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08 11:17:03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2011年,已经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的他,决定不再担任校长,而是选择加入到扶贫队伍中。他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这里这么穷,怪我们这些人没有深入下来,没有真正的来为老百姓做些事情!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2018年他带领农民种植的冬季马铃薯已初见成效,村民贫困状态基本消除。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一】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019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从事研究的30年来,朱有勇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创建的“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经过国内外数千万亩的示范推广后,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标志该成果的学术论文于2000年在《自然》杂志全文发表。

  朱有勇寄语农大学子们,“人倦了,天远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过红尘的梯田之光。”

  与土地相亲,与农民相亲,是农家儿子朱有勇的普通情怀,也是科学家朱有勇从未变过的人生坐标。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云南搞科研;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独辟蹊径找到了作物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并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该科研领域,将这项技术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国11省市累计推广亿余亩,使百万农民从中受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正如草原上的火在一点一点地燃烧,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2005年获得国家减少发明二等奖,获得云南省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不是凭借着创新精神,他怎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坐,我想,可以从朱有勇身上得到启发。

  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二】

  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的院士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5天前,他还是一位在西南边疆拉祜族自治县村寨忙于种植冬季马铃薯的“农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颁奖成为全国时代楷模。30多年来,他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近5年,他又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躬耕山野科技扶贫,让上千农民学会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种植技能,带动了一批深度贫困中的拉祜族群众脱贫致富。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跪在泥土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2016年,朱有勇带领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开展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当年平均每亩为农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19年在全县已推广种植1万亩。朱有勇团队还应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澜沧示范种植7305亩,带动三七种植农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万余元。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三】

“朱有勇院士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开拓创新,在科技扶贫的思路和方法上也勇于探索。他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扶志’和‘扶智’结合起来,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处处长王晖表示,作为农业科研机构的一员,科技扶贫也是自己应尽之本分,不但要学习朱有勇院士60多岁高龄还牢牢扎根贫困地区,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更要将他探索的模式和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为我省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几年来我不仅课堂上听到朱有勇院士亲口讲他在澜沧科技脱贫致富的事,更在蒿枝坝实地亲眼看到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的成绩。朱有勇院士以个人魅力、用科技的力量,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样板。”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是云南大学农学院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将会激励着全院师生踏实学习认真学习,把学到的农学知识应用到云南农业经济建设主战场中,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朱有勇院士让三七种植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种植全程不用农药、化肥,解决了三七生产面临的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问题,了三七无地可种的窘境。让中药材造福蒿枝坝村的百姓,通过中药材的保护和产业种植,增加蒿枝坝村这个贫困村的农民收入,让中药材真正能造福一方百姓,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金航为朱有勇院士由衷点赞。

  云南农职学院农学院教授、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体系试验站站长赵燕认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业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要像朱有勇院士一样,做到身上有土、脚下有泥,把汗水洒在田野;既要把知识传授给面向“三农”服务的大学生,也要把农业技术教给农民,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所有扶贫工作者吹响的进攻号角。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朱有勇”。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会种庄家的农民”,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最美的“农民院士”。

  为民谋福,他有着强烈的担当精神。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要有担当,他说:“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扶贫上,在大山深处“最穷的地方”洒下一名老党员的血汗。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也是我们党能够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原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须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脱贫攻坚决胜时期,更是呼唤着共产党人的担当。我们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担当精神,切实扛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脱贫攻坚,他有着强烈的实干精神。面对贫困,朱有勇并没有丝毫犹豫,以实际行动开展科技扶贫。他立足贫区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扎根边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科研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实干才能给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实干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实践品质和先进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我们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实干精神,把所有对未来的希冀凝练在双手之间。

  作为奋进新时代的一份子,我们都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和担当实干的崇高精神,投身建设国家的伟大事业,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五】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这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层,苦心钻研的深刻体现。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后他曾说“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这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获得的一切荣誉。

  不忘初心,信念坚定,以祖国强大为一生奋斗目标。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该退休颐养天年的他却主动去找活干,而且干的还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贫的硬骨头,在条件艰苦的穷乡僻壤大山沟里一干就是五年。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名先进分子,就应站在高处,胸怀全局,以看到还有贫穷的群众自己也吃不下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祖国强大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用科技改变家乡贫困。开展扶贫工作后,朱有勇经过全面调研,把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面对诸多困难,朱有勇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迎难而上,他认为“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在他身上,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了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

  不负桑梓,发挥余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他说他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他就是一名农家子弟,是党和人民把他培养成院士,树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终不忘这份恩情,始终关注着家乡人民的生活。

  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和大学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辈人才学习,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珍惜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奋斗,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不忘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小编整理了2019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作文大全,欢迎借鉴参考。

  更多时代楷模朱有勇内容推荐(点击进入↓↓↓)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600字】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800字】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1000字】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1200字】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1500字】

  2019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作文【1】

  近日,一个闪亮而瞩目的名字再次让亿万人民所知晓,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就是被干部群众称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

  适中乡把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组织乡机关、站(所)66名党员和各村党员干部120多人集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发布会节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奋发作为,为全乡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看完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后,大家从思想上精神上深受触动与洗礼,纷纷表示,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理想才会变得更为远大,将以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为新起点,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努力拼搏,全力以赴推动我乡各项工作高质量协调发展,圆满完成2019年各项工作任务。

  2019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作文【2】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不忘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勇院士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起学时代楷模,做优秀青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俊涛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舒涵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科学成果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用行动示范解决顽疾,而非只是对老百姓纸上谈兵,务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务人民,未来的路,怀揣敬仰,踏实前行。

  2019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作文【3】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学生,村民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发布仪式。

  2019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作文【4】

  朱有勇的情怀美好,美好在群众的生活中。他深入村村寨寨,接地气,树正气,昂扬大气;他跑遍田间地头,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群众,手中有群众喜欢的工作;他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同群众融为一体,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在他这里,情怀是一首党员群众亲密无间歌,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交响乐,在歌声中,初心闪烁;在乐章中,使命精彩。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更多的“农民院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朱有勇的信、志、情为我们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一部生动教材,为我们所有公民树立了一个见贤思齐的新时代标准。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朱有勇常说。下面小编整理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三十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15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院士做扶贫,得先把自己变成农民。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发展林下经济。用科技的力量带动和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面貌,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今年10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指导澜沧村民种下的“林下三七”,在大塘子村竞卖会上卖出了鲜品每斤1050元的价格,换算成干成品约8400元/公斤。而这个月,“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澜沧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中国工程院澜沧科技扶贫继技能班之后,首次引入电商课程,以实现从农产品种植、养护、收获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扶贫新尝试。朱有勇说:“现在越来越喜欢在下面扶贫。都不愿意到昆明了,总想在村子里面。”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为了让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国工程院从2015年开始结对帮扶澜沧县,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当地农民可以因此脱贫致富。朱有勇告诉记者:“种蔬菜、种土豆、养猪、养鸡,一百天左右可以见成效,让拉祜族同志马上见到效果,一个冬季一户农户种上三亩五亩冬季马铃薯就直接脱贫了。”

“直过民族”贫困的根源之一是当地落后的观念,朱院士团队的到来,无异于对症下药。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凯说:“素质性贫困是制约我们最大的问题,贫困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一直都发挥不出来。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让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改变。”

  院士、专家的亲身示范和实实在在的收成让当地群众焕发出好学向上的精神面貌。村民朱永情说:“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你一个人睡懒觉,别人在干活是不可能的,很早就起来了。”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约1500多名乡土人才。随着扶贫的深入,目前,澜沧整体贫困率正在降低。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脱贫农户375户,贫困发生率%。2019年,预计可实现脱贫357户,贫困发生率可降至%,现已申请贫困村脱贫退出。

  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民小组,朱有勇院士团队因地制宜制定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他有信心带领他们几年间脱贫致富。他认为,如果整个云南、甚至西南地区,都能把林下经济盘活、做起来,这就是山区的增量。朱有勇说:“你能把他的资源变成商品、变成他的产业。做成一个产业,把一个成果推广开来,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这种比发一篇论文的成就感要强得多。带着学生一起去,学生的博士论文也好、硕士论文也好,和生产结合起来,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这个月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澜沧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从农产品种植、养护、收获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扶贫新尝试。

  朱有勇:越来越喜欢在下面扶贫。下来的时候都不愿意到昆明了,总想在村子里面。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2015年,朱有勇受命带队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乡扶贫。尽管语言不通,但调研了半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对当地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分析后,开始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村民每年十一、十二月种植,来年三四月份收获,不仅不影响夏季作物水稻的种植,还为农户每亩增加2500-7000元不等的收入。

  拉祜族村民李扎袜:朱院士教给我很多技术,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能赚到这么些钱,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茶叶种植、林业班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脱贫农户375户,贫困发生率%。2019年,预计贫困发生率可降至%。

  朱有勇:2019年关注最多的是山上的农民。大量的精力还是在扶贫上。我们不光说是脱贫,还要致富。

  朱有勇曾说:“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和他的团队把科研成果带到田间地头,真正解决农民生产上和思想上的问题,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观念更新双丰收。从一位农民子弟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教授”,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30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3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15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朱有勇这样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已经快五个年头了。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澜沧县地处中缅边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刚刚来到这里,发现当地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有20万亩的松林,却没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怎么才能让当地农民脱贫?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各个村寨。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

  三七怕光,人工种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间种三七,面临病虫害增多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最终他们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可以种三七,这样不会损害松林生长,不打农药同样可以解决三七感染病虫害。这项研究成果让林下三七从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无公害的三七,市场价已经卖到每公斤5000元。现在,当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出工出力,还能参与分红。

  林下三七种植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澜沧县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种水稻,旱季土地闲置时,最适合种植怕雨水的马铃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种,三个月后就可以收获,不但使冬闲地得到利用,错峰上市的马铃薯,每亩地收入可达到近万元。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驻拉祜山村、带老乡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10月,一场竞买会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塘子村进行,朱有勇院士扶贫工作站科技扶贫项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现场,各企业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价,他赶紧叫停,“我们要种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价格太高,不是我们种植的目的。”

  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2015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对澜沧县开展对口帮扶。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讨论会上,院士云集,环顾一周,当时已经60岁的朱有勇发现自己最年轻,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轻,我来干。”

  进村考察,朱有勇连连叹气,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堆着点玉米杂粮,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当。“是真的穷,但是不该这么穷。”朱有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以种植野谷、玉米和打猎为生。在中国工程院进驻之前,这里的很多村民还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全面调研之后,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

  2012年,蒿枝坝就实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这里不是资源贫困,是典型的素质贫困。”信息闭塞、语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当地贫困的根源。这里的贫困让朱有勇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

  调研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降雨后,冬季马铃薯成为朱有勇及其团队试点扶贫的第一个重点项目。

  但在项目推广初期,却吃了闭门羹。院士的名声,在这个小坝子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们怀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间,村里尝试种植新品种却惨遭市场“滑铁卢”,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阴影。

“难道院士比我们农民更会种地吗?”“种地就是挣口饭吃,还能指望着挣大钱?”“冬天种了,卖给谁?院士还能管你卖土豆?”

  村民的疑虑,是摆在朱有勇面前最实际的问题。为证明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了用事实说话。

  在当地政府和云山村村委会的支持下,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正式上马。带着新研发的马铃薯品种,朱有勇扛起了锄头。每天一大早,就在田里扎了根,有时候甚至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2016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正式在蒿枝坝种下。从播种、看护、浇水,每个环节,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都精益求精。2017年3月,密密麻麻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平均亩产吨,最高亩产吨,产值达90万元。

  刘扎袜是第一批贷款入股种植的村民,这个项目让他增收上万元,“没想到院士还真的管我们卖土豆啊。”过去的冬季闲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门槛快被村民们踏破了。“要让村民们真正看到效益,我们可以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的科技种子在这里结出了果实。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

  冬季马铃薯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种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一点点实现,“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从2015年驻村蒿枝坝以来,朱有勇一大半时间都在村里度过。很多当地村民不会汉语,为能顺利沟通,他还从头学起了拉祜话。

  朱有勇有晨跑的习惯,绕着蒿枝坝,每天5圈,雷打不动。开始,只要听见村里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来的扶贫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里的狗不叫了,来蒿枝坝参与扶贫的教授、专家也加入晨跑。

  好几次,每当朱有勇要离开村子,村民就跟在后面,一起唱当地的民族歌曲《实在舍不得》:“最怕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最想么就是你再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朱有勇说。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

  某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个拉祜族村寨的农家小院门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边几位年轻人:“走,铲地去。”说罢扛起一把锄头就往村外马铃薯地走去,几位年轻人也抓起锄头紧随其后。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几个年轻人是他研究团队里的博士。

  2015年,中国工程院与澜沧县结对帮扶,朱有勇院士带来一支由100多名教授、博士组成的专业团队,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从此以后,他们走到哪,村民们就跟到哪儿。“他们可是上面派来的博士!别看我们才小学文化,天天跟在他后面,不都是‘博士后’啦!”就这样,贫困的小村庄里有了大批“博士后”。

“房子是新盖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观念还是旧的。”由于长期闭塞,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2012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200多元。

“这里并不是资源贫困,而是典型的素质贫困。越是这样,科技扶贫越能起大作用。”朱有勇和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快速开出“脱贫药方”——种冬季马铃薯。

  此后的时间里,朱有勇14次来到蒿枝坝村,大半时间是在村里度过的。博士们居住的村民活动室被村民们称为“科技小院”。

  2016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落进了蒿枝坝的地里。2017年春天,密密麻麻的马铃薯排队“破土”。一算账,村民们两眼放光:平均亩产吨,最高亩产吨,总产值达90万元。仅用半年时间就让村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番,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被村民们赞不绝口。

  丰产的消息几天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寨。如今,除了冬季马铃薯,蒿枝坝还先后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科技示范基地。

“眼见为实,群众就看实效。”朱有勇感慨,“扶贫先得扶智,村民们不是不想干,关键要扶到实处,教会他们怎么干!”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最喜欢的称号也是老乡们送给他的——“农民教授”。

  近年来,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朱有勇也给自己定了新目标!

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关于公司迟到检讨书汇总(精选五篇)(工厂上班迟到检讨书)

建团百年荣光2022体会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2022人民法官滕启刚事迹学习心得(精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