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3篇(地理野外实践报告)

时间:2022-12-25 06:45:04 实习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3篇(地理野外实践报告),以供借鉴。

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3篇(地理野外实践报告)

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1

  陕西安康汉阴县双河口镇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邓正梁

  学号:0

  专业:地质工程

  学校: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第一章 实习目的和要求 一 实习目的二 实习要求

  第二章 实习地区的地理环境、位置和交通 第三章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 工作内容

  二 工作方法 第四章 勘查区地质特征 第五章 收获及体会

  第六章 问题和不足 第七章 致谢 第一章 实习目的和要求

  一

  实习目的

  作为一名地质学校的在校学生,我们不仅应该认真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工作原理,更应该积极参加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以便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掌握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而在安康汉阴县的这次实习,不仅是对我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的加强和巩固,增强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野外施工的认识,培养我们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而且,通过这次陕西安康汉阴县双河口镇的实习,有利于巩固我们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二

  实习要求

  这次实习中,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在野外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及工作方法。学习野外施工过程中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大概工作流程,对含矿底层岩层进行物探。

  初步掌握地质野外勘察的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能熟练的操作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专业勘察仪器,切实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及保证仪器安全的主要措施。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认真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积极向老员工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野外施工过程中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方法及技术。对野外环境有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在野外保证自己的安全有了保障。有问题,及时向老员工请教。实习工作过程中,要将在学校中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当中去,养成严谨认真、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争取早日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

  第二章 实习地区的地理环境、位置和交通

  实习地区双河口镇位于安康市西北部汉阴县境内,汉阴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与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紫阳县,石泉县、宁陕县和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8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安康“鱼米之乡”美誉。汉阴交通便利,阳安铁路、31 6国道穿境而过,通乡公路四通八达。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县18个乡镇。旅游风景区主要有:观音河水库、龙寨沟奇石景区、两合崖景区、森林公园。文庙、文峰塔、古城墙等名胜古迹吸引了众 多游客,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北大“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是汉阴人民的骄傲。

  汉阴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米。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水系,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汉阴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动植物资源最为突出。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砂金、脉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岗岩、石英砂,煤炭等1 9种,产地64处,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铁锈红瓦板岩之乡和黄金大县。

  第三章 工作内容和方法

  这次我们实习的单位是陕西第一地质队,实习地点是安康汉阴县双河口镇,工作主要目的是对异常区域采样工作,在区域内进行踏勘,观察异常区域的地形底层特征,绘制地质剖面图,进行地质填图工作,对野外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工作的地质任务,我们的主要工作方法是:首先,利用GPS RTK放样进行野外地质测量放样;再在勘察范围内利用瞬变电磁法(PROTEM 67)进行野外地下数据采集;进行地质采样,把地表腐质层剖去,对岩石风化层和原始底层进行随机采样装袋,对采集线路进行GPS路径保存,把线路复制投影在地图上,在1:地图上进行填图,对采样结果进行化验。二

  工作方法 GPS—RTK放样

  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数字测图中。RTK技术是以载波相位双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它是GPS 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由于应用RTK技术进行的实时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精度,因此,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仍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RTK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地形测图中的图根测量、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等。

  测量工作在此次瞬变电磁法施工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测量工作是此次野外施工的先行者,它的正确与否和精度直接决定了其它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第四章 勘察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为志留系下统的大贵坪组(S1d)、梅子垭组(S1m)、中泥盆统的韩城沟组(D2h),区内基底构造层为中元古界酸--基性火山岩,上构造层主要出露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一套硅质岩、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褶皱构造 矿区总体表现为一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向北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域上实际为叶家坪河复式向斜的南翼部分,但层间小褶曲十分发育,尤其当岩层的刚柔程度差别较大时尤为显著,呈一系列紧闭的紧闭褶曲

  平卧褶曲等。地球化学特征

(1)片岩类岩石及部分石英脉中金元素含量普遍较高,为地壳金克拉克值的1—2倍,说明片岩类岩石层为金的矿源层,它为金的活化、富集进而形成工业矿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2)片岩类岩石及部分石英脉中银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为地壳银克拉克值的1—8倍,说明金与银密切相关。

(3)片岩类岩石及部分石英脉中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含量一般,小于地壳克拉克值或基本相当,说明金与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关系不密切。

(4)含炭硅质岩中除金含量较低外,银、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含量均相对较高,为地壳金克拉克值的1—9倍,说明含炭硅质岩中金成矿的机率很小,但银、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有活化、富集成矿的可能。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1)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强烈,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层次的地质体其变质程度不同,主要为区域变质岩,而动力变质岩很少。区域变质岩遍及整个全区,变质程度较低,属绿片岩相,主要形成区域性的变质砂岩、片岩、硅质岩、结晶灰岩等。动力变质岩主要产于断层带中,主要形成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蚀变岩等。

(2)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型式以渗滤扩散交代、热液裂隙细脉充填为主,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黑云母化、石榴石化及绿泥石化等,显示了中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其中前三者蚀变类型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

  黄铁矿化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为金的主要载金矿物,单矿物分析含金达×10-6,大

  致

  可

  分

  两

  期

  如

  图

  A、早期黄铁矿化:自形粒状,呈浅黄色,浸染状分布,局部可见呈细脉状或稠密浸染状沿片理产出,含金性较好。

  B、晚期黄铁矿化:半自形—他形粒状集合产出,浅黄色,呈细脉状斜穿片理产出,脉宽—1毫米或更宽,含金性较差。第五章 收获及体会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不仅巩固了我在学校内所学到的课本上的基础理 论知识,也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增加了我对野外地质施工的认识,养成了我凡事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对很多以前只是有一点了解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慢慢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当中去,也增强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和各种工作技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同时,在这次实习当中,也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了野外地质勘察工作的艰苦和枯燥,使我认识到了在工作过程中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是我树立了更加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使我对以后面对其他工作及挑战有了更充足的积累和信心。第六章 问题和不足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和不足。

  首先,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在是太过于单一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是课本上的知识无法解决的,甚至是和课本上的相冲突,让我认识到了,只有在实践中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理论知识,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检验它的正确与否。

  其次,在这次实习过程中,使我耐心及细心不足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并且因为这个原因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造成了影响。但是,我相信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我一定会积极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迎 难而上,早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第七章 致谢

  首先,要感谢陕西第一地质队给了我们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们早日感受到了野外地质勘察工作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实践中才能学到的知识,让我更快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感谢在这次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位老员工,是你们教会了我野外施工的具体工作流程和方法,和你们一起生活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

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2

  永安石林风景区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及其地貌特征

  摘要:三明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该地区出露了福建全部古生代地层和大部分中生代地层,褶皱与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石灰岩十分丰富,发育喀斯特地貌等独特的地貌特征,系统地再现福建古生代以来的地质演化历史,是一个理想的地质地貌实习基地。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地貌学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演化规律和主要的岩石特征。在对境内喀斯特地貌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认为内外营力是决定喀斯特地貌的决定性因素。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发展趋势良好,通过这次实习对喀斯特地貌的调查,对于旅游业的发展积极作用。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地貌特征、内外营力

  引言

  喀斯特地貌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千奇百怪的地貌特征是很好的旅游资源,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对喀斯特地貌进行分析。这对永安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以及永安大湖镇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意义。所以于2012年10月13日来到永安大湖石林风景区进行考察,通过这次考察针对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地貌表现和永安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铺开。

  1.永安市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地处沙溪中上游,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大约界于东经116°56'-117°47',北纬25°33'-26°12',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约71公里。

  永安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全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762毫米,一般三月到六月为全年的雨季。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比较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全区山脉连绵起伏,一般高程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永安市是闽西北的交通枢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鹰厦铁路、205国道、305省道、208省道贯穿境内,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永安至宁化高速公路、永安至漳州高速公路都途经永安市,并形成枢纽互通。

  永安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其中毛竹是永安的林业特色。矿场资源颇具特色,无烟煤、石灰石、重晶石、水泥粘土为优势矿种。永安也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有福建水泥厂、福建维尼伦厂和永安火电厂、永安机床厂、永安造纸厂以及加福煤矿、丰海煤矿等。

  永安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景区有:桃源洞—鳞隐石林等。鳞隐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位于永安市西北部大湖镇。它由鳞隐石林、十八洞等6个景片组成,总面积平方公里。

  2.地貌成因分析

  永安鳞隐石林作为永安喀斯特地貌的代表之一,其所在的丘陵整体上由上石炭统船山组石灰岩层组成。

  内营力

  可溶性岩石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物质条件,从成分上看,可溶性岩石可分为三类:①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如硬石膏等。③卤盐类岩石,如食盐、钾盐等。在这三类岩石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卤盐类,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但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是碳酸盐类的石灰岩,这是因为其他两类可溶性岩石所形成的地貌不易保存的缘故。该永安石林区也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为主,碳酸盐类的岩石溶解度小,在永安地区石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具有地貌意义和价值。

  岩石发育多节理和裂隙 透水性不好的岩石,喀斯特作用只限于表面,很难深入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喀斯特地貌发育也好。岩石的透水性跟岩石的节理和裂隙有关。

  永安位于新华夏闽西隆起带和南北构造体系闽西褶断带与北西向晋江大断裂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是由扬子和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山等多次构造运动迭加形成的,发育着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褶皱和断裂。主要构造体系受华夏系和新华系构造的控制,呈北东向,北西向展布。全市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明显,断裂发育[1]。永安的鳞隐石林的石灰岩出露地表,有垂直节理发育。

  岩层厚到巨厚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上石炭统:船山组。该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风口、田螺岩、狮子岩、大小力岩及大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石灰岩,本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利于喀斯特作用发展。

  外营力 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直接或间接影响喀斯特水的径流量和溶解的速度。

  鳞隐石林喀斯特地貌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大陆性气候。春季冷暖多变,常有春涝;夏季高温,前期易涝后期易旱; 秋季天气宜人;冬季雨水适宜且寒冷干燥。良好的水热条件,更加有利于喀斯特作用。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温环境下化学反应速度快,碳酸钙的溶解量还是增大的。多雨的环境,一方面促进植物生长,使生物成因的二氧化碳增加,植物根系分泌出大量的有机酸,又使渗入水获得较多的酸类。另一方面多雨会使喀斯特水的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补充,溶蚀能力得到加强。该地带喀斯特作用以强度大、速度快为特点[2]。植被

  由于永安的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植被的生长,该地区植被茂盛,有利于更好的引导水沿植物的根系向下渗透。

  3地貌特征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林:该地区石林形态各异,有孤立的柱状、塔状、锥状,也有共一基座的丛状,笔架状,有平顶的,尖顶的,有的是光滑的柱状而顶部却是密集的锯齿状溶沟和石芽,有的灰岩裸露,有的罩着一层藤本植物盘缠的披纱,美丽壮观。

  石芽和溶沟

  石芽是相对突出于沟槽之间的尖形岩石,它有裸露也有埋藏地下的。溶沟是地表流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所溶蚀出来的小沟,深度一般 在半米到数米之间

  鳞隐石林的主要景观是石芽。在景区中高大石芽随处可见,以石林式石芽为主,这些石芽形态各异,形成了如石猴抱桃、三鼎石、望天石、接吻石、黑熊抱竹、石龟探洞等等景观。鳞隐石林景区耸立着石芽、石锥、石柱、石笋400多座,最高有36米。

  溶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沿着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蚀,有时伴随有冲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状洼地,称为漏斗。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区从地表通到地下溶洞的通道叫落水洞。鳞隐书院旁有个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表现为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和地下暗河。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整个溶洞的溶蚀作用不是很明显,说明十八洞发育的时间不是很长。十八洞主洞长217米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和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

  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缝隙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十八洞 中有许多大大小小较规则的倒锥状石钟乳。

  石笋是有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体,形态成锥状、塔状及盘状等。其堆积的方向与石钟乳相反,但位置对应。当水滴从石钟乳上跌落至洞底时,变成许多小水珠或流动的水膜,这样就使原来已含过量二氧化碳的水滴有了更大的堆积表面积,促进了二氧化碳的逸散,因此在洞底产生碳酸钙堆积。但在十八洞发现较少。

  石幔是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二氧化碳迅速逸散而产生片状和层状的碳酸钙堆积,气表面具有弯曲的流纹,高度可达数十米。在十八洞到处可见。

  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相对增长而连接起来的柱状体,但在十八洞发现不多。

  4小结:在这里我们体验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永安石林风景区的调查和了解,希望能够更好服务于当地风景区的发展,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在这次实习中也丰富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情资料库,永安市志,卷二,自然地理,第一节构造, 2011-12-31

[2] 严钦尚,曾昭璇.地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重印)第102页

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3

  第一章:绪言

(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华县刘家河村南,县城东约五公里处, 山门距陇海铁路华县火车站和西潼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仅公里,均有等级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势东连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米。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习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习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习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5)实习要求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习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习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习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第二章:岩石。

  少华山由于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那里的岩石多以火成岩为主,其中白色花岗最常见,也有肉红色的花岗岩, 少华山区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其中玄武岩是典型的喷出岩多呈黑色风化面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结构呈斑状结构并长有气孔、杏仁等构造。火成岩根据其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根据岩石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第三章:构造。

  实习地区构造概况:少华山在大一级地质构造中属于秦岭构造带,进一步划分属于东秦岭地质构造带。

  少华山隶属于秦岭山系,是由于渭河地带地壳下陷同时又由于上古时期形成古地台时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以及印支运动等,其中海西运动的影响之为明显:在晚古生代末期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秦岭及其周围山脉相继隆起。少华山山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构成复杂,背斜较易观察,向斜成山不明显。岩层层理较清晰。岩石表面风华严重,节理较为明显。

  断裂是指地壳中的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di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节理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即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少华山属于秦岭山系的延伸,而秦岭是震旦纪时期的晋宁运动形成的,再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以及地质运动,就形成了现在的概况。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既有褶皱.也有断裂,多处呈现背斜.向斜.节理.断层等构造形迹。岩石表面风化严重,节理明显。华山区的褶皱主要为倾斜褶曲和倒转褶曲并兼有少量的平卧褶曲和翻卷褶曲。其轴向斜向南北纵剖面由于常年的侵蚀作用而参差不齐, 其断层多为逆断层中的推覆构造以及平推断层和枢断层。

  第四章:地质罗盘仪测定岩石的产状及测量结果。

  岩层产状的测定

①测量岩层的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层面贴靠、放平、气泡居中后,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②侧倾向时用罗盘的n极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与层面贴靠放平,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③测倾角时将罗盘的长侧边顺倾斜线贴靠、层面竖起,并与走向线垂直,罗盘指针上挂的倾斜仪所指度数既是所求的倾角。

  测量结果

  观测点

  测定项目

  测量结果

  观测点一

  走向 倾向 倾角

  观测点二

  走向 倾向 倾角

  观测点三

  走向 倾向 倾角

  第五章:实习感想。

  虽然这次实习时间比较短,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感想和体会。

  首先这次野外地质实习十分的有意义,我感到收获很大。它使我们获得了对实习区域地理现象,地质概貌的感性认识。一方面,通过野外实习,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理解,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应用和记忆,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意义。另一方面,培养了野外实习方法和技能,学会了一定的观察要领和细节,以及提高分析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原因和过程、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们考察地理和各种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3篇(地理野外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地质顶岗实习报告精选3篇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3篇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植物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 动植物野外实训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材料3篇(地质地貌野外实践调查报告表)

有关地质实习报告5篇

地理教师实习报告3篇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3篇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6篇 地质学野外实践报告心得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7篇

地质实习报告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