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读后感6篇(读后感350)

时间:2022-11-24 14:12:4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为读后感6篇(读后感350),供大家赏析。

为读后感6篇(读后感350)

为读后感1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为读后感2

  李美龄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读完为政篇,在其中的二十四章内容里,不仅有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还有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以及做人修养的见解,让人受益匪浅,有许多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从孔子的政治主张方面来解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是说统治者只有以德治人,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还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句话,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但却有些忽视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道德和法制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还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一句,体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为政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德治的重要部分。

  然后,从做人与学习方面来认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勇于实践,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要学会举一反三,才能把事情做好。“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是说,做事情要先做后说,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言而无信,只说不做。

  最后,我想谈谈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人生就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心中的想法也截然不同,年轻时候或许雄心勃勃,但年老之时就顺其自然。因此,我们应该趁朝气蓬勃的时候奋发努力,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不留遗憾,这样,才能在韶华逝去过后留下一副丰富多彩的画卷。

为读后感3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

  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

  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为读后感4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

  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

  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

  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

  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

  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

  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

  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

  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

  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

  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

  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

  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

  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1.《论语为政篇》读后感2.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范文3.论语学而为政心得4.论语为政篇心得5.论语读后感3000字3篇

为读后感5

《孔子》为政篇读后感

  陈颖

  初读《论语》为政篇,觉得此篇大部分内容为倡导人之德孝,或为《学而》篇的继承,但读完之后,细而思之,为君子的每一种品行和学与思的能力都影响着一个君主的王业。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算是为政篇的中心句,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他。孔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施行德政可以得人心,孚人望,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这句话表达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行德治仁政,天下的人就会发自内心的走向正确的轨道。强调仁政在政治生活的核心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德治,而非严峻刑法。

“仁”是蕴藏于内的品质,发抒于外而惠及他人因而形成人格力量的即为德。这种人格力量充满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使人心归附,就好像北极星,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而后,孔子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法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法治与德治对比,高下立见清代名家陆陇在《松阳讲义》中曾说:“操术不同,功效各异。路头一差,而风俗由之而殊,气运由之而变,不可不辩也。”这是一样的道理。

  而为君治国除了政策核心的把握,君主个人的修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君主以孝治天下,而为人臣之孝在于是否遵循了礼。倘若社会上有一种“礼”的文化,所有分子都服从礼,那么,每个人便都是好的了。孔子一生的事业都在礼上,从他小时候的游戏“陈俎豆设礼容”,到他壮年发表政治理想在“君君、臣臣、夫夫、子子”,一直到他政治活动失败了,定礼乐,作为他那“礼的设计”之最后的修订;著《春秋》,作为他那理想的社会中“礼的制裁”之寄托,在他这惶惶的七十三年的生涯中,没有一天忘记过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他要求为人子女者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还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这句话意思是说,只有对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才能时时处处在眉宇之间、言行之中表现出和悦的神色和敬意。

  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辈们去效劳;有酒肉,长者先享用”,那些只是表面的敬重。真正的孝是要有爱,内心要始终充溢着敬爱的情感,表现在就是对父母是始终和颜悦色的。《礼记·祭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不是真正的孝者,很难在父母面前保持着一贯的和悦之色。

  儒学是从“孝悌”观念出发来实行社会教化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可以说是发自本性的自然之爱,人在父母养育下长大,也自然产生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儒家昭示这种爱敬之心,显发之,扩充之,强化之,使之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情感。

  道德规范是自觉地、长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时灌输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长成之后即抛之脑后,那就是教化的失败。因而,儒学始终抓住“孝”的观念,把它贯彻于人的一生。

“孝”的观念牢固确立,可以帮助其他道德规范的确立,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遗,寄托着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爱自重,不辱没父母,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孝的准绳。如果人们说,亏的某人生了这样一个儿子,这就可谓是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朋友不信”,“战阵无勇”等等,为父母带来恶名,那就不能称作孝。

  孝,礼一脉相承,而后便升华为德,立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过程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长期过程中,大约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儿童的本性是纯真的,这可以说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还应该加以修饰,子夏曾对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洵兮,何谓也?”意思是说有了自然美,为什么还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很理解老师的意思,他以为人有了自然美,还应该用礼仪加以修饰,来培养他的德行,这就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的过程。另一个过程就是,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心的愉悦。礼仪总是带有某种的制约性和约束性,人们免不了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力量,可是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所以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能从规范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不再感到规范的束缚,并且无往而非仁。他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认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为了仁而仁,并不考虑它有利还是无利,这也是因为他可以从仁中得到心里的愉悦。到此地步,可以说他已经进入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综上而述,治理百姓根源还在做人的道理上,孔子主张的“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也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该庄重严谨,孝顺慈祥,如此则老百姓就会亲近、尊敬当政者,从而真心向善,努力劳作。

为读后感6

《为政忠告》读后感

(2010-8-30)

  元代张养浩所著的《为政忠告》一书,书中对勤政廉洁的阐述甚为深刻,读之让人感受颇多。当今为官者,如何真正读懂?勤?、?廉?两字,怎么践行?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是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考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读了《为政忠告》,体会颇多。张养浩在其所著的《为政忠告》中指出:?将家云:‘多算胜少,少算胜无算。’不特用兵为然。虽莅官临政,亦莫不尔。?意思是说,为官从政就像用兵一样,多谋划好过少谋划,少谋划好过不谋划。思考谋划是成事的关键,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多思考谋划更是事关黎民百姓的安宁。张养浩说得好:?一役之修,一宴之设,一狱之兴,诚能思虑周详,繁略毕举,则民之受赐不浅矣。?为官者若做什么事都能详加思虑,百姓将会受益匪浅。我们政府干部上受国家重托下系百姓安乐,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先认真思考谋划,而不是夸夸其谈、凭空做事。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做到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要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多谋善断;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思考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积极协调化解;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虚心求教,集中群众智慧,进行统筹的研究思考;对人民群众最 1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用心去体验和判断,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认真解决,这样才能?民之受赐不浅矣?。

  当前,我们的一些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做事装模作样,不想为民操心做事,遇到矛盾困难就绕道走,躲不开时就踢皮球;在为群众办事时拖拖拉拉甚至人为设卡,本来马上能办的事却是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最后害得群众跑来跑去。就如张养浩所说:?古之为政者,身任其劳,而贻百姓以安。今之为政者,身享其安,而贻百姓为劳。?那么,怎样才算勤政实干呢?张养浩认为?己劳则民逸,己逸则民劳,此必然之理也。惮一己之劳,而使阖境之民不靖,仁人君子其忍尔乎??,主张为政者当有?先劳?之心,凡事先于百姓去做,而且要兢兢业业,毫不懈怠。这是为政者当有的觉悟,也是为官的根本。作为政府干部,要在其位而谋其政,带头扑下身子,深入一线,真抓实干,少说多干,把全副身心、全部精力放在发展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做到上不愧对国家、下不愧对人民。

  千百年来,?天下之大任,莫大于恤民?、?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话语,激励着一代代忧民爱民的从政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诗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无不反映了一个个正直官吏的殷殷爱民之意和

  拳拳忧民之心。张养浩在《为政忠告》中也提出为政者?爱民恤民?的思想,认为:?民之有讼,如己有讼;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在缧绁,如己在缧绁;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凡民疾苦,皆如己疾苦也,虽欲因仍可得乎??这种?民病如己病?的恤民思想,生动而贴切,很值得我们学习。只有?视民如伤?,亲身感受、体验群众的辛劳疾苦,才会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人民、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百姓。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干部?恤民?,就要坚持以民为本、勤政为民、心系于民、置身于民、倾情于民,把关注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视为最大的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排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领导干部,决策是关键工作,如何让决策正确而少出或不出偏差,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到兼听而不偏信。张养浩在《为政忠告》中,提出为官者要?询访?,这就是兼听的具体表现。要做到兼听,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有?兼听则明?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境界,克服唯我独尊的自大自满情绪,树立民主意识,主动沟通,少独断专横,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到基层调研检查工作时,要多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总揽不包揽,果断不武断,杜绝?一言堂?和?家长制?,做到重大事项集体决定,对

  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事情,要广发征求各方意见,该组织群众听证的要坚持听证,该请专家论证的要坚持论证,集思广益;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与群众商量着办,收集民情,听取民言,了解民意,让群众多参与、多知晓,争取群众支持。总之,要通过?兼听?达到内求团结,外求支持,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廉洁自律,无论是作为思想意识还是行为规范,自古以来都是对为政者最基本的要求。早在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思想,将?廉?列为治国之纲。以后历朝历代,廉洁自律的吏治观念被不断发展、充实,其中张养浩有关?廉?的思想更是值得我们推崇,在他所著的《为政忠告》中视?自律?、?修身?为第一,认为:?忠以事上,正以处事,廉以律身,勤以率百僚,这是最好的自身自保之道。?千百年来,?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一直是被人民称赞的?好官?形象。在古代的府衙大堂上,悬挂有?明镜高悬?的牌匾,以示自己为官清廉、不苟私心。今天,虽然没必要悬挂这样的?明镜?,但作为领导干部心里一定要装着如此的?明镜?。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慎微、慎初,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将人民授予的权力严格控制在政策划定的生命线、法律限定的高压线、党纪规定的警戒线之内。要过好?权力关、金钱

  关、美色关、人情关?,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面前,守得住气节,耐得住寂寞,顶得住歪风,经得住诱惑,不为功名缠身,不为利禄束缚,清白为官,坦荡待人,躬身做官,挺腰做人,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为读后感6篇(读后感350)相关文章:

《草房子》读后感体会收获6篇 读了《草房子》的体会

白读后感5篇(阅读白云读后感)

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3篇(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一)

童年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 童年里的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3篇 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

阳光的香味读后感3篇(太阳的香味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3篇 读《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12篇 关于穷爸爸富爸爸的读后感

2022关于《茶馆》读后感范文3篇

魔道祖师读后感范文3篇 作文魔道祖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