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后感3篇 我喜欢你读后感

时间:2023-02-14 09:27:5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喜欢》读后感3篇 我喜欢你读后感,供大家品鉴。

《喜欢》读后感3篇 我喜欢你读后感

《喜欢》读后感1

  对于教师来说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你的学科持续保持着兴趣并且学得好,很幸运看到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给我指明了方向。

  教书育人,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这不仅是指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更关键的是,需要把已经上中学的他们,作为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足够的选择自由。

  “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学生。我理解,最大的尊重,并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这个惊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课堂当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得更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出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上课要给学生惊喜”这一崭新的教学思想。具体地说,就是课程要具有一定的侵略性,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或者是思考角度、思维方式,颠覆了他之前的某种认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听得进去,教学也才会有效果,而不是仅仅按照教学大纲,把重点、难点,按部就班地交代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不过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喜欢》读后感2

  我从两年前带领部分教师开始进行“跨界学习”的项目研究,两年来,一直在摸索前行。有曲折也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去年集团办学联合体特色项目评比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今年上半年整理印出了一本《引万物让课堂,以世界为教材》的文集;现在继续深入……我们的研究思路是由点到线到面的方式,逐渐扩展深入。大量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蝴蝶开始到牛首山,到学校校园内外湿地文化、南京饮食文化、院士文化研究,从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到时空领域。

  大家可以发现跨界已经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东山黄金海岸一楼厕所的入口处,有这样一句话:商务和休闲已经实现了跨界。是的,周围的景枫、金鹰、太阳城,已经不是简单的购物场所。曾经的大型高档购物场所已经实现了转型,否则就要被淘汰。而我们的学校却停留在学科相对割裂的状况,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这样的意识,显然已经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在读到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好课堂要跨界》这篇文章时,他谈到作为历史老师他在昆明上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从研究日本历史文化的角度去上《一碗阳春面》,效果可想而知。令人诧异的是,他写的文章大多数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他结交的朋友也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他的理由是,语文的空间比历史大,历史的空间比政治的空间大……

  学校安排我联系历史组,我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历史学科的听课,近几年来听了好多历史课。听完课,历史老师可能出于尊重都主动找我评课,也可能程序的要求,有听必有评。虽说政史不分家,但作为政治教师去评历史教师的课还是需要勇气的。于是我就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进而去点评: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学校倡导的“少教多学”理念落实得如何?

  在评课的过程中,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人为什么要学历史?魏勇老师认同两个观点:一是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另一个就是评判性思维。作为政治老师研究的就是当下现实的问题,而批判性思维这也是政治学科最基本的素养。

  所以,听了“商鞅变法”之后,我就觉得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当下中国的改革,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商鞅变法要因为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下的中国改革不也是如此。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着手,当下的改革不也是全方位的吗。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对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改革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何在?

  听了“美国西进运动”之后,我就觉得我国也有“西部大开发”,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同样,在上政治课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去思考。比如说,美国经常发生枪击案,为什么美国就不能像中国一样禁止携带枪呢?这就是美国的历史产生的。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回顾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大多数战争的爆发尤其是局部战争、内部战争都是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

  国庆节期间女儿为了写一篇参赛作文而苦恼,我就随口问了作文题,题目是“底色”或者是“发现一条河流的隐秘”。太哲学味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写。于是我说两天前我们去了盐城大丰中华麋鹿自然保护区,你知道麋鹿自然保护区为什么会出现在大丰吗?你知道麋鹿的前世今生吗?如果你有兴趣查查,你会发现,中华麋鹿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你就会理解什么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作文怎么写我不去关心,至少我引导她从地理、历史、政治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难道一篇好的作文不需要跨界跨学科吗?

  魏勇老师说,学科界限被打破之后,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纵横捭阖,很容易找到一个可以给学生惊喜的地方。他还说,学科界限学校可以有,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不要有界限。

《喜欢》读后感3

  听说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名字叫《喜欢》。编者刘绪源,他以“喜欢”为主题,选编了多位作家的多篇文章。生活是平凡的,但是生命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喜欢,从而发现生活的绚烂。

  喜欢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历史的形成极其不易,但主要是靠人民群众的创造。人民怎么创造呢?不是农民起义,不是改朝换代,更不是什么政治动荡,而仅仅就靠人民普通的生产和生活,因为只有普普通通的事件才能形成历史。我们喜欢日常生活,就是喜欢人民所创造的历史,也就是喜欢人民,喜欢国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让别人、让国家不断地强大起来。所以我们应该热爱普普通通的生活,更要尊重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一生不寂寞;不喜欢读书的人,早晚还是得寂寞。读书人的世界是广阔的、开放的,多姿多彩、永不枯竭的。所以我毅然拿起老版的《三国演义》(还是文言文的),静下来、沉下去,仿佛打开了封死的窗户,进入了风云复杂的三国时代。

  喜欢艺术。艺术被大家普遍理解为唱歌、跳舞,其实不然。所谓的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多种门类,通常都是用来观赏的,看似没有实用性,但它的凝练、密集、强烈、深远能提高人们的修养。

  喜欢科学。众所周知,科学有多重要。如果没有科学会怎么样?世界会怎么样?人类会怎么样?没有科学就没有科技。我们将看不了电视,用不了电脑,开不了汽车,开不了空调……生活顿时回到几百年前。且不说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没有了科学,人的智慧将无处施展,社会又将恢复原始。

  喜欢独立思考和平等探讨。其实这两者息息相关,就拿汉朝举例。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四百年的刘氏江山,这正是他从善如流的结果。当然,忠臣献计未必完全正确,所以他要独立思考,思考行动的得与失,然后再决定怎样行动。

  日常生活、读书、艺术、科学、独立思考和平等探讨,都是值得我们去喜欢的。让我们先喜欢这些,从而更好地去学习、去生活!

《喜欢》读后感3篇 我喜欢你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