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满分读后感_傅雷家书个人启发范文3篇(《傅雷家书》每读后感)

时间:2023-02-01 20:04: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满分读后感_傅雷家书个人启发范文3篇(《傅雷家书》每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傅雷家书满分读后感_傅雷家书个人启发范文3篇(《傅雷家书》每读后感)

傅雷家书满分读后感_傅雷家书个人启发范文1

  岂无万里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家信里的每一句话,无不透露着父母对孩子的爱。

  距离再远,远的只是万水千山。《傅雷家书》里一封封的家信背后承载着傅雷暨夫人朱梅馥对远在万里之外的游子傅聪的关怀,关怀他的为人、生活、艺术,关怀他的苦闷、开心、感悟。傅聪和他的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因空间的阻融而削减半分,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也许血浓于水的亲情便是这样,就算不能天天陪伴在一起,也能念兹在兹互相放在心上。

  在读着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信时,我也会不自觉的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十多年来父母对我的点滴付出。大概因为人的有些感情是相通的缘故吧!看到信中傅雷对傅聪的殷切期望,我似乎也感受到我的父母希翼我成人成材的心情;看到傅雷因为傅聪没有处理好工作和休息的关系而担心不已时,我仿佛也听到我的父母平日里要我多注意身体的细语叮嘱。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体会傅雷也体会我的父母的心情把《傅雷家书》看完的,回过头来发现感触非常多,也多了几分对自己的父母的理解和感恩。

  在楼适夷写的《傅雷家书》代序中他提到:“傅雷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订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大概这个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便是以身作则。我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念书到初中便辍学回家,母亲没念过一天书(受当时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三个舅舅都可以上学,唯母亲不能),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农民或学历低而自卑过,相反,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幸运生活在农村,幸运有朴实的农民父母,同时也暗自欢喜自己的童年可以轻吻土地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真切,可以在落日余晖下看牛羊成群走在路上,在青草芳地里看蝴蝶嬉戏留影。从我的父母身上,我学到了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那便是每一个中国农民身上所都有的勤劳、朴实、能干的品质,从小到大,他们在我的记忆中总是身体力行的诠释着这几项可贵品质的力量,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这是《孝经》开宗明义章里的一句话。《傅雷家书》中傅聪的父母,从通信起到最后一封信,有一句话一直贯穿于其中——便是傅雷的父母希望傅聪多保重身体。一九五九年傅雷就嘱托傅聪要多去郊外走一走,多亲近大自然,但傅聪没有听从他父亲的意见,因而在时隔两年后,傅雷给傅聪的去信中,傅雷说:“两年来我不知说了多少次,劝你到森林和博物馆走走,你始终不能接受。孩子,我多担心你身心的健康和平衡,一切都得未雨绸缪,切勿到后来悔之不及”。就是在傅聪的父母去世前的几封家信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可见,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关心,无一时中断啊!

  每一个人都很可能会低估别人的能力,作为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的傅雷也不例外,他常常低估儿子傅聪的能力,为此,傅聪的母亲也常常劝说傅雷不要低估儿子的能力,傅雷自觉到这个缺点后,他便发出这样的感想:“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这种直觉的感情,我也曾从我的母亲身上体会过。初中时,有一段时间,我的脾气变得很糟糕,仿佛要以这个世界为敌,和父亲讲话时总会说不上几句便引起冲突,最后闹得父子之间很不愉快。母亲以她那种直觉的感情意识到我正处于叛逆期,便充当我和父亲之间的和事佬,尽可能减少我们的冲突,以免破坏父子之间的亲情。母亲的耐心教导和宽容使我慢慢度过了那段可怕的时期,人格也能够正常的成长。

  傅雷在男女恋爱方面的见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一九五五年的家信中。傅雷知道儿子遇到感情上的烦恼并写信宽慰:“你该想到,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狂妄;不考虑性情、品德、品格、思想等等,而单单执着于一段当年美妙的梦境,希望这梦境将来会成为现实,那么我警告你,你可能会遇到悲剧的”。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遇到这样的悲剧才好。一九六二年给傅聪的家信中他又谈到这个问题:“人人都有缺点,谈念爱的男女双方更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相容的伴侣”。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阅读《傅雷家书》时我就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我总是停下来做笔记,生怕错过一字半句的教导。因而所写的读后感也只是就一些可以和我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感想,更多的宝藏还待于我们静下心来结合此书的教导去生活中发现。

傅雷家书满分读后感_傅雷家书个人启发范文2

“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很少很少”这段话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的一句(每当你像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家庭背景和优势这样的关键词是刺眼的,即使总体的语意是让我们保持谦虚。背景和优势可以给人底气,缺乏他们的人又该如何摆脱靠逞强假装出来的自大和根深蒂固的自卑呢?

《傅雷家书》是傅雷一家人之间的书信来往集合,主要篇幅在讲傅雷与其子傅聪的书信对话。傅雷先生是极其有骨气的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笔耕不缀,不断地用自己的生命在为中国社会的思想进步作出贡献,长年俯首在案前,以至于不到晚年眼睛就因过度劳累而不能正常工作。他在教育方面也是极其认真,在与傅聪书信交谈中,傅雷先生不断地教导傅聪在外该如何做人处事,双方在专业知识上的探讨也是像朋友一样随心所欲。

  在傅雷傅聪依靠家书交谈的那个年代,傅雷这样说道“国内的生活与国外的太不同了,假如要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那是在国外的条件好得太多了,主要是因为生活要丰富的多,人能够有自由幻想的天地”傅雷是明智的,思想也是活泼的,更是极其重视想象力,所以在书信中到处都能看到父子在对音乐的探讨过程中想象力的驰骋。

  他们谈论巴赫,将他比作一片海洋、无边无际的天空、大自然的力量。我虽然不懂乐理,乐理知识匮乏到只能从别人的口中得知G小调这样的名词原来可以代表悲情柔软的力量,但在阅读过程中,音乐的世界在我面前清晰了起来,并不是说我进入了那个能够探讨把玩的世界,而是在专业人士的谈话过程中,落在纸上的文字让我能够在音乐世界之外仔细观看到里面的欢乐。

  G小调对我来说是一个名词,干巴巴的解释没有味道,而对傅雷父子来说G小调是有颜色的,是像水一样灵动的,五线谱的黑白在他们耳朵里是五彩缤纷的,那些彩色的乐符创造出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外人即使可以通过文字的媒介来窥探他们的世界,但绝不能感受到他们感受到的欢乐,也看不到属于他们世界的颜色。

  除了音乐还有诗歌,除了诗歌还有画作。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借阅的并不是《傅雷家书》,而是《傅雷书信集》,里面包含着傅雷与家人和朋友的书信交流。书的后半段有着傅雷与国外名家关于译本的探讨,有着傅雷与朋友关于画作的挑剔欣赏。他们在谈论,在欣赏,在背负着为了人类思想进步的信念而创造。

  在伟人面前,我知道惶恐在所难免,但负面的情绪也终究会被发自心底里的敬佩与羡慕所拂去。伟人的思想精神为我们树立起一支标杆,让我们有方向有追求,有生活中的念头,有活下去的动力与意义,让我们能够免受世间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坚定地对抗虚无。

  写到这里,我的怀疑劲儿又上来了,用了太多的“我们”和“我”,如同一个急于表达自己的小孩子。本来应该避免这些词语的,用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控制不住冷热的调控,于是纸变成了生死簿,笔变成了擦枪走火的枪杆子,让自己的邪恶完全的暴露出来伤及无辜。这里我多向自己借些包容,多让我这个还没有老到形成自己顽固思维的“年轻人”,一个已经充满偏见的“年轻人”,一个妄图在文字的海洋里掀起一阵波澜的无足轻重的羽毛,放肆一些,把自己浅薄的思想说出来。不然原来信仰的虚无真的成了虚无。

  生活是美好诱人的红烧肉,饕餮盛宴与法国鹅肝之间,傅雷先生显然属于后者。品味艺术慢慢地尝,创造作品也细心雕琢,一丝不苟的性格也让傅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了鲜明的特色。傅雷在傅聪小时候对他是及其严格的,而在书信中傅雷深情温柔的语言让人讶异,信中傅雷直白地说了不止一遍:孩子我是多么爱你。

  傅雷的家庭教育是中西式结合的,庄重与活泼并存,无论是在交流日常做事还是专业文化,傅雷家庭中其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没有隔阂的。中国的传统社会氛围,爱意都是通过做事来表达的,讲究含蓄美。特别是亲人之间,往往爱到深处会做出相反的事情来遮掩自己对于爱意表达的不好意思。这是我们特有的表达方式,可是说出来也未必不是一种行为,况且说出来的爱更加地直白,传递地也更加有效。

  傅雷与傅聪都可以说“我爱你”,他们对于爱意的表达是直接简单有效的,父子之间能够如同朋友一般交谈玩乐,家庭中再也没有比这更融洽的关系了。

  热恋中的情侣说“我爱你”再正常不过了,这句“我爱你”必然成为一种见证,一种承认,一种让耳朵传至神经的刺激。可男女中有个现象是让人捉摸不透的,那是让你猜他在想什么,嘴上说着没事实际是有事,到了有事的时候倒是成了真的有事,不怕有事,就怕没事,没事也就成了不在乎的代名词。

  傅聪长的秀气,琴弹的也是同辈中的一流水准,谈的恋爱自然也少不了,当然,没他弹的琴多,毕竟我们的傅聪练琴可是超级刻苦的,一天10个小时那真是毛毛雨。傅雷对傅聪关于爱情的教导也是极为清醒,傅雷先生说他闹恋爱最凶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就是傅雷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清醒的理智为了让感情更加长久,学问第一也是在检验爱情的真假。当然教导归教导,傅聪可是谈过不少恋爱,情感还需体验经历思索,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日后处理情感问题也得是棘手的很。

  羡慕傅雷与家人亲情上的表达和爱情中的珍惜,做人处事以及像朋友一样探讨知识。合上书本后,平静的力量再次布满全身,自卑与自大顿时荡然无存。本书无论是对父亲还是孩子都是极好的读物,父子之间能够更好地彼此了解对方的心理,学会如何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傅雷家书满分读后感_傅雷家书个人启发范文3

  傅雷夫妇不愧被称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两个孩子长大,成人,成才。但究竟是哪一股力量推动着傅雷亲笔写下这万字家书呢?我想这大概是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吧。不错,如果没有父亲的苦心指点,对儿子的因材施教,那也不会造就如今令中国引以为傲的钢琴巨星了。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子承父业这一说法和规矩,傅雷明明可以使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翻译,然而他不仅没有逼迫傅聪学习翻译,反而对儿子的音乐前途极为重视。即使在自己身体衰竭时,也同样废寝忘食的给远在波兰,英国留学的儿子指点,让他去拜访一些音乐名家,参观博物馆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傅聪所欣赏的每一场音乐会,他都会大到钢琴家,小到一个音符进行一番详细的评论,就连演奏的一个手指的起落细节都会细细的引出一张书信般篇幅的讨论。傅雷不仅做好了一个令人啧啧赞叹的父亲的本职角色,更是以一个良师益友的形象陪伴着儿子。在傅聪出国留学的十二年里,他亲手写下总计两百二十五封信件,平均每十八日就要写一封,频率极高。更令人敬佩的是,《傅雷家书》中精挑细选的一百三十二封信中,每一封都是对自己和家中琐事草草了之,对傅聪的关怀却是无微不至,特别是在健康问题上。

  而且在几十封中都提出让傅聪接触大自然,简直不厌取烦,这大概也是父爱的表达方式吧。我们在傅雷身上能看到的不只是伟大而深沉的父爱。在1957到1958年间,傅雷曾被打上了右翼份子的旗号,被捕入狱。为了不影响到在国外研读的儿子,傅雷夫妇始终也没有告知傅聪半点实情。从这件事中,我看到了傅雷身上的隐忍和坚韧,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精神。假如当年他告诉了傅聪实情,担忧父亲安危的儿子定是会无法专心钻研学业,而不断分心,也不会造就今日如此巨大的成就了。在傅聪看来,父亲的教导是否严厉苛刻,自己的空余自由时间是否足够,也许有时会感到烦躁,但他明白,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为了他的未来,他坚持着,今天也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荣耀和辉煌的成就吧。

傅雷家书满分读后感_傅雷家书个人启发范文3篇(《傅雷家书》每读后感)相关文章:

草房子读后感个人心得体会最新3篇(读完《草房子》的心得体会)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初一话题作文5篇(傅雷家书读书心得初二)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模板3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笔记

年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3篇(傅雷家书年份读后感)

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3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高中

中学生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初中生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1到13章读书笔记7篇(傅雷家书1到13章读书笔记100)

最新《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3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

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六3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中

初二傅雷家书写个人读后感3篇 傅雷家书结合自身经历读后感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