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12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豆瓣

时间:2022-10-15 13:08: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12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豆瓣,供大家阅读。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12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豆瓣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1

  其实,我有点不想去看《八佰》,果真,声音震耳,战斗的血腥和激烈。好几次,我都是捂住耳朵,妈妈问我,你害怕,靠着我,我摇头耳朵捂得更紧了,我才不靠呢,都初中了,我要锻炼一下自己的胆,看看是否可以克服。不过,看着看着就完全被电影的战争场面和特效,深深地震撼到。它是一部完全可以媲美好莱坞《斯巴达三百勇士》的中国式战争电影。

  这是一场政治博弈的战争,仅仅只搁着一条苏州河,就活生生的演绎着天堂和地狱的故事。一边的纸醉金迷,另一边的奋勇抗敌,中国的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对岸的同胞。

  如果没有强大和统一的国家,就必然会遭袭外敌的侵袭;如果没有军人不计牺牲的奋勇杀敌,就没有对岸和平安稳的生活。

  八十八军最后的坚守,虽然仅仅只是沦为政治博弈的筹码,但此一役打出了国军的壮烈,也激发了对岸所有百姓强烈的抗日情怀,就犹如星星之火一般。小女孩,向对岸军人行一个敬礼,无数国人涌向栅栏,手伸向在战斗中的军人……

  看完电影,意犹未尽,很值得观看的一部国产大片呢!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2

《八佰》去年四月份上映被延迟,今天终于可以公开上映了。

  电影还没开播就受到了很多的争议,一个叫“平原公子”的一篇“为什么要抵制《八佰》?”的公号文章对电影先开炮。文章论述核心是88师师长孙元良是个逃跑将军,行为不点,企图强奸前来慰问四行仓库的女学生,而且他还大发国难财,把一部分慰劳物资变成现金转给他老婆。然后管虎放着真正英雄谢晋元的后人不管,去拜访孙元良之子——秦汉,被作者视为恶臭营销,要坚决抵制《八佰》。这篇文章反响极大,阅读量十万加,底下的评论也是一路喝彩,仿佛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之后作者又相继写了一系列文章,“淞沪会战为什么惨烈”、“依旧反感《八佰》”等,以示态度之坚决。揭开底裤,每个人都是臭的。

  四行仓库保卫战国民党军队是不是抵抗了4天?是。

  陈树生是不是抱着手榴弹跳向日军?是。

  战斗期间,四行仓库是不是升起了青天白日旗?是。

  这就够了。如果是抱着看记录片的心态,那不用看了。如果是看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电影,那真心推荐你,不要错过。

《八佰》的故事就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

  上海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有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河对岸团附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谢团长接到上峰的命令,要死守四行仓库,仓库的对面就是英法租界。死守的目的就是死给你看,换取英美等国际势力的同情。战斗很惨烈,英美也很同情中国,各大国际报纸的记者纷纷架起设备在对岸拍摄,报导战况。同时更多的是河对岸的中国看客。他们把战斗当戏看。而我坐在荧幕前看着他们,我心里怒斥这些看客。然后电影里飞艇上的外国观察员指责中国看客的冷漠。

  这400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撑英雄。四百壮士英勇抵抗日军,意思没错,但进到历史现场确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是农民,稀里糊涂被抓来当兵。张译演的文职军官也只会打算盘,不会打枪。他们心念的是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影片的第一幕不是打日本,而是中国军队在枪毙逃兵。

  懦夫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战士这是基本套路。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国军应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他们对战争有着浪漫的想法和期待,他们眼中的战争是一些书本上的传奇。当见到强大的敌人,枪火纷飞,尸横遍地时,这种浪漫就消失殆尽了。真正见过战争的人是不相信英雄那一套的。姜武饰演的老铁,不管你怎么骂我,羞辱我,老子就是怕死,就是不想死。看到身边兄弟受伤,他也生恻隐之心要去救人。等他付诸行动时,战争马上就给了他教训,让他负了伤。

  最后他们奉命撤退。上面知道继续表演没有意义了,英美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不会支援中国。谢团长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对战局的信心。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上海沦陷大局已定,七十万国军都没干成事,你们四百人能成。

  谢团长还不甘心,希望这场战斗能激发对岸群众的战斗热情。

  黄晓明冷冷回到,他们的热情马上就会消退,这些人的热情改变不了战局。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这个真相是告诉特派员告诉谢团长的,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

  你们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后人会如何评说。八佰的幸存者杨养正晚年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军人,为国家打日本。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3

  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日军侵华中国军人奋勇战斗的故事。

  在东北沦陷后,日军到达上海,当时在上海四行仓库只有420名军人,团长为增长我军气势,就告诉记者这里有八百名军人,并且会坚守上海到最后一刻。在实力非常悬殊的情况下,团长带领四百名军人奋勇前行,战争面前,战士们只有向前冲。

  一道桥将四行仓库和租界隔开。桥的这边,硝烟弥漫,战士奋勇杀敌。桥的'另一边,歌舞升平,百姓和租界的外国人观望着。当战争进行到第三天,一名叫陈树生的战士将炸药包绑在自己身上,跳入日军的聚集处,炸死了数名敌人,他自己也壮烈牺牲。这一幕,感染了隔桥相望的百姓,感染了士兵们,这种不顾一切保家卫国的精神,才是真正的英雄。

  最后,这四百人撤离了四行仓库,留下来一支敢死队。再撤离的过程中不断遭到日军的攻击,虽然他们只有区区四百人,但是,在战争面前,他们一个人就是一直队伍,战争夺取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如今的太平是他们用牺牲换来的。电影最后,播放了一段当时的影响记录和当时团长的照片,遗憾的是,那位叫陈树生的士兵,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他是真正的英雄。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4

  这两年这种红色爱国情怀片太多了,真的是有些疲劳,再加上网上的各种好评,搞得我真的落差有点大,让我在出影院的那一刻有点傻,但我认为电影的魅力不在于内容上的精彩,而是在影片背后对于现实的思考,而八佰的迷惑剧情之下,确实有值得反思的问题

  抗战的胜利来之不易,它的的确确是无数的抗日英雄舍弃生命所换来的,他们所希望的并不是得到人们的纪念,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为后代换来太平的生活,对于我们,不应只是纪念和尊敬,在这个和平年代,能感悟生活、独立思考才是对先烈生命最好的尊重

  有时候理智,会被所谓正义所埋没,就像影片中,所谓的“逃兵”,他们知道这场战斗的胜算,在危机情况下作出自保的选择,却被战友坚持舍生忘死的革命当场击毙,到了最后,他们也逃回了租界,并美其名曰战术撤退,在桥上无数牺牲感动租界人民,可回想之前的“逃兵”,只是比他们提前一步做出了这个撤退的决定而已。更加值得悲哀的地方就是,我们撤回一个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却需要外国的同意。

  整个影片中我认为唯一可能催泪的情节,是战士们自报家名的同时,身披炸药从楼上跃下,确实体现出了我们军人的无惧死亡,他们值得尊敬。租界中姚晨饰演的富家小姐说了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为”这句话说到关键点上了,但可悲的就是,说这句话的人,本身也并无什么作为,到最后也没有像唐艺昕饰演的女兵一样,做出实际的有效行动,这也证明了国人并非皆“如此”

  对于本片我最想说的就是升旗,人给我看傻了?既然知道升旗会惹怒日本人导致失守为何还要升,问谁不想然后臭骂一顿,最后为了护旗,死伤无数,结果用众多战士的尸体,供起了那一面国旗,这个情节看着很感人,可实际上这分明是没必要的牺牲,为了那可笑的正义感和士气而升旗,这不就是现实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吗?既然为了坚守,何必要惹怒对方,旗子固然是信仰,但和战士们的生命相比,到底哪个更加重要

  尽管如此,我却不认为这是一部烂片,仔细想想,这部影片的情节也许也反应当时的真实情况,倒是很讽刺现实,我们抗战的胜利,真的是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吗,我们所谓的胜利,并不是战术的优势,而是众人用鲜血堆积出来的,那些我们纪念的英雄,在战斗中唯一的信念就是献出生命,这是无畏,但有句话说“无知者无畏”,我们通过这场悲壮的战争中应该思考、反思,为何我们几千年的大国,当年会任人宰割,连日本这种小国都敢随意侵略,试想,如果没有美国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国参战,我们真的有把握取得抗战的胜利吗?闭关锁国,自认强大,古时的教训,放到现在仍需要引以为戒。

  爱国,不应该只是关注国家的强大,赞扬国家的繁荣,我们更应该透过外在,去深入找到问题,理智的去看待,找到问题并解决才能促进发展,而不是盲目自信,自我封闭,最后将国家命运交给“义和团”们,历史值得我们去纪念,更值得去思考,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真正理性的思考,一味的“勇”只会最后被当作杂牌兵去垫后,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的人,真正缺少的是有想法的人,看待事情有属于自己的理解,才不辜负了那些战士的英勇牺牲吧。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5

  七尺之躯,既许国,何以许家!

  生活在和平年代,难以想象战争是怎样的残酷。尸横遍野、枪林弹雨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个普通的词语。我们没有经历过生死只在一瞬间的残酷和无奈,断然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

《八佰》这部电影,导演管虎通过小人物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遭遇外辱时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历史上记载,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士兵单兵作战能力远远不如侵华日军,因此,国军的胜利,往往是以几倍于日军的牺牲换来的。这种差距,可能有诸多原因造成:如:中国士兵训练差;单兵装备配置差;陆空协调差或者说没有;军事指挥不统一等等。但在四行仓库保卫战这场战役中,400中国守军,十几次打退进攻日军,打死打伤日本200人。这种战绩充分说明了中国军人不比日本侵略者差,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精神远远要比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强大。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日军企图通过爆破楼梯的方式进攻,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守军身披炸药纵身一跃,以血肉之躯与日寇同归于尽,日军多次组织进攻,均被守军以这种方式阻止。那些纵身一跃的军人,他们也是父母生养,在赴死之际仅仅留下一句遗言:不孝了!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因为正是那一部分人保护了我们绝大多数人;因为正是历史上有那样一部分人,中华民族才能延续数千年不灭,在近代曲折又多难的历史中重新崛起。因为正是现在和将来都需要更多的像那样一部分人的中国人,中华民族之辉煌才能亘古不灭。我不能记住这四百壮士每个人的姓名,但是这段历史确实是被铭刻在历史上。至今,我仍然对中学时,历史书中关于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放弃使用武力强取豪夺!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侵略与扩张从未停止,战争伴随着文明而来,不管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如何标榜文明,世界第一大国如何宣扬其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其在局部地区直接或间接掀起的战争都应是令人痛斥的。若不图强卫国,谁能保证下一个挨打的不是我们?

  近两年,美国针对中国才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包括打击华为、腾讯等公司,派遣军舰在南海甚至台湾海峡寻衅。根本原因还是国力不强,科技落后,综合实力远远不如对手,中华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团结一致谋发展。

  中国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希望那个时候的我还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6

  今天,我和爸爸去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八佰》,这是一部战争片。讲述的是中国军人为了保卫上海不被沦陷和日本人激烈战斗的故事。很多中国军人因为战争都死了,可是为了要保护好上海,中国军人还是坚持到最后。

  场面非常震撼,也非常感人。当中国旗帜插上占地最高峰的时刻,我哭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慢慢的倒下,可他们的坚强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印刻在我的心中。中国战士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的骄傲!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7

  异国他乡周五晚上收拾完带领孩子们坐下来一起看《八佰》,看到胸前绑着炸弹跳下去的战士情不自禁难过的哽咽出声

  好像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反映国民党军抗日的电影。看完之后内心真的是无味杂陈:郁闷、无助、热血、残酷,感动。编剧老套,表现手段过于冗余,高潮节奏把握不是很到位,刚刚被代入就结束,开始进入温情部分,但这些并没有完全影响它视觉上和感情上的震撼和冲击,因为故事的真实性已经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确实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伤亡惨重。但我不明白的是如果国民党军都如谢晋元所率部队一样的话怎么会节节败退最后差不多要退无可退?是不是因为上面抗日的决心和信心不足,或者是想着保存实力以备内战所需?所思所想拥堵心胸、、、

  没有国哪来的家!今天的中国已经可以告慰先辈,这样屈辱的孤立无援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但我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群狼环视稍不留意就会落后挨打:革命尚未成功吾辈仍需努力。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8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1

  电影还没开播就受到了很多的争议,一个叫“平原公子”的一篇“为什么要抵制《八佰》?”的公号文章对电影先开炮。文章论述核心是88师师长孙元良是个逃跑将军,行为不点,企图强奸前来慰问四行仓库的女学生,而且他还大发国难财,把一部分慰劳物资变成现金转给他老婆。然后管虎放着真正英雄谢晋元的后人不管,去拜访孙元良之子——秦汉,被作者视为恶臭营销,要坚决抵制《八佰》。这篇文章反响极大,阅读量十万加,底下的评论也是一路喝彩,仿佛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之后作者又相继写了一系列文章,“淞沪会战为什么惨烈”、“依旧反感《八佰》”等,以示态度之坚决。揭开底裤,每个人都是臭的。

  四行仓库保卫战国民党军队是不是抵抗了4天?是。

  陈树生是不是抱着手榴弹跳向日军?是。

  战斗期间,四行仓库是不是升起了青天白日旗?是。

  这就够了。如果是抱着看记录片的心态,那不用看了。如果是看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电影,那真心推荐你,不要错过。

《八佰》的故事就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

  上海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有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河对岸团附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谢团长接到上峰的命令,要死守四行仓库,仓库的对面就是英法租界。死守的目的就是死给你看,换取英美等国际势力的同情。战斗很惨烈,英美也很同情中国,各大国际报纸的记者纷纷架起设备在对岸拍摄,报导战况。同时更多的是河对岸的中国看客。他们把战斗当戏看。而我坐在荧幕前看着他们,我心里怒斥这些看客。然后电影里飞艇上的外国观察员指责中国看客的冷漠。

  这400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撑英雄。四百壮士英勇抵抗日军,意思没错,但进到历史现场确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是农民,稀里糊涂被抓来当兵。张译演的文职军官也只会打算盘,不会打枪。他们心念的是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影片的第一幕不是打日本,而是中国军队在枪毙逃兵。

  懦夫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战士这是基本套路。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国军应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他们对战争有着浪漫的想法和期待,他们眼中的战争是一些书本上的传奇。当见到强大的敌人,枪火纷飞,尸横遍地时,这种浪漫就消失殆尽了。真正见过战争的人是不相信英雄那一套的。姜武饰演的老铁,不管你怎么骂我,羞辱我,老子就是怕死,就是不想死。看到身边兄弟受伤,他也生恻隐之心要去救人。等他付诸行动时,战争马上就给了他教训,让他负了伤。

  最后他们奉命撤退。上面知道继续表演没有意义了,英美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不会支援中国。谢团长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对战局的信心。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上海沦陷大局已定,七十万国军都没干成事,你们四百人能成。

  谢团长还不甘心,希望这场战斗能激发对岸群众的战斗热情。

  黄晓明冷冷回到,他们的热情马上就会消退,这些人的热情改变不了战局。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这个真相是告诉特派员告诉谢团长的,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

  你们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后人会如何评说。八佰的幸存者杨养正晚年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军人,为国家打日本。

  真实的八佰历史是,英国人不想得罪日本,士兵们过桥后就被关押起来,谢团长在租界被刺杀,八佰的幸存者们一直也未得到公正的待遇。还好有这部电影,结果电影一出来又被小粉红们围攻,也还好有这部电影,他们不会被忘记。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2

  9月20日,这一天,使我悲哀;这一天,也使我愤怒,因为我去看了电影《八佰》。

  电影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主要故事讲述了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名壮士在上海“四行仓库”奋力对抗三十万日军,并奋战四天四夜的故事。这场战争是中日第一次正面交锋,持续了大约三个多月,当时上海濒临沦陷,人心涣散。为了能够稳住人心,取得最后的胜利,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谢晋元率420多战士,收到命令坚守最后一道防线“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日军,壮大声势,谢晋元对外宣称一共有800将士,但实际上只有四百多人,这也就是电影片名《八佰》的由来。

《八佰》这部电影让我十分悲愤,而最使我震撼的就是陈树生舍身炸日军了。郑恺饰演的陈树生为真实“八百壮士”之一,在发现敌人企图用钢板阵爆破楼体时,身绑手榴弹毅然跳下仓库,用身体砸进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仅给母亲留下“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字血书。陈树生豁出命来也要守住阵地的大义凛然,影响了战场上的其他士兵。他们也纷纷排成一列,身绑手榴弹,高声喊出自己的姓名,一个个一跃而下。这些画面,深深震撼着我,感动着我,让我泪流满面!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站在苏州河对岸租界的一个人流着眼泪激动地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年,更要发奋读书,掌握更多科学知识,长大为祖国效力。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让中国不再落后,不再挨打。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要感谢这些先烈们,这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先烈们的初心,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3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不能死,我娘还等着我回家呢。”这是剧中的一个人物端午说过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所令人愤怒的“黑”其实是由每个人对团圆尽孝这一期望的“白”所产生的。每个人都有恐惧,每个人的无畏都需要被唤醒。

  影片中的苏州河(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被上海人称为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4

  导演管虎说:“那一天,三万多人在对岸看。开始盲目的看客多,随着战事加剧,都亲了,都是自己人,开始投入,开始悲悯”。的确,最开始租界人民在面对日军入侵时是这样的,于是视角放在了对岸麻木的民众身上。

  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外国租界的灯红酒绿与上海仓库的刀光剑影形成对比,这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吧。

  陈数生绑着满身手榴弹,大步向前迈进,我们看到的是他义无反顾的背影,猛然纵身一跃,跳进日军钢板阵,炸得敌军血肉横飞,只留下八字血书一封:舍生取义,儿所愿也!战士纷纷效仿,没有一个人在喊口号理想,喊得都是爹和娘,毕竟他们也都只是孩子,可是却没机会再有别的身份了。于是日军未三小时攻下四行仓库,国人燃放烟花庆祝,外国人也在一同欢呼着,何先生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后来会长要给像孤岛一样的仓库需要与外界有交流,于是派出人顶着一面外国旗帜去送电话线,一个又一个人报名然后失败,大家都在劝他们回来不要去了,后来看管赌场的混混也有所感,对着军人遗像拱手致敬,与老板告别后就跟着公交车带走了,之后的动作一气呵成,扔衣服、束头发、按手印、跑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的热血自由。“巴蜀商会沪江堂,小辈刀子请愿!弟子从小跑得快,愿意一试!”动作利索地刀削拇指,按好红手印把刀插在会长面前就往桥上跑,中弹也不回头,而这一跑,有去无回,身陷血泊。“这些孩子,个个都是爹娘生的啊,专诸要离是也!”

  我觉得国旗当是最强烈的意象,哪怕知道升旗就会被日军袭击,但战士还是决定升旗,升给对岸看,升给敌军看,升给全世界看,升给自己看。我们还在,中国人还在,中国军人还在站在这里,一步都没有退走,中华不亡,中华民族必胜!为了护住国旗,战士们相继倒地,堆成一座小山丘,国人无一不哭泣,于此同时也唤起了游走四面八方的方先生与更多人的良知,他们不再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他们从最初隔岸观火的“吃瓜群众”,变得开始牵挂对岸战士的命运。时刻通过望远镜关注仓库情况,最后愤然拿出猎枪站在阳台射击的教授,劈开柜子捐出吗啡的赌场女老板,歌女伊娃李捐款被说嫌话,但她说,我父亲是中国人,人群中的小女孩向撤退的战士们敬礼,最让我身临其境的是一只只手伸过铁门迎接枪林弹雨中冲过桥的战士,他们的民族意识在慢慢觉醒。

  而白马几乎像小说中一样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影片,开始它被关在马厩里,后来在一片混乱中跑出仓库,它在阵线前策马奔腾好不自由,回到仓库后载着团长去和敌军首领谈判,最后战役结束它轰然带着血出现在仓库前。除此之外还插入过两次古战争中,骑着白马的京剧武生单枪匹马对阵敌军的千军万马。我认为这匹白马和人的成长历程有些许契合,本来都只是些普通百姓,却被迫充军卷进战争,所幸他们最后都从惊慌蜕变到勇敢,明确了自己的位置和使命。

  特派员说,这些人的热情,不会改变战局。国府将这场战斗定义为笑柄,于是这场战争注定失败。那这有什么意义?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历史会记住这里,记住这些人。谢晋元说,“这场战争我们败了,因为我们的名族病了,但是对面的人看到了,这些民众也会作为种子唤醒更多的人,活着就是胜利!”

  丈夫许国,实为幸事。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书写历史。

  终有一日,我们的旗帜会飘扬在富士山头。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5

  今晚看了刚上映的电影八佰,说实话给我的震撼还是非常大的,看完这部电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都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他们也有亲人,也有朋友,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放弃小家保护大家。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铁板,多少名战士依然跳了下去,舍己为人并高声喊出自己的名字,身上绑着炸弹,伴随着炮声消失在雪国之中,你以为他们就这样白白牺牲了吗?不,他没有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都是勇敢的英雄,永远不会忘记!

  隔岸观火的百姓们,虽然战争就在眼前,中间只隔了一条苏州河,但用天堂和地狱形容毫不夸张,一些爱国人士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刀子拼命给战士们送电话线,知道这场战争不仅仅是400多人,更是中华人民的战争!

  一位姑娘给战士们来送旗,如果升旗的话,日本人就会发动猛烈的进攻,战士们会损失惨重,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依然选择了升旗。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他们并没有害怕没有退缩,用身体护住国旗,不让国旗倒下,一波又一波人跑出护旗,他们想让隔岸的中国人知道中国还在,他们没有亡。

  直到最后,战士们都向租界撤退时,子弹如雨似的打到了桥上,一支由中国建立的敢死队拼命掩护着队友撤退,此时的桥已经不再是灰白色,而是被鲜血染成了血红色,这时他们也不忘队友,冒着生命危险把队友扛到安全区域,群主们伸出手挡挪开挡板,发了疯似的想把战士们拉过来,他们面对枪林弹雨,无所畏惧,这八佰人是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9

  电影《八佰》毫无疑问将成为影院复工复产后的爆款,仅8月17日的点映,票房就突破了五千万,上座率34.9%(8月14日起影院上座率限制将放宽到50%,取消120分钟片长电影中间休息的规定)。

  先下结论,《八佰》是一部合格的战争片或商业片,但不是优秀的历史片。因其设置的高光情节,几乎都属于胡编乱造,至少是有严重的夸大。本文所采用的历史资料来自网络,不可尽信,仅做参考。

  电影《八佰》在叙事上大致按照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时间顺序,并设置了十数个高光情节,本文将基于观影记忆和史料来探讨一下这些情节。

  其一,杀俘虏。国军将士俘虏了数名日军,试图用杀俘虏的方式来训练新兵。虽然考虑到侵华战争中日军泯灭人性的行径,本人对于杀日军俘虏并无反感,现场的观众似乎也只觉得痛快。但此事并无史料记载,也在互联网上引起了颇多争议。

  其二,日军泅渡偷袭仓库。电影中,日军穿短裤衔短刀通过水路试图偷袭四行仓库的守军,被逃兵和对岸租界的民众发现后警示守军,经过激烈的短兵相接后,四行守军击退了日军的进攻。这段战斗场景是电影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但并无史料记载。

  其三,数名战士前仆后继,身缚手榴弹纵身跃下,与试图安放炸药的日军同归于尽。历史上确有此英雄,名叫陈树生。在10月28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日军一组十几人的小分队潜至四行仓库楼下,企图安装炸药,进行爆破。陈树生身上捆满手榴弹,拉响导火索后,从六楼跳进了日军突袭小队之中,与十几个日军同归于尽。陈树生牺牲时年仅21岁。陈树生在仓库里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封遗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向英雄致敬,这一点电影里体现得很好。但并无数名战士受此鼓舞,前仆后继的记载。

  其四,国旗保卫战。10月28日夜间,杨惠敏将一面12尺长的中华民国国旗裹在身上所穿着的童军服底下,冒着战火危险自公共租界出发成功泳渡苏州河,并获得谢晋元的接见将国旗送至四行仓库。这一段情节电影并未做明显夸大。但电影设计了守军列队升旗,日军出动飞机扫射国旗,守军以血肉之躯誓死护旗,守军将日军飞机打冒烟等情节。这些情节的故事张力都很足,但均属捏造。

  其五,也是电影最后的高潮,守军撤回英租界。在守军坚守四夜后,由英军将军斯马莱特出面,联络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上海警备司令杨虎谈判,试图让守军离开四行仓库。蒋介石也认为四行仓库的死守已经没有价值,让这300多名战士死守牺牲没有太大意义,同意四行守军撤退。撤退途中,他们刚走到新垃圾桥上,无耻之极的日军居然向他们开枪射击,当场打伤了10人。直到英军将军斯马莱特亲自站到桥头怒骂日军背信,并且命令英军用平射炮朝天开炮威慑,日军才悻悻的停止开枪。

  而电影则将这段撤退刻画成了一次及其惨烈的突围,仅在撤退过程中倒在桥上的国军将士就超过了史料记载的四行守军伤亡的总数(一说三十余人)。

  其他不合理情节设计不再赘述,最后再谈几处我个人不太满意的地方。导演似乎过于浪漫主义,设计了很多诗意化的意象。如以戏剧中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类比守军,如白马意象,如“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般而言,这些设计不能算不好。但正如前面夸张的情节设置一样,真实的历史不够吸引人吗?

  当然,对历史的夸大和“改编”是中外战争片和历史片的通病,我们也无法要求电影还原成历史纪录片。前不久热议的反潜艇电影《灰猎犬号》,“抗德神剧”《狂怒》,狗血爱情《珍珠港》,这些电影都是不错的商业片,但不免对人们的历史观产生极大的误导。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10

  这两天一部名叫《八佰》的电影上映了,于是我和姑姑就赶往电影院观看。

  电影讲了战争的残酷,一帮来自各地的人们到上海的四行仓库镇守,去守着这最后一块阵地。他们在四行仓库经历了连续四日的日本轰炸,看着他们为抗日救国,舍弃生命,身绑炸弹纵身跳跃下去炸毁日本的攻击,我也被他们的爱国精神感染,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气,我要努力学习,要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11

《八佰》的故事就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

  上海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有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河对岸团附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谢团长接到上峰的命令,要死守四行仓库,仓库的对面就是英法租界。死守的目的就是死给你看,换取英美等国际势力的同情。战斗很惨烈,英美也很同情中国,各大国际报纸的记者纷纷架起设备在对岸拍摄,报导战况。同时更多的是河对岸的中国看客。他们把战斗当戏看。而我坐在荧幕前看着他们,我心里怒斥这些看客。然后电影里飞艇上的外国观察员指责中国看客的冷漠。

  这400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撑英雄。四百壮士英勇抵抗日军,意思没错,但进到历史现场确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是农民,稀里糊涂被抓来当兵。张译演的文职军官也只会打算盘,不会打枪。他们心念的是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影片的第一幕不是打日本,而是中国军队在枪毙逃兵。

  懦夫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战士这是基本套路。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国军应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他们对战争有着浪漫的想法和期待,他们眼中的战争是一些书本上的传奇。当见到强大的敌人,枪火纷飞,尸横遍地时,这种浪漫就消失殆尽了。真正见过战争的人是不相信英雄那一套的。姜武饰演的老铁,不管你怎么骂我,羞辱我,老子就是怕死,就是不想死。看到身边兄弟受伤,他也生恻隐之心要去救人。等他付诸行动时,战争马上就给了他教训,让他负了伤。

  最后他们奉命撤退。上面知道继续表演没有意义了,英美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不会支援中国。谢团长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对战局的信心。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上海沦陷大局已定,七十万国军都没干成事,你们四百人能成。

  谢团长还不甘心,希望这场战斗能激发对岸群众的战斗热情。

  黄晓明冷冷回到,他们的热情马上就会消退,这些人的热情改变不了战局。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这个真相是告诉特派员告诉谢团长的,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

  你们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后人会如何评说。八佰的幸存者杨养正晚年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军人,为国家打日本。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12

  电影《八佰》在正式上映了,上映首日票房突破三亿,影片中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英勇,都给人很强的代入感。

  蝼蚁尚且贪生,在战争的巨大威胁下,老鼠也要求一个生。正如预告片中,闸北的大批难民正在涌向灯火辉煌的租界。

  有人求生,有人却在赴死。

  上海郊外的田野中,一群军人正在艰难地行军,操着湖北口音问离上海还有多远。这个细节很带感,因为该团其实之前已经打残,一半士兵是从湖北保安团补充的。

  而远处的上海城,已经在连番战斗之后遍地烽烟、残垣断壁。

  一座仓库,四百多人,四天四夜,淞沪战场的血肉磨盘,已经将整个城市化为废墟。当谢晋元站在楼顶远望南岸,那一片灯红酒绿的繁华气象,越发衬托得北岸宛如地狱。

  预告片有一点非常有趣,至今没有出现任何一位主演的正脸,但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本意:没有个人命运,只有家国;没有个人生死,只有八佰。

  电影的历史考据也做得很好。因为怕重武器打到对岸的租界引起国际冲突,当时的日军也只能用轻型坦克和步枪攻击四行仓库,双方大多数时候都是短兵相接,而预告片里短兵相接的镜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几名战士在楼顶牢牢抓住一杆千疮百孔的战旗,这应该就是四行仓库战斗著名的护旗之战。电影中将如何呈现,非常值得期待。

  从预告片来看,管虎导演一贯的手持写实画风和快节奏叙事依然得以延续,电影可看性极强。那种血火之间的残酷与忠诚,得以一览无余地表达。

  对应片头的偷生老鼠,预告片结尾也是动物,一匹雄壮的白马从残破的战场中一跃而起,飒沓飞驰,其中的隐喻意味令人无比亢奋。

  没说的,《八佰》,必看!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12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豆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