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3篇 地质报告编写的提纲简述

时间:2022-10-09 11:15:52 调查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3篇 地质报告编写的提纲简述,供大家阅读。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3篇 地质报告编写的提纲简述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1

  矿产资源详查、勘探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一、前言

(一)目的任务:

  1.说明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生产建设对工作地区或矿区的具体要求。

  2.说明设计的目的并具体地提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化探等各种技术方法予期完成的主要地质成果和专题研究成果。勘探矿区,还需说明以往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及本次设计增长和累计达到的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勘探矿区,必须说明矿产工业指标的依据。

  3.规定各项工作(野外和室内)完成的期限及提交地质报告的名称和日期。

(二)地理、经济条件:

  1.工作地区的名称、行政区划、地理座标、图幅、范围和面积。

  2.工作地区的主要交通情况、距最近主要城镇及工矿企业的距离。

  3.工作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类型、水系、切割程度、覆盖情况、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地震情况以及对工作有影响的气候条件(气温变化、封冻情况、雨季、风力和其它特殊情况)。

  4.工作区内的工矿企业、电源、饮用水及工业用水、生活用品的供应及劳动力情况。上述内容中,与工作无关系或关系不大者,可不写或少写。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按时间先后简要叙述以往所进行的各种主要地质工作和矿山开采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2.综合评述以往地质工作成果的质量,指出工作地区已经达到的工作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矿权登记情况

  说明勘查区内矿权登记项目、地理坐标、面积、范围。

  二、地质特征

  本节是从地质矿产方面说明布置工作的依据。着重说明与设计的目的任务密切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特征。避免泛泛罗列资料和叙述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系普查设计,应着重说明区域地质矿产的分布、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勘探设计则着重说明矿床地质特征。一般要阐明的内容是:

(一)工作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沉积作用、火成作用、变质作用、风化淋滤及次生富集作用等。

  需要时还应叙述地质发展史。

(二)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空间位置、分布和埋藏情况。

(三)矿体的围岩特征:如岩石类型、物质成分、含矿性及围岩蚀变等。

(四)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类型、品级及其分布规律。

(五)矿石的主要有益组份、伴生有益组份和有害组份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变化规律。共生矿产的形态、规模、分布规律和矿物物质组份、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必要时还要叙述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加工技术特性。

(六)矿床成因及远景。

(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三、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

  根据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与工作地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具体布置、工作方法(其中包括航空地质、遥感技术等)、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

(一)说明设计的总体工作部署、布置原则、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各项工作的基本任务。勘探设计还应说明矿区(矿床或井田)边界的划定、勘探工程的布置原则与间距的确定、控制程度与研究程度、勘探深度和储量计算深度以及予期提交的各级储量的分布范围。列表说明予期新增、升级的储量和各项工作的总工作量及、季度计划完成的工作量。

  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工作量很大的矿区的工作部署应进行不同方案的研究和比较,从中选择最佳的工作方案。简要说明不同方案的特点及最佳方案的选择依据。

(二)地质填图:

  说明填图比例尺、范围、面积、图幅编号、剖面测制地点的选择、地层层序的建立和对比、填图的精度要求、填图方法的选择。对矿体、含矿层、矿化带、标志层及成矿有关的岩石、构造、围岩蚀变和其它地质现象所采用的专门方法。如系普查、勘探砂矿、淋滤矿床和近代湖沼、河流中的沉积矿床,还应填制第四纪地质图及地貌图。

  在利用物化探成果、航空地质与遥感技术资料进行地质填图时,应在设计中提出初释成果并简要说明各类解释标志,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检查、验证与成图的方法、精度与成果。

(三)坑探工作:

  说明各类坑探工程(探槽、浅井、平巷、斜井、竖井)的具体任务、布置原则、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平巷、斜井、竖井等重型坑探工程,还应说明其具体布置以及掘进、支护、运输、通风、防尘、排水、照明等方法。

(四)钻探工作:

  说明钻探工程的布置原则、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及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效率的技术方法(岩石可钻性等级、钻孔结构、钻进方法、冲洗液及取心、测斜、封孔方法等)。岩心钻探的质量要求,应根据国家颁布的规定,结合矿区地质条件提出具体的要求,但不能降低质量标准。

(五)采样与试验工作:

  说明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格、数量、采样点的布置原则、样品缩分系数(k值)的确定、样品加工程序及样品分析、鉴定、测试项目、检查分析的数量以及承担的单位。

  为研究选矿(冶炼)性能、选矿方法、矿石矿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加工方法和步骤所采取的实验室试验(初步可选性试验、详细可选性试验、扩大试验)及建筑材料和冶金辅助原料的加工技术试验等样品,应具体说明试验的种类、目的要求、采样位置的选定及依据、采样的方法、数量、期限及承担试验的单位。

  一般在详查阶段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但对新矿种、新类型和矿石组分比较复杂的矿床,在普查阶段就要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详细可选性试验多在勘探阶段进行。

  为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满足试验要求,设计时或勘探过程中应与生产、设计和负责试验单位共同研究样品的重量、采样方法、采样原则及要求。必要时另行编制采样设计。

(六)物、化探工作:

  说明物、化探工作的地质任务及工作地区、工作方法的选择依据。分别叙述所采用的各种物、化探工作的具体任务、工作范围、面积、测网(采样)密度及施工顺序。按照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确定各种方法的精度要求、工作条件、工作步骤、操作方法、物性测定和采样方法与数量、样品的分析与鉴定项目以及物、化探工作对测量工作及其它工作的要求与配合等。

(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是矿产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矿产地质工作统一安排进行,其研究程度应能满足普查、勘探阶段的相应要求。有关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工作量的设计,应视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而定。

  对于某些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按规定的工作量进行水文地质工作后,仍难以对矿坑涌

  水量作出定量评价时,应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勘探,并设计一定数量的大口径群孔抽水试验或结合开拓方案与生产、设计部门共同进行放水、堵水试验。但这种试验的设计应在矿产工业价值和矿床边界条件基本确定后才能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如区内或邻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类似的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成果和矿坑排水量数据可以类比利用时,可酌情况减少水文地质工作量。

  本节应说明为查明工作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以及供水水源所必须设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项工作的布置和依据。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说明水文地质测绘、工程地质调查、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取样(水样、土样、岩样)、分析试验、地表水与地下水动态观测、气象资料的收集与观测、矿井水文地质调查等项工作的具体布置、技术要求、工作方法和工作量。

  当矿区发现有地温异常的热害区以及地下热水和有害气体时,应结合水文地质工作对地温、热水、有害气体等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必要时,应作专门性的工作。

(八)大地-地形测量及地质工程测量:

  说明测量的目的、任务、已往测量工作的情况、各种测量技术工作、设计的要求和依据、工作部署。按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分别叙述大地测量(大地平面控制、大地高程控制)、地形测量、地质工程测量、制印等的工作部署、工作量、各项限差和精度要求以及需要具体说明的工作方法。

(九)专题科学研究与室内工作

  1.说明专题科学研究课题的制订以及科研工作的具体任务、研究方法、工作量、工作成果及必要的协作配合等。

  2.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资料整理阶段(包括地质报告的编写与复制),需要进行的主要室内整理、综合编录、综合研究工作的种类、内容、技术要求、工作量以及予期提交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综合编录成果。

  四、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工作部署和各种工作方法的技术要求选择仪器、设备与工具。同时确定人员配备与各种工作的经济技术指标。

(一)说明各种工作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与主要工具的类型、规格和数量。

(二)根据工作区的具体特点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的指标,确定各种工作方法的生产的生产定额、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计算所需各类技术人员、工人的数目及编组情况,各种主要材料的规格、数量以及电力需要量等。

  五、技术措施与组织管理

  说明为保障设计任务的完成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与组织管理措施。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完成设计任务和提高工作质量的技术措施和其它重要管理措施。

(二)安全技术与劳动保护措施。

(三)物资及水、电供应。

(四)根据交通情况、物资供应条件及施工和生活需要,计算道路的建筑和运输工具的种类、规格与数量。

(五)根据队的组织与工区分布情况,确定通讯联络方法及所需设备、机器的种类、规格与数量。

(六)根据工作需要说明基站转移方案。拟订岩心库、副样库等工地建筑计划与施工计划,并提出所需建筑材料的数量与规格。

(七)按设计的全部仪器设备,计算各种维修工作量及机修设备的规格与数量。

(八)说明住地、食堂、浴池、保健室等设置及改善职工生活与福利的其它措施。

(九)列表说明整个设计所需各种装备的规格与数量。

(十)列表说明机构设置与各类人员的配备。

(十一)计算整个设计所需的各种费用及全部费用。

  六、设计书的附图、附表

  设计书中应附的图、表,视设计的工作性质和具体要求而定。一般应附图件有:

(一)普查设计的附图:

:20万(1:10万)——1:5万(1:1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

  2.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图;

  3.交通位置及工作布置图;

  4.区域(矿区)物、化探成果图;

  5.矿区(矿点)普查要附较大比例尺的地质图、剖面图;

  6.详查设计增附设计勘探线剖面图及代表性钻孔设计予想柱状图。

(二)勘探设计应附图件:

  1.交通位置图;2.区域地质矿产图;

  3.矿区地质研究程度及工作布置图;

  4.矿区(矿床)地质(附工程布置)图;

  5.矿区物、化探成果图;

  6.矿区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工作布置图;

  7.设计勘探线剖面图;8.竖井、斜井、平巷设计剖面图;

  9.代表性钻孔设计柱状图;

  10.专门水文地质钻孔设计柱状图;

  11.勘探砂矿时还应附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

  12.各种必要的储量予算图件。

  上述附图,有些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作为插图。

  主要附表有:

  1.各类人员一览表(按需要分列);

  2.仪器设备及主要材料明细表(按需要分列);

  3.各项实物工作量一览表(按施工顺序分列季、工作量);

  4.各种费用予算表(按分列);

  5.储量予算表(按分列)。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2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B1绪论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任务要求;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地形资料和前人地质资料收集、综合情况;

  本次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任务情况。

  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

  B2地层

  由老到新介绍区域地层系统,重点介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划分、标志、组成、岩性岩相和岩石学特征;几何形态、相互关系、时空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同时视需要对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磁性地层等进行划分对比;总结区域地层时空展布特点,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进而论述地层序列形成的环境,结合其他地质作用,建立区域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模式。

  附各填图单位的岩石地层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相剖面图;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图;区域地层格架图;视需要编制的重要地史时期的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演化模式图、岩相古地理图等。

  B3岩浆岩

侵入岩

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按时代从老到新,并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时代归属及其依据。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归入此节) 中酸性侵入岩

  应全面反映调查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特点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概述:主要简述调查区花岗岩类活动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成时期、产状以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填图单位划分。

  各论:一般以填图单位划分从早到晚依次叙述。首先简述每个单位(或独立侵入体)出露地理位置、面积、单位划分、岩体数量等。然后详细叙述每一单位的下列特征:1)地质特征。2)岩石学特征。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及包体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学环境、侵入机制等。6)时代归属及其依据。

  综合对比:综合对比各时代花岗岩类填图单位或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统一综述,不能肯定属于那个时代填图单位的一些问题,如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可按下列内容叙述:1)各时代花岗岩类填图单位或序列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2)花岗岩类成因。3)花岗岩类的就位机制。4)隐伏花岗岩体的预测。5)综合上述特征讨论区内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环境。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

火山岩

  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归属及其依据,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地质体的产出分布状态和火山岩相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详的火山机构为典型,详细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火山机构的火山岩相、原生火山断裂构造、火山岩岩石类型变化、火山喷发类型等,结合其它地质作用,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附火山岩相—构造图。脉岩

  脉岩产出时代,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

  B4变质岩

  在全面论述变质地质体特点(岩石学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带、相系、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及特征、原岩恢复、变质期次划分及其时代等)的基础上,以地质事件(包括建造事件、构造变形事件、变质作用事件、岩浆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观点,合理划分构造变形相、构造层次,根据变质变形叠加改造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建立构造变形序列。将变质与构造变形相结合,分析各种事件的时、空关系,划分地质事件的演化阶段,归纳总结演化趋势,探讨随着地质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构造环境的变迁,尽可能使地质报告和地质图能反映地质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

  附简要变质地质图,突出表示测区变质岩地质特征;有条件时可附变质变形构造序列表等。

  B5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指明调查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概述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划分构造单元,叙述各构造单元间界线特征及性质,归纳总结各构造单元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特征等,描述各单元主要构造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区域性面理发育及置换特点、节理等)的形态、类型、级次规模、运动学特征,产状,性质与组合关系(构造组合样式、构造群落特征)和总体构造特点。叙述各构造层次、构造变形相的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构造运动体制构造变形变质和构造运动时间,综合反映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作用特点等,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式,重塑区域地质发展史。造山带地区,应叙述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

  特点,逆冲-推覆构造、伸展剥离断层、平移剪切带等的产状、性质和运动学特征等。叙述造山带总体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等,建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结合与造山作用有关的盆地沉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重塑盆、山转变演化历史。对造山带“混杂岩”,须分别按基质和岩片(块)详细描述其物质组成、时代依据、岩相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变形变质历程分析,并阐述其在造山带区域地质历史发展中的形成演化过程。

  地质构造部分,如条件允许,都应详细收集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地表地质归纳总结区域深部构造特点,探讨深部和浅表构造关系;叙述新构造运动特点,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应根据实际资料,分析其发生的构造背景,推论今后发展趋势。

  附构造纲要图或地质构造图,构造剖面、断面图,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图,造山带演化模式图等。

  B6专项调查

  视具体情况编写,如根据任务要求,专门针对调查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或针对重大科学发现进行了专项调研,或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了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专项地质调查工作,则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或以专报形式)进行叙述。附数字化专题图件。

  不同地质体遥感影像特征要分解到不同章节去叙述。例如填图单位遥感影像特征分解到地层和侵入岩部分,构造遥感影像特征分解到构造部分,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及验证分解到矿产部分等。

  B7地质图和专项调查图件空间数据库

  以数字填图系统形成的地质图和专项调查图件空间数据库图层和相关数据项的简要描述。

  B8结论

  取得的重要地质成果及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结合调查区特点提出今后工作意见。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附重要化石、岩矿、岩相、地质构造、野外地质和地貌景观图版和图版说明。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3

  第一章 绪论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任务要求;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完成任务情况。(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

第二章 地层

由老到新介绍区域地层系统,重点介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划分、标志、组成、岩性岩相和岩石学特征;几何形态、相互关系、时空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同时视需要对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磁性地层等进行划分对比;总结区域地层时空展布特点,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进而论述地层序列形成的环境,结合其他地质作用,建立区域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模式。(可附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不同沉积环境相剖面结构类型图、沉积岩相组合类型图,各时代沉积层序对比图,沉积层序及相对海平面变化图,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区内发育较好研究详细的时代附区域地层格架图,相模式图,综合区域层序地层柱状图,盆地演化模式图;可视需要附有关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图解等)。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按时代从老到新,并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等。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归入此节)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应全面反映调查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特点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

  一、概述部分

主要简述调查区花岗岩类活动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成时期、产状以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填图单位划分。



  二、各论部分

一般以填图单位划分从早到晚依次叙述。首先简述每个单位(或独立单元)出露地理位置、面积、单位划分、岩体数量等。然后分节或分段详细叙述每一单位的下列特征: ⒈地质特征

2.岩石学特征

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及包体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

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

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学环境、侵入机制等。



  三、综合对比

综合对比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统一综述,不能肯定属于那个超单元的一些问题,如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可按下列内容:

1.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花岗岩类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

2.花岗岩类成因

3.花岗岩类的就位机制

4.隐伏花岗岩体的预测

5.综合上述特征建立区内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环境的认识,为区域地质发展史的重塑提供依据。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

第三节 火山岩

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地质体的产出分布状态和火山岩相划分),岩石地层、岩石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详的火山机构为典型,详细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结合其它地质作用,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

第四章 变质岩

在全面论述变质地质体特点的常规内容(岩石学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带、相系、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及特征、原岩恢复、变质期次划分及其时代等)的基础上,以地质事件(包括建造事件、构造变形事件、变质作用事件、岩浆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观点,合理划分构造变形相、构造层次,根据变质变形叠加改造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建立构造变形序列。将变质与构造变形相结合,分析各种事件的时、空关系,划分地质事件的演化阶段,归纳总结演化趋势,探讨随着地质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构造环境的变迁,尽可能使地质报告和地质图能反映地质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附简要变质地质图,突出表示测区变质岩地质特征;有条件时可附变质变形构造序列表等。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指明测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概述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划分构造单元,叙述各构造单元间界线特征及性质,归纳总结各构造单元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特征等,描述各单元主要构造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区域性面理发育及置换特点、节理等)的形态、类型、级次规模、运动学特征,产状,性质与组合关系(构造组合样式、构造群落特征)和总体构造特点。叙述各构造层次、构造变形相的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构造运动体制构造变形变质和构造运动时间,综合反映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作用特点等,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式,重塑区域地质发展史。造山带地区,应确定造山带类型。叙述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特点,逆冲-推覆构造、伸展剥离断层、平移剪切带等的产状、性质和运动学特征等。叙述造山带总体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等,建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结合与造山作用有关的盆地沉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重塑盆、山转变演化历史。对造山带“混杂岩”,须分别按基质和外来岩片(块)详细描述其物质组成、时代依据、岩相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变形变质历程分析,并阐述其在造山带区域地质历史发展中的形成演化过程。

地质构造部分,如条件充许,都应详细收集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地表地质归纳总结区域深部构造特点,探讨深部和浅表构造关系;叙述新构造运动特点,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应根据实际资料,分析其发生的构造背景,推论今后发展趋势。

附构造纲要或地质构造图,构造剖面、断面图、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图、造山带演化模式图等。

第六章 矿产及其它国土资源概况

视具体情况编写,如根据任务要求,凡开展矿产或其它国土资源调查工作的图幅,则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进行叙述。

第七章 专项调查与专项研究

视具体情况编写,如根据任务要求,专门针对测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超高压榴辉岩带组成及形成机制等),或针对重大科学发现与进展(如珍稀生物群、国际地质层型剖面等)进行了专项调研,或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了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专项地质调查工作,则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或以专报形式)进行叙述。

第八章 经费决算

第九章 结 论

取得的重要地质成果及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结合测区特点提出今后工作意见,使报告做到重点突出、具有特色。

(附最终验收决议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3篇 地质报告编写的提纲简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