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 最好的告别听书

时间:2022-12-17 15:42:13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书籍《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 最好的告别听书,供大家品鉴。

书籍《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 最好的告别听书

书籍《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体会1

《最好的告别》我陆陆续续看了五天,写下的读书笔记过千字。作为一位照顾老人长达十年之久的亲人,最后写读后感时下笔时甚是躅踯,唯恐写污了这一本著作。

  作者阿图·葛文德,祖籍印度,居住于美国,职业是一名医生,家中的父亲身患癌症,通过亲身的经历以及所见所闻,从心理精神方面对老人的衰老至死的历程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并对养老医疗临终护理整个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这本书让我们能清楚的知道老人在老去时,不光有健康需求,更有尊严需求、亲情期盼、临终安宁希望。

  养老:

  书中很是鄙弃那些传统的养老机构,甚至称之为集中营,四五人甚至七八人一大间,个人毫无私人空间,毫无半点隐私可言,对老人的心灵精神的摧残更甚过于肉体的摧残。

  提倡新型的养老方式,比如家庭式,比如独立式,让老人拥有足够的隐私和单独的空间,但又能得到充足的照顾,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老人,拥有尊严,精神饱满,寿命大大增长,医疗费用大幅降低。

  老人最大的心愿是能留在自己家里,能安稳舒适的生活,但这就需要亲属付出极大的耐心和代价了,这也是往往很难达到的。

  我的父亲双目残疾了好些年,七十岁后又脑梗中风甚至出现了老年痴呆,别人劝说送去养老院,以免辛苦。但我还是坚持在家居家养老,因为我知道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对他最舒适的选择,对于我来说压力固然是山大,我也只能说尽力而为。

  劝君莫要等到: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医疗:

  作者对医患沟通方式的臧否对于时下中国紧张的医患关系应该有所启迪。

  他批评传统的“家长型”模式——医生拥有全部的权威,做治疗决定,病人是医生决定的被动接受者;他也反对“资讯型”模式——这是一种零售式的关系,医生负责提供信息,病人负责做决定,但病人常常很茫然,很难作出正确的决定;他推崇“解释型”医患关系——医生和病人共同做治疗决定,为此,医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治疗目标、生命愿望,然后努力帮助病人实现。

“解释型”医患关系要求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目标和愿望为中心,因此,需要医生充分了解病人,同病人进行“艰难的谈话”。作者通过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几个具体案例,对“艰难的谈话”的意义以及具体操作,给予了详细的介绍。我带父亲看过无数次病,大多遇到的都是第一种,家长式的,直接开药给你,也不对你病情作出详细说明,也不会和你分析选择哪种治疗方案,也不会和说详细说明服药后的效果不良反应以及如何观察反应。

  唯独在广州南沙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时,副主任医师叶医生详细的对我说明了病情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并推荐了几种用药方案,和我共同商量用哪种方案,并详细交待了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让我仔细观察。经过我仔细观察积极反馈,配合医生三次用药调整,父亲的老年痴呆奇迹般的得到了控制并有所恢复,幻觉消失,认知提高。

  经过亲身所历,解释型的医生最适合病人的康复,病人听过解释后心理的担忧才能降低,亲属只有明了原由才能更清楚的观察到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向医生反应,医生才能根据反馈作出医疗方案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病人。

  死亡:

  对于死亡来言,人出生和死亡都是不避免的,何不坦然面对呢?在无法正常康复的情况下,让老人尽量舒适的过世,让老人在临死前的一段享受亲情幸福安乐,这才是一种人道,也是完美的结束。而不是插满管子痛不欲生的在病床上苟延残喘,这是对老人最大的摧残,也是对亲属心灵和经济上莫大的打击。

  我和父亲有一个约定,在最后无法正常康复的情况下,在病情危急时,一不切喉二不插管三不开胪,不再过度医疗,让他安然的过世,最后骨灰洒入大海,追随他最敬爱的周总理保卫祖国边疆,延续他最为自豪的身份:解放军空军一名军人

书籍《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体会2

《最好的告别》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美国养老的发展趋势。几十年来,从救济院到疗养院,养老外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严重失能的老人,在人生的终点到来之前,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一个觉得是自己家的地方,其重要性就像水之鱼一样。”这样的问题逐渐引起关注,改革人士们不断探索出不同的新的养老之路,例如辅助养老机构等概念得到提出和践行。在传统的养老院当中,安全生存作为第一要务,“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在这些新型的养老机构当中,老人可以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而不是像在机构中被各种规则所约束。例入引入儿童,动物,植物,“用两条狗,四只猫,一百只鸟发起的革命”,“抗击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无助感”,让老人们的价值感得以体现,使其心灵得到滋养,实现最大可能的自主,免于强迫和限制,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中,书写自己生命的故事。

  第二部分讲述了如何面对人生尽头。医学在面临这样的状况,是放手,还是全力救治?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故事的诉说,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生终点是多么艰难。“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理解和接受人终有一死这个事实是需要勇气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如何去面对——不光是自己,还是家人。在这一刻,选择是多么的艰难。

  这是一本非常严肃的书,作者采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引用实证研究结论,尽量客观、科学的陈述事实与阐述观点。但同时,那一个个脆弱而真实的生命时刻,也常会人泪光闪现。

书籍《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体会3

  生命,尊严,死亡……阿图葛文德的这本《最好的告别》的标签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一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的确,死亡离我们很近,是每个人终将走过的宿命。但,我们要怎么迎接死亡?

  死亡到底是什么?从生物学的角度,身体里大多数细胞的凋亡意味着生命的死亡;还有人说,人会经历三次死亡,当最后一个知道他的人死了,他才真真死去,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影响力;相似的说法还有文学家臧克家先生笔下的“有的人或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里更突出一个人的贡献。

  这本书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他先告诉,无论是从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质量上,我们对病人无微不至的,为了让病人活得更久的照顾未必对患者真正有用。在这一部分作者期望说服读者,并不是活得越长的人生越有意义,以及现代医疗设施,比如手术,化疗,很多时候并不能延长生命,甚至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本来就难以一概而论。作者引用塔基的基本需求,并提出“人们的优先需求显著改变,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的观点,试图说明幸福感让一个人的人生有意义,而在医院治疗的方式显然无法让人幸福。

  接着作者从美国现有的制度,或者说存在的机制,提出让病人活得更好的两种可能。在有活力的疗养院里,病人们能尽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接受临终服务,让一个人在临死的最后时间里尽可能舒适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较两种方式,我认为他们只不过是运作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他们的核心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病人尽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说到想要的生活,其实真的不那么容易获得。第一,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这种生活不是简单的可以复制的。这也是疗养院的困难所在。第二,很多人可以说出自己不想要什么,却很难讲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样容易导致的结果是,病人总觉得不满意(毕竟身体每况愈下是一个事实),更难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也是很多人不得善终的重要原因。

  因此,找到“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尤为重要。作者在原文的表述类似于“有什么可以替换的东西”,但我喜欢管这个叫生命的判准,或者底线,理解为一个人决定最想做的事情,最无法割舍的事情是什么。可是这一点,自己尤不知道,何况是在危机时刻做决定的家人们?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治之于我最大的意义,在于他让我开始思考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东西是什么?我在脑子里搜索了一圈,答案还是不知道。我觉得,这样子其实是有一点可悲的。

  所以,为了让人生更加丰富,为了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好好学习,出好作品吧。这样已有所得的人生,大概才能更清楚地说出,自己这一生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书籍《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 最好的告别听书相关文章:

2022个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有关最新的个人读书心得体会感想3篇 年读书心得体会

雷雨个人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2022【6篇】 安全心得体会雷雨天气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

教师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大全3篇(爱的教育教师读书感悟)

关于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读论语的读书心得)

寒假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2022年6篇(寒假学生读书心得)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体会大全4篇(朝花夕拾前读书心得)

老师读书心得体会幼儿园模板3篇(幼儿园老师读书会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篇 关于幼儿教师的读书心得

史记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读《史记》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