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6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600

时间:2022-12-10 03:12: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6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600,以供借鉴。

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6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600

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1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它主要是列宁根据阅读大量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理论观点的书籍,整理出来的较为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渐渐融合在了一起。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与压迫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列宁把帝国主义看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各个参战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灾难,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加重。还有就是一些机会主义者,他们故意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更改它的革命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及无政府主义者的歪曲,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列宁从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国家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列宁从国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他还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历史作了一般的总结,使人们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还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必然的结论:无产阶级如果不先夺取政权,不取得政治统治,不把国家变为‘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就不能推翻资产阶级,这个无产阶级国家在它取得胜利以后就会立刻开始消亡,因为在没有阶级矛盾的社会里,国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里还没有提出究竟应当怎样(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以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

  在我看来,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无产阶级,每个人都渴望能生活在幸福美好和谐的社会。然而,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他们更多的想的是以武力、暴力来镇压、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革命"是更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以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社会的制度和旧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古代唐太宗就曾有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所以,我们也应当正确认识对国家的态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2

  《国家与革命》写于十月革命前夕,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

  《国家与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通过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国家。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起源、特征、阶级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进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同一切超阶级国家观的根本对立,指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国家和革命的正确态度。列宁系统地、历史地考察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新特点及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经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彻底批判了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特别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歪曲、篡改和攻击列宁创造性地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着重论述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个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及其任务。

  列宁批判了普列汉诺夫、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反对倒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无产阶级能否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能否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

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3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是一个永远讨论不完的话题,从先贤们的探讨和研究中,我们看 到了事物实际的发展规律和动态,而我们自己同样有着自己浅显的理解,国 家是一座集结政治、经济生活的大功率机器,囊括国家自身的大规模活动, 还包括了我们每个个人的衣食住行,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避风所。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它的阅读和理解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普遍规律。让我们当代大学生受益匪浅。

  自 19 世纪末以来,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上,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搞得混乱不堪。特别 是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伯x坦,考茨基等人,严重的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阉割这个学说的革命灵魂,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的专 政,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 1916 年秋天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全书包括两篇序言、一篇跋及六章正文,共有25节。本书的主要观点:1.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2.列宁独创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3.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4.列宁还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多样性,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 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年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 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 指1851 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 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 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 1871 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 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 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 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你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 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 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 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阅读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后,我清楚的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同时,我们要克服内心感情天平向个体一方的倚重,减轻我们自身方向的负重,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重,增加国家与民族的砝码。并且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设身处地得站在国家的大局观角度上看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客观的、正确的塑造国家的理想,在当家主人的身份下,即在我国的实际国情下,始终跟着党走,身怀马克思主义的坚 实理想,始终学习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为科学的国家理想而不断奋斗。

  社会阶级的进化和主人的回归 国家的发展同大自然的净化规律有着美妙的相似之处,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在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脚步也从不停歇的向着自身的最终目

  标前进着,它的发展同样也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万分艰辛和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文明程度的增值, 尽管经历的时间长度不尽相同,但进化是国家最原始的本质和内容。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体问题,可是国家会消亡么?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们知道这 个答案是肯定的。国家会在进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人类作为国家主人调解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纷争无法调解,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愈合,人类发挥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把日益出现的国家内 部矛盾全权治愈。因此,社会阶级的进化就成了调解矛盾的必用良方。 纵观中国和世界,虽然阶级的分化和斗争没有像以前那样凸显,但是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 盾的裂痕。所以说,利用合适的国家机器处理,适时的国家内部的革命可以促进国家主体的管理和巩固,社会阶级进化的必经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更加顺畅。同时作为当代的进步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眼观我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还要清楚的明白国家主人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到底谁才是当家作主的人呢?那就是人民。 广大的人们群众才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在国 家发展中发挥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新时期,我们更要秉着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原则,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 在国家的前进道路上与人们群众一道,谱写一曲和谐的奋进之歌。 国家的发展进步同航船一般,拥有科学的国家思想,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航向上不会迷失方向;拥有了人民群众作为可靠的水手,我们将拥有最 强大的前进助力;明确了社会阶级的进化实质,可以让我们明确航程的远近及艰难。有了这些, 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确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才能更好的使国家前进发展,并且巩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与权威。

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4

  列宁的这本小册子《国家与革命》从写作角度来说思路非常清晰,如果将写作本身也看做是一种革命者行为的话,可以说这本小册子是非常酣畅淋漓,如同一把利剑直插敌人心脏。但是如果单从评论内容而言,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本人会做一些批判。先来阐述一下他这本小册子的内容,究竟说了些什么,有何目的。这本小册子总共七章。概括而言有三部分内容,即他在序言之中就阐明了,“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谈谈这个学说被人忘记或遭到机会主义歪曲的那些方面。其次,我们要专门分析一下歪曲这个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即在这次战争中如此可悲地遭到破产的第二国际的最著名的领袖卡尔??考茨基。最后,我们要给俄国1905年革命、特别是1917革命的经验,作一个基本的总结。”P110但是其实这本小册子只写了前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第一章到第五章,第二部分内容只涉及第六章。而第二部分内容抨击考茨基也只是第一部分马克思理论的运用,或者说是重申。所以只需将第一部分内容简明扼要的说明就够了。

  一、 关于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马克思理论以及对其的歪曲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得出结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而其遭到两方面的歪曲,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迫于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于是就悄悄纠正,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另一方面,“考茨基主义”则巧妙的歪曲,它既不否认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也不否认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但他却把最重要的暴力革命给抹杀了。

  接着逐步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在其中提到了国家的公共权力,说明被称为国家的那种“力量”概念,即从社会中产生但有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概念主要是指拥有监狱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通常它被当做不证自明的,其合理性被说成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职能分化等等,恩格斯批判说“它掩盖了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地敌对的阶级这个主要的基本的事实。”P116不然为何没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呢?而在每次大革命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这两种武装组织体现的赤裸裸的阶级斗争。其次,指出国家的本质即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然后,论述了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被歪曲的最严重。一般被曲解为“似乎变化是缓慢的、平稳的、逐渐的。似乎没有飞跃和风暴,没有革命。”P125从而回避革命甚至否定革命。恩格斯真正的意思是说资产阶级国家不是“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的,但在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半国家。所以恩格斯不仅没有否定革命,甚至在他的著述中热切的赞颂革命“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除作恶以外),革命的作用;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P126所以关于国家的自行消亡与革命问题最重要的结论是:“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无产阶级国家的消灭,即任何国家的消灭,只能通过‘自行消亡’”P128

  然后在第二章与第三章通过经验的分析(1848——1851年的经验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明确提出革命的任务——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并概括了以往一切革命的失败原因,“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P133而最能体现资产阶级社会国家机器的有两种机构,即官吏和常备军。“官吏和常备军是资产阶级社会身上的‘寄生物’,是使这个社会分裂的内部矛盾所产生的寄生物,而且正是‘堵塞’生命的毛孔的寄生物。”P135所以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就要先去打碎这个国家机器。这是1848——1851年总结的经验,而此时还没有解决应当怎样以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紧随着巴黎公社的经验给出了答案。要建立公社,其中有几个要点:第一、废除常备军而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它;第二、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第三、取消祝福给管理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第四、取消议会制,将代表机构由清谈馆变为“工作机构”。“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工作的机关,兼管行政和立法的机关。”P149

  以上基本是马克思理论关于国家与革命问题的论述,其中第五章关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本人将这部分内容留到本文第二部分批判时再提及。而为什么说考茨基滚到了机会主义阵营,也是由于他将以上基本内容忘却,虽然他声称与机会主义论战,但论点软弱到与机会主义妥协甚至苟同的地步。比如无关无产阶级专政问题,考茨基居然说“我们可以十分放心地留待将来去解决”,还有他认为不破坏国家及其也能夺得政权,将马克思主义的打碎国家机器全忘到脑后去了。还有他犯了对国家盲目崇拜和对官僚制的迷信错误,无产阶级的国家是可以自行消亡的,官僚和公社的官吏是完全不同的,不仅是可选举同时是可撤换的且同工人工资水平一样,并且是议行合一的,这些他都忘却了,却守着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官僚制不放。

  还有马克思主义常被无政府主义者歪曲,那是没有看到他们的根本区别点:第一,虽然两者都赞同国家会消亡,但是如何消亡两者是有截然相反的观点的,无政府主义者妄想在一天之内完全消灭国家,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把阶级消灭之后才可能达到国家消亡的目的。第二,虽然两者都赞同破坏国家机器,但是无政府所以根本没有想过破坏之后的问题,甚至也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肯定无产阶级专政并且破坏国家机器后用公社去代替它。第三,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利用现代国家来使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准备;而无政府主义则否定这一点。

  二、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

  本人在读完这个小册子之后,一方面深深感动于马克思主义的博大胸怀,或者说是对于全人类的爱,但更加认识到人的有限性,之所以此篇文章起名为马克思的偏见与固执,正是因为他对无产阶级的同情或许蒙蔽了他的双眼,刺激了他的神经,尽情抒发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殊不知这种情怀的释放带来多少血雨腥风。

  (一)革命真的是助产婆吗

  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多么形像的比喻,但是怎么知道就一定是助产婆而不是刽子手呢?马克思自己也承认共产主义“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P193那为何不让它自然生产,而偏要用革命的方式剖腹产呢?如果是剖腹产或许还好至少还是能生出个胎儿,就怕是才几个月的胎儿还没成型就逼迫它出来,发育不好估计生出来也是一堆血肉模糊,就还得重新怀孕。历史上的各种革命不就像这样一个怪圈吗,破坏——重建——破坏,而不给一个自然生长期。

  (二)马克思的偏见

  马克思的设想是全人类的解放,即他将共产主义分为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最终要达到的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设计达到这一完美图景的方式是无产阶级先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然后再经过无限不确定的时间最终达到。马克思鲜明的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而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而现代社会资产阶级达到了福利国家,是马克思远远不能想到的,而现在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处境却是,人民的福利提高了,不愿意革命了。最终如果都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证明未必要通过暴力血腥的革命之路才可以达到,说不定少数人也可以带领多数人平稳走向共产主义。

  (三)自由何所安

  恩格斯在给倍倍尔的信中,提到“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需要国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P168这句话说的多么有预见性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时期,而这段漫长时间都将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也在这本小册子中描述过社会的状况,“当大多数人对资本家(这时已成为职员)和保留着资本主义恶习的知识分子先生们开始独立进行和到处进行这种计算即这种监督的时候,这种监督就会成为真正包罗万象的、普遍的和全民的监督,对它就绝对无法逃避、无处躲藏了。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工厂。”P202这些论述不禁让人想到奥威尔的《1984》,是的“老大哥在看着你呢”,难道为了遥不可期的自由就要牺牲眼下吗?马克思教育民众不要为了一碗红豆粥而忘却了自己当主人的权利,但他给民众的是什么呢,画一个大饼充饥吗,而且还不止如此,为了这个还不知道是否真实的“饼”,先得去当炮灰。列宁自己在书中也承认“但是无论是谁都不仅没有许诺过,而且连想也没有想到过‘实施’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因为这根本无法‘实施’。”P199如果说没有最终为了人类的幸福许诺,无产阶级有反抗的权利,资产阶级也有镇压的权利,责备人民在资产阶级下为了一碗红豆汤而放弃当主人的权利苟且偷生,如果最终的自由是更大的奴役,无产阶级又为何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革命呢?更何况马克思承认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产生出来的,历史有自身的规律,作为个体为何不能坐在历史车轮上前进,而偏要以血肉之躯去推动历史车轮(或许推不推的动都是一个问题)被它碾碎,而放弃此世呢?马克思主义可能最难让我接受的就是将人的存在可能性只是限定在政治单一的维度内。

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5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最后,在列宁写作这本著作以后的这90余年里,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是列宁没有估计到的也是列宁不可估计到的,我们要客观的、历史的看待这一论断,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调整就否认20世纪初资本主义曾经出现过的垂死状态。所以,列宁的这一论断在当时是正确的,在现在同样具有伟大的意义。

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6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分享的是列宁-《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这本书是饮誉世界的政治学名著之一,立足于20世界初页俄国革命的实践,总结了欧洲革命特别是俄国革命的经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与革命相关的理论。

  这本书的内涵非常丰富,由于时间问题,我主要分享我在读后总结出的一条逻辑线,分别是列宁眼中的国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国家的消亡。本次分享是我个人在读后的总结归纳,各位同学如果觉得有不妥之处,欢迎随时指出,我们一起探讨,我坚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首先,我们先看列宁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讨论。国家不是从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比如说氏族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成阶级的时候,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历史上,曾经有过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那么结合列宁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帝国资本主义时代。阶层的分裂也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剥削与斗争。在马克思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而具体的压迫手段,也就是国家工具可以有军队、监狱、银行等等。而这种工具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秩序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说到这里,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推荐大家阅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

  因此,总结看,在列宁眼中,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名词,其实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的代名词。所以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渴望革命,渴望建立政权,消灭剥削。

  那么,谈到革命。在这本书中,无产阶级革命有两层内涵。其一是通过暴力手段,而且也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武力夺得政权,这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其二,也是更深远的一步,是无产阶级要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彻底打碎打破国家机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谁,自然是剥削他们的人,也就是资产阶级。那么,如何保证无产阶级政权稳固后,避免剥削这种情况发生呢?列宁分析到,剥削自于资本,而在政治上,体现在武装力量和特权上。因此,打碎国家机器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军队问题,二是国家官吏问题。一个是暴力机关,一个是特权阶层。通过这两步,彻底打碎打破国家机器。列宁在这里举了巴黎公社的例子,关于军队,巴黎公社的做法是废除常备军,而代以武装的人民。关于国家官吏,公社的市政委员是普选选出,只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而且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这样的做法,是免除了国家官吏的政治职能,使他们变成了随时可能被罢免的国家雇员。这两大措施,在列宁看,核心是消除特权,进而消除资本,消灭剥削。没有了剥削,没有了压迫,自然就革了国家机器的命。

  最后一点,是国家的消亡。我的理解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剥削关系的消亡,导致国家这个机器的消亡。无产阶级革命,是对剥削阶级的革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了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奴隶制,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丑恶,也就会逐渐习惯于遵守多少世纪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提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强制,不需要服从,从服从到习惯,再不需要所谓国家这种强力机关的特殊机构。没有了这些需求,国家机器职能的消失,也就带了国家这种统治阶级的强制性手段的自然消亡。

  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国家与革命》这本书里面的一条逻辑思路。国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国家与革命的结果——国家的消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内涵。这两点解决后,国家消亡这个列宁口中看似拗口的结论,也就逐渐清晰易懂了。

党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6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600相关文章:

个人读《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6篇(《论我国革命》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