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6篇(观看《国家荣光》观后感)

时间:2022-12-21 00:18: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6篇(观看《国家荣光》观后感),欢迎参阅。

《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6篇(观看《国家荣光》观后感)

《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1

  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可称之为英雄者,寥寥可数。 转载请注明

  随着时光的年轮划过一圈又一圈,那个战火蔓延硝烟弥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跨步走进了新时期。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少需要牺牲的时代,奉献是英雄和模范们的事情,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其实这是对英雄的误解。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奉献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哪个时代都有见义勇为、舍身救人;哪个时代都需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鲁迅曾经说过,真的英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个时代远去了冲锋陷阵的机会,抛去了闹革命促生产的蛮劲儿,不见了革命小将的造反有理举动,能有的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慵懒生活。习惯了安逸与漠然,如何在内心里激起那种一呼即应的使命感,如何在简单的生活里保持高尚的操守却成了一件难事儿。

  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搭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都是19岁。他们的生命永远19岁,他们的青春永远19岁。

  且不必说他们是八零后,亦不必说他们是大学生。仅仅他们站出来的这个举动我们就该为他们鼓掌,呐喊。而他们不仅站了出来,还用生命向我们证明这代人,并不尽如世人眼中所谓垮掉的一代。我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我们的身上也留着英雄的血,英雄的精神。

  鲜活的生命已经化作尘埃,他们用生命做出的呐喊却久久回荡在我们耳边。唤起我们心中沉睡的真神。

  真爱大爱,不只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的。浮躁与喧嚣可能会模糊我们对于梦想的坚持,挫折与磨难可能会阻挡我们迈向成功的彼岸,唯有道德的底线和灵魂的救赎不能放弃。

  英雄,从来就不只是活在历史和记忆里的。真正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为这个世界奉献他们微不足道却举足轻重的力量,让我们得以安生,倍受感动。

《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2

  是怎样一份事业,让一个人生死以赴;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人舍身忘己,赤心报国;是怎样的情感和故事,在时光流转半个世纪后,仍被铭记和震撼。

  日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摄制组深入荣成,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红怀,传承红色基因,摄制《郭永怀》人物专辑。

  为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郭永怀“爱国主义”精神,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我岛、南中我岛村等地进行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现场,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的图片、信件、导弹模型等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推出的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以“致敬英雄”为核心主题,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而不幸离世,临终前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热核导弹数据。舍身护书、以身许国,英雄的事迹需要铭记。

《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3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可以马上联想到明朝中期抵御外侮、抗击倭寇的戚继光、俞大猷,清朝道光年间虎门销烟、强我体质的林则徐,我们更容易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千千万万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而浴血疆场、马革裹尸的革命将领和无名战士们。当然,我们也会联想到和平年代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共和国卫士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顶天立地、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

  正如战士奋斗的阵地不只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一样,英雄也不单是在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拼搏中才能产生。《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是这样解释的:“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由此看来,任何时代都可以诞生英雄,每个人自己也可能成为英雄。

  习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但是有些人的精神世界却空虚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者有之,盲目追星、三观模糊者有之,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者有之,因此,记住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握英雄精神的正确内涵,扎扎实实向英雄学习,就很有必要。它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更纯洁,精神更充实,前进的动力更足,步伐更坚定。

  习总书记将英雄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

  首先,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2014年7月,习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叙说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这也是在延续岳母刺字中所包含的几千年来的中华儿女的血性。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做到把祖国装在心中,“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其次,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思想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共产党人夏明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发出的铮铮忠言。他在狱中给他母亲的遗书中写道:“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可见,夏明翰不仅是一位豪气干云的大英雄,更是一位意志坚定、党性纯洁的伟大的革命者。我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传承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再次,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共和国建立不久,聂荣臻元帅领命,带领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众多科技专家,抱着“黄沙百战披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坚定决心,来到终年阴风怒号、蓬断草枯的戈壁滩头,在一穷二白、孤立无援的条件下,硬是制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第四,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英雄是历史中的杰出人物,有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正是靠着铁的精神跨越了“雪山”“草地”,征服了“娄山关”“腊子口”,这些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向困难低头的乐观主义思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总之,我们学习英雄精神,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将来能够更好地为国出力。

《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4

  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着自己的英雄梦。少年时代,我们心中的英雄是在抵御侵略,抵御外侮历程中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勇士们。我们知道,是他们的浴血奋战才让近代中国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是他们的勇于献身才保全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是他们用自己钢铁般坚硬的脊梁撑死了中国人民赖以昂首挺胸的晴空。长大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以那些致力于祖国发展的各行各业的先锋为英雄,我们知道祖国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幻的新世纪里,是这些先锋模范为国富民强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澎湃动力!他们用聪慧的大脑和公而忘私的精神,推动我国再次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如今,自然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我们,对英雄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知道,虽然我们没有机会成为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虽然我们离成为行业先锋有着十分遥远的距离,但是我们依旧要用英雄的精神来武装自己,用英雄的事迹勉励自己,让自己加倍努力地向英雄看齐!

  对于普通人而言能不能成为英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有英雄的精神。而要想拥有英雄的精神,那么必须要从心底崇尚英雄,尊敬英雄,要把英雄作为自我勉励的榜样。崇尚英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纵观全球文明,越是崇尚英雄的民族,越是能产生更多的英雄,而更多英雄的产生则有激发了人们对英雄的崇尚和尊敬之情。中华民族无疑就是这样的民族,在对于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来说,每当中华民族遭遇考验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批人主动自觉的站出来,用他们深入到骨子里精神,书写着一页又一页壮美的华章。

  如今,每一位中国人都知道崇尚英雄,并且也确确实实地践行着,但是我要说的是,对英雄光崇尚还不够,对英雄精神光肯定还不够!因为崇尚英雄,肯定英雄精神的核心内涵,是需要我们学习英雄,用英雄的精神直到我们前行。今天,我们国家进去了新的发展时期,纵观历史,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英雄式的要求,要求我们秉持着英雄精神,再次发扬英雄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的奉献传统,团结一致,全速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5

  68年前,他用身体堵住了敌人枪口,他用生命诠释了英魂永恒。不惧困难,不怕牺牲,敢打硬仗,他的精神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他就是特级英雄黄继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刚刚摆脱战乱的国家又一次面临着战火的考验。在这危难之际,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作出了一个艰难而伟大的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1951年3月,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军,这一年他刚满20岁。

  这一天,在五圣山背后的一片空场上支起了一块白布,电影队带来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电影里男主人公用胸膛堵住机枪口的画面,深深震撼到了年轻的黄继光。曾经和黄继光在一个班的李继德老人,依然能够记起当年看完电影黄继光对他说的话。

  黄继光就说,要是叫我也是这样做。他说你想一想牺牲一个人,救出多少人来啊。

  1952年10月初,为了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联合国军”将攻击重点放在了中部战线上的五圣山。

  站在五圣山上,可以看见一条公路,贯通平康平原,“联合国军”一旦突破五圣山,朝鲜首都平壤将会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强调说:“五圣山是朝鲜的中线门户,如果失掉五圣山,我们就要退后200公里无险可守。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志愿军在五圣山的要塞地区部署了代号为0号至9号高地,0号高地就是597.9高地的制高点。要想拿下五圣山,就必须占领它前面的537.7高地和597.9高地。

  1952年10月14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指挥部队,对志愿军发动以上甘岭地区为主要进攻目标的“金化攻势”。

  每秒钟6发的狂轰滥炸,把上甘岭主峰的标高削掉了整整两米。战斗打响仅仅一个上午,志愿军第15军精心构建四个多月的防御工事就荡然无存。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五天,敌人用190万发炮弹将岩石构成的山头炸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曾经有战士回忆说,当时志愿军的阵地上,甚至找不到一块可以架设机枪的石头。

  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第六天,敌军的炮弹依旧向志愿军阵地倾泻,志愿军失去了上甘岭上全部表面阵地。战士们被迫退守坑道,而能够进入坑道的官兵也所剩无几。

  为了夺回失去的阵地,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下令,集中44门重炮和一个火箭炮团的兵力,对两个重要目标537.7和597.9高地实行反攻。

  经过大半夜的浴血奋战,志愿军收复了537.7高地全部阵地和597.9的大部分阵地,唯独0号高地却是久攻不下。心急如焚的营参谋长叫来通信员:“马上去6连传达命令,务必在天亮之前拿下0号高地!”

  “保证完成任务!”说完,通信员的身影就消失在了拂晓前的夜色中,这个矮小而灵动的战士,就是黄继光。

  冲进6连的指挥所,黄继光发现原本一百多人的6连,眼下只剩下十六人。此时,0号高地上,敌人躲进三个地堡里,这三个地堡呈品字形排列,交叉射击,相互策应。

  就在这时,黄继光、吴山羊、肖登良三名通信员组成了爆破小组,一起冲了出去。

  随着两声巨响,黄继光和肖登良分别炸掉了敌人东西两侧的地堡,只剩下了中间的那座地堡。

  一进封锁线,人家那个机枪“嗒嗒嗒”一打,吴山羊就牺牲了,肖登良也在后头趴在这了,紧接着黄继光也趴了。

  肖登良再也站不起来了,黄继光拖着他的伤腿,缓慢地向敌人地堡爬去。一米,两米,三米,黄继光奋力扔出了手雷便一头栽倒在地。敌人的机枪停止了射击,6连的战士奋不顾身冲了上去。就在这时,敌人的机枪口再一次冒起了火光。黄继光扔出的手雷只炸塌了地堡的一角,敌人换了射击孔继续扫射。冲上来的志愿军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

  突然,在火光中一个身影晃动了一下,战士们大喊:“黄继光,黄继光还活着!”手雷已经用完了,黄继光爬到地堡一侧,他用胳膊奋力撑起自己的身体,左手抓住地堡旁的麻包,右手举起,侧身冲着战友们喊话。

  就在这个时候,黄继光猛地爬起来,猛地起来上去往前一堵,那个照明弹还没黑,我一看背后看见有血了。在这个时候两挺机枪都哑了。

  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机枪孔,就在这时,6连战士冲出了战壕。“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战友们冲向了敌人的地堡,将冲锋枪里的子弹全部射向了地堡里的美军士兵。

  1952年10月20日清晨,阳光照在597.9高地上, 战斗结束了。战友们发现,黄继光仍然趴在地堡上,两手紧紧抠着地堡上的麻包,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腹,在他的背上留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窟窿。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担任卫生员的王清珍,曾经为黄继光整理遗体。

  他那个两个手还抓着,抓的那个动作,这个脸上黑黑的戴的志愿军的帽也染黑了,身上血干了,背也打空了,这个腿也负伤了。

  在一间炸坏的民房里,王清珍和她的同事用温水将黄继光身上已经凝固的黑血块清洗干净。他们含着眼泪,将黄继光被打穿的胸膛缝合好,并为他换上了一身新军装。黄继光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年轻的21岁。

  1953年2月26日,黄继光的遗体运回了祖国,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1953年4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

  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传回了他的家乡四川省中江县。年过六旬的老母亲邓芳芝得知消息没有流下一滴泪水,她只是独自坐在村口看着儿子离家的方向。几天后,邓芳芝为小儿子黄继恕收拾好行囊,再一次将自己亲生骨肉送上朝鲜战场。1975年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带着对儿子的思念永远闭上了双眼。

  如今在位于湖北省的解放军空降兵某部6连,黄继光的塑像成为了最醒目的标志,这里就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黄继光所在部队。每当新兵入伍,战士们的第一课就是走进连荣誉室,缅怀他们心中的英雄。在和平年代,黄继光精神被当代军人用新的视角诠释着,不惧困难,不怕牺牲,敢打硬仗的作风,影响着共和国每一位守卫者。

  用胸膛抵住喷火枪口,用生命直面冰冷死亡,

  他就是新中国守护者,他就是新中国的荣光。

《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6

  在全社会形成致敬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这是对英雄们的最好纪念。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调研期间,来到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革命博物馆,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

  8月,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5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面对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和静静流淌的于都河水,凭栏远眺,伫立良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革命老区,都要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他深情讲述共产党员夏明翰、长征路上的“军需处长”等英烈故事,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正是为了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他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向英雄表达崇高的敬意。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

  杨靖宇、江姐、黄继光、赵一曼……这一个个用生命书写信仰的英雄人物,激荡过多少人的心田,点燃过多少人的热血青春。

  在这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英雄的故事勉励年轻一代,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从中国革命史中汲取养分,坚定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共识与力量。

  2014年,我国设立了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都要以国家的名义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以庄严的法治名义保护烈士名誉和尊严。这几年,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充分发挥了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正持续转化为人们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实际行动。

  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脚步和目光,各地群众以不同形式缅怀英雄。全国各类烈士纪念设施达103万多座,遍布祖国大地。在江西瑞金“红军村”,当年17位红军战士栽下的17棵青松被乡亲们取名“烈士林”;在江苏镇江丹徒区,8座无名桥梁以烈士名字命名,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寻亲热线”帮烈属寻亲、帮烈士找家……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行者无言,青史留名。英雄的气质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英雄的丰碑永远屹立于祖国的天地之间、人民的心灵深处。

《国家荣光》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合集6篇(观看《国家荣光》观后感)相关文章:

观央视专题片《零容忍》优秀观后感汇总6篇 零容忍专题片观后感

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四集合力攻坚观后感3篇(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专题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优选6篇(开学前第一课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例文6篇(观看《国家荣光》观后感)

观看警钟长鸣专题片观后感6篇(警钟长鸣教育片观后感)

关于观大型专题片复兴之路观后感合集6篇(纪录片《复兴之路》观后感)

观看专题片疫情大考中国答卷观后感例文6篇 《疫情大考中国答卷》观后感心得体会

《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专题片观后感6篇 中国共青团观后感

大学生观看《旗帜》专题片观后感合集6篇

党员观看《雄关》大型专题片观后感合集6篇(观看政论片《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