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6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2-12-27 22:39: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6篇(《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参阅。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6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1

  百年孤独作为一本世代经典,读起来平淡离奇,甚至很多迷信和幻想,却都以一种很科学的口吻叙述,让读者陷入一团迷雾中又觉得真实清晰。

  我是慕名而读,阅读一遍,朗读一遍。

  第一遍阅读后我对人物关系不甚清晰,让我印象深刻的估计就只有一直保持着生活热情的乌尔苏拉和冷酷善战的奥雷里亚诺.本恩迪亚上校。我看到乌尔苏拉的顽强和坚韧,从建立马孔多开始的开天辟地,她顽固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从建立房舍到卖糖果,看着家族中的男人一个个在自己的世界迷离,独自承担着生活的重担,面对丽贝卡和任何外来的孩子那种付出和开明,一个坚强开明的老太太把一大家子聚集起来。看到奥雷里亚诺.本恩迪亚的十七个儿子一夜间被击杀,只有一个幸免遇难,悲痛也从心而生,一个伟大的领袖就这样没有后代,孤独的将小金鱼毁了在铸,铸了再毁。我对百年孤独的理解更多的是血脉的延续,一个家族的兴衰败落。

  第二遍朗读,更多的人物形象来到我面前,也需是朗读时间比较长,基本一个月,所以最初的人物显的模糊,最后阿玛兰达.乌尔苏拉和奥雷里亚诺.本恩迪亚,最后的结局让人心凉,在自己放纵的欢愉中不顾任何外界的东西,最后被蚂蚁吞噬了刚出生的婴儿,被风卷散了乌尔苏拉最初建立的当时的豪华宅院。 然而在绘制人物关系图时,阿玛拉达的形象让我深入,她表面对男人都拒之门外,一辈子孤独终老,却一直保持着少女之心去追逐情欲,在她遇到的男人中,她跟他们暧昧迷离,却不踏出那一步,是一种残忍的惩罚,她的骨子里是恨男人的,甚至是一种报复。而丽贝卡却显的清新脱俗,敢恨敢爱,对人情深义重,又坚定刚强,所以乌尔苏拉说过,丽贝卡是最有本恩迪亚家族性格的人。

  总的来说,百年孤独对于我来说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经典,它用最普通的平叙手法像讲故事一样讲一个家族的兴衰败落,自然而又离奇,神秘而又科学, 让读者不尽一步步深入进去,最后都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读羊皮卷一样,在中寻找书中的秘密,却发现一片空白,留下无限回味又好似恍然大悟。

  百年孤独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其他的经典你读过后总能从主人公或整个事件中得到某种警醒或精神,读完基本就能将书本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东西吸收,而百年孤独不一样,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它平淡的什么也没有告诉你,好似一部历史,又不是,你不明白作者想要告诉你的是什么,就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平淡的给你叙述一个故事,没讲完就睡着了一样,你能感觉到他的睿智与沧桑,你也能感觉到他的迷糊与淡然,他只是无聊的给你讲一个故事,不会告诉你道理,不会教育你警句,却让你回味无穷,云里雾里的走回家去。

  书本里的人物也像有灵魂一样,一个个鲜活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逝去,在你的脑海里漂浮,铸金鱼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吃土的丽贝卡,浑身纹身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在长廊上缝衣服的阿玛兰达,棕榈叶下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穿内衣的美人蕾梅黛丝,上火车去修道院的梅梅,来回交换身份的孪生兄弟,还有上校的十八儿子像平影戏一样一闪而过,留给读者的只是最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和阿玛兰达.乌尔苏拉的荒淫无度和猪尾巴婴儿的吞噬,凄凉萧条。然后梅尔基亚德斯和乌尔苏拉就这样淡淡的看着这些有布恩迪亚家族血脉的人,一个个过着创造毁灭的生活,孤独又固执的活着。

  而这个家族的孤独力量不是没有被打扰,进入他们生活里的人,占卜纸牌放荡的庇拉尔.特尔内拉、抱着洋娃娃天真的蕾梅黛丝,火热的佩特拉.科特斯,还有正常的加斯通和马乌里肖都没能打破和影响布恩迪亚家族人的孤独气质被排斥在外,只有和乌尔苏拉相像的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在乌尔苏拉晚年继承着照顾家族的责任,最后也是失望而又默然的离开,而费尔南达用她更为冰冷孤独的性格封闭在家族里。

  所以说布恩迪亚家族是一个孤寂自我的家族,家族的人都是一个个随心所欲的个体,他们独自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受其他人影响和左右,更不会被任何东西所羁绊,他们是唯心主义者,外界的人事物对于他们一如空气,他们是自生自灭的群体,而后代子嗣只是自己情欲的产物,也只是外界的东西。

  梅尔基亚德斯在小屋里陪伴着家族的一代代人,看着他们的孤独和聪明的大脑,在孤独的世界里寻找孤独的踪迹,或许就是因为太聪明,所以注定孤独,没人能理解他们的追求和想法。也只有梅尔基亚德斯,这位老者将他们带到神秘的地域里,一代代寻找羊皮卷的秘密。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2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伟大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和这部《百年孤独》,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作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正如最初杨修向我推荐这本书所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的,而书是本很具亲和力的书。

  一开始读《百年孤独》时,可能会被他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重名吓倒,象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但是,正如圣伯夫所说的,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它们不会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我相信,真正经过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享受的时候就不必刻意求解,觉得滞涩的地方就暂时跳过,也就避免了整体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围的消解。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的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象冰雹一样不停息的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象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

  在我读来,全书的脉络非常的清晰。一口气读下去,读到奥雷连诺上校冷静对准备起义的自由党人说“你们不是战士,只是屠夫”,读到忧郁的意大利乐手克列斯比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杀,读到阿玛兰塔变态无耻的苟且活着,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敌编织殓衣,读到第十七个小奥雷连诺躲过数十年的追杀,却被家人拒之门外,最终逃不掉额头被钉死的宿命,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会悚然惊觉,经过了开头几节的艰深滞涩,写到这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八年的悄没声息的创作磨练将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厚积薄发不可抑制。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的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个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她偶尔会透露一些宿命的迹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来算命的纸牌,奥雷连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但是,这些宿命的暗示却被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从中得到的却是更加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不可避免,无论你是否努力去抗争都摆脱不了的绝望和痛苦。读着读着,你会被这种悲观的念头击溃,会傻傻的想人生就是这样,一切的命运都没法改变,难道这样就不要活了吗?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摆脱这宿命的孤独?当我终于读完这本书,合上之后唯一的念头就是走出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我需要面对阳光来证明自己其实刚才只是做了一场恶梦。虽然走出去之后,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但仍然觉得很幸运,真的是一种解脱,从恶梦里惊醒的感觉,一种逃离死境的庆幸,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孤独成了这个家族的徽记,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还有遗传的高高的颧骨,以及骨子里隐藏至深的乱伦渴望。这种孤独不同于中世纪贵族的那种“高贵的忧郁”,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它不是在华丽的客厅里,踱着方步慨叹生命之短暂、蔷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丽目俯察人世的风云无常、世态炎凉。它是对世界本体的一种凄凉的绝望,是低贱的、卑微的,有一种浓灰色的压抑感,有是一种惨淡的幽默。这是一种绝顶的忧郁,无可逃遁甚至无法减轻。

  乌苏娜是第一种孤独者——天使。她勤劳善良,是母亲的化身。她的孤独是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独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独》这作品还有一丝亮色,让我对世界不曾完全绝望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个老妈妈身上闪光的品质。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本色,无论什么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变瞎之后仍掩饰这一点,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孙子,打得他满街乱窜;也能够去牢狱中探望造反的儿子,虽然对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却毅然偷偷捎给他一把手枪。她招待儿子的死敌,一位政府的将军在她家里吃饭,因为她觉得这将军人品好,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痛骂奥雷连诺上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骄傲的宣称只要他敢杀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来亲手打死。我非常喜欢这个总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一个人回忆的老人,因为她真正充实独立。她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伟大的孤独者。

  乌苏娜的大儿子霍。阿卡迪奥是第二种孤独者——野兽。他的孤独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感情也最为炽热。当他的弟弟奥雷连诺上校问他――当时他们都只有十来岁――爱情的奥妙到底是什么,他毫不迟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亲的对抗中选择了随同吉普赛人的逃亡。然而,数年之后,他结束了流亡岁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蛰伏在他憎恨的孤独之中。当孤独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时,当孤独已经渗入他的血液时,他竟然无法离开这种孤独了!

  奥雷连诺上校是第三种孤独者——哲学家。他的孤独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这个人几乎可以算是这部书的一个主角了(如果允许这部作品存在一个主角的话),给过我最深的震撼。奥雷连诺天生带有孤独的气质,从小就孤僻异常,成天从事枯燥的炼金术,离群索居,不问世事。然而事实上,他在这种孤独中结识了先知梅尔加德斯,他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极大发展的机会。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坚强不屈的因子,也许由于孤独把他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他获得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独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党人,想拉拢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奥雷连诺坚定的说:如果一定要选择,他宁愿选择自由党,因为他发现保守党人是骗子,操纵选举;他的朋友是自由党,为了发动暴力革命决定采取暗杀行动,准备杀掉他身为镇长的岳父,奥雷连诺便天天拿着火枪守在岳父的门口保护,因为他坚信“这是屠杀,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简单的行为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也流淌着桀骜不逊的因子。当政府军开始残杀无辜时,他主动纠集了21个年轻人发起了暴动。许多所谓的评论家评论说奥雷连诺是鲁莽的发动了战争,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爆发绝对是必然。因为孤独的宿命只有三种,第一种是乌苏娜那种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对她而言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第二种是象阿玛兰塔那样生活在孤独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郁闷中可耻的堕落和变态;最后一种就是象奥雷连诺上校这样充分的燃烧,为了不变质而毅然燃烧。其实他何尝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尝不懂得人生的没有意义,在他和朋友马克斯上校交谈时就悲叹过自己在革命里没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生,宁愿去寻找一个假想来让欺骗自己。这个假想,对尼采来说,是美学和艺术,是希腊悲剧里的酒神,对奥雷连诺上校来说,是战斗,是推翻政府,是让工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非常清醒,在告别孤独的时刻,他有过那么精彩的对白:“这不是发疯,这是战争。别再叫我奥雷连诺;从现在起,我是奥雷连诺上校。”

  他的结局如同上天注定一样走向毁灭。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仿佛是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又从偏离的轨道上强行拉了回来。然而,这个时候他的重新孤独,和早年的孤独却有了极大的改变。早年的那份孤独,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后,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如今的这份孤独,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

  但是我自己的阅读时的朴素感受告诉我自己,有许多孤独者,并不是不懂得爱情。那个意大利乐手,为失去而孤独,而自杀,他难道是不懂得爱情吗?在这个家族情欲淹没一切的漩涡里,他是一个异数。他的死那么美,“手腕上的静脉已给刀子割断,两只手都放在盛满安息树胶的洗手盘”,连马尔克斯都被他的自杀而感动,写下这么美丽的自杀场景。其实奥雷连诺上校也不能说不懂得爱情,他对雷麦黛丝的爱,那么深沉,“使他经常感到痛苦。这是肉体上的感觉,几乎妨碍他走路,仿佛一块石子掉进了他的鞋里”。

  在阅读之后,我所能够得到的印象仍然是片断,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爱情如此伟大,最终战胜了一个在家族中延续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独感。“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些微的一些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感原来产生于忘却,如果我们忘却了自己与他人共同的命运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孤独。

  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感原来产生于忘却,如果我们忘却了自己与他人共同的命运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孤独。从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世纪弥漫着的孤独感是可以战胜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记忆的忠诚来实现,记住我们大家生死与共的命运,记住这个世纪来无数加在我们和祖辈身上的灾难,唯有记忆才能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永不孤独的传说才成为一种可能。

  马尔克斯是乐观的,在刻骨铭心地写就了布恩蒂亚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后,他仍旧满怀信心地认定团结的可能性,爱情的可能性,他让马孔多这个孤独的小镇最终从地球上消失:“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后来马尔克斯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198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文学风暴”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现实主义也借此书开山立派。

  《百年孤独》一部不可不读的好书,我们打开它吧,让它对我们诉说神奇的世界和人生的喜怒哀乐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3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扰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出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对本书如是评价。早就听说本书是以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而闻名。读完后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强大,故事的奇幻,孤独的可怖。

  凭借着荒诞、虚无的写作手法,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一百年为时间线,以一个又一个线索为铺垫,描绘出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荣辱兴衰,描绘出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全书处处流露着孤独的气息,环环相扣,不断释疑,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总的来说这本就是“好看”二字。它有时会让你感到悲伤、抑郁,有时候又会让你备受鼓舞。当然它最擅长让你瞪大双眼。

  刚开始读这本书,可能会一头雾水,甚至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伏笔埋得这么早,可越往后读,便越能理解作者。他在提前给读者做心理建设。因为这本书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阐述一个时代背景,孤独是一种长存在世界上的情感,作者要把这种孤独贯穿从古至今的时代的发展,让你彻底明白并信服他所阐述的“孤独”,如此声势浩大的时间线如果不把伏笔铺早一点,是很难令人信服和接受的。

  第一代布恩迪亚家族,何塞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当布恩迪亚终于为自己的隐藏的性欲找到了普鲁邓希奥这个发泄口,当他也能像乌尔苏拉一样看见死去的普鲁邓希奥出现在眼前时,他们决定离开村庄,另谋出路时,他一定想不到,所有的不幸,所有的孤独已经开始了,何塞布恩迪亚可能更想象不到当自己濒临垂死时,唯一能与自己对话的竟然是当年自己杀死的普鲁邓希奥的灵魂。刚开始多少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布恩迪亚一个那么有威信力,那么崇尚科学的人最后会孤独到无法与人交谈,就是因为他错在了近亲结婚,错了在违背人性道德伦理上?可是他与乌尔苏拉生下的是健康的孩子呀,为什么要对他们如此的不公平?可到读完全书后才发现自己观点如此幼稚。从来没有什么孤独是别人强加给你的,那种透彻心扉的孤独感来自我们每个人本身,说什么命运的诅咒也罢,我们必须要明白这是人性自身的问题。布恩迪亚是科学的孤独,虽然他崇尚真理可他却不曾有一刻获得过别人真正的理解。乌尔苏拉是热情的孤独,她是如此的勤奋能干,聪明又热心肠,可她所有的付出和操劳却不曾得到过任何人的感谢。在何塞布恩迪亚死后,整个家几乎全靠乌尔苏拉的养活着,可即便乌尔苏拉活了一百多岁,在这部二十章的小说中存在了十几章,算的上是整部小说中最长寿得人,但你仍会难以想象,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家庭和孩子操劳了一辈子的女人,到生命最后却也只是孙子眼中的玩具而已。

  布恩迪亚家族往后每代孩子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他们唯一的相同点便是那不幸的命运,没有一人可以幸免。乍读此书,你会感觉这里面的人物关系非常混乱,因为布恩迪亚家族的孩子总是重复的使用着相同的名字,这或许是作者的精心设计,以名字作为全书的一条线索,重复的名字暗示着孤独将会在这个家庭中循环上演,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甚至到最后乌尔苏拉也看透这一点。在家族中,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梅蕾黛丝这三个名字出现次数最多,其中凡是叫阿尔卡蒂奥的,都属于外向型人格,往往鲁莽而强壮,做事不考虑后果,都纵欲。叫奥雷里亚诺的,都属于内向型,偏好思考,享受独处,性格容易抑郁。凡是叫梅蕾黛丝的,都是绝世大美女。以他们的第一代为例来说,第一代阿尔卡蒂奥的死是全中唯一一个疑团,虽说人们大多认为他是被保守党的人杀死了,可我更觉得是他的妻子,那个来历不明的丽贝卡所为。那种痛苦是谁也无法想象的吧。奥雷里亚诺上校,几经死亡,又多次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最终他看透一切只渴望那最单纯的情感,可惜他得不到。最初人们以为是战争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杀人机器,到最后才明白,他其实从一出生开始便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曾有过感情。梅蕾黛丝,她拥有奥雷里亚诺羡慕的单纯,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经常旁若无人的光着身子在家中乱走,她的美无人可以匹及,她是如此特别的一个存在,即便是死也是用“飞天”这种独特的方式。

  本书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它不仅向你展示某几种情感,通过宏大的代际线索,时间线索。全面系统的向你介绍几乎所有的人性特点。家族中的阿玛兰塔爱情的孤独,为了得到喜欢的人,不惜下毒杀害自己的亲人。得到之后,却又害怕犹豫,直到眼看着情人在自己的窗下殉情,你会觉得这个女人真坏透了,可又有谁可怜过她的孤独,即便有心仪的对象,即便面对人家的追求心里面乐开了花,嘴上说的,实际做的却都是违背所愿的,因为她怕,她深深的恐惧着,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会这样,就是迈不出那一步去,以至于到死都还是一个处女。

  这个家中处处,代代都充斥着保守与自由,开朗与悲观等等矛盾和冲突的情感,即便作者最终让这个家族消失,让这个地方换一个新貌,表面看起来,可怜的布恩迪亚家龙卷风刮走了,这个荒诞的故事结束了,可仔细想想你会明白,“马孔多”其实无处不在。当百年后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破译出最早预言,当布恩迪亚产生几天是星期几的疑问时,通过那时的他们的表现其实你已经明白了故事的结尾,一切不过就是一场循环,时代在变,人物在变,唯一不变的便是那中响彻心底的“孤独”。我们都明白,我们或多或少认识到了自己的孤独,我们能理解与我们相似的孤独感,并且会一直带着它,直到我们自己生命的终结。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4

  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拉丁美洲。这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并且相当陌生的大陆。我的一个朋友曾说,如果这个故事让中国人去写,哪怕让日本人和韩国人去写,都不会这样让人感觉艰涩难记。我们的习惯与他们截然不同,我们不会祖孙几辈用同样的名字。如果父亲叫李军,那么儿子顶多叫李小军,是不会再叫李军第二或孙子再叫李军第三的。这样我们就更可以对整个故事梗概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吧。这虽然好像是一个缺憾,但我认为不但是与他们文化本身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达整个家族无论是从性格还是命运的一种联系与轮回。初读虽然容易混淆,但多读几遍,家族的几代人都会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你可以轻易地指出哪个是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哪一个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奥雷良诺上校,哪一个是追求自由的象征的俏姑娘雷麦黛丝,哪一个是朝气勃勃的却以悲剧收场的阿玛兰塔·乌苏娜……

  这是一个极度孤独的故事。从第一代的布恩迪亚,直到第七代的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他们祖祖辈辈都在寻求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村落、土地、工厂、铁路,还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战争、权力、金钱,他们在从无到有,从盛至衰的过程中,极度渴望,却又无法沟通,这使他们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挥霍了一生的青春,始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最终他们都无力地、无奈地陷入到不可救药的孤独中,在无人理解中孤独地老去、死去。

  它不单是一个家族传奇,也揭示了一个大陆的百年历史。从最初吉普赛人用一块钻石样的大冰块打破了他们的蒙昧,到老布恩迪亚意识到地球是圆的,到乌苏娜学会糖制小动物,到奥雷良诺学会制作小金鱼等首饰,到皮埃特罗·克列斯比为布恩迪亚家族引进的第一台自动钢琴,到尼康诺神父在当地建立的第一座教堂,到奥雷连诺参加国内两党战争从此成为最具争议的人物,到香蕉园的建立,到铁路的通车,甚至到中国瓷器的远渡重洋,到后来的镇压工人起义,到最后一切的消亡,都不是孤立的,是与整个外部世界紧密相关的,它的名字虽叫百年孤独,但这块土地其实并不孤独,就像一位作家曾说的那样: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它很沉重而又深刻,以我的简单平淡、没有读过很多历史书籍、也不是一个喜欢政治的人,所以我能想到的比起那些深刻的书评者们一定是很肤浅。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读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喜欢,只是为了要重读智慧。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5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6

  老师推荐了很多的书,《百年孤独》算是一本。但我偏偏购买了这本书,从买书的这一刻,无形之中,我踏入了痛苦的深渊。先看了导读,嗯,感觉不错。随手翻阅,在看了将近五十页后,无奈宣告放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曾翻阅,终于在此次暑假将其读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买来将近一年,才看完,并理清了一丝头绪,怎能不令我自豪?

  坦白说,这本书我没有完全读懂,但我不认为这本书难懂,潜意识里,我认为只要可以理清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即可读懂整本书。所以,书中人物的关系或许是重点,嗯,应该是这样的。

  只是,要想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耗费时间精力的巨大工程,(最起码,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重体力活)因为一个不留神,就会给弄混,我也是尽了最大努力,才勉强区分出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在脑海中构造出了一个极其容易坍塌的家庭构造图,也正是凭借这张图,我才勉强没读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张图在书本合上的刹那便魂飞破灭了。

  因为没完全读懂,所以只好写一些表面东西了。说实在话,我挺同情布恩地亚这个家族,这个家族的子孙一代又一代被取名为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孤独已经变成了这个家族的代名词,这种孤独持续了将近百年,这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自己的孤独:奥雷良诺上校周而复始地制作他的小金鱼,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玛兰塔为自己织裹尸布,日织夜拆;雷蓓卡闭门风窗,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时整小时地消磨时间。而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家庭里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惧,甚至是产生一种很强烈的窒息感,让人想要逃离。这个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心和支持。尽管他们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或许是这一百年的孤独,使布恩迪亚家族最终在一阵狂暴的飓风中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本书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我没有看明白,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更像是一本自传,或是一本预言书。一个人在为一个家族近百年的历史所作的预言,记载于羊皮卷上,并且没有遗漏,全部实现。而这个人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很少,但他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他名叫墨尔基阿德斯。

  合上整本书,如卸重负。将书放置书柜最不显眼处,决定从今以后再也不碰它了,这本书使我饱受头痛,我绝不会再给自己找第二次麻烦的!唉,不过,或许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加深和思想的逐渐成熟,会促使我在某一天重新打开这本书。以后发生的一切是不可预知的,难道不是么?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例模板6篇(《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心得读书笔记3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阅读《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心得优选6篇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五范例3篇(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最新百年孤独精选读后感3篇(百年孤独读后感20)

哈利波特二读后感范例3篇 哈利波特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体会范文3篇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感悟

骆驼祥子优秀读后感范例3篇 《骆驼祥子》读后感优秀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感悟及体会3篇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十

2022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优秀作文3篇(《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2022百年孤独的读后感3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