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3篇

时间:2022-10-27 16:57: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3篇,以供参考。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3篇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1

  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

  郑德荣,男,汉族,吉林延吉人,1926年1月出生,1952年11月参加工作,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5月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2岁。郑德荣同志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理想信念坚定,毕生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毕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67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以鲜明政治立场、卓越学术成就践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学高德馨、以身垂范,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远大理想,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他品行高洁、虚怀若谷,从不以资深学者自居,从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特殊照顾,赢得广大师生和学界普遍敬仰。

  钟扬,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64年5月出生,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选派的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2017年9月25日,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53岁。钟扬同志对党无比忠诚、对事业无比热爱、对人民无比赤诚,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秉持“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在青藏高原跋涉数十万公里,收集上千种植物的数千万颗种子,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牢记“组织的需要第一”,16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雪域高原,倾心培育少数民族科研教学骨干,帮助西藏大学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他坚持“干事比名分重要”,勤勉务实、严格自律,生活简单朴素,从不对职务待遇、收入条件提任何要求,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李泉新,男,汉族,江西丰城人,1958年2月出生,1976年2月参加工作,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2016年5月31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8岁。李泉新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纪检监察和巡视战线工作27年,始终秉持“没有不能揭的黑、没有不敢碰的恶”,与腐败分子作坚决斗争。他坚持原则、执纪如铁,发现问题线索严查到底,面对威胁恐吓毫不畏惧,忠诚履行纪检监察干部和巡视干部的神圣职责。他勤于钻研、善作善成,每打一仗都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巡视工作方法。他模范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谈话提醒,为多名党员领导干部澄清问题。他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坚守自身干净的行为底线,任何时候都不开特权口子,树立了纪检监察干部和巡视干部的好形象。

  许帅,男,汉族,河北磁县人,1979年11月出生,2002年9月参加工作,200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长。2016年9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6岁。许帅同志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追求,放弃原本稳定的机关工作,主动向组织请缨到救助管理站工作。他把共产党人的大爱情怀无私奉献给困难群众,劝导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来站接受救助,在全国率先设立医疗安置区,关爱帮助聋哑流浪儿童重返校园,想方设法为受助人员寻亲,3年累计救助万余人次。他视事业重于生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即使身患癌症,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拼命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和眼角膜,完成“救助生涯的最后一站”,用生命诠释了“为民甘做孺子牛”的精神。

  姜仕坤,男,苗族,贵州册亨人,1969年12月出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2016年4月12日在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46岁。姜仕坤同志长期在贫困偏远山区工作,始终把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体现在脱贫攻坚的使命担当中。在晴隆县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他以坚忍不拔的劲头,探索出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精准脱贫的“晴隆模式”。他把群众疾苦挂在心上,足迹遍布晴隆县所有乡镇、村居,和老百姓细算经济账、共谋脱贫策,发动群众种草养羊,发展山地特色经济,被群众称为“农民书记”、“算账书记”。他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从不干涉建设工程招投标等经济活动,以自身勤政清廉之气感染着身边人。

  张进,男,汉族,重庆巴南人,1965年4月出生,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原副总经理,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总经理。2016年6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1岁。张进同志忠于党的事业,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毕生心血倾注在建设军民融合创新型领军企业上。他敢闯敢拼,12年间带领一个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发展成为具有七大产业群的科技集团。他意志如钢,面对艰难繁重的生产、演练任务,曾连续64天吃住在车间,是出了名的“铁汉”。他锐意改革,带领企业完成引进新技术、拓展产品线、开展国际合作等一系列任务。他廉洁奉公,主动向党委递交个人廉政承诺,在公司推行“阳光分配”。他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永远留在国企职工群众心中。

  张超,男,汉族,湖南岳阳人,1986年8月出生,2004年9月入伍,200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原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张超同志驾驶歼—15飞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面对突发故障,全力挽救战机,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9岁。张超同志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强军伟业,瞄准强敌对手,苦练精飞,先后飞过8型战机,3次成功处置重大空中险情,20多次执行战斗起飞任务,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飞出了中国海军的自信,捍卫了伟大祖国的尊严。他为人至诚至性,爱亲人、爱家庭,对战友满怀真诚,用高尚品行感染和温暖着身边的每个人。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2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

  郑德荣 毕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

  郑德荣把一生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事业,把传扬红色理论作为责任和使命,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在全国率先主持建立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他发表的多篇论文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有些则开拓了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在生命最后几年,即便一直受结肠癌病痛折磨也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理论的机会。“要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他唯一的遗嘱。他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他给博士生上的第一课不是讲授专业知识,而是明确政治标准,要求学生首先在政治上、道德上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前沿、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打好坚实专业基础,培养的49名博士,多人成为业界的领军人才。他始终将研究创新融入生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对于党的重大纪念活动,他均著文参会,正面发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年届九旬仍信念弥坚,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1篇。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召开前夕,他多次拔掉氧气管,在病榻上向学生口述反复修改论文并入选理论研讨会,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事业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钟 扬 把爱的种子播撒在祖国雪域高原

  钟扬同志坚定执着、不畏艰险,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每年跋山涉水数万公里盘点西藏高原植物资源,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历时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攻关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海岸生态打造了新的屏障。他十六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雪域高原,帮助西藏大学成功申请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培养了藏族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一系列空白,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他心怀大爱、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都当成宝贵种子,精心呵护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深受学生崇敬和爱戴。他立志“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热心科普教育,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遍布西部省份,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科研的骨干。他淡泊名利、勤勉务实,从不追求职级待遇,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后,探索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受到同行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用逐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李泉新 执纪坚如铁 担当铸忠诚

  2015年3月,李泉新率领巡视组在对南昌市西湖区开展巡视时,收到群众反映原区委书记周某的信访件。刚开始,各种阻力就接踵而至,家属收到匿名恐吓短信。压力面前,他义正辞严:“一查到底,出了问题我负责!”在他的感召和组织下,巡视组深入了解印证周某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并及时移交省纪委。他结合深化政治巡视的需要,积极探索巡视工作规律,依纪依规创新“挖老矿法”“捅天花板法”等多种发现问题线索的方式。每轮巡视工作结束,他都要组织召开务虚会,总结规律,集思广益。每轮巡视他都反复告诫组员,“巡视组是监督别人的,千万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2015年,在对县(市、区)巡视“回头看”期间,所巡视地方的一名区委书记被人举报。通过调查了解,这名区委书记在干部群众中口碑较好,个人没有涉嫌贪腐问题。对此,李泉新既肯定他的成绩,又一针见血指出其他问题,还结合自身实际,教方法、传经验。几年来,他为多名党员领导干部澄清了问题,保护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2016年3月,李泉新住院第二天就强烈要求出院,不顾医生反对和家人劝说,拔掉针头,坐4个多小时的长途车连夜赶到被巡视单位。接连3天,他一边打点滴,一边布置工作、调阅材料、找人谈话,天天忙到凌晨。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一边输着液,一边叮嘱同事:“问题线索要了解印证清楚……你们要张弛有度,注意休息……病好后,我还要和你们一起战斗!”

  许 帅 生为难者解困扰 死为他人送光明

  许帅同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追求,心里始终装着困难群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不顾自身安危,始终冲在应急救助、发放物资、安置受灾群众的第一线。他放弃了稳定的机关工作,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救助管理站工作。他说:“在地震灾区,我亲身感受到了救助别人的意义。我愿把救助工作作为我毕生的事业。”数九寒天,他带队24小时上街巡逻,劝导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来站接受救助,3年救助万人次。他把受助人员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在救助站设立了活动室、康复室等,常把自己设想成受助人员,感受温不温暖、方不方便、安不安全,不断改进站内设施。他敢于担当、锐意进取,提出“医助结合”的工作设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在站内设立医疗安置区,毅然将40多名站外托养的智障患者接回照料,为他们营造温馨、舒适的“家”。他积极与公安部门对接,通过DNA血样比对为受助人员寻找亲人,让许多家庭得以团圆、流浪者不再流浪。他乐观豁达、恪尽职守,即使身患癌症,依然顽强地与“病魔”赛跑,生命最后时刻还想着开个班子会,研究救助站二期工程建设。他说:“死亡并不可怕,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他把共产党人的大爱全部奉献给了群众,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和眼角膜,完成了“救助生涯的最后一站”。

  姜仕坤 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姜仕坤同志是贵州大山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深知贫困山区群众的疾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他的人生夙愿。在晴隆县工作6年多时间里,他始终以对党的赤诚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投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赢得贫困地区群众的信任与爱戴。他经常白天进村入户,在农村访贫问计,到企业调研座谈,足迹遍布所有乡镇、村居,晚上赶回城里开会到深夜,以近乎痴迷的状态,探索晴隆精准脱贫的道路。他说:“脱贫攻坚,开局就是决战,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在他主导下,晴隆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点亮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这张名片,做活“羊、茶、果、蔬、烟、薏”六大特色产业文章,实现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面对破旧的县城环境,他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在县城扩容改建中让群众得实惠。在他任职的2010至2015年,晴隆全县生产总值从亿元增加到亿元,财政总收入从亿元增加到亿元,贫困人口从万人下降到万人。他工作多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帆布公文包,用了四五年不舍得换,运动鞋穿到褪色泛白不舍得扔。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社会交往简单,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从不干涉建设工程招投标等经济活动。他在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晴隆脱贫攻坚事业。

  张 进 国企“铁汉” 改革“闯将”

  2004年张进担任重庆前卫仪表厂厂长以来,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干”,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国有企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12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前卫公司营业收入增长12倍,利润总额增长20多倍,走出了一条具有前卫特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他秉承“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前卫军工精神,是出了名的“铁汉”。2005年,在接到某重点型号军品紧急订货任务,要求3年完成500套产品后,他向军方立下军令状,最终提前半年完成任务。2009年,为完成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达的演练任务,他连续64天吃住在车间,坚守一线,靠前指挥,践行了一个船舶军工人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0多年来,张进通过借力借势、多元合作,将原来产品单一的前卫厂打造成集军品、燃气计量、水务计量、风电控制系统、海洋石油装备、高压电能计量、IT配套的七大产业群,进一步壮大了公司发展实力。张进对待工作、对待职工温暖如火,但对待自己却近乎苛刻。上任后,他主动向党委递交个人廉政承诺,提出要带头接受大家监督。上下班他带头自己驾乘私车,并要求生产采购等部门“凡是以我亲戚、同学等名义来接洽业务的人员一律不接待。”他在公司推行“阳光分配”,让领导干部的收入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不参与本单位任何其他形式的分配。他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永远留在国企职工群众心中。

  张 超 筑梦海天的强军先锋

  张超很小就树立了翱翔蓝天的人生理想,矢志强军报国。入伍12年,他苦练精飞本领,先后飞过8型战机,每次改装都当“领头雁”。在某新型战机改装中,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啃完2000多页的教材和资料,提前4个月完成改装任务,和战友们一道创造了多项纪录。在舰载机飞行训练期间,考核成绩全部优等,比计划时间缩短2年完成上舰前的几乎全部训练内容。在实战化对抗中,撰写2万余字的训练心得,总结编写歼—15飞机某课目训练教学法,为舰载机形成作战能力贡献了宝贵经验。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凭着迎难而上的闯劲,顺利完成双机纵队斤斗、海上超低空飞行等高难课目。2011年6月,在气象条件不符合最低起降标准的危急情况下,主动请缨,开辟生命通道,示范引领6架战机穿云破雾,在大雨中安全降落。成功处置飞机空中液压油泄漏、左发动机骤停等突发险情,在应对一次次危险中展示了顽强意志和作风。在海上维权中,先后20多次执行战斗起飞任务,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张超孝老爱亲、体贴妻女,在战友眼里,他浑身透着真诚,连续一个月热心帮助住院战友补课,多次登门解答战友请教的技术问题,自己省吃俭用却经常捐钱救助战友,用人格魅力昭示着生命大美。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3

  学习郑荣德等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8年6月27日,中共中央追授郑德荣、钟扬、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来自中国共产党各个战线,各个领域的他们,用感人肺腑先进事迹、激荡人心的崇高品格,为我们砥砺奋进、振兴中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七位优秀共产党员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郑德荣教授,虽然年老多病,但仍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超额完成自己培养博士生和发表专著的目标,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的优秀共产党员。

  总书记曾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郑德荣同志就是一个坚定信仰者,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被誉为“红色理论家”的他,从不因现实复杂和生活琐碎而放弃梦想。在他身上体现了信仰的光芒,让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化为实际行动。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的我,应当以郑德荣等同志为榜样,做有信仰的党员。在平凡岗位上,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善始善终,奋发作为,坚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3篇相关文章:

消防队伍个人事迹材料3篇 事迹材料消防员

2022优秀班主任先进事迹材料8篇(小学优秀班主任先进事迹材料班主任)

2022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心得感悟范文3篇(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感想)

人民的好公仆观牛玉儒先进事迹有感心得体会3篇 党和人民的好公仆先进事迹

优秀教师的个人先进事迹材料8篇(先进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年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3篇(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大学生)

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3篇(爱国卫生运动先进事迹材料)

孟光军先进事迹3篇

优秀毕业生就业事迹3篇(毕业优秀毕业生主要事迹)

师德标兵事迹材料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共五则范文3篇(师德标兵主要事迹材料瑞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