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作文3篇(大而不倒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02-12 19:43: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作文3篇(大而不倒电影观后感),欢迎参阅。

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作文3篇(大而不倒电影观后感)

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作文1

  个别金融集团的庞大已经达到可以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因为把自己的企业和整个行业绑在了一起,所以让整个国家的纳税人来为这样的企业承担。整个电影其实都是在描写这样的困境。拯救这样的企业会让决策者面对道德风险,即让无辜的纳税人为贪婪的人性和失败的商业模式承担后果,并且也潜在地鼓励了创造冒巨大风险去赚取巨额收益的衍生工具,因为如果赌输了,也会有政府出来收摊。一开始,为了避免这样的处境,保尔森选择牺牲掉雷曼,向华尔街泼一盘冷水,让那些大佬们清醒下来,让他们意识到政府会选择让他们自生自灭。但后面的事态发展让保尔森也无法再旁观下去了。如果不选择政府干预,那么也许整个金融产业包括那些已经有一二百年的美国公司都将面临面顶之灾。最危急的关头,市场上已经没有了流动性,这意味着市场已经接近瘫痪。而一旦金融行业瘫痪,由于它的行业属性,瘫痪将会影响到所有行业,失业率将会上升到历史上罕见的高度。这样的风险,没有任何一个人付得起责任。所以政府选择了直接干预企业的兼并,维护市场的稳定。这样的选择很难判断是对是错。就像这本书最后一段讲的那样:“他们的功过将留给历史来评判。”因为根本无法去模拟和想象另一种选择和结果,所以也许永远也无法给出公允的判断。

  经济与政治两者不可分离。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和纽联储主席盖特纳都曾经直接命令企业(高盛、摩根史坦利、雷曼、花旗、美联等等)并购另一企业,以此来缓和金融危机的萧瑟市场气氛和悲观情绪。这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政治高管直接参与甚至决定企业的决策,而他并不是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他所关注的并不是企业的未来和股东的利益,而是纳税人的利益和国家的未来。但当财政部长保尔森命令高盛或者是摩根史坦利的时候,这些拥有私人飞机,豪华别墅的华尔街的大佬们都选择了顺从。许多议员都直接把这称为“社会主义化”。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大的层面上来说,经济是大家按着一定的游戏规则来玩的游戏,而政治是制定规则的游戏。当经济游戏玩不转时候,最后出来收拾局面的一定是政治。

  信心比黄金还宝贵。

  从电影中可以得出结论,华尔街大部分的投行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信心之上。金融企业不像制造业企业,即使市场形势不好,那么至少还有实物存在。而金融企业,只要市场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那么这样隔夜拆借融资的商业模式也就土崩瓦解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尔街的脆弱。连处在链条最高层的财政部长和华尔街的CEO也无法逃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慌。

  在市场经济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看重的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而预期的形成除了建立在经济局势和公司基本面,很大程度还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上。在书里,你可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抵挡得住那种恐慌。人们疯狂地出清股票,根本不管自己的成本是多少,只是害怕自己成为最后逃不掉的那一个。所以几十块的股票也可以瞬间跌倒一文不值。它的存在价值在某些时刻完全与它的公司经营情况无关,只关乎投资者的信心而已。

  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谨慎。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因为当银行不断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哪里是底。即使你判断对了长期趋势,你也很有可能在价值回归那一天之前早就亏光了本。

  谣言的威力。因为市场的信息可以轻易地影响一个公司的股价。因为人们的信心往往十分脆弱,所以也往往容易受到谣言的中伤。在资本市场,谣言的威力更加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所以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去挣。最近最火的muddywaters(浑水公司),是一家调查机构兼对冲基金。它因为发布对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中概企业的调查报告而出名,在揭露那些作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同时,它靠做空这些公司来赚钱。类似Muddywaters的调查公司会是一个趋势。当然,在A股,现在连直接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双汇)都没有什么事,所以对于A股,这样的公司还暂时生不逢时。但只要未来法制健全和透明起来,那么迟早大家会看到那些裸泳者。

  谣言加上做空者,简直就像航空母舰加上核弹头,它们的威力可以轻易地从地球上抹去一家已经存在几百年,有几万名雇员公司。连华尔街的投行都对此无能为力。总有一天,这些也会在A股市场上出现。

  在雷曼推出光鲜的业绩报告和自救计划的时候,德意志的着名分析师迈克尔梅奥可以一眼看穿业绩报告背后,雷曼对于自身资产的估值难以置信的乐观的问题。这证实了尽管市场上存在财务报告和会计处理操纵的现像,但是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仍然将是好企业的一块试金石,也是有分量的角色。

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作文2

  大而不倒是一部以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为背景的纪实电影,讲述了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精英为挽救岌岌可危的金融系统,进行多方斡旋决策、力挽狂澜的故事。在描绘这样一个精彩故事、刻画生动人物形象的同时,影片也提供了一个考察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对金融危机的起因、发生、发展路径做了一番探究。这对于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中国证券行业如何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有着很强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首先,三点最深切的感悟:

  1、“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救不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

  危机意识缺乏是企业的“致命伤”。华尔街的精英们自认为拥有着巨大的权力和无限的手段,可以操纵资本市场,但他们没有发现或者不愿意接受资本市场的一个最糟糕时刻的来临。华尔街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那就是再完善的政策也救不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

  因为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所以政府和监管当局从稳定金融业和经济发展,保护广大的存款人和投资人广泛利益的角度,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带来的一系列效应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从而促成了“大而不倒”的救助策略。然而,这种策略,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一方面,一旦对一家金融机构实施了救助,那么救助更大规模的机构顺理成章,于是政府无形中鼓励了更多的风险经营行为,因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据此获得巨额收益,而且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可以博取更多获得救助的筹码。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助行为也给普通投资者释放了强烈的信号,隐形的政府信用担保可能会刺激对于这些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的投资,危机再次出现时,政府面临的救助压力就会更大,否则将带来更加覆灭性的后果。

  但是从影片中雷曼兄弟破产的案例来看,在真正最糟糕时刻来临的时候,金融机构最终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政府和监管当局的救助力量是有限的,有选择性的,也是有诸多条件的,自己的股东深陷其中只想着脱身,外部的投资集团只想着用一个低廉的收购价格趁火打劫,竞争者则是在通过做空谋利。所以,提高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永远把合规风控放在经营理念的首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雷曼破产的启示: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基业长青

  财长保尔森在最初设定救市政策时制定了三个主要原则,流动性可救,政府不可直接购买而只能帮助交易,公司持有者不能从救助中获益。但最终雷曼兄弟被保尔森所放弃,而英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制止了巴克莱银行对雷曼的收购,根源都在于雷曼的资本金不足,不符合流动性可救的原则。虽然,随着事态发展大大超越了保尔森和其他美国金融决策者所能预见和控制的范围,他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些原则变身为“大而不倒”的践行者,进行了干预救市。

  流动性危机最终导致了雷曼的破产,我们作为金融机构的高管,也必须时刻关注自身机构的稳健运营,特别是资本金的充沛,这样才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面前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尤其是不能为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必须与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在经历了“8·16”事件后,流动性风险之于光大证券如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在“8.16”事件后,光大证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避免事件重演,首先应该牢固树立流动性风险防控理念,丢掉过去“净资本充足即可防范风险”的错误认识。其次,要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改进,包括:第一,积极构建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两个指标为核心的流动性风险防控机制;第二,制定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根据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压力测试,制订应急预案,做好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应对;第三,建立全面覆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流动性风险量化监测和预警,及时捕捉问题,迅速有效应对,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雷曼之所以被众人抛弃,其实与它的掌门人富而德的个人性格以及工作作风也有很大关系。毫无疑问,富而德在业务发展上有其过人之处,但其工作风格过于咄咄逼人。这种性格在竞争残酷的金融领域有其优势的一面,但这种性格也成为了雷曼在危急时刻难以获得外界支持的一种障碍。一方面,这提示我们作为金融机构的高管,加强修炼自身,厚德载物,以获取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合伙伙伴等各方面的支持,为自身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在危机出现时有效获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要做的不是“报时”,而是“造钟”,要懂得“沉默领导力”的重要性,要更加着力于企业的制度建设,不偏不倚,才能基业长青。

  3、次贷危机的防范:创新不可逾越合规风控的防线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对于自己创造的CDO 债务抵押债券的创新性“杠杆”融资方式洋洋自得,既让房主拥有了自己的家,又让投资者获得了投资收益,同时这些投资银行家赚取了高额收益,一切看上去很美好,击鼓传花开始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凭贷款买了房,房主还不起房贷了,房价开始下跌,最后危机爆发。

  一个原先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理念,因为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逐渐忽视风险,忽视其本源基础资产的质量,让越来越多的不合格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最终酿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点非常值得我们警醒。当前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衍生品工具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大潮奔腾而来,在不断挖掘客户需求、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历史的教训让我们警惕,在创新业务领域打开一片蓝海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将目光收回来聚焦到风控与合规这条“大动脉”上,莫让风控的不到位而成为券商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创新必须建立在高度重视合规风控的基础之上,而且在创新的推进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基础资产的质量,严格把控参与者的资质要求,要基业长青必须警惕风险隐患,如此才能保证在创新的路上健康稳步推进。

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作文3

  像是看了一场话剧。有字幕,有背景。

  但这仅是开始,我们则在亲身体味着过程。结局未临。

  很棒的一本书,不可否认。他真实记录了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一幕幕,同时也见证了他们恢弘的自我毁灭过程。

  关于次贷危机的缘起,反正也说不清,就不复制粘贴,浪费时间了。简而言之,就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将一些资产甚至是风险通过复杂的方法,拆分,打包变成债券或其他基于此的我们称之为金融衍生品的东西其实是大规模生化武器来着。一群眼高于顶的高精尖人士自认为发明了一个无风险的投资新世界,另一群则在看到风险的同时也瞄到了豪赌可能带来的丰厚回报……于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在掉进地狱的同时,拖下整个世界陪葬。

  人们总以为自己足够强大,不会倒下。

  从贝尔斯登开始,雷曼兄弟,美林,美联,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的高管们一一登台。

  解决危机的过程是辛苦,忙碌,疲惫和疯狂的。那些曾经创下辉煌,奇迹的人们或伴随时间沉寂,或苦苦挣扎,或淹没于大众的声讨声中……尽管他们有时确自私自利保全自己到令人乍舌,值得庆幸的是为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况,书中的人物最终都能舍弃或大或小的个人利益团结一致,奋力与危机作斗争。

  破产,震荡,合并,谈判,救市,争论,谣言,恐慌,焦虑……

  即使生在中国的我,面对国家4万亿救市金也会产生诸如“他们的赌博竟然由纳税人买单”的不爽(最近也有关于政府支持那些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潜逃的温州公司政策的嘀咕)更何况从小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灌溉的美国民众(其实应该也有仇富心理在作怪吧)。

  我只能或者说是不得不选择去相信那个所谓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标语。他们却可以指责,听证,控告自己的政府。(小温,这绝对不是你的错。只是这个遗留了千年的庞大的腐朽的官僚体制并不是你或朱镕基老先生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得了的。)

  不论拯救金融系统的意义在于保护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机会还是挽救华尔街高管们数目惊人的金色降落伞,事已成定局。不走下去我们永远不知道现在的决定对未来的影响几何。不太凑巧的只是,我们并没有机会演练或重来。

  我们只能安慰自己“当一个强者跌倒或者一个实干家做得不够完美时,只会在一旁指手画脚的批评家,算不了什么。荣耀属于那个真正站到竞技场的人,他的脸上满是灰尘和血汗,尽管一次次的失败。却仍然顽强的奋斗,因为世界根本不存在没有失败和缺陷的成就。他明白热情和奉献的意义,并完全投身于有价值的事业中。最后,若是成功了,他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就算失败了,至少他也会因曾经全力以赴而无怨无悔。所以他永远不会与那些冷漠胆小,不知何谓成功和失败的灵魂为伍。”

  就如我开头所说,这是一场剧。演了个开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而且不容分说的都得出场。不幸的是,主角即英雄目前仍在不知具名处苦苦修炼,而这场耗时巨大,情节惊悚的序幕迟迟拉不下幕布。

  不知道是否有人像我一样,很开心,会发笑。并不是指书中内容不严肃或者幸灾乐祸什么的,而是书中人物与危机中自我调侃讽刺的话语,人物性格和部分事例有时令人忍俊不禁。

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作文3篇(大而不倒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骆驼祥子电影观后感高中3篇 电影骆驼祥子的观后感

电影百团大战的观后感3篇 看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

铁道游击队电影观后感作文3篇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作文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范文3篇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电影《隐形的翅膀》观后感影评范文4篇(隐形的翅膀电影感悟)

电影《中国合伙人》优秀观后感4篇 中国合伙人电影的观后感

有关《集结号》电影的观后感4篇 看完集结号电影的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左右3篇 电影摔跤吧爸爸感悟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范文大全4篇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3篇(看电影钱学森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