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远TED演讲:复利思维,不止于“金钱”(人生复利思维)

时间:2022-02-03 02:34:21 演讲稿

演讲稿:字|阅读30分钟

01.我与复利的关系

大家好,我是王智远,很高兴能来一刻talks,跟视频前朋友分享一些个人成长经验,希望大家有所启发。

今天分享的主题为《复利思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在分享前我想做下自我介绍,以便更多朋友能够了解到我。

我自认为我的成长和身边众多同龄人相比是艰辛的,在身边好朋友眼中,他们会习惯用这样的标签来定义我,譬如“奋斗的蜗牛”“较真”,“坚韧不拔”等。

我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经历,他们在学校读大学时,我已经在社会上工作之久。

说起自身的成长有三个阶段分别为,主持人到知名电商平台市场品牌总监,项目负责人;上市公司市场负责人到畅销书《复利思维》的作者。

若对当下的自身进行定义,我认识目前我是“一名内容创作者”。

如果你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又是市场营销从业者,在虎嗅,36氪头部新商业媒体也许经常能够看到我的文章。

我的早年工作是一名商业主持人,和众多台里主持人不同在于经常奔波于各大行业大会的现场。

曾经在23岁左右时,一年大大小小活动能做200多场,赚钱肯定是有的,但当时对我而言,觉得那样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每天像个机器。

晚上做梦有时还会想到,技术的发展之快有一天自身职业会不会被机器人AI所取代了。

就在冥冥之中思考怎么转型,转型什么行业与职业时,我遇到第一位人生贵人,他带我进入了互联网行业,由于除了说话没有额外技能,加上一直做主持人后就谋得一份“媒介PR公关关系的工作”。

当时PC互联网很火,我就主要负责媒体沟通和日常网站内外的策划工作,同时也会与老板一起去参加一些公共事务的活动。

迫于工作的压力与对互联网的好奇,我的自驱力与自学能力让我有了新的升华,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从一名打杂下手做到品牌经理职位,身边带3个人的小团队。

当时利用日常与周末不忙的时间,在XXXX年身体社交电商刚兴起比较火热时,也做了一段时间独立品牌,后赚了点小钱,自以为当时能力还不足以去创业,也就放弃了那份欲望。

介于媒介,品牌和自身副业的经验,随后我去到一家知名电商公司做了两年市场总监,带着近20多人的小团队;让我在市场品牌,公关以及营销体系上又得到新的升华。

但因为竞争的残酷及公司战略的摇摆,在XXXX年底业务萎缩慢慢被市场淘汰,再此也要感谢我的老板对我信任。

然后我就去到一家同水平的跨境美妆电商公司负责新业务,投入近半年之久因XXXX年底遇到疫情,业务就被合并,自己也就面临了再次失业,因之前与VC打过交道,介于朋友推荐和阿里的一位P8架构师去家美妆创业公司做起运营负责人。

但很不幸,因疫情的原因坚持6个月后没有拿到融资,团队最后也就解散,此时我的人生陷入了第一个迷茫,当年我27岁。

那时正赶上过年也不好找工作,因为疫情也无法出门,我就呆北京的出租屋中思考,“为什么人生总是面临这多不确定性”,“我的职业到底有多远”;想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什么这么困难。

看身边朋友一个个去到“头部大公司”无比幸福,自己为什么就没有很好的机遇。

后来一次面试的机会磨灭了我对头部公司的期待,一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在二轮面试完我后说了句:“兄弟,你很优秀,但不敢用你”,依你的冲劲入职后可能我就会失业了。

那段时间我的内心突然多了一份“恐惧感”,但最初我并不知道这份恐惧来自于哪里,迷茫,焦虑,社会规则?

好像都不是,那几个失眠夜晚我和内心的自己对话,终于找到了“恐惧的来源”,就是人生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的变化,不确定性的未来,甚至于我的职业生涯还有多长,它到底是什么样的?

经过一系列思考,从模糊到清晰,我逐渐的找到了答案,介于当时时间比较充裕,我就开始了自身写作之旅。

当我把自身的困惑,思考观点分享到社交媒体上时,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反馈。

他们觉得“我写的很有道理,能够深入浅出的表达出背后的认知,带来觉醒性的启发,而这些问题正是日常所遇到的,只是没有人能更加系统的表达出来。

在我后台也经常会有读者问我,王老师“如何实现长期主义”“怎么专注做好一件事”“日常总是焦虑怎么办”?“为什么我总是三心二意”?

我带着这些问题,从那一刻起,内心也多份力量,也正是这份力量让我打消了内心的“不确定性”,这些种种的疑惑更是驱动我写作的力量更加有动力,后来我遇到人生第一本书《复利思维》的策划老师。

02.怎么定义复利

在开始写“复利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定义复利,这本书应该怎么写?

于是我找到身边很多人,他们给我不同的反馈,如VC,LP投资人告诉我“复利是经济学定义,将本金放在固定银行,会不断产生利息”。

而创业者告诉我,复利就是找到一个红海甚至蓝海的行业,快速占领市场地位,随着投入时间加长,边际成本会减少的过程。

但新职场青年告诉我,复利就是选好一个职业,然后将自身所积累的知识形成“无形资产”,输出成为视频,乃至图文,每天进步一点点乘以365天就能得到进一步升华,之后就可以做时间的朋友。

而我生活的小区,每日清晨在广场中健身的老大爷认为“复利就是身体健康”,拥有一份好身体,每天精气神饱满才能做更多期许的事情;在智远看来这些都对,但不是核心。

我认为复利的底层是认知,只有大脑当中思维模型不断增加,然后进行刻意练习,再乘以365天才能积小为大。

通过这个可以看出,要想实现人生的复利,有两个核心:其一认知的不断更新,其二,不断刻意练习。

复利的要素一:认知迭代

在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所误解,譬如有的为了产生复利迫使自己疯狂涉猎知识,每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我要读50本,100本书”,但结果呢?

你会发现好像阅读这么多并没有产生深度思考带来认知的提升,以至于产生复利的思维。

为什么?原因在于人的大脑是懒惰的,我们习惯用数字化的思维逼迫自己“质”发生改变,这其实是一种战略懒惰。

打个比方,某天早晨起床你上电子秤一称,自己的体重从原来120斤,一个月时间居然到140斤了,这时你会怎么办?

我们习惯性定目标,于是乎就把目标量化,不管了我要2个月瘦20斤,通过这种数字的方式逼迫自己减肥,最后没有几天就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往往为了做某件事而忽略了本质。

到这里你不妨思考下,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真的需要唯数字论吗?我想未必,换句话说读书应该带着问题找答案,通过别人的思想来拔高自己的认知。

健身的本质是什么?拥有良好身材的同时能够瘦下去,让它不反弹达到长期一致的效果。

这一切才是隐含诉求,严格意义来说“数字只代表目标”想要起到质变就得先找到核心,它就像刻意练习,练习真的重要吗?重要,但比练习更重要的是刻意。

我看到新职场中很多年轻人,在职场碎片化时间想做自媒体,拍拍视频写写文章,不妨思考下为什么有的人写一年还是老样子,而有些人三个月就能超越很多人。

这一切犹如:

在空旷的房间中,你想把大米堆成一对,丢米的姿势直接决定了结果,如果左丢一粒,又丢一粒,最后怎么练习都是一盘散沙。

所以智远认为,复利的核心在于“长期迭代”,最先优化的应该是人的“大脑系统”,大脑大脑系统又是什么呢?

打开搜索引擎搜索,你能得到很多答案,譬如计算机的CPU,信息的处理器等诸如此类。

在智远看来,深层意义上说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工作,而是在训练大脑的计算系统,我们要让它像AI机器人一样能够处理各种棘手问题;

我换个方式表达,大脑就是“你给它什么,它就要接受什么”;但现实中很多人是大脑想干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今天想平躺一天,那我就不动,最后它就会越来越懒。

我在换个休息场景,很多人下班回家甚至中午在公司摸鱼时,习惯刷刷微博,抖音,头条,看看娱乐八卦小姐姐帅哥等跳舞视频。

这些从复利角度,对大脑的认知迭代有用吗?其实并无太大意义。

它只会产生更多快乐的多巴胺分泌,然后强化你的奖赏系统,让你不断上瘾,因此换言之,我们每天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我怎么逃离舒适区,让它涉猎一些专业知识,那自身的底层系统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为了在听的伙伴能够更理性的抗衡自身的本能惰性,从大脑的结构来说,我把它分为三种类型:

即本能脑和感性脑与理性脑,本能脑最早于几千年前爬行时代,也称之为脑干,当时的动物只有本能反应,不需要思考和学习就能完成动作,如:饿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等。

随着进化,大脑的边缘系统进化出了新皮质,感性脑正式出现,它主要覆盖动物的“喜怒哀乐”。

譬如你看到外面的小狗,小猫,海豚,若你打它也许就会产生情绪,但若你喂它食品吃,它就会对你摇摇尾巴。

人与动物的感性脑不同在于涉猎信息的方式,在人的眼里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对喜欢的事物会主动接受,对不喜欢的事情就会排斥以外,大家仔细思考下是不是。

最外层的是大脑皮层,也是人们所述的“理性脑”,它主观理性,是动物不曾拥有的。

譬如前部分所述,你上秤后觉得自身体重超过了内心预期,理想脑就会发出减肥的信号,感性脑就会与之抗衡;当理性战胜情感脑时,自身执行力才会驱使去向正向行为循环。

日常与工作中你看到那些自律的人,并非是靠意志力去驱动事情,它们的自驱力一般都是足够理性,因此若从复利的角度来看,其实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我们知道乘以365天就可以去迭代的。

复利的要素二:长期主义

所以复利的本质应该从“认知的迭代说起”,通过别人的顿悟能力提高自身的常识。

再谈起复利,多数人还会联想到“长期主义”,在此智远认为,我们有必要了解下它的兄弟“短期主义”,各位在看直播的朋友也不妨思考下,短期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和你分享两个故事:

我有一位朋友,他喜欢追风口创业,曾经做过红酒,开过小吃加盟店,前几年也赚的盆满钵满,在XXXX年P2P比较火热时候,它把自身的大部分资金都入局在此领域,

但不巧赶上大环境的限制,造成很多资金在各种小平台无法顺利拿出,至今这些平台已经不复存在,而给他的影响确实元气大伤。

另一位是创业者朋友,在智远看来所有的创业者认知都比较高的,但恰巧是认知高就会造成“急功近利的情况”。

它当年犯了一个最低级的“运营”上的错误,做过互联网的人都知道做款APP产品和电商相似,需要做品牌和广告投放来获取用户增长。

在XXXX年疫情到来讲究精细化运营用户时,他的思维固化在“还用大流量投放的方式解决增长问题”,结果就像漏斗一样,左手风口的做增长动作,右手疯狂的流失,产品体验不好复购率低的可怜而造成团队士气减弱。

显然两者案例都比较负面,那我们思考短期主义一定不对吗?其实在智远看来,短期主义并非贬义词,也要根据每个人不同阶段去定义和理解。

如一个人因为投资失败,它需要快速回笼资金,就会想到聚拢资金,减少投入,快速变现,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当下的困扰”。

譬如可能是第一代网红的罗永浩老师:

提起它很多人都会想到拥有工匠精神的“罗永浩老师”,他在前几年的创业中因做锤子手机造成资金链的断裂,欠款达几亿,那当时的场景对他来说,若再谈长期主义显然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就短期而言,应该介于我们自身当下的不同视角而定义,若你连工作都做不好,就思考未来,那岂不是杞人忧天。

那我们在说长期主义,到底该怎么定义长期主义呢?此问题我特意找到四类不同的人群进行采访:

首次我问到VC投资人,他们告诉我长期主义就是做“正确而艰难的事情”,即我知道这件事很难,但持续的做下去对企业发展有帮助,我就会去投资,并延迟满足自己的回报。

简单来说:“不看季度,而看周期”,在自己的掌控之内把视角放大。

再者我又问到创业者,他们认为长期主义首先要基于自身初心去寻找要做的事情,即企业品牌的使命,我为什么而做。

如果没有使命会厌倦,会很累,遇到问题时会不知往哪个方向进行,所以是使命驱动我去行动,然后介于想达到的目标之上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规划。

第三我又调研到新青年白领,他们眼中的长期主义认为“首先我要拥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介于目标按照自身规划,耐得住过程中的寂寞与糖果的诱惑。

有可能前期无任何成绩,除了确定要要干成的事儿,在设定一个个目标之后不看中眼前的小成就,其他困难都逐一进行克服的过程。

最后我带着这个问题问到我“白发苍白在家种地的老爸”,我的老爸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

智远我们几代都是农民出生,不懂什么长期主义,就知道每年把家里的棉花,玉米和西瓜种好,该施肥的时候施肥,该打药的时候打药。

年复一日的干好当下,其他的交给老天时间的安排,这样来年的时候才能拥有一个好的收成。

那时我瞬间的顿悟,原来所谓的长期主义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他不是坚持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变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做完美最后的结果并不会太差。

它是从开垦,种地;播种,施肥;浇灌,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对我们而言,世间发展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主体,那唯一的确定性就是持续迭代自身。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短期主义的人与现象,就像近些年我们看到的快消行业崛起,因为直播带货,短视频的兴起给互联网流量带来波动,很多业内人士总结了一套方法论为:

譬如:

1.先找KOC在小红书铺5000篇测评

2.再到知乎铺2000篇问答

3.搞定现象级头部主播顺势囊括中腰部主播

4.借力声量迅速铺设渠道。

这样的方式我们无关谈论对错,虽形成一种策略,但从现象角度让人又开心又悲悯,若我们当下每个做快消的品牌都以这样的方法论去执行,试想下,那社交媒体会变成什么样的状态。

某天你打开小红书突然发现意见领袖的内容表达都似曾相识,直播平台每个人都在安利商品,站在品牌的复利的短期主义与长期主义而言,智远认为:

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商品的本身”“用户的真实体验”和“口碑的自驱动增长传播上”,适当的策略也是品牌所需。

03.时间的伪命题

再提起复利,除长期主义与短期主义外,我们第一时间还会想到“时间”,原因在于它是复利当中最重要因素之一。

最近在互联网上经常会听到“与时间做朋友”这样的语录出现在眼前,那大家思考“就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件事,在未来真的是与时间做朋友吗”?

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有所幻觉,其实从复利角度来看,很多人都在做时间点的朋友。

如何理解呢?很多人当下所做的事情,在未来并不能长期串联在一起而形成复利的“指数型增长”,我在工作中经常这样思考:

如果我做了事情A,它不能产生事情B就不值得投入,反之事情A与B连接的结果不能出现事情C那就需要斟酌,由C若不能为A与B赋能,反哺带来D的放大效应,那可能就不是复利。

笔记侠的故事

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位朋友,也是本书推荐人之一的“柯洲老师”;有一次我见柯洲老师,我说:柯老师,笔记侠是做什么的?

他告诉我笔记侠是新商业知识百科全书,凝聚上千位大佬的思维观点以及对于创业管理路上的感知方法论,能够帮助别人少走弯路。

我问他当年有什么样的初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要知道做自媒体,笔记这件事本身的盈利模式非常艰难,更别说坚持了,我看在XXXX年早期做时有很多内容创业者就已经开始放弃了。

他给我讲了自己的故事:

他说其实做笔记这件事,其实我已经行动了20年,在学校时我的成绩起起落落,但唯一爱好是“阅读”,我甚至上课时都会翘课去图书馆,阅读室去看各种书籍,那时就喜欢看科技,散文,历史等。

大学时候我可能每次离开家,去山上的姐姐家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因为姐家在山上,能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开始我阅读也比较痛苦,因为经常会遇到某个段落所述什么意思搞不懂,后来我就买本《新华词典》,把当中复杂词汇的意思挨个查阅下,刻意练习,现在我看书非常快。

两万字的文章阅读只需几十秒

就这样基于大量的阅读,我现在看一篇2万字的文章基本几十秒就可以搞定。

大家思考下,这算不算是“阅读的复利累积呢”?把底层基本功做扎实,应用层的内容更容易串联与理解,它就像一张结构网。

其次笔记侠柯老师还说,我当年在27岁时候遇到人生第一次迷茫,整整一年都在思考我这辈子想要什么?未来我要做什么?

首先他说“财富自由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问他为什么?它说因为“我们搞不到,当下也对钱的追逐没有达到触动”;后来终于想明白找到初心,自身所追求的是智慧自由。

但智慧自由又是矛盾体,想成为这样的人在当下这个时代没有时间与金钱的保障,是没办法保持独立的求知和思索,但是如果一直为金钱和时间而烦恼,反之就没有办法追求“智慧上的升华”。

怎么办?后来他说自己遇到一位最佩服的投资人给了重要启发,这位投资人说:

很多大佬在顶峰的时候很难有精力将自身的精神剥离出来去做文化传播,有钱了实则是困住了自身,而没钱时又无法研究智慧,得到这个启发,也有了个定位“文化商人”。

要赚钱,但不是目的

这辈子要赚钱,但赚钱不是目的,把事情做成赚钱只是灵活的设计而已,直到XXXX年自己带着几名老家创业的小伙伴,“北上”创立了笔记侠。

他说做笔记侠这件事开始有很多伙伴带来“善意的提醒”,有人说做这件事没有门槛,什么人都可以做,也有人说做这件事有什么用?

还有人说居然有人做这个,简直太搞笑了;还有人表示认可,但也基于自己面子出发。

最后基于初心,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了再说,2015-2018那几年也遇到过焦虑,譬如商业模式怎么设计,到底怎么赚钱?

当这些问题没有想明白时,他说我们要坚持初心,一定要把笔记做好,虽然离钱远,但有人看就证明有需要。

就这样从起步到XXXX年四年的时间,从0做到150万用户规模,覆盖人群基本围绕市场总监级,创业者,投资人等人群。

现在回头再看笔记侠也成为新商业知识高质量的平台,众多现场发布会均能看到笔记侠现场做笔记的身影,全国也孵化了上万名“笔记达人”。

此刻,我想请在看直播的朋友思考下,什么是复利?

从此角度,它应该是找到自己想做某件事的初心,然后守护初心,既然选择了,不管过程有多艰辛勇敢的走下去,把时间拉长而非停留在单个时间点上;犹如做笔记这件事,我想多数人都很难坚持下去。

但到此可能对于很多新职场上班的朋友有所疑问,不得不说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但“平时工作真的很忙,任务太赶了,根本抽不出来时间做自身想做的事情”,怎么办?

智远根据调查总结出结论,在工作当中,我们的时间除跨部门的沟通外,自身需要投入在事情上的基本也就那2-3件事,很多事情做不好不是因为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精力管理”的问题。

精力管理非常重要

什么是精力呢?大家会怎么理解这样的问题?

先和你分享个我上学时的故事,在高中时期应该是90后精力管理最糟糕的一个时期吧,大家每天早起要疯狂的背诵各种资料,然后放学回家还有做不完的作业,我身边就有一位同学,它跟别人与众不同。

在课堂中大多数用功学习时,我经常看到他搞小差不好好学,但每次考试他的成绩基本可以排到班级的中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是同一个地方再加上离的比较近,有段时间我就观察他,才找出了答案。

他在别人放学休息的时候会抽出时间去补课,而在上课时虽表面没有用功,但背后的付出是别人看不到的,自打那时我瞬间恍然大悟,想要保持生命的悦动,合理的运用精力的管理比时间管理更重要。

在工作中也是同样,你看那些厉害的人总是元气满满,他们并非是不努力,而是精力旺盛时去赶紧做事,精力不足时就多休息休息。

我在日常写作和出《复利思维》这本书时也这样,对于很多人来说目标导向非常重要,但有时目标导向也会让自身陷入其中。

比如我在工作中就经常看到这样的伙伴,我今天一定要把这份策划案做完,要把文章写完,甚至某个视频一气呵成的拍摄并剪辑完毕。

就疯狂的AII-in,甚至完不成时内心就会有焦虑感,折射出“哎呀,我怎么还没做完的愧疚心”。其实这是种特别不好的状态,即使我疯狂的AII把事情做完了,最后不难发现犹如投入时间非常的长,发挥的效果也就不一定好。

我就经常建议我身边的朋友还有同事,如果你早上来了精力状态不好,那就做一些简单不需要思考的事情,若精力状态好时抓紧去克服困难的事情。

所以从复利角度来看,我习惯于“精神饱满时抓紧投入,精力不足时切断一切好好休息”。

那日常生活中,怎么让自身保持精力丰裕而高效的完成某件事呢?我把它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进入心流的状态”,其二是“设计及时反馈的最小单元”。

远离脑雾,一次只做一件事

先说进入心流的状态,认真思考下你是否有这样几种问题,比如:我去吃早餐的路上时候在想什么?我每天玩手机刷信息流时在想什么?我在跑步机上跑步时大脑在想什么?

甚至有时你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前一秒出门把车钥匙放在兜里,下一秒你就琢磨“哎,我钥匙放哪里了呢”?结果遭找了半天发现原来在兜里。

这些种种情况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之为“脑雾”,即一脑二用久了你就很难达到“心神合一的状态”,什么意思呢?即我当下在做的事情和我大脑在想的事情是无法统一的。

那它是怎么造成的呢?智远大概总结了下和自身习惯有巨大关系,譬如你习惯边吃饭边玩手机,你习惯边听歌边刷信息流时间长了也就养成这种不好的习惯,让自身的精力造成分散,做什么事情就明显感觉“心有力而气不足”。

那怎么办呢?智远通常采用的方式为“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想一件事”。

我家里的书桌上有一个非常小的便签,上面有三句话在这里跟你分享:“写作前取消电脑登录”“写作前手机进行静音”“写作前关闭钉钉”。

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在于我担心因为写到某句话而带来的弹窗,让我忍不住想点开,最后发完信息回到写作的场景,也就忘记刚才那句话的核心上下逻辑,同样工作时也受用,你在做PPT时策划案时不需要协调都可以把这些调整为静音。

当我们把这些环境因素调整后,在工作中的效率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另外其他一些额外的习惯同等也需要注意。

譬如“吃饭就是吃饭,关闭手机,尝试与好朋友多交流下”;追剧就是追剧,把工作等额外嘈杂事情统统放一边去。

由此当习惯养成,精力也就有所计较,效率也会变高,所以时间管理不是核心,精力管理才是我们每个人所必备的,那些大佬们也同样。

设计及时反馈的最小单元

那从复利的角度,做成一件事还有件最重要的因素在于“阻力”,我们对阻力的设计直接会影响到以后的动力,什么意思呢?和你分享一个简单故事,或者这也是多数人的状态。

我身边有一位朋友看到直播短视频的兴起,给普通人带来巨大机会,然后他也想做,最后想了半年也没有开始,为什么呢?

有天我俩吃饭交流我才找到其影响他迟迟未行动的并非是事情太难,而是“没有设计好及时反馈和参照物,但有接受到众多额外的知识让其达到熵增”。

他担心自己视频拍的不好,剪辑不行,不知道做什么内容,最后报了个线上课程班,课程听完又买了个云台,最后却把自己累垮了,大家思考为什么?

当我们还没有把“最小及时反馈单元”摆正时就急功近利的追求完美,就很容易带来认知上的假象,错把别人当做自己,犹如做一款互联网产品,跑通MVP比上来做完美更重要,重要的从来都不是困难,而是对困难的拆解。

大家不妨思考市面上多种事情也同样道理,为什么很多公司中层总监级领导更愿意带实习生新人呢?原因在于有些任务不需要太复杂,只需狠狠的执行就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我在写《复利思维》这本书时也有这种假象,当我第一次心中有写书的想法时就被自己的内心打倒下了,想着一本书20万字,我要写到什么时候何况还要改。

最后我把它拆成了6个章节,每个章节5篇文章,一篇文章6000字,每三天坚持写一篇;一天也就是2000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对我来说最小的阻力其实每天只需要写好这几千字,我在工作时之所以比别人成长更快并非在于我有多聪明。

自己总结认为其实在于对“问题的拆解化成最小单元”,然后持续的优化,那么大家思考下这种方式是不是行动力会更高效呢。

时间复利很大,大到我们需要长期主义去看,时间复利也很小,小到每天当下所做之事的繁琐。

在追逐过程中你也会遇到各种细节问题,譬如时间的边际成本,沉没成本,贴现成本等,但最重要还有一个因素想很大家分享就是“工匠的精神”。

磨一件事的工匠精神

从复利角度什么是工匠精神?提起工匠,我想大家肯定会想到工业时代的匠人,他们用木头,手工做出来的板凳,推车,簸箕等打磨的非常精致且耐用;在这里有人会有所疑问,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工匠吗?

很多产品技术,机器都可能解决;是的,这个时代或许我们不需要匠人但需要匠心,每个人其实都是工匠,坚守在自身岗位,但并不是谁都能做到“匠心”。

在这里和你分享位身边朋友的故事:

提起职业生涯你会想起什么?35岁危机?中年被裁员还是担心未来的路有多长,没错我身边就有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位做采购运营负责人去年刚好35岁在大厂被边缘化,然后瞬间陷入迷茫,经过半年的高潮低估找到自身所做的事情。

因为自己从业近10年都在采购供应链圈混的原因,造就了自己出来后创业所做的“事情也是相关的”。

他就一路感叹前几年工作的体验,说“创业其实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他就像一份答卷,在考验你前几年所做事情能力圈的基本功”。

比如:品牌营销的能力,自身的人脉圈;这些足够扎实自己遇到问题才不会慌乱。

可惜当年工作时有很好的学习品牌营销的机会,自己眼界太窄觉得不是自身所在工作岗位的内容,就马马马虎的敷衍了事了。

还有些弱关系的人脉,当时觉得认识也没有必要,连联系方式也没有要,没想到现在这些都会来重新考验了自身一把。

其实每个人都是工匠,别着急,我们所做的一件事在未来必然会用到自己身上,就目前中国很多国货品牌在创新时也在强调“工匠精神”。

譬如小米手机的极致性价比,要把每个零件模组做到最好,正因为多个细节做好才有了最后的完美,这难道不是“匠心”吗?华为的基础建设夯实了几十年,这难道不算匠心吗?

04.为什么需要复利

回到复利,在智远看来任何大成就都是基于小成的累积,任何小成其实是对心性极度克制的打磨。

换个大视角我们看当下的大时代,流量红利几乎已经散尽,做生意真正的“好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更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复利。

在这里,再和你分享一个我的故事

我日常对自身的仪容仪表非常的重视,平时剪发基本都是10天修一次,但我们家小区楼下造型理发店有5个,我每个基本都去剪过,相同的价格给我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

有几个店去了之后就让办卡,并且从洗头的环节到造型师修剪整个过程基本都是不停的在推销。

而反之有一个店我去一次后对他印象非常的深刻,除没有那些所谓的套路营销,并且给我很多额外的惊喜。

洗头等位时帮我按摩颈肩放松,造型减法时主动问我对于细节是否满意,过程也从未提过“办会员”等推销,但最后我却成功在这家店办了会员。

生意如同做朋友,与其思考着如何赚用户的钱,不如想象产品应该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增加额外“惊喜”。

最后用我的“座右铭”六个字:“向内求,向前看”,结束今天的主题。

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在做什么事情,智远都祝福你能拥有长期主义者的理想。

把视野拉长,在短期主义中任何时候遇到问题我们都需要询问自身的初心,定位,然后保留价值观,大步迭代向前冲。

以上所讲这些只是“复利思维”的部分,大家想要看更多知识也可以购买这本书。

最后感谢一刻talks平台,感谢书所有推荐人,感谢我曾经遇到的贵人,希望你也能拥有复利思维。

王智远TED演讲:复利思维,不止于“金钱”(人生复利思维)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