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心得体会7篇(我们的节日冬至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02 11:00: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冬至节气心得体会7篇(我们的节日冬至心得体会),供大家参阅。

冬至节气心得体会7篇(我们的节日冬至心得体会)

冬至节气心得体会1

  又到了一年的12月21日,不知不觉间便迎来了冬至。这在潮汕地区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月,也称“小过年”。这个周末回来后,我与家人们共同度过了这个团圆又温馨的节日。

  周六回到家中,就能看见家人已经在为过冬至作准备了。我很好奇地凑到奶奶身边,只见她正在细心地搓糯米丸——这是潮汕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吃过后便算添1岁。那盘子里盛着大大小小的糯米丸,红白相间,虽然显得得有些朴素,却有一种原始般的单纯与清淡。

  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之情,也学着奶奶的手法搓了起来。奶奶见了只是笑,脸上爬满的皱纹自然舒展开来:“好,好!会帮家里人了!”起初我没有掌握技巧,搓得不怎么好,但经过奶奶微笑的指点,手法渐渐熟练了,也搓得好了。一颗颗圆圆地糯米丸,安安静静地躺在盘中,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可爱。我不经意间看了看奶奶,忽然才想起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和奶奶一起干活,一起聊天了,心中感到一丝惭愧,而这一刻又让我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第二天清晨,也就是冬至这一天,我很早就起来了。睡眼朦胧的我走进厨房,却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哦,原来是糯米丸甜汤正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着呢!“啊,起来啦!等会儿来喝一碗甜汤。”慈祥的奶奶送来了清晨的第一声问候。“嗯,好。”我答应着,又凑上前看了。

  那是用潮汕特有的苏木薯和糯米丸一起煮成的甜汤,甜汤已经被苏木薯染成了深紫色,小小的糯米丸在水中翻腾着、跳跃着,看着就让人很有食欲。我的心里有些暖洋洋的。

  过了不久,香甜的糯米汤便出锅了。奶奶和蔼地微笑着,为我端来了一碗甜汤:“来,尝一尝吧。”“谢谢奶奶!”说着,我便接过那碗汤,迫不及待地用汤勺舀起几颗糯米丸,轻轻放进嘴里。一丝丝甜意随即在嘴里蔓延开来。我轻轻一咬,糯米的清香瞬间溢满口腔,弹性十足,香滑可口,甜而不腻。再喝上几口暖暖的甜汤,真是甜到心上去了。这时我才感悟到,其实吃在心里的不是糯米丸,而是奶奶对自己无尽的爱意。

  冬至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融洽时刻。一碗朴素而清淡的甜汤,饱含着奶奶时浓浓的意情,似一股淡淡的清流,滋润心扉。

冬至节气心得体会2

  当香味袅袅升起,灶火渐息,用那雪白的糯米粉包裹的汤圆啊!

  那甜甜的,黏黏的,热气腾腾,幸福满满的汤圆呀,满是我们同学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 今天是冬至,学校竟然安排我们做汤圆,真是意想不到啊,大家都开心极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学校里做汤圆。 老师先帮我们分好糯米团和麻心,再把我们每8人分成一个小组开展活动。好,汤圆开做啦!

  我们把汤圆揉成一个个小球,然后压扁加入少量麻心,像包饺子一样,把皮粘合在一起搓成圆球。当然,我遇到了问题——总是不能把汤圆搓圆,总是有一个一个的“小尖角”。装着馅的汤圆里头似乎有许多调皮的小人,像是把脚一只一只翘出来,形成一个一个尖尖的角,真是难看。哎,都是软软的糯米粉惹的祸,任我们怎么努力搓都没用。后来,我干脆等“汤圆们”干一点了,硬一点了再去搓,里面的“小人”安心了,不会再动了,真是“软的不服,得来硬的”!

  再看看其他组的同学——瞧,有的同学把馅放得太多了,结果成了“黑煤球”;有的同学没放馅,汤圆就成了“实心球”。施捷仁同学在做的时候,禁不住鲜美的麻心馅的诱惑,往嘴里一点一点的塞,引起了同学们阵阵笑声。 一节课过去了,我们的汤圆做得差不多了,一个个白白的“胖娃娃”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像“孩儿兵”排着队伍等队长检阅呢!

  做好了,当然少不了吃这个环节。嗨,热气腾腾的汤圆来啦!

  汤圆冒着热气,在盆里等待我们品尝。“咦?这汤圆汤的颜色怎么跟在家里吃得不一样?”哦,是汤圆的“馅漏”了!后来我们知道,原来“罪魁祸首”是王子木。他做了一个“黑煤球”汤圆,外头是馅,而馅的里头才是糯米粉,所以,我们的汤圆汤全被它“污染”了。 虽然汤圆包得不是很好,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一碗碗热热的.、亲手包的汤圆,一碗碗承载着同学们欢声笑语的汤圆,在寒冷的冬天散发出阵阵暖意。

冬至节气心得体会3

  星期五是冬至,我要跟着妈妈学习包饺子,学习了从择菜、和面、到包饺子,包好吃到嘴里地过程。我围上围裙,戴上套袖,把小手洗干净,准备工作做好了。

  首先是和妈妈一起和面,先把面舀几碗放到面盆里,然后用水一点一点的洒在面上准备把面粉和成团。我是头一次和面,水加多了面粉就稀了,水加少了面粉就和不成团。“妈妈,快来看看啊?我怎么就弄不会?”我都着急了,妈妈过来教我把面和好。妈妈真厉害面和好了,面盆上也干干净净的。

  其次是择菜,我和妈妈选择的菜是白菜,先把白菜坏的菜叶摘掉,然后把白菜洗干净,晾干上面的水分,再把白菜切好放到一边。(切白菜时要撒些盐,白菜就不会乱跑了、白菜里的水分就容易挤出,肉馅里就不会有太多的水了。

  最后,我们把切好的白菜放到早就准备好的肉馅里,再把花生油、盐、花椒粉、酱油、鸡精等各种调料放好用筷子把肉馅拌好。我端起来闻了闻,真香!

  我和妈妈开始擀饺子皮,妈妈对我说:“擀饺子皮要左手拿着皮右手拿着擀面仗,右手使劲擀,左手要跟着转,知道了吗?”我在妈妈的指导下一个饺子皮擀好了(真难?)。下一步就是包饺子,我也是头一次包,妈妈手把手的教我。先拿一个饺子皮放在手心里,用勺子舀一勺肉馅放在皮里,再把饺子皮对折边上捏上花边,我好不容易包好了头一个饺子,我很开心。

  终于吃上香喷喷的饺子了,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可真香。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妈妈平时为了我是多么辛苦。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妈妈。冬至吃饺子,奶奶说防止冻耳朵呢!你看饺子的形状多像耳朵呀!妈妈说冬至要吃饺子,我问为什么冬至要吃水饺呢?妈妈说:“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北方人以吃饺子为最好的食物之一,所以吃饺子。”爸爸说冬至这一天白天会很短,夜晚会很长。

冬至节气心得体会4

  今天是24节气中的冬至。我听奶奶说冬至这天不吃饺子,会冻烂耳朵冻烂脸,所以今天大家都要吃饺子。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妈妈还告诉我: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冬至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冬至节气心得体会5

  今天是冬至节,我特别开心,爸爸、妈妈也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做汤圆,享受冬至节的快乐。

  首先我们把该用到的材料都放到桌子上,大家都把双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开始兴致勃勃地做汤圆了。妈妈娴熟地和米粉了,只见妈妈把汤圆粉倒进盆子里,放少许的水用筷子搅拌了几下,又加了点水,再进行搅拌。妈妈告诉我要注意每次放的水不要太多,如果水少了可以再加,多了就不好办了。等水够了,妈妈用手来回的揉,直到把米粉揉成一个大团,不粘手了才可以包了。

  我摘了一小团糯米粉放在手心,双掌合拢,然后夹着糯米团轻轻地揉啊揉,不一会儿一颗像鹌鹑蛋大小的洁白无瑕的粉团就揉好了。接着,我用左手托住粉团,再把右手拇指插进粉团,使粉团在手指间不停地旋转。不久粉团就变成了一个像小酒杯似的小窝窝,然后将麻沙馅儿放进窝里,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边轻轻地将窝边往里夹,一边用左手指慢慢地转动粉团,直到把窝口封死,这样汤圆就做好了。

  开始时,我放的麻沙馅比较少,汤圆做得比较容易。爸爸给我出了个难题,他说:“麻沙馅儿越多越好吃,你能多包点吗?”我想,这有什么难的,我努力想表现一下自己。可是,馅儿放多了,汤圆粉就不那么听话了,搓着、搓着,汤团出现一条条小裂缝,黑黑的麻沙馅就暴漏出来。为了让麻沙馅藏在中间,我又追加了米粉团,使劲地搓啊搓,最后做出的汤圆可以和鸡蛋比大小了,大家看看我做的汤圆,都开心地笑了。

  这时,锅里的水开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汤圆放入锅里,等汤圆都浮起来了,妈妈说:“快来吃吧,汤圆熟了。”我第一个冲上去捞了一碗,急急忙忙将一颗汤圆往嘴里送……哎呀!不好,汤圆的味道还没尝出来,却把舌头给烫着了,疼的我哇哇直叫,眼泪都冒出来了。可爸爸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说:“这就叫心急吃不得热汤圆。”哎,真倒霉,直到现在我的舌头还有点疼呢!

  这次做汤圆既让我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吃到了美味可口的汤圆。

冬至节气心得体会6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国农历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但其实,冬至吃饺子也有一段古老的历史!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相传河南人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冬至节气心得体会7

  二十四个节气中哪个节气最温馨?这当然数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了。在我们南方,冬至象征着团团圆圆。这天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与家人团聚是最幸福的事了。

  教室外面寒风习习,冻得人直打哆嗦,而教室里却温暖如春,大家的脸上都挂着幸福温暖的笑容。这时,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我们每个冬至都会吃汤圆,可是北方人却不同,他们冬至吃的是饺子。虽然吃的食物不同,但汤圆和饺子同样象征团团圆圆。“我有些惊讶了——同在一个国家,同在一片土地,节日习俗竟有差异!老师打断了我们的讨论:“在冬至这天,太阳正好到了南回归线上,所以这天的白天是一年之中最短的。”这使我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搓板汤圆活动了。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各路“人马”都以最快的速度冲出了教室。

  所有人都想着马上能搓汤圆,就以最快的速度把手洗干净,“嗖”的一声又冲回教室。只见我们的桌子被分成了五组,每组都铺好了桌布,准备好了面团,有白、红两个颜色。先到达“战场”的同学已经开始搓了。我连忙抓起一把面团搓了起来。家长们都把面团搓成条状,再把它分成许多小段,后沾点面粉,便开始搓了。我也按着他们的方法搓。两个颜色的面团混在一起就能搓出“双色汤圆”。我只听“叮叮咚咚”的几声,汤圆们顽皮地跳入了铁盘。接着,几个家长抬着一个大锅上来了,哇,原来是食堂阿姨们煮的汤圆——有包着芝麻、花生馅的大汤圆;有和我们搓的一样白、红小汤圆;有胡萝卜做橙色汤圆;还有玉米做的金汤圆;菠菜做的绿汤圆……当然,还有我们最喜欢的芋圆,那可是用木薯粉做的,吃起来那是很有劲道的。

  家长们见我们搓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煮汤圆了。他们先把汤圆倒入沸水中过一遍,再把汤圆盛回带有面粉的铁盘中,不断重复这一系列动作,这样煮出来的汤圆才有嚼劲,而且不会粘锅。几分钟后,汤圆终于正式入锅了,家长们在锅中加入桔皮、生姜。据大人们说,吃了这样的汤圆,冬天才不会感冒,一直暖暖和和的。

  在大家的期待中,汤圆出锅了。吃着自己亲手做的汤圆,心里暖滋滋的。

  回到家里,我发现餐桌上摆着一盘饺子。我顿时感到奇怪了,我们不应该是吃汤圆吗?怎么回事?妈妈说,现在北方的习俗与南方融会贯通了,我们也学北方人吃饺子吧!是啊,同在一片土地上的人当然要互相学习!吃了汤圆和饺子,冬至原来如此温馨!

  这样平凡的一天,竟然这样不平凡。冬至——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让所有人收获了爱和亲情!

冬至节气心得体会7篇(我们的节日冬至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精彩的军训心得体会3篇 军训心得体会军训感悟

学宪法讲宪法心得体会范文3篇 宪法讲宪法的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心得体会8篇 调研类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大一新生第一天军训心得7篇(大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第四天)

2022幼儿园教研工作心得感悟3篇(幼儿园教研工作心得体会)

春节心得体会作文5篇 过春节心得体会作文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

安徒生丑小鸭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篇 读安徒生童话丑小鸭读书心得体会

新时代好少年观后心得3篇 观《新时代好少年》心得体会

观看2022河南开学思政第一课观后感启示4篇 河南省年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