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读后感4篇 《江雪》读后感

时间:2022-12-04 02:01:14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江雪读后感4篇 《江雪》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江雪读后感4篇 《江雪》读后感

江雪读后感1

  蓝天杯比赛《江雪》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江雪》描绘的是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人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了雪景,是画的背景。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画的主体。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的形象。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3、能用自己的话把古诗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把古诗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节课试图以想象古诗之景,感悟古诗之情这两部分环节,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在“以旧引新”中倾注学习的热情,在“品悟诗意”中培养善思的品质,在“体悟诗境”中展示灵动的想象,在“拓展延伸”中勇于大胆的尝试。教学过程:

  一、想象古诗之景

(一)揭示课题:

  1、欣赏几幅画,猜猜这是哪首诗描绘的画面?(《静夜思》、《望洞庭》)

  2、刚才是画中有诗。诗中还有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柳宗元写的——《江雪》。这首诗中又有怎样的画面呢?

  3、(出示《江雪》插图)看着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寂寞)

  4、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歌,把字音读正确了,还要注意词句的停顿。

  5、检查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古诗的节奏。

(二)理解古诗

  1、读了古诗,你看到了那些景物? 教师相机出示字词解释,指导:径是小路,万径是一万条小路吗?那千山又是什么意思?人踪呢?

  2、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可是鸟有吗?为什么?人踪有吗?为什么?(引出绝和灭。)指名回答学生读。齐读

  2)、如果没有这一绝一灭,会是什么景象呢? 指名读: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齐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可是诗人笔锋一转,一绝一灭就成了 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再读。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一望无际的白雪。又让你感受到——凄凉。

  4)、题目是《江雪》,这两句诗没有提到一个雪,其实写到了雪,为什么?读读诗句,从诗句中找找依据。看(出示图片:三幅雪景),你想到了那些词语? 雪是清冷、高洁的,谁来读,读出清冷、高洁。(出示组图)你能描述一下这雪景吗? 5)、诗人之用了短短十个字就描写出了大雪封山的景色,雪下得很(),四周的气温也非常(),真是清冷之极。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导读诗句:指名读,一小组读,两小组读,齐读。

  6)、诗人写得多么巧妙呀,诗句中没有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经感觉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气。

  7)、能不能读好这两句? 8)、此时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天气的寒冷,你会用哪一个词?

(三)想象画面

  1、如果,我们把刚才说到的这些景物放在一起,那么就成了一幅鲜活的图画。(出示画面——寒江独钓图),静静地看看这幅图画,再默默地读读古诗。

  2、你们头脑中有江雪这首诗的画面了吗?说一说。

  3、把你们刚才所描绘的画面写下来。

  4、了解诗意后再来读读古诗,用你的朗读再现出你所想象的画面。

  二、体会古诗之情

(一)感悟古诗

  1、同学们,在这寂静寒冷的冰雪世界,有这样一位老人迎风抗雪独自垂钓,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讨论,交流)

  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2、我们先来看看《江雪》背后的故事(课件出示资料,老师介绍)

  3、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渔翁之意也不在鱼。这位老人寒江独钓正是柳宗元自我形象的写照和精神的寄托。

  4、这个 “寒”还仅仅是天气的寒冷吗?

  5、诗人的心情就藏在诗中,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千万孤独。

  这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在一身”啊!再读 这“千山万径”的背景越广大,诗人也就越孤独。再读。

  6、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这漫天飞雪是这首诗的基调,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这首诗的诗情啊!把诗连起来读一读。

  7、面对寒冷,老人动摇了吗?他——(读)独钓寒江雪。他屈服了吗?他——(再读)独钓寒江雪。从老人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这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孤傲的柳宗元。虽然朝廷把他一贬再贬,但是他是不会屈服的。他不屈不挠地——(读)独钓寒江雪。

  8、柳宗元是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

  9、(音乐)现在,你就是柳宗元,请你再来读一读江雪,感受一下柳宗元的心声吧!

  10、让我们闭上眼睛,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江雪》!

  三、课堂拓展

  1、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如果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提出来。

  题秋江独钓图[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现在我相信每一个同学心中都有一幅图,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3、那么,这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四人小组来研究一下,讨论以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

  4、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老师从网上下载了那么多的资料。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一些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江雪

  千 顽

  万 强

  孤 不

  独

  屈

江雪读后感2

  江雪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

  2.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意境的体会。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导入课题。

  1.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2.揭题,并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概况。

  1.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把课文读正确(这里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多读,大面积的检查。)

  3.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用一个“猜”字能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发言的同学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三、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今天学的古诗与以往学的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何不同?

  2.板书“注释”。利用注释帮助理解古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己去学懂古诗。(五年级的课文中第一次对古诗作出注释,让学生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四、集体交流,适时点拨。

(一)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二)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三)了解背景,体会意境。

  1.读到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诗人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2.了解诗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政治革新,惨遭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案”。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永州整整度过了十个颠沛流离的春秋。政治上,他处处遭到黑暗腐败朝廷的打击、排斥;生活上,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写成了千古绝唱《江雪》。

  3.了解了这些,你认为老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江雪读后感3

  语在心中自然成文

  曾有位教育哲人说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其实我与《江雪》又何尝不是无止境的相遇呢?初次相识于初中的课本上,而今我又再一次与它相遇,只不过这次是呈现于我的解读教学内容之中。

《江雪》与我们之间又何尝不是无止境的相遇呢?画家们把它赋形于水墨素线勾勒之中,那幽深凄清的意境,引人顿生无限遐想;艺术家们把它确定为主题,在经过精雕细琢过后,一位垂钓者形象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那眉目神情之中蕴藏着许多的情怀与思愁;老百姓们把它印于年华或裱与书房,或镌于丝绢,留念、体味、珍藏。人们如此钟情于它,相信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特别的理由。

  那么这首唐诗第一五绝,到底有怎样的魔力与独特的艺术价值呢?我想除了这首诗高超的艺术技巧,独特的想象视野,流美婉转的韵律,高远幽深的意境之外,那字字、句句之中所流露出来的诗人孤独、寂寞、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生命的自觉审视与人生启示,也许是人们所钟爱它的重要的原因之一。人们或悲悯、或同情,或同感、或礼赞,或敬仰、或喟叹,无不在以自己的生命意识去寻求与诗人的生命价值的相遇,并获得深远的生命启示和人生的价值!

  当我细读起这首江雪古诗,细细品味着其中的生机活力,走近诗人柳宗元。诗人资料与此诗的背景资料走进我的视野中,我在“不求甚解”中似乎寻到了一些感性的解码。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中唐著名山水派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他少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中进士,有文人的良知和自觉,夙以才华和智慧报效祖国,服务百姓,投身改革巨浪中,力求拯救式微的大唐王朝。但奸臣当道、小人当权,改革失败。三十三岁,青春年华,而立之年,一张贬纸,流离失所;友人被害,郁郁而终;相依老母,突然暴死;再加上理想破灭,怀才不遇,千忧万愁,千艰万辛全压在身。是独自承受、默默应承;还是同流合污、屈服认同,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择。但选择的确是两种不同的人格精神,不同的人生之路,不同的生命历程,不同的人生态度。他毅然选择后者,志坚如磐,同时也就选择了孤独与艰辛,注定要承受许多悲凉、痛苦、贫困、阻挠、屈辱、与压迫!我被这种独立的人格魅力,孤傲高洁的人格精神所深深折服,并油生无比敬仰之情。这也许是大家所钟爱他的主要缘由之一吧!

  这种建立在孤独与寂寞的悲凉灰色调上的孤傲与高洁,清崛与坚韧,又何尝不是有良知的中国古诗人的生命写照;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意志品质;这也是此诗留给后人的最大的财富与价值。这两种不尽相同的情怀,孩子们该如何体验与领悟呢?又能够领悟到什么层面?是全体要求,还是不作强求;是层层递进,还是浅尝辄止;是双情并重,还是双情交融,还是分清主次。

《江南》本首诗在唐顺宗永贞元年,是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江南》。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孙绍振先生讲述过,经典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层次的,至少三层次。其中第二个层次,是隐性的,在显性感知过程以下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德国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结构”,即由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去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文本的意义建构。所谓“空白”,是指文本中没有呈现的部分,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所以,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作者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垂钓,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艺术表现上,除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外,该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仄韵。五绝是绝句中最玲珑剔透的小品,用仄韵是罕见的,也最难写出神韵,因为仄韵字,容易造成逼仄压抑的心理反应,不利于诗境的开拓。而此诗却用仄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绝”“灭”“雪”因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与雪境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峭拔的骨力与清冷色调紧相揉合的特色,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柳诗的基本风格。

  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我选择把孤独与寂寞作为主情调。让学习者可以从语言文字的朗诵与咀嚼之中充分的理解、并领悟透,然后才去体验孤傲与高洁,坚韧不屈。我先从深情唤醒诗题、深情唤醒诗人开始,先定感情基调;接着通过“孤”字的字形分析和字义感知、指导书写紧密结合;再接着通过配乐朗诵想画面,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深情渲染和补充诗人生平资料的悲情叙述,并与指导朗诵紧密结合去感知孤独感悟孤独!

  最后通过对比资料的衬托,让学习者从中去领悟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怀,获得崇高的生命启示与坚韧的品格陶冶,从而获得更为积极、更为厚重、更加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启示:或不屈、或顽强、或勇敢、或孤独、或高洁、或坚韧!

江雪读后感4

《江雪》课文读后感

《江雪》课文读后感一

  今天我在书上读了一首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意思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看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纵横交错的道路上,找不到一个人的踪迹。

  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坐着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这首诗充分体现出了作者柳宗元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清高、孤傲的感情。

  寒风的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洒着,大地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茫茫的野外,远出连绵起伏的群山,开阔的田野,高大挺拔的树木,没有一丝绿色,仿佛被镶上了白玉白得耀眼,白得无瑕。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簌簌地往下落。方圆几里,你看不见一只飞鸟的影踪,纵横交错的崎岖山路上,一个人的踪影都没有。大地一片静寂。仿佛凝固静止了。一派冬之萧瑟之气。

  山脚下的茫茫大江,已经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冰雪,远远看去犹如一条玉带。江畔,几株枯黄的芦苇,瑟瑟地在寒风中摇曳着,只见江面上泊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船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竹斗笠的老渔翁。苍老的渔翁饱经风霜脸上布满了岁月刀割般的皱纹。花白的胡子上结满了冰碴,他淡然地凝望着江面,手持着钓竿静静地垂钓着,悠然而从容,仿佛天地之间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

  这冰天雪地里,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情,掉陋室主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钓爱莲君子周敦颐的高风亮节,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淡泊名利。钓隐居卧龙岗的诸葛孔明的胸怀天下。在这个悄无声息的世界里,老渔翁在钓他的遗世独立、特立独行,钓他认为值得钓的一切。

《江雪》课文读后感二

  我上四年级,我每晚都会背诵两首古诗。

  在四年级的古诗文里,我感兴趣是的《江雪》这首诗,它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前两句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也没有人来人往。后两句的意思是: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路上,一位戴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冒着风雪严寒,独自在江面上钓鱼。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孤单却一身傲骨正气的老翁形象。老翁在冰天雪地下,默默垂钓,给我们留下了孤单将强的形象。

  诗人把老翁这主要点给写了出来,清高、孤独的情怀。

《江雪》课文读后感三

  读了很多遍《江雪》,总觉得独钓寒江雪那一句写得特别飘逸,每当回忆时,总为它的精神力量所感动。

  诗人柳宗元被政治压迫,贬到了永州,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心情十分低落。在永州空旷的雪地上,目睹了凄凉的一幕,于是有感而发,留下了千古绝唱《江雪》:

  山河国万里,大梦几千秋?

  江上飘着一只孤舟,一袭瘦影独坐舟上。天空似乎有乌云一点点地遮蔽过来,心里的热望一点点冷下去。

  左迁的屈辱和为国效力的念头在文字里沉浮,数年寒窗苦读的艰辛,一朝入朝为官,却落得如此际遇,甘苦谁明?眼前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唯有嘴边低低的沉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无论此刻的他是怎样刻意追求轻松,却总有一股透骨入髓的凉意。河东有一梦,便是有一日官袍加身,为天下谋福。当悲伤与悲凉相撞,山水、烈酒、朋友、书籍,都只能缓解,却除不了根。能让他永不言弃的,就只有梦想。

  面对困境,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心无所谓,挥手自滋去。第二种极尽谄媚,向世俗示好。第三种永不屈服,追求理想。

  选择做第三种人的不多,所以你尽可以嘲笑柳宗元是一个傻瓜。但是你也不须忘记,那时的大地上还很空旷,只有他这种怀揣的梦想的人,才能顶天立地。两两对比,你又顿时觉得自己是多么弱小啊。

  诗中的渔翁做着一席好梦,但华夏万里山河,在这样的背景下,它是多么渺小?一芥小舟却酝酿出了万里河山的胸襟。你若看去,大可看见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也许面无表情,也许带着笑容。

  有时,天地的宏大足以让任何伟岸的存在坍塌,渺小,甚至黯然,犹如皓月之于萤火。好在一切的波澜都能被梦想化解,就像黑夜里面的烛光,虽然摇曳,却依旧明朗。时事的动荡只能饿其体肤,却不能左右其心志。江湖夜雨十年灯,人总是要经过洗礼的,纵是失去了观想历史的胸怀,即使失败了,也还是自己的胜者。

  心灵受到一刹那的触动,似一江寒水,从头顶上刷下来,荡涤了人生的杂质。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我有一梦,达则兼济天下;我有一梦,穷则独善其身;我有一梦,梦中九州神龙腾飞,梦中中国雄起在东方。

  看来看去,唯有千万孤独,风雨不阻八个字在他的诗中牢牢站定。柳宗元哪里是在钓鱼?他是在坚持,寻梦。所以,历史遗忘了千万钓家能手,却记住了一个独钓风雪的渔翁。

  这一切,也许当你理想破灭,无路可寻只是,方可理解。

  以后的路上,读起这首诗,想起他为毕生的理想坚持,想起他的赤子之心。我有一梦,从此定然不再孤独,若能经历千万的磨难之后,在物是人非之际,还能谈一谈梦想,想罢,也已不负一生。愿有梦之士,人人如龙。愿强国之梦不再遥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数九寒天,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荒芜的雪地里,没有一个人影。冰凌挂在房檐下,闪着寒冷的光芒。周围的山峦上空,也没有了鸟的倩影。在这茫茫雪中点缀着一位老翁。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翁竟然不怕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与茫茫雪地相比,他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援。

  可他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十分清高孤傲,甚至有点不可侵犯似的。古诗的前两句用千山与万径表现出了一种荒凉的景象,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又用绝与灭映衬了寒冷与孤寂,堪称神来之笔。在这短短两句景物描写中,仿佛有动态的景物在跃动着,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它们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向下读去,一孤一独,淋漓尽致地将空灵剔透写了出来。

  诗如其人,诗如其心。《江雪》不仅仅是简单的诗,而且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特别是诗人那种逆境中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江雪读后感4篇 《江雪》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