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初二3篇 道德经读后感初二怎么写

时间:2023-02-17 07:26: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初二3篇 道德经读后感初二怎么写,以供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初二3篇 道德经读后感初二怎么写

道德经读后感初二1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感初二2

  说实话,在这里对《道德经》发表一翻言论实在觉得资质不够。对于这本流芳千年的圣人之伟作实不应当妄下评说。然当初选择老子的这本书来写读后感是出于何种心情自己都不大清楚。可能觉得自己来完成这样的事一点都不符合我本身会去做的事,便逆行其道而择之。

  在网站搜到了此书,读着它韵文哲理诗体的字词就与当初学某些文言文的感觉差不多,懵懵懂懂,读久了便有些读不下去了。还好有找到译文,不然以我的文言水平便不堪承受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第一章。作为开篇,老子便道出这道的玄妙,万物的玄妙。予道并无定义。所谓无名乃万物之始,有名乃万物之生成演变的结果。有与无之间的玄妙难以说的清楚,却是值得研究的一门大学科。因此,老子开始了他的不同寻常的道学之旅。

  而这段旅程成就了老子如神一般的历史地位。我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他在他孤独而艰难的人生路上令人肃然起敬的日渐蹉跎的背影。他那么执着的那么勇敢的抱着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奔走在那个动荡不堪的战乱年代,他的背后生出橄榄,飞过白鸽。同时也见证了一段历史的沉痛的心酸和锥心的期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中很多关于无为之思,治国之策。他的很多章节都能体现其渴望和平,安定的心愿。也是当时世人的心愿。

《道德经》有被世人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人们常常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所谓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听起来就玄乎,橡是置身于神圣却虚空的偌大殿堂却摸不着头脑。这样让人听起来就有空间放大之感的大道之说常让人产生一种盲目敬意却不知所名何状。若与其什物相关联便是好思量了。在老子的道经部分其实概括起来就是讲了修道的方法。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而德经则是告诉你修道应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晚辈自认为仁义善信是其内容的关键概括

  在此书中讲的很多道理都有些橡佛教脱尘之说,有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调子。应该说这种相通性是必然存在的。因所谓圣人其思在凡人之上,总是站在尘世之外看世事的生离死别,善恶贫富,柴米油盐,淫欲纷争。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大概是无奈的沧桑吧。也是屹世而孤独着的。但也只是看着世俗感叹,若是自身之度日定是淡薄名利,洒脱自在。他们永远是物质贫乏内心充裕,抑或是清心寡欲。而如老子这般的圣人内心也充斥着忧患,因为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大志,他们的无私。他们希望自己参透的这些事物能让世人有所顿悟,让仁义善信广泛深入人心以求和平安定。这是在他们眼里无休止的战乱动荡让他们内心燃气的执念。《道德经》是老子这位圣人执念开出的花,给长期受世俗世界压迫而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老子的伟大还在于其对辩证法思想发展的贡献。如“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其中就体现了相对论。强调了要遵循自然规律。

  我在这不对每章做出什么理解性的读感了,还是之前说的我并无资格在此多做评论。我只是可以肯定的说《道德经》里的思想确实深刻的影响着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人文。并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国人的民族情怀中根深蒂固。

  然而几千年的现实社会永远没有改变争斗、等级、贪欲等,所以长久的和平基本不存在。我想也就只有存在于小国寡民或是世外桃园那样的意境之中了。

  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来看看古人的朴素哲学事件及其有利的事。又快又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针政策的提出都充斥着那些恒久不变的哲学意义。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这样说过。而我也逃不出这个事实。

道德经读后感初二3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资料在这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好处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读后感初二3篇 道德经读后感初二怎么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