城市。1987年~1995年

? ? ? ? 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

  开始自主研发面向酒店与小企业的PBX技术并进行商用。

  创立于深圳,成为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

  发展与管理

  概况介绍

  公司在研发领域广泛推行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在充分理解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帮助市场和客户成功。

  2010年,华为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年度研发费用达到人民币16,556百万元,同比增加%。我们投入51,000多名员工(占公司总人数的46%)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并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地设立了20个研究所。我们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31,86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8,892件,海外专利8,279件。已获授权专利17,765件,其中海外授权3,060件。在LTE/EPC领域,华为基本(核心)专利数全球领先。

  华为融入和支持主流国际标准并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0年年底,华为加入全球123个行业标准组织,如3GPP、IETF、ITU、OMA、NGMN、ETSI、IEEE和3GPP2等,并向这些标准组织提交提案累计超过23,000件。我们担任OMA、CCSA、ETSI、ATIS和WiMAX论坛等权威组织的董事会成员,在任180多个职位。我们累计向3GPP提交超过6400篇LTE/EPC提案,2010年华为在该组织通过的LTE无线通信核心标准方面的提案数,占全球通过提案总数的近20%。

  2010年,华为荣获TMF“ 最佳解决方案” 奖及OMA“杰出贡献和领导力大奖”,T比特级多业务路由平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一代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多业务传送平台标准、设备研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无线标准获得了WWRF Fellow荣誉。

  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华为在2010年通过竞争获得了中国政府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项目、高可信网络项目、新一代存储技术项目、欧盟FP项目以及德国柏林政府BESTSELECT项目等创新与研究项目补助。主要成果 运营支撑

  运营支撑解决方案以TM Forum Frameworx标准和华为最佳实践为基础,基于“简单、开放、融合、敏捷、智慧”的理念,采用基于SOA的集成框架,为运营商构建了包括收入管理、客户管理、产品管理、客户洞察、客户价值提升等方面的端到端一站式解决方案。NGBSS NGBSS以TM Forum Frameworx标准和华为最佳实践为基础,基于“简单、开放、融合、敏捷、智慧”的理念,采用基于SOA的集成框架,整合提供了计费与收入管理、客户与产品管理、客户洞察与客户价值提升、客户服务提升、其他相关IT/CT部件,以及系统集成、管理服务和专业服务,为运营商构建了包括收入管理、客户管理、产品管理、客户洞察、客户价值提升等方面的端到端一站式解决方案。NGCRM NGCRM集成BI、IPCC和其他相关IT/CT部件,以360度客户视图为基础,构建客户管理及产品管理、客户洞察及客户价值提升、客户服务和客户忠诚度提升等的端到端解决方案。NGRM NGRM帮助运营商对自身资源、产品、客户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及最大的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收入的增长。管理服务

  BSS&OSS管理服务拥有端到端的服务产品,包括ITO(IT外包服务)、BP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转型服务,这些服务产品可根据运营商实际需要,通过定制和组合,形成相应的服务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所有服务解决方案都通过专业的服务交付平台(SDM)进行交付。个人与家庭

  在个人/家庭业务领域,华为SDP、融合信息、数字家庭、创新业务等解决方案为人们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娱乐和信息,让生活更丰富多彩、舒适随意。SDP 华为业务交付平台是一个端到端的商业解决方案,支持电信、多媒体和互联网业务部署和运营,实现在移动宽带和跨行业应用等领域新的价值增长。该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业务上线成本(TCO),缩短业务上市时间(TTM),加速运营商业务转型。数字家庭

  集成了数据、语音和视频等多种业务的Multi-Play,已成为电信运营商进行业务转型的主要选择,而IPTV则为Multi-Play提供了主要的支持。IPTV通过IP网络传输电视业务,提高运营商的用户基数;通过电视终端支持的IP业务,实现了现有宽带服务从PC到电视的扩展。因此,IPTV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限制,并增加了运营商的用户基数和ARPU值。融合通信

  融合通信解决方案是面向互联网的ICT融合通信业务,它区别于网络层面的互联互通,是以人为本的应用层面融合与协同,是更高层次的理念和新一代通信与IT融合的业务。创新业务-eReading电子阅读平台

  eReading电子阅读平台解决方案,以及eReader手持阅读终端产品,为运营商提供从出版商接入,到作品上传、审核、定价、发布等端到端的管理平台,和从手机、阅读器终端到wap网站等阅读通道的支撑。企业业务

  企业业务解决方案以“云 管 端”的系统架构,为各类型企业通信和跨区域协作提供端到端服务,IP语音、多媒体会议等业务与企业流程紧密结合,良好的开放性,卓越的安全保障,平滑的业务演进,助力效率与成本的均衡。eCity eCity解决方案采用“云”技术架构,通过“云 管 端”的承载方式,构建面向未来的城市信息化制高点;基于全新理念打造的城市信息化集成框架,实现与城市的共同创新;聚合各种产业链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聚焦客户,优势互补,提升政府以及各行业的影响力。绿色数据中心

“面向服务的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是华为公司全面整合自身优势资源,贴身客户需求,基于运营视角开发的端到端数据中心综合解决方案。方案遵循模块化设计理念,以绿色节能为核心,综合运用机房热管理和IT虚拟化技术,应用自动化运营管理平台,全面助力客户构建可运营、可维护、可扩展的企业增值与创新中心。联络中心

  联络中心解决方案(IPCC:IP Contact center)是面向外包、金融、政府、电力、铁路、互联网等行业推出的一体化多媒体联络中心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建立稳定可靠、高集成度、低运维成本的多媒体营销服务平台。统一通信

  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以“云 管 端”的系统架构,为各类型企业通信和跨区域协作提供端到端服务,IP语音、多媒体会议等业务与企业流程紧密结合,良好的开放性,卓越的安全保障,平滑的业务演进,助力效率与成本的均衡。经营情况

  市场环境

  展望未来十年,网络将不仅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更将融入到各个行业,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数字化生存真正来临,沟通更丰富、生活更美好

  Web 仅仅是开始,在宽带网络必将更加普及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放大,世界更加扁平化。在授权范围内,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平等获得需要的信息,不为信息海洋与壁垒困扰,使娱乐享受更为个性化;能够随时找到新朋友、与朋友家人取得联系及被联系,以及时分享欢乐及获取帮助;能够听到来自世界上任何角落的声音,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某个角落,真正天涯若比邻; 通过网络将成为学习、工作的主要形式,超越地理意义上的学校与办公室概念;基于网络将成为商业交易活动的主要方式,全面超越传统的交易行为;医疗诊断将更为及时和准确,人类平均寿命将进一步延长……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结合,十多年来,人们对互联的期待终将成为现实。2.互动视频成为信息的主导表现形式

  信息载体的发展历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过程,视频是信息表达最直观的形式,ICT基础设施的完善、宽带的普及和服务的云化,将促进人们从使用“语音+ 文字”向使用“视频与图像”转变。不仅仅是今天熟悉的视频娱乐与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承载,视频将广泛渗透到所有的应用中:客户服务、电子商务、会议、产品介绍、产品使用说明…… 展望未来,人人享受高清视频通信将像今天使用电话一样便捷。3.手机替代个人电脑成为信息中心,开启“我时代”

  据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2010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越个人电脑出货量,标志着行业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亦标志了个人信息消费平台从个人电脑向手机的转变,全面开启张扬“个性化”主旋律的“我时代”。通过手机的智能化,业务应用的云化,网络的宽带化,信息通信产业将从以网络为中心全面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面向终端设备的服务转变为以使用终端设备的人为中心的服务,使用户个性化得以充分展现。在今天,智能手机同时也意味着昂贵,全球范围看还只是少数人的选择,但我们也注意到在领先国家,运营商纷纷制定战略,力图使智能手机用户占总用户的比例在2015年超过50%,运营商的支持以及快速的低成本化将是智能手机大众化的先决条件。手机的普遍智能化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增长将促进移动宽带产业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全IP,从泛在语音向泛在宽带的飞跃

  历经30年移动通信发展,LTE终于有望在未来成为移动宽带的统一技术,并将以比以往任何移动技术都更快的速度发展。预计未来5年,全球LTE用户数将以400%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2015年将达到6亿,由此实现从泛在语音向泛在宽带的飞跃。为了加快这一愿景的实现、更好促进移动产业的发展,我们也期望政府及频谱管制机构开放更多的频谱资源用于移动宽带,并由高价拍卖频谱资源向积极投资移动产业转变,以充分发挥移动产业对宏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积极拉动作用。伴随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网络流量快速增长,从而导致网络基础设施运营持续的成本压力。如果说过去电信产业的发展是以不断的技术领先激发用户需求,今天的局面是网络的发展正面临能否在保证运营可盈利的前提下满足用户需求的巨大挑战。加速面向IPv6的全IP的网络融合,通过架构性变革,构建简单、高效、智能、低成本、绿色、并且灵活适应运营商演进发展战略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开放、协同、快速的业务创新平台,将成为支承ICT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5.云计算促进IT二次变革,行业格局将重新构建

  在以个人电脑取代大型机为代表的第一次IT产业革命之后,云计算已经引发第二次IT产业革命,从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发展为以数据中心和网络为依托的网络化计算模式。支撑这一变革的是IT技术与CT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变。通过基于云计算的IT化的业务创新与运营流程的优化,电信运营商的经营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CT资产的价值将得以充分发挥;商业模式的变革带给信息通信产业的是新的以万亿美元计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市场。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变革,使各个领域的参与者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产业结构将重新构建,形成新的格局和平衡。6.人人有宽带成为基本人权,ICT驱动经济增长

  2010年9月,联合国宽带委员会成立,来自政府、运营商、互联网服务商、IT及CT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广泛领域的委员共同签署《基于宽带的未来》的宣言,接入宽带被视为公民的基本法律权利。已经有20多个国家相继启动了国家宽带计划,在更多国家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宽带产业的发展将进入更加快速和健康的发展轨道, 实现人人有宽带。ICT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使得ICT不再局限于独立的信息通信产业,ICT技术在推动低碳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提高各行各业运营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ICT产业的发展将同时带动传统产业步入更加高效的发展,如远程教育、智能电网、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智慧建筑、智慧家庭等等。据统计,ICT技术的普遍应用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40%,发达国家通过投资ICT基础设施来提高生产力,每1美元的投入每年可创造约美元的附加值;宽带渗透率每提高10%,GDP提升%。预计到2020年,宽带将无处不在,全球将有60亿智能手机用户并将有500亿部终端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人与人相连、人与物相连、物与物相连。未来的十年,将是ICT深度融入人们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十年,也将是信息通信产业更加精彩的十年。

  附:华为公司2011新年贺词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2010年携着辉煌、载着收获即将与我们作别,2011年,正携着新的勃勃生机向我们走来。在这辞旧迎新、吉祥喜庆的时刻,华为公司采购认证管理团队向多年来支持和关心华为公司的各位合作伙伴致以亲切的问候和新年的祝福,也通过你们,向所有在新春假期仍为了华为业务而坚持在岗位辛勤工作的同仁及他们的家属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祝愿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2010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1,852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持续了多年来在全球市场上均衡、稳健的增长势头。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你们提供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离不开你们的辛勤劳动和紧密配合,谢谢你们!

  2011年,对于华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市场将给予我们更多的成长机会,华为将进一步深化与伙伴的合作,探讨更加有效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实现技术创新,TCO总体成本降低,通过客户-华为-合作伙伴供应链的有效联接和协同,保障交付,共同创造并共享收益。我们满怀信心地迎接2011年更加挑战的新目标,同时,我们衷心希望你们能跟华为一起,共享价值,共享未来。

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5

  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

  刘加诚 视传131

  前言

  手机在我国从贵族向平民的转变实在太快了。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手机拥有量达到10.44亿户,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一直在以每月新增500万用户的高速度在增长。中国手机市场正成为全球手机厂商必争之地。各种性能、各种品牌、各种价格的广告让我们眼花缭乱。那么华为手机应该怎么在中国的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呢?为了解开这个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了这次调查。

  华为公司概况分析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万元。现任总裁为任正非,董事长为孙亚芳。

(2)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2007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3)华为的经营领域

(4)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5)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信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6)而华为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它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7)以研发推动产品的持续创新.“华为以做一个世界级领先的电信设备商”为发展目标,特别强调科研的投入。目前,投入超过50亿的3G技术已跻身全球第一阵营的行列,并且率先在阿联酋,香港,毛里求斯,马来西亚实现商用,突破欧洲市场的垄断巩固了华为的国际品牌和国际市场地位。

(2)强大的营销能力和良好的服务。在华为的员工队伍中,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46%,市场营销和服务人员占33%,管理及其他人员占9%,生产人员占12%。这说明了了研发和试产营销在华为公司的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华为公司始终相信一句话,“企业要活下去,永远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关注客户需求”。

(3)综合成本低。华为能在竞争激烈额电信设备市场脱颖而出,与其不断推出性能更优,综合成本更低的通信产品有重要关系。华为提出,要追求客户利益的最大化,就是要追求客户的成功,而不仅仅是客户的满意。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客户角度出发,因此为客户降低产品的终生使用费用是必要条件。

  华为手机优劣势分析

  华为手机优势分析①:价格相比其他品牌比较低。②:华为手机在国外有着较好的口碑。

③: 华为手机在其他行业均有较好的发展,科技力量雄厚。

④华为是世界500强,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华为手机劣势分析①:华为涉及国内手机行业时间不长,很多消费者不了解华为

②:国内消费者购买手机往往以国外品牌为第一选择。

③: 华为手机外观缺乏创新,往往很难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④:和其他大品牌相比,卖点相对较少。

  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法,邮寄调查法为主,电话调查法作为辅助。

  华为手机大学市场调查问卷

  您好为了解手机市场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您只要勾选符合的选项或者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这个过程只需要3-5分钟,谢谢您的支持和合作.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

  以下 以上 3.您现在所使用的手机品牌是()

  A.华为 B.中兴 C.三星 D.小米 E.苹果 F.诺基亚 G.其他___ 4.您认为手机在哪个价位更容易接受()元以下 元 元 元 元以上

  5.您大约在多长时间更换手机 ()

  A.半年内 B.半年-1年 年-2年 年以上 6.您购买手机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多选)()A.价格 B.性能 C.外观 D.质量 E.品牌 7.您一般在哪里选购手机()

  A.手机专卖店 B.营业厅 C.网上 D.大型商场 8.您是否知道华为手机()A.是 B.否

  9.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华为手机的 ()

  A.电视 B.网络 C.朋友介绍 D.报纸和杂志 E.其他___ 10.您选购华为的原因是()

  A.质量过硬 B.功能齐全 C.外观华丽 D.活动促销 11.您认为华为最大的不足是()A.功能 B.外观 C.价格 D.服务 12.您对华为手机的有什么建议?

  手机市场分析

  目前,在我国手机消费里三星,诺基亚等国外品牌仍占主导地位

  消费者购买习惯分析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在这两年是稳步提升的,但和其他手机巨头品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人们购买手机主要考虑的方面。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购买手机时,男生和女生所考虑的地方有较大的不同,但都有考虑的重点,男生考虑的比较多的是质量,而女生考虑的表较多的则是外观,因此可以以质量和外观为突破点,以其他几项为辅助点使我们的手机能够得到大众的喜爱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6

  专 业

  调

  查 报 告

  目 录

  一:专业简介

  二:社会需求、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就业方向

  四:考研

  五:目前就业较好的单位

  六:业内知名人士

  七:专业前景及总结

  交通工程(机场工程与总体设计)专业调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民航业凭借它速度快,舒适的特点正在蓬勃发展,民航业的发展必定会促使大批机场新建。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所学的交通工程(机场工程与总体设计)专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内容、专业方向、现有与专业有关的企业等。

  一:专业简介

  交通工程(机场工程与总体设计)专业为我校2009年新开设的专业。2002年3月,国家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进行重组,将中国民用航空局划归交通运输部管理,而我校为交通运输部共建学校,同时由于国内从事机场建设行业人员大多来自路桥行业,缺乏专业机场人才,故学校开设了此专业以满足机场建设行业的需求。

  本专业主要培养机场工程与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高中级技术及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机场规划设计与建设、机场运行与管理和城市交通规划、设计、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备民用机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设施管理、运行管理和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并能在交通规划、设计、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和机场等从事相应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本专业学生除完成工科基础课程学习外,主要学习机场总体规划与设计、路面与机场道面工程、机场运行管理、道路勘测设计(城市道路设计)、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学、交通组织与管理、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专业知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社会需求、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机场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截至 2009 年底,国内旅客吞吐量超过 1 千万人次的机场已达 14个。其中,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 6537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三位;上海浦东机场货物吞吐量为 万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人们对航空业的需求越来越大。

  截止2010年底,中国共有民用航空机场175个,“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对机场建设的投资:将新建机场56个,迁建机场16个,改扩建机场91个,全行业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4250亿人民币。到2015年,全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30个以上,将覆盖中国94%的经济总量、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政单元。未来五年,中国将加速构建五大“机场群”:以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北方机场群”;以上海浦东机场为枢纽的“华东机场群”;以广州机场为枢纽的“中南机场群”;以成都、重庆、昆明机场为枢纽的“西南机场群”;以西安、乌鲁木齐机场为枢纽的“西北机场群”。

  经过三十多年大规模的建设,机场数量增加,机场密度有所提高,运输机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机场可使用机型不断加大;安全运行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机场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

  尽管中国内地机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从全国机场体系看,机场数量仍然不足、密度偏低。以美 国为例,目前颁证民用运输机场为 587个,每十万平方公里国土机场数量约为,是我国的 4倍。此外,我国运输机场的布局也不均衡,东部地区每十万平方公里有 4个机场,中部地区为 个,西部地区为 1个,东部地区密度大,中西部地区密度小。因此近年来我们对中西部地区支线机场的建设加强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时,我国尚未形成合理的机场运输网络体系,缺少国际化的大型枢纽机场,缺少区域性枢纽机场,小型机场定位不明确,经营状况不佳。因此我国机场在未来仍需得到长足发展,并向着网络化发展。

  三: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1、施工第一线。2,进入设计院和其他企事业单位。

  本科毕业生一般主要去施工第一线,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起薪也较低。

  硕士毕业生主要进入各大机场、机场设计院、航空咨询机构、航空公司、交通厅、交通局、工程局、路桥公司、公路局、交通勘测设计院、交通规划单位、工程咨询公司、财政局(工程概预算审核)、公交公司、各类学校、公安交通管理局,或留校等。工作环境较好,薪水较高。

  四:考研

  该专业本科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硕士学位或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交通管理等学科。

  考研可选择的名校:

(1)国内: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

(2)国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早稻田大学(Waseda University)、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等。

  五:目前就业较好的单位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是中国民航企业专门从事机场建设的保障单位和全资国有企业。

  云南建工第四建设有限公司:云南建工集团旗下的王牌主力军,国有控股企业。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是一家以机场业为核心的跨地域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为我国最大的机场集团,公司旗下拥有北京、天津、江西、湖北、重庆、贵州、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9省(直辖市、自治区)所辖干支机场30多个。

  西北民航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从事机场场道施工与机场建设的国有企业。上海建设机场道路工程有限公司:城建集团下属子公司,位列上海建筑业50强。公司是上海乃至全国城市建设领域,依靠领先的科技和卓越的管理,承建和参建了众多重大实事或标志性市政工程建设,如:上海虹桥机场、厦门高崎机场、东海大桥等跨海隧桥工程等。

  各地交通设计院和机场管理部门。

  六:业内知名人士

  李家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国家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长安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2000年7月任交通部公路司司长;2003年6月任交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8年3月任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2011年兼任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刘荣鸿——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西南分公司总经理。

  七:专业前景及总结

  由于本专业为我校新开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所以没有具体的就业率,这对于就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但由于该专业属于我校实力较强的公路学院,开设的课程涉及到桥梁、公路、交通规划、机场等,范围较广,同时我国机场建设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且缺乏专业人才,这为就业提供了一定保障。

华为手机市场调查报告6篇 关于华为手机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华为手机调查报告3篇(关于华为手机调查报告)

儿童消费市场调查报告3篇 国内儿童消费市场分析

市场调查报告12篇(市场调查报告调查内容怎么写)

汽车市场调查报告6篇 关于汽车市场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12篇(一份完整的市场调查报告)

就业市场调查报告3篇 关于就业市场的调查报告

精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6篇(完整的市场调查报告)

水果流通市场调查报告3篇 关于水果市场调查报告

外卖市场调查报告3篇 外卖的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报告个人总结范文3篇 市场调查报告个人总结范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