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第三章的读后感以上3篇 第十章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时间:2023-02-08 08:46:29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战争与和平第三章的读后感以上3篇 第十章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供大家品鉴。

战争与和平第三章的读后感以上3篇 第十章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第三章的读后感以上1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作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象,被称之为最具有“社会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可怕,但也给了我坚持的力量。战争让无辜的人死太多了,每次看到士兵的队伍被浓烟“吞入”,那象征和平的太阳却被硝烟挡住。人们拿着枪炮在“死人谷”的反抗声中拼杀。渐渐的,熟悉了,那夺去生命的战争,那无情的战争能否停止?

  唉,战争让无数人丧命!如果人们都能和平相处,安居乐业,幸福美满,这点应该不过分吧!可为何就要一点小摩擦,一点冲突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孩子是无辜的且伤害最大的。战争,在孩子的一生当中都留下了创伤。和平是多么伟大,战争固然可怕,但战争在和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我要做一个和平的使者,让我们心中永远闪耀着迷人的光彩。我要做一只纯洁的白鸽,把和平带到每一个地方,“和平”二字是人们都向往的字眼呀!

战争与和平第三章的读后感以上2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

  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托尔斯泰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研究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终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欢乐的微笑。

  这一段异常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十分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够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战争与和平第三章的读后感以上3

  有一天,邪恶国的国王想:我的地盘太少了,我要占领多多的.国土。于是,他发动战争,攻打和平国。

  战争第一天:邪恶国想一下子打败和平国,于是开始制造一种生化武器,把和平国的人一个不留全部杀死;同时,他们派兵杀向和平国。和平国大将一马当先冲进战场,手提7连发加特林机枪对邪恶国大将狮子说:“你完了!”狮子恶狠狠地说:“跟我打,你还嫩了点!”话音刚落,他拿起10连发加特林机枪向马猛射,马受伤倒地。和平国的先锋鸭子看到这血淋淋的一幕,吓得屁滚尿流,连忙逃走了。

  战争第二天:邪恶国的生化武器不小心爆炸了,和平国的国民闻到了这武器的味道,居然成了超人。逃兵鸭子觉得自己变得太聪明太厉害了,不能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又返回战场。勇敢的马带伤上了战场,带着狗、兔、猫等全部国民上阵杀敌。

  战争第三天:因为人心齐泰山移,和平国大获全胜,全国都在欢庆。只有鸭子不那么开心,因为他后悔当初当了逃兵,他想:以后我要勇敢,再也不当逃兵了。

  和平国的国王为马颁发了写着“勇”字的大金牌,给狗、兔、猫等授予荣誉市民表彰,至于鸭,由于它将功补过,所以没受罚。

  从此以后,和平国的国民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战争与和平第三章的读后感以上3篇 第十章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相关文章: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范文3篇 读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第一章读书心得3篇 《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

朝花夕拾第三章读后感3篇 《朝花夕拾》第三章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范文3篇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第三章例文3篇 《三国演义》第三章的读后感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笔记3篇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写的吗

小说《战争与和平》感想与心得3篇 《战争与和平》阅读感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大全3篇 关于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三章读后感3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三章第四章读后感

草房子第三章读后感3篇 《草房子》第三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