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心得3篇 阅读论语,写一段心得

时间:2022-10-21 17:57: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论语》阅读心得3篇 阅读论语,写一段心得,以供借鉴。

《论语》阅读心得3篇 阅读论语,写一段心得

《论语》阅读心得1

  《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也就是不是真的存在,只是祭祀者在心中认为祭祀的对象存在;而“祭神如神在”,指的是神未必真的存在,只是主持祭祀的那个人认为神存在。也就是说,祖先和神明是否真的存在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主持祭祀的人的认知,这样的祭祀实际上就是祭祀者一个人的活动。孔子祭祀思想真正的内涵是人们通过祭祀活动实现对崇高人性的追寻以及对心中信仰的表达,人们祭祀的本质是祭奠心中的神,而不是祭奠客观存在的神,祭祀只是一种过程与形式,是祭祀人祭奠心中神性的流程。孔子的祭祀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心中的神,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我。

《论语》阅读心得2

  在大家手中的这本论语中,解释是“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这让我想到当今教育领域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专才”和“通才”的区别。许多双一流大学都在推进通识教育,但并不是每一项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些学科的课程泛而杂,学生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

  孔子这一句“君子不器”是不是失去了其合理性了呢。

  我认为是没有的。在当代仍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其内涵要稍微变化。这样的通,是触类旁通的通,是要在相近的范畴内的通。我曾经听一位老师说,他认为外院的学生,大一要上高等数学,但是不用上哲学,有点不可思议。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对哲学的基本理解。例如政治家,要对历史有所涉猎;历史学家,又要对哲学有所了解。英语专业的同学,可以向语言学发展,也可以向翻译领域发展;翻译专业的同学,可以向文学翻译发展,也可以了解社会科学类的知识。有一个精通的领域作为起点,然后向周围的领域进行发散,我认为这样理解“君子不器”,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内涵。

《论语》阅读心得3

  在教育原则的问题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它蕴含了“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的意义。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平民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为打破这种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孔子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根据《论语述而篇》所记载,为了贯彻“有教无类”的方针,孔子规定“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意思是:无论何人,只要是有心学习者,仅需主动奉送十条干肉,就可以成为其弟子。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的原则,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乃至寒门子弟,兼收并蓄,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观与“仁”思想的'融合。

《论语》阅读心得3篇 阅读论语,写一段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六以上3篇(读书笔记《论语》)

论语读书笔记左右3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12篇(论语读后感)

我学《论语》的故事-小学记叙文3篇 关于论语学的小故事

《论语》读书心得12篇(读论语的读书心得)

《论语》读后感高中作文23篇(高中论语十则读后感议论文)

《论语》名句3篇 论语其它名句

《论语心得》读后感12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素材摘抄7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论语》读后感65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