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3篇 收看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10 08:07: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3篇 收看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欢迎参阅。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3篇 收看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1

  深圳经济稍有一点风吹草动,总会牵动很多人的敏感神经。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下,深圳工业的增速有所放缓,一度引起不少网民担忧:是不是出现“产业空心化”?深圳是不是放弃制造业了?

  当前,深圳制造业发展究竟如何,空谈道理恐怕无法令人信服,唯数据不会说谎。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一切疑惑自然揭开:深圳长期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魄力不变,深圳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底气不变!

  体量:深圳是全国制造业规模最大城市之一

  2018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规模就成为当时全国首个突破9000亿的城市。不到40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工业首屈一指的大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6,创造了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9年,深圳工业增加值增速虽然放缓至4.7%,但考虑到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深圳冲击最大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增速,实属来之不易。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增速依然高于北京的3.1%和上海的0.5%,仅稍低于广州的5.1%,而广州的工业增加值规模仅为深圳的一半。

  从二产占比来看,深圳近些年二产比重基本保持在40%左右,居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之首,制造业依然是深圳城市经济的基石。2019年,深圳二产比重为39%,远高于北京的16.2%、上海的26.9%、广州的27.3%。

  质量:深圳是全国制造业结构最优城市之一

  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

  2019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1.9%和66.6%,在国内大中城市中这两项数据均为最高。

  深圳汇集了超过1.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逾10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4家工业集团产值破千亿,40家工业企业产值破百亿。

  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华星光电等已发展成为全球相关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大疆、优必选、云天励飞等众多创新型企业也成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形成深圳制造企业“雁阵型”梯队良性发展模型。深圳制造业正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效益:深圳是工业利润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2019年,尽管遭受中美贸易摩擦巨大冲击,且工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然实现营业收入358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润总额2420.67亿元,逆势增长17.6%,增速分别高出全国(-3.3%)、全省(5.6%)20.9个和12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国内主要城市,如上海为-13.7%、北京为6.7%。

  此外,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58.4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1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2.15万元/人,同比增长14.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2.58%,同比提高26.6个百分点……一串串数据充分证明深圳的制造业不但规模大、质量高,而且效益好。

  竞争力:深圳制造深圳出品享誉全球

  深圳制造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极强,占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从深圳走出的通信基站、交换机、彩电、机顶盒、手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工业产品,在质量、产量与销量三项指标上均居全球前列。

  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的70%,出口的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占全国总量的90%;中高端眼镜约占全球产量的70%,85%的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世界集装箱产量有一半来自深圳的中集,突破200万标准箱;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的40%;中高端女装在中国重点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成为全国最大的中高端女装集聚地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深圳制造已畅销全球、蜚声中外,成为中国制造的杰出代表。

  创新力:深圳制造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引领标准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制造业早已跨越上世纪八到九十年代山寨横行的年代,进入到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过去的代工、贴牌生产发展,到如今的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制定标准,深圳制造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与引领力。

  从专利数据看——

  深圳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5.22%,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6.3件,为全国平均水平(13.3件)的8倍。

  2019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45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6%,占广东全省总量的70.6%,连续16年排在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其中华为公司以4637件居全球企业第一。

  从技术创新上看——

  深圳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如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无人机、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超材料、基因测序等。

  从研制标准上看——

  深圳研制国内外标准累计总数从2015年的4212项,增长到2018年末的6105项,12家企业成为首批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45项标准研制项目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辐射力:深圳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核心引擎之一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深圳产业外溢现象日益明显。一些制造业企业受土地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开始有计划地迁移至珠三角周边地区,逐步形成了深圳与周边“总部+生产”的产业布局。

  东莞、惠州、河源、江门等地已承接深圳制造业项目3000多个。例如:华为的终端项目在东莞布局,中兴通讯的生产基地在河源落户,比亚迪电子原器件生产工厂选择在惠州等等。然而,这些“迁移”基本都落在深圳的辐射半径范围内,并没影响产业链的完整性,反而增强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带动整个大湾区产业链的合理布局。

  不仅如此,从制造业大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近几年深圳制造业大企业队伍非但没有因部分企业外迁减少,反而呈较快增加。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从2016年的6000多家增长到2019年的10000多家,仅2019年工业企业“小升规”就超过800家。

  产业链:深圳及其所在的珠三角已成为全球IT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区域之一

  深圳及周边的珠三角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深圳也成为全球“硬件之都”。

  以电子信息产业链为例,深圳已形成了通信产业链、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链、软件产业链、数字视听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LED产业链、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链等电子信息产业链。

  以华强北为中心,一个小时的半径范围内就能轻松买到包括元器件、零配件、芯片、集成电路、显示器、外壳、整机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上中下游产品。

  智能手机已经在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生产智能手机的2000多个零部件,在深圳及周边地区均有生产厂商布局生产,国内著名的手机生产厂商大多也在深圳设有工厂。

  政策支持:深圳是给予制造业支持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一直以来,深圳把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始终牢牢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

  为保障工业用地及时立法——

  2018年,深圳出台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明确工业用地总规模原则上不少于270平方公里,规定各区区块线内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得低于辖区区块线总用地面积的60%,单个区块线内的工业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该区块总用地面积的60%。

  2020年,深圳又发布关于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补充通知,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深汕特别合作区确保工业用地规模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5%。

  给予制造业发展以空前资金支持——

  2018年,深圳出台工商业用电降成本暂行办法,在落实国家统一降电价基础上,对先进制造业和工商业电价分别再降20%和10%,全年为企业减负40亿元;设立50亿元的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按30%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偿;推进“四个千亿”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2019年,深圳又安排400多亿支持产业发展,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支持制造企业,全年实际为各类企业减负超过1100亿元。

  凡此种.种,无不彰显深圳长期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魄力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2

  进入8月,深圳逐渐走到聚光灯下。8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一周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0周年。

  近日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开始陆续出台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市政府层面也密集调研开会,一系列的政策礼包或将纷至沓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日深圳本地股频频异动,继昨日多只深圳本地股涨停后,8月4日午后盐田港继续封涨停,近60日的累计涨幅已达128.64%;其它本地股盘中也出现拉升走势。

  国家发改委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

  大湾区将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根据规划,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根据批复,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741亿元,资本金比例50%、计2371亿元,由广东省和项目沿线地方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发改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将给深圳未来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土地空间不足成为深圳近年来越来越显窘迫的发展之困,深圳近年来一直在诸多领域寻求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度协作,而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的融合衔接,是城市间协同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今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双核就是深圳与广州,双副中心则是汕头、湛江,广东明确提出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7月29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率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头学习考察,期间深圳和汕头两市召开了深度协作座谈会。

  自然资源部给深圳土地管理扩权

  除了国家发改委的力挺,自然资源部也很给力。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耕地占补平衡、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关试点、不动产登记、土地只征不转以及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自然资源部特别提出,支持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充分发挥深圳双区叠加优势。探索事项有几点值得重视

  1、支持深圳市取得相关法律授权,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可探索按规划期实施总量管控模式;

  2、支持将国务院授权广东省批准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由广东省委托深圳市批准;

  3、探索通过出让合同约定土地闲置费的收取标准,以及违约条件下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可操作方法;

  4、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类保护利用新模式。

  深圳下一步发展,扩容还是扩权,各方讨论热烈。分析人士指出,自然资源部已率先用实打实的措施,给深圳扩大了土地管理的权限。

  近年来,深圳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出台多项政策,加快项目落地,促进先导产业引领发展、传统产业赋能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但无论是重大产业的布局还是重大项目的落地,核心都离不开地。

  是向外扩,还是向内挖潜?

  去年,深圳市委将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行动的名称,优化为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行动,已向社会各界传递出更加明确清晰的信号深圳未来发展,将在存量土地下苦功夫硬功夫。

  7月30日下午,深圳召开了一次围绕产业用地的新闻采访会,会上承诺,凡是符合深圳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全部有地可落,而且,通过标定地价的实施,深圳重点产业和总部项目还能分别按照市场地价的35%和70%享受优惠。

  去年到今年以来,深圳加大招商力度,特别是去年底召开的全球招商大会,给深圳带来总投资超5600亿元的128个产业项目。上述新闻采访会上透露,今年下半年深圳或将再举行一次全球招商大会。

  其他政策利好或纷至沓来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临近,市场人士预期,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将纷至沓来,一系列的改革成果将在深圳密集涌现。

  8月2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来深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表示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此前,中央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已于2020年5月中旬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7月31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从五大方面提出80条具体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

  其中,多条措施均特别提到深圳,包括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支持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市场,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持续推进深圳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支持深圳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

  8月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6只新股已启动申购,首批试点注册制的创业板新股有望于本月中下旬挂牌上市,成为深圳特区4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之一。分析人士预期,接下来,在营商环境改革、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领域,还会有改革成果落地,以及新的支持措施出台。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3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由深圳市档案馆承办的《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档案文献展》将以解码珍贵档案文献的独特方式,全面解析“深圳奇迹”的前世今生。

  为进一步丰富展品类型和呈现维度,深圳市档案馆面向全城发布征集令,展现40年来深圳发展里程碑的重要档案、文献、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属于征集范围。目前,展品征集仍在继续,社会各界持续积极响应,许多单位、组织、企业和个人将收藏多年的珍贵“文物”档案慷慨应征,为全面呈现深圳经济特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不遗余力。

  王佑贵为记者讲述《春天的故事》的创作历程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提起这首上世纪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老歌,几乎没有人不熟悉它的曲调。没有哪一首歌像《春天的故事》那样,用如沐春风般的悠扬音乐,描绘出一幅因改革开放而天翻地覆的恢弘画卷。

  近日,为参与《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档案文献展》,作曲家王佑贵拿出了《春天的故事》词曲手稿的复印件,并向深晚记者讲述当年的创作故事。多年来,这位老艺术家一直致力于乐曲创作,以音符谱写对心中伟大时代的感恩与敬意。

  王佑贵与深圳的故事始于31年前。1989年11月,已届不惑之年的他毅然决定独自来深闯荡,步入改革开放的前沿。“那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足十年,许多地方仍在修建完善,但我一眼望去,目光穿过深圳湾,脑海中隐约显现几十年后的深圳繁荣的盛景。”谈到与深圳一起成长的岁月,艺术家感慨万千。

  将歌曲命名为《春天的故事》,是因为邓小平的南方视察都在春季。“我们要讲一个春天的故事,同时颂扬人民大众的辛勤肯干、表达对时代的感激,最终决定写出一首平和、亲切、感人的作品。”王佑贵说。

  由于《春天的故事》原稿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一次,王佑贵拿出复印件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帮助新一代的深圳青年传承老一辈‘建圳者’的奋斗精神,鼓励他们把永远爱国、好好努力、吃苦耐劳铭记在心。”

  市气象局将拿出深圳最早的三台电脑之一参展

  除了个人,还有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征集。为了响应深圳市档案馆号召,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诚意献礼,深圳市气象局此次准备拿出一批珍贵的“老古董”,包括深圳最早引进的三台计算机之一,深圳气象局最早使用的风速仪、风向仪、发报机等设备。

“这些仪器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局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工作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深圳市气象局科普宣传负责人唐历告诉深晚记者,这些“老古董”一直被局里悉心珍藏,上一次拿出来让市民参观还是10年前。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使用的那台电脑,是深圳市最早从海关引进的3台电脑之一。“当时电脑价格很高,也不是寻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所以一直是局里的‘宝贝’,现在还被珍藏在档案室里。”唐历笑着说。

  深晚记者了解到,深圳市气象局(台)最先名为珠江军分区宝安县气象站,于1952年7月1日正式成立,并同步开展气象观测业务。“半个多世纪来,我们从一个地方台站成长为一个正局级的事业单位,从当初的数个工作人员发展到200多人的专业队伍,可以说深圳市气象局伴随和见证着这座城市不断成长。”唐历说。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3篇 收看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