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篇(中职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时间:2022-11-07 08:56:08 调查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篇(中职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供大家参阅。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篇(中职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城市转型技术人才,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近日,市委政研室与市教育局组成调研组,深入到部分区、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讨论、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就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市共有市属职业学院2所,中等职业学校16 所,在校学生万人。全市有技工学校8所,乡镇(街)职成教中心56所,各类培训机构200余家,年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万多人次。

(一)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我市职业教育共开设57个专业,特别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设置的数控机床、煤化工、机械加工、旅游等专业,为转方式、调结构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每年职业学校培养输出的毕业生达2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近90%,有98%以上的人员实现了城镇就业。另外,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每年转移城乡劳动力近3万人。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滕州市还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

(二)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显著提升,有力地拉动了社会就业。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冠名培训”等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提高了育人质量和就业率。近三年来,在我市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137名分别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在今年举办的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有5人获得一等奖,奖牌总数列全省第4名。五年来,全市累计有6000多名中职毕业生被录取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在市内外推荐就业近10万人,毕业生推介就业率达95%以上,有些重点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100%。

(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特色化取得新突破。通过“挂靠、联合、撤销、转型”等方式进行整合、调整,先后调减中等职业学校20多所,校均规模由以前的500人扩大到现在的2000人。滕州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办学规模达到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跃上新台阶。市职业中专、薛城职业中专和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牵头,联系178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大中企业,分别成立了枣庄市机械电子职教集团、枣庄市数控技术职教集团和枣庄市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资源优化和共享。在专业发展方面,我市有7所学校的10个专业被确定为全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薛城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省中职数控专业培训基地;台儿庄区职业中专与青岛青纺联合办学初见成效。

(四)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重点职业院校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投入6亿多元,新征土地1600多亩,新建校舍40多万平方米。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薛城区职业中专实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市有4所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二是实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市、区职业技术学校先后通过国家拨款、财政帮扶、地方配套、世行“农民工培训与旅游业”贷款等方式,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成实训厂房6万平方米、实训中心50个。三是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共组织选派近1000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专业进修和培训,提升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从企业单位选聘兼职教师等方式,切实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法》和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的经费投入和教育培训经费的提

  取落实不完全到位,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地方还没达到。因资金不足,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设备购置受到制约,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需要。二是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困难。由于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市初中毕业生每年不同程度的自然减少,以及学校间的激烈竞争等因素,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出现困难。三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按规定“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目前,我市专业技术老师仅占31 %,因受学历、身份等报考条件的限制,一些专业技术老师进不了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结构性缺乏,使实训操作和开发课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校企合作渠道不畅,办学方式单一。《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目前,因缺乏引导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再加上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战略,不愿做人才战略储备等因素,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高。目前,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学校实习,缺少进入企业实训的渠道和机会,有些单位虽然勉强接收了,但也收取了较高的实习费用。

(三)办学体制不完善,统筹发展力度不够。我市职业教育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也有技工学校和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分别由教育、人保等部门管理,同一区域、同一层次,既有省属学校,也有市属学校,还有区(市)属学校;体制各异,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学校培养目标、投入、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毕业生待遇等不能协调统一,以致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省里安排的技能扶贫招生工作因渠道单一,也不能很好地组织实施。

(四)企业用工不规范,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市内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劳动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量招收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员工,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在本市内实现顺利就业,有60%的学生毕业后流向了外地。另外,一些企业在实际用工中,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一样待遇,体现不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有的不按规定要求兑现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上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就业培训”。近几年来,国务院、省、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城市转型成果已经显现,一大批转型项目相继建设运行,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强劲态势。据测算,今后五年,我市每年需要产业技术工人约6000人,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劳动力约万人。下一步,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强引导,加大投入。

(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发展。将全市现有的职业学校、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等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一校多牌,集中办学,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师资、实训基地等职教资源的共享。目前,台儿庄、薛城等区已具备条件,可率先组织实施。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强化品牌,重点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技术品牌,同时,应统筹规划好实训基地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加强对社会办学的指导和监管,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合理整合,突出质量,减少数量。理顺高中、中职、技校招生管理体制,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实行中考一体化管理,促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平衡发展。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观念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财政可制定出台相应的专项补贴政策,也可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其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启动“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轮训,到骨干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定期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出国深造。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三是建立社会联动支持机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检查督导,把督导情况与考核挂钩,制定切实的职业教育评估办法,对办学成绩突出的应予以大力表彰、扶持。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在开发新产品、对外承接实习加工产品、出据对外加工票据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并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职业教育是同级普通教育成本的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相关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学生人数拨款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列入计划,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设施。企业单位要严格按《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的比例标准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或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由政府统筹该项经费,职业中专统一组织培训。二是争取项目和资金。抢抓目前我市被列入资源枯竭试点城市和国家重视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投入、实训场地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三是建立完善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应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财政性经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四)加强指导,严格准入,畅通职业教育“出口”渠道。一是加强技术人才供需平台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内外技术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供需信息平台,引导职业教育合理设置专业,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实现人才需求与职业培养的科学对接。二是严格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应严格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要求,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可拿出适宜岗位和一定比例,用于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三是加强劳动用工执法督察。人保以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和劳动就业市场的监督检查,规范职业介绍和劳动用工行为,督促落实技能人才技术补贴政策,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审批和发放。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

  关于我市中专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城市转型技术人才,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近日,我和我的同学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到部分区、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对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市共有市属职业学院3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10万人。全市有技工学校9所,乡镇(街)职成教中心59所,各类培训机构300余家,年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0万多人次。

(一)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我市职业教育共开设66个专业,特别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设置的数控机床、煤化工、机械加工、旅游等专业,为转方式、调结构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每年职业学校培养输出的毕业生达3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近95%,有99%以上的人员实现了城镇就业。另外,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每年转移城乡劳动力近4万人。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合肥市还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

(二)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显著提升,有力地拉动了社会就业。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冠名培训”等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提高了育人质量和就业率。近三年来,在我市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大约200名分别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五年来,全市累计有7000多名中职毕业生被录取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在市内外推荐就业近15万人,毕业生推介就业率达98%以上,有些重点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100%。

(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特色化取得新突破。通过“挂靠、联合、撤销、转型”等方式进行整合、调整,先后调减中等职业学校30多所,校均规模由以前的500人扩大到现在的4500人。合肥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办学规模达到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跃上新台阶。

(四)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重点职业院校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投入9亿多元,新征土地1600多亩,新建校舍40多万平方米。安徽新华学院、万博科技职业学院、三联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市有4所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二是实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市、区职业技术学校先后通过国家拨款、财政帮扶、地方配套、世行“农民工培训与旅游业”贷款等方式,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成实训厂房8万平方米、实训中心60多个。三是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共组织选派近2000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专业进修和培训,提升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从企业单位选聘兼职教师等方式,切实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法》和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的经费投入和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落实不完全到位,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地方还没达到。因资金不足,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设备购置受到制约,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需要。二是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困难。由于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市初中毕业生每年不同程度的自然减少,以及学校间的激烈竞争等因素,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出现困难。三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按规定“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70%左右”,目前,我市专业技术老师仅占41 %,因受学历、身份等报考条件的限制,一些专业技术老师进不了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结构性缺乏,使实训操作和开发课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校企合作渠道不畅,办学方式单一。《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目前,因缺乏引导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再加上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战略,不愿做人才战略储备等因素,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高。目前,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学校实习,缺少进入企业实训的渠道和机会,有些单位虽然勉强接收了,但也收取了较高的实习费用。

(三)办学体制不完善,统筹发展力度不够。我市职业教育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也有技工学校和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分别由教育、人保等部门管理,同一区域、同一层次,既有省属学校,也有市属学校,还有区(市)属学校;体制各异,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学校培养目标、投入、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毕业生待遇等不能协调统一,以致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省里安排的技能扶贫招生工作因渠道单一,也不能很好地组织实施。

(四)企业用工不规范,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市内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劳动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量招收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员工,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在本市内实现顺利就业,有60%的学生毕业后流向了外地。另外,一些企业在实际用工中,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一样待遇,体现不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有的不按规定要求兑现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上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就业培训”。近几年来,国务院、省、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城市转型成果已经显现,一大批转型项目相继建设运行,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强劲态势。据测算,今后五年,我市每年需要产业技术工人约8000人,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劳动力约10万人。下一步,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强引导,加大投入。

(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发展。将全市现有的职业学校、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等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一校多牌,集中办学,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师资、实训基地等职教资源的共享。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强化品牌,重点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技术品牌,同时,应统筹规划好实训基地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加强对社会办学的指导和监管,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合理整合,突出质量,减少数量。理顺高中、中职、技校招生管理体制,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实行中考一体化管理,促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平衡发展。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观念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财政可制定出台相应的专项补贴政策,也可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其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启动“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轮训,到骨干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定期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出国深造。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三是建立社会联动支持机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检查督导,把督导情况与考核挂钩,制定切实的职业教育评估办法,对办学成绩突出的应予以大力表彰、扶持。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在开发新产品、对外承接实习加工产品、出据对外加工票据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并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职业教育是同级普通教育成本的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相关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学生人数拨款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列入计划,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设施。企业单位要严格按《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的比例标准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或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由政府统筹该项经费,职业中专统一组织培训。二是争取项目和资金。抢抓目前我市被列入资源枯竭试点城市和国家重视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投入、实训场地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三是建立完善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应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财政性经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四)加强指导,严格准入,畅通职业教育“出口”渠道。一是加强技术人才供需平台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内外技术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供需信息平台,引导职业教育合理设置专业,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实现人才需求与职业培养的科学对接。二是严格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应严格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要求,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可拿出适宜岗位和一定比例,用于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三是加强劳动用工执法督察。人保以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和劳动就业市场的监督检查,规范职业介绍和劳动用工行为,督促落实技能人才技术补贴政策,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审批和发放。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

  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X工作安排,围绕扎实”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市政协教科委联合民盟X市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于X年X月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实地考察了神木市职教中心、府谷县职业中专和绥德县职教中心等中职学校,并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X所(含X所民办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X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X所、省级中职示范学校X所,正在建设省级高水平示范学校X所,X-X年全市省级教诊改学校达标X所,X-X年通过X省中职学校”双达标”评估验收学校X所,X年计划评估省级”双达标”学校X所,使我市具有招生资格的X所学校全部通过省级”双达标”验收。

(二)办学条件:以中职教育”双达标”、”高水平示范校”、”特色专业”和”校企合作示范校”等各类创建为载体,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各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针对性拓展适应需求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和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本科单招专业技能考核需要,主干专业或重点专业校内实训室、车间、基地均达到X个以上,其它专业达到了X个以上。

(三)专业建设:全市中职学校开设加工制造、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医药卫生、信息技术、旅游服务、幼儿保育、会计等X个大类X个专业。

其中省级精品专业X个、市级地方特色专业X个、”X+X”五年制专业X个。

(四)学生规模:X年全市执行X省职普X:X政策以来,全市中职招生规模突飞猛进,招生量呈倍数增长,十多年未招生的佳县、清涧、吴堡三县重启职教招生,目前全日制中职在校生X人,年均中职毕业生X余人,近五年中职毕业生通过单招高考升入本科院校X余人,就业率保持在X%以上。

(五)教师队伍:X所中职学校现有X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X人。

近三年,全市中职学校教师在全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X项,在全省教学能手大赛中有X人获教学能手,培养市级教学能手X人,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工作跻身全省前列。

(六)经费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X多亿元,迁建了府谷职中,正在兴建榆阳职中,计划迁建横山职中、神木职中。

(七)技能培训:全市中职学校面向返乡农民工、贫困家庭和有意向创业的城乡有关人群,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教育精准扶贫培训,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开辟了新通道,职业技能培训成为阻断代际贫困的有力抓手。

  二、发展现状

(一)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不断加大。

一是X年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二是从X年以来,市财政每年预算X万元,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县(市)区扎实落实职业学校不低于X元/年的生均公用经费,保证职业学校正常运转,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三是为解决中职规模扩招后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文化课教师不强、专业课教师不专的问题,将职业学校教师纳入市级培训范围,从现有师资中选拔基础较好、专业相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之成为骨干教师;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工和技师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实习,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我市X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X职院由市政府主管,神木职院由神木市政府管办,X能源科技职院(民办)由省教育厅主管。X所中等职业学校中,X体校由市体育局主管,X文投艺术职业学校由市教育局主管,其他学校由县(市)区教育部门主管。市政府积极支持办好现有X所高职学院,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地位,管好众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健全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机制,科学确定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校与专业,开展中高职协同育人,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协同发展的X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三)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积极推进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我市中职学校主动对接市内外高职院校和优质企业,校企共建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双达标”和”高水平示范校”创建为契机,引进优质职教企业,采取订单培养、菜单教学,就业服务,强化内涵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素养、价值追求,实现从”就业导向”到”德技并重”的全面提升与转变,确保中职学校办学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二是坚持每年举办市级技能大赛,踊跃参与国省技能大赛,将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三是开展”X+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广泛深入开展校内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初步形成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神木、府谷职中实质性开展”X+X”考证工作,榆阳、靖边、横山等学校开展了”X+X”考评员培训。积极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加快推进订单班和冠名班等模式体系,按照企业需要的成熟技工要求培养”技术蓝领”。四是打通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X职业技术学院、神木职业技术学院、X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与市内多数中职学校实行”X+X”办学,不断推动中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层次互补、教学管理融合,促进中高职高效有序的协同发展。

(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市域统筹,错位发展专业。全市优化县(市)区职教中心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传统长线专业和新型实用专业,初步形成了”北部神府煤化工类专业、中部榆横现代服务专业、西部定靖油气化工专业、南部现代农业专业、林果栽培与农产品营销专业为主”的县域专业格局,一批紧跟时代潮流、紧贴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深受学生喜爱,培养的电工、建筑人才、汽车XS店的维修技术人员、民办幼儿园教师、快递外卖以及各大餐饮酒店服务人员,成为服务X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类型教育地位没有真正落实。

X年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很大,但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多,产业发展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各级有关部门对办好职业教育仍没有紧迫感和行动自觉。在政府履职、党政考核对教育的评价中,普通教育办的好坏是决定因素,职业学校甚至可以忽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并没有真正引起市县(市)区的重视,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呈逐级消减的趋势,对类型教育精神执行不力,落实X:X政策后劲不足。

(二)职业教育办学环境没有根本改观。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没有真正重视和尊重,也没有得到普通老百姓的真正认可,初中毕业生从心里依然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仍然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行业、企业、社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够,校企深度合作的局面尚未形成。近三年来,我市中职学生规模稳步增长的背后,是职普比例的强制性调控的结果,但并不是家长和学生的自愿选择。

(三)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我市中职学校近几年生存发展基本依靠中省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市县两级从X年开始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校舍、实训基地、运动场地短缺,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挤占中职学校校舍问题严重。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过差。市、县(市)区”教育附加费不低于X%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未能落实到位。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场地紧缺,多数学校运动场地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着中职教育发展。靖边、横山及南部县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十分艰巨。神木市职教中心、X市职教中心、横山区职教中心被迫迁校。神木职教中心还暂时寄居于神木高职学院,清涧职教中心占地仅X亩,横山职教中心长期与小学、初中、电大、进校等多所学校共用一个校园,绥德职教中心与多个教直单位共用一个校园。

(四)师资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

职业学校师资力量整体质量不高,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专业课教师尤为紧缺,”双师型”教师较少。县际教师待遇之间差异较大,民办中职学校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专业教师没有专门来源渠道,我市职业学校教师并不是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工科类大学,而是在普通本科院校招聘,专业化程度与职业教育实际要求不相匹配。以绥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截止目前短缺文化课教师X人,其中思政X人、语文X人、数学X人、英语X人、物理X人、生物X人、历史X人、地理X人。短缺专业课教师X人,其中幼儿保育X人、民族音乐与舞蹈X人、电子技术X人、机电技术X人、汽修X人。需要引进或临聘能工巧匠X人,其中剪纸能手X人、民歌手X人。

(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

中职教育学历层次较低,部分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衔接不够紧密,校企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地方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依存度低。中职毕业生,不愿从事一线劳动,不愿干辛苦工作,不愿做基础性的技术活,毕业生一年内就业稳定率较低。而企业能给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就是一线工勤岗位,与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薪资期望值差距明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这对矛盾在职业生就业中普遍性存在,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高起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

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来榆考察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推动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强力落实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持续推进职普X:X政策。按照国家一再要求的大体相当(即X:X)和我省”十四五”期间继续执行X:X政策,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X:X招生政策一以贯之,逐步实现大体相当,保障中职教育规模发展,落实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二是出台”X市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三教”改革,深化”课堂革命”,建立”岗课赛证”(岗:工作岗位,课:课程体系,赛:技能大赛,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综合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X工匠。三是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健全多元办学格局,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只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都要一视同仁,予以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四是深化教学方式变革。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理实虚一体化的教学场景建设,深化教材教法和学业考核评价改革。建立智慧学习教学管理体系,探索”一人一课表”,实行个性化培养。五是建立健全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瞄准我市产业链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加强县域有需求、行业有地位、市内外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打造贴近产业实际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进一步推进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形成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

(二)高质量推进校企间产教融合深度。

一是开展专业对接企业、学校对接园区的双对接”活动。全面推动职业学校与园区及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工学交替实习及就业、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为企业代加工产品或与企业开展产品研发、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开展培训等方面合作。支持各职业学校在园区、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在学校建立教学工厂、产品研发中心或设计室,探索将企业生产线引进具有生产能力的职业学校,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二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完善校企双制培育模式,开设订单式校企合作专班”,设立”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育模式,推行”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理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健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赛训一体的学徒培养模式。三是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同步规划产业布局与中等职业教育布局,依托不同区域的重点产业实际发展需要,建设产教融合型基地,构建全产业链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四链联动”。聚焦产业功能区急需领域开展”订制研发”,构建逆向技术创新链条。四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建立以产教融合技能水平、就业质量、服务贡献等为核心指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高度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质量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中职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建立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提升育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高要求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全面建设。

畅通职业学校教师招录渠道,通过校园招聘、银龄计划、企业兼职等多种渠道,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教师整体能力水平。一是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建议探索设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周转池”,根据我市中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南北县区学生规模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编制。二是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议改革公办职业学校教师招录办法,打破师范院校毕业生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界限,从工科类院校招录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非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从全国知名职教师资本科院校招聘紧缺的”双师型”教师;落实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放宽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外聘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限制,建议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三是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议按照X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尽快启动实施市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解决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突出问题。

(四)高标准支持中职教育生态化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坚持升学就业两条腿走路,大规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输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为企业输送具有基础专业技能的一般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提升”硬件”水平。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各类政策支持,不断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比例,使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目前每年X元基础上逐步提高,县(市)区应严格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不低于X%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强中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落实检查力度,深入各县(市)区检查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政策。三是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和职业介绍机构紧密结合,并利用劳务市场、人才招聘会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送本地和异地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各种便利条件。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四是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在X教育”云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中职为主)综合信息公共服务版块,全面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职业学校基础信息数据

  库,推进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互联网+职业教育工作,实现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与科学化水平。五是夯实职教发展责任,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建立市、县(市)区职业教育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督促各部门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责任和任务。建议整合职业技能培训业务,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将县域内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业务由县级职教中心承担。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优质资源,突出县(市)区特色,实行跨区域招生,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体,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整合教育、人社、农业农村、民政、工信、商贸、文旅、卫健等部门培训业务和经费,设立专门账户统筹管理,承担县域内各类培训工作,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壮大。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篇(中职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简短的情况报告范文4篇 关于什么情况的报告范文

赵中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汇报材料3篇(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落实情况汇报)

职业素养培训总结3篇(企业职业素养培训总结)

商业银行调研报告终稿[大全]3篇 银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高中生职业规划合集5篇(高中生职业规划作文)

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3篇(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开展情况)

简单调研报告14篇 调研报告的调研方式

员工2022职业工作计划3篇(员工的年度工作计划)

教师教学管理工作情况的总结范文3篇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体情况

××小学素质教育社会调查报告3篇(关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