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模板3篇(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时间:2023-01-20 17:27:13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模板3篇(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模板3篇(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模板1

。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第311页,就已经规定自然数集N={0,1,2,3,…}。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中也把自然数定义成: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

  根据上述原因,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在对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修订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时,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对自然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规定0属于自然数。

  二、对于亿这样比较大的计数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感?

  新课标非常强调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教材中也在相关的单元编入了大量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素材。例如,在认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时,教材就注意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

  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如万、亿),如何建立相应的数感?确实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困惑。

  首先要说明一点,为了叙述方便,这儿所讲的数感仅仅指对一个数量相对大小的感觉(事实上,数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指的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时处处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100这个数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百羊图、数100粒花生、数100根小棒、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活动,来建立相应的数感。

  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数感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空泛地让学生说一说“1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学生虽然不可能对地球赤道的长度有亲身体验,但可以利用想像和简单的科学知识,进行粗略的感受。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这些素材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行选择素材,设计各种活动,感受丰富多样的“1亿”,如:一亿名小学生站在一起,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1亿粒大米有多少;1亿粒黄豆有多少;1亿滴水有多少;等等

  三、教材中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但实际教学中一般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应如何处理这一矛盾?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大数目、多步骤的复杂计算,纸笔运算、珠算等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要求,需要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来代替。因此,计算器乃至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

  基本技能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课标的精神,教科书中除了介绍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外,还编入了一些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较好地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在此次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中,虽然删去了大量的数目较大、步骤较多的计算内容,计算要求也相应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本的计算能力仍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点不会因为教材中引入计算器而有所改变。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与学习使用计算器不是对立的,而应该和谐统

  一、互为促进。

  在计算教做法。一是因为教材中编入了计算器的内容,一遇计算就使用计算器,使得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大幅滑坡。二是怕学生养成对计算器过分依赖的坏习惯,索性就不教学生使用计算器,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也是没有必要的。关键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尺度,既要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得以牢固掌握,又要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工具,在一个信息儿却对解决问题无效,因为把一个因数估小了,另一个因数估大了,不能把最后的估算结果5000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第二种解法是把两个因数都估大了,估算出要准备5500元钱,一定能解决问题。

  四、要明确一点,估算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某种估算策略能在某一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是因为无需利用精确计算就可解决该问题。但有的时候,用若干估算策略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说明该问题仅用估算是不够的,必须进行精确计算。例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89个同学去公园,门票9元一张,带800元够吗?”如果把89估成90,90×9=810,如果把9估成10,89×10=890,如果把89估成80,80×9=720,这三种策略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时候,说明用估算不足以解决问题,要精确计算。

  总之,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可能存在多种可用的估算策略,也可能用任何一种估算策略都不能解决问题。估算策略是否可用,完全是视问题情境(包括其中的数据)灵活而定,在某一情境中适用的策略,在另一情境中不一定适用。

  五、如何理解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第1题中的优化问题?

  关于饭馆做菜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优化的问题。一是让顾客等待的时间问题,二是饭馆的客流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来描述教材上所描述的问题。共有两个厨师,三位顾客,每位顾客点两个菜。假设做每个菜的时间是3分钟,吃每个菜的时间是5分钟。(当然这只是假设,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

  方案一:先做顾客1的两个菜,再做顾客2的两个菜,最后做顾客3的两个菜。

  方案二:先做顾客1和2的第一个菜,再做顾客1的第二个菜和顾客3的第一个菜,最后做顾客2和3的第二个菜。

  那么可以算,就不会有那么多怨言。第二是大部分人离开的时间都会提前,这样,作为饭馆而言,客流就会比较快,就可以接待新的顾客进来。

  当然,以上只是在假设炒菜为3分钟和吃菜为5分钟的情况,作为一个一般模型,还可以假设炒一个菜为x分钟和吃一个菜为y分钟,那情况就很复杂了。如果把整个饭馆的客流问题做成一个数学模型,就更复杂了。

  当然,我们不要求小学生解释以上这些道理,但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加以解释,如: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上菜,那最后一个人等候的时间太长了,就会有意见了,时间都浪费在等待上了。等等。

  六、如何理解第115页例3码头问题的实际意义?

  关于码头上货问题,主要是从码头调度的角度来考虑排队问题的意义,而不是从船老板的“感受”角度来考虑,因为任何一条船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卸货。排队论在公共汽车、机场等交通调度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8小时卸完的那条船叫船1,4小时卸完的叫船2,1小时卸完的叫船3,我们假设三条船同时到岸,等候时间指的是从到岸那一刻开始,到该条船卸完货这段时间。

  方案一:先卸船1,再卸船2,再卸船3。

  船1等候:8小时

  船2等候:8+4=12小时

  船3等候:8+4+1=13小时

  3条船等候时间总和:8+12+13=33小时

  方案二:先卸船3,再卸船2,再卸船1。

  船3等候:1小时

  船2等候:1+4=5小时

  船1等候:1+4+8=13小时

  3条船等候时间总和:1+5+13=19小时

  假设这个码头只有三个泊位,那按方案一,在第9小时才能空出一个泊位来接纳新的船只,而按方案二,在第2小时就可以空出一个泊位来接纳新的船只,这样,码头就会减少拥堵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模板2

  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全集_三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全集

  点击浏览该文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68页的例15、例16,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的用处,初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简单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教科书第67页复习(1)、(2)、(3)。在复习完了乘法估算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乘法估算的方法;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用什么方法求出被乘数的近似数。二、新授。1、教学例15。

  教师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432÷4 提问:

(1)要求“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多少页?”是求精确的商还是求近似的商?(2)被除数最高位4够不够除? 教师指出:百位上的4除以4,够商1,求432的近似数要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400。(3)400除以4得多少?这个商在算式中用什么符号来连接上算式?为什么? 板书:432÷4≈100(页)

  答: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100页书。

(4)如果把问题改为小丽平均每星期看了多少页,又应该怎么算呢?

  432÷4=108(页)

(5)比较估算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看是不是很接近。

  432÷4≈100(页)

  432÷4=108(页)

(6)集体试算“做一做”中的题目。

  915÷3≈ 792÷4≈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估算过程,第一步求什么,怎样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

  2、教学例16。

(1)怎样看出题中只要求进行估算?

(2)在黑板上列式3486÷7≈

(3)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除,应看前几位?

  教师指出:被除数3486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除,就用它的前两位上的数除以7,这样才够除。求3486的近似数要省略被除数百位后面的尾数,大约等于3500。

(4)应把3486看作多少?(看作3500)

  3486÷7≈500(千克)

(5)引导学生看估算结果和实际除的结果是不是接近?

(6)试算“做一做”中的题目:

  5632÷7≈ 4780÷6≈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在求被除数的近似数时,两道题当中有什么不同之处。3、小结。

(1)让学生比较一下例15和例16的估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归纳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上的结语。4、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五第1、2题。教师行间巡视,观察学生是否都掌握了估算方法,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加以指导和纠正。

  5、课外作业。练习十五第3、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试商方法,能够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初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灵活地掌握试商方法。

  3、教学关键: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关键在于试商必须熟练。试商的方法很多,多数采用四舍、五入和口算翻倍数的方法。当除数的个位是1、2、3时舍去;当除数的个位是7、8,9时进1;当除数的个位是4、5、6时,先看作个位是5,再翻倍数,如16看作15,再想2个15是30,3个15是45等等。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外,还要辅以口算的训练,口算训练的针对性是很重要的,因为除数是两位数,在试商时总是用一个数去乘除数,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试商的能力。1、口算除法

(1)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数整百整十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上的内容,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学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整百、整十数的方法。教学关键: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整百、整十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卡片。30÷3 36÷3 60÷6 900÷3 80÷2 48÷4 84÷2 240÷2 840÷4 480÷4 42÷2 420÷2 63÷3 880÷8 550÷5 600÷6 结合学生的口算过程。让学生讲述:30÷3 42÷2 63÷3 480÷4的口算方法。2、学具操作。

  全班学生练习;把3捆又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可以分得几捆几根?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学过了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但仅限于被除数的每一位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如果遇到被除数每位上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怎么办?这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2、教学例1。口算42÷3(1)学生试分小棒:把4捆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

  当学生碰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教具示范演示。

  突出:4捆3等分,剩下1捆怎么办?与2根合在一起为12根,再3等分。

  教师边演示边归纳操作步骤: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后把整捆与单根的合起来。第一步:3捆3等分,每份1捆; 第二步:(剩下1捆拆开成10根,与2根合在一起是12根。)12根3等分,每份4根; 第三步:把1捆与4根合起来是1捆4根。接着,全班学生在座位上完整地操作学具一遍。(2)引导学生理解口算过程。

  42÷3=? ①30÷3=10 ②12÷3=4 ③10+4=14(3)指导学生学会看第36页教科书的分小棒示意图,让学生复述口算过程。3、练习。完成第37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题目。(1)板演:32÷2=?

①先操作学具:把3捆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②再口算得数。③后复述口算过程。

(2)独立练习其余两题。4、教学例2。口算:420÷3=?

(1)审题,例2与例1有什么异同?(2)讨论:怎么想?

①把420看作42个“十”,42个十÷3=14个十,就是在14后面添一个0。②把420分解成300与120:300÷3=100,120÷3=40,100+40=140(3)归纳:两种解法都对,但第一种更为简便。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7页例2下面“做一做”题目。四、作业。做练习八的第1—5题。(2)用整十数除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的例3、例4,“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八的第6—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关键: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10×6 20×5 30×3 40×4 6÷2 12÷3 16÷4 50÷5 81÷9 45÷3(最后一道由学生口算出得数后,再请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即:先把45分两次来分,先分30,再分15,30÷3=10,15÷3=5,10+5=15。)2、口答。

(1)60里面有()个十;(2)300里面有()个十;(3)150里面有()个十;(4)360里面有()个十。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现在开始要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先学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先出示题目。口算:60÷10 ①读题。

②把小棒图放大贴在黑板或绒板上,也可用小棒图或实物通过投影放大。③结合图示请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求60里面包含有几个十)④60÷10结果是多少应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算法:每捆小棒是10根,要算60除以10得多少,就要想几个10是60。因为6个10是60,所以60除以10得6。⑤想一想:60+10和6÷1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2)出示题目。口算:60÷20 ①读题,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②通过小棒图的直现演示,理解算法。待学生说出结果后,设问:你是怎么想的?(由学生回答:要算60除以20,就要想60里面有几个20?也就是几个20是60?因为3个20是60,所以60除以20得3。)

③教师指出:要算60除以20,我们只要想6个十里有几个2个十,就是只要想6里面有几个2,用乘法口诀三二得六,所以60除以20得3。3、巩固新课。

  做教科书第37页例3后面的“做一做”题目。4、教学例4。

  出示题目。例4 有儿童服装150件,每50件装一箱,可以装几箱?(1)读题,结合插图(通过投影放大)理解题意。(2)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求150件可以装几箱,就是求150里面有几个50,所以用除法计算。)(3)列式:150÷50(4)结合插图理解算理。每盒10件,每50件装一箱,要算150里面有几个50,就要想几个50是150,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也就是3个50是150,所以150除以50得3。(或15个十里面有几个5个十。)(5)完整解答。

  5、巩固练习。做教科书第37页例4下面的做一做”题目。三、课堂小结。

  结合读教科书第37页,师生议论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在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是“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先想被除数里面有几个十,除数是几个十,再根据乘法口诀,得出结果。四、课堂作业。做教科书练习八的第6-10题。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二)使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即从学生生活贴近的事物中引出近似数. 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的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因此不用准确数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表示.如:我们国家的领土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大约12亿;我们学校有学生大约1200人等等.这样做比较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

  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06接近哪个整百数?(接近200)206≈200用“≈”连接,“≈”叫做约等号.读作:206约等于200.

  讨论下面几个数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求的? 314≈300(十位上的1不满5)325≈300(十位上的2不满5)336≈300(十位上的3不满5)347≈300(十位上的4不满5)那么我们进一步讨论284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怎样想的?

  284≈300(十位上的8满5,把十位、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向百位进1)继续进行小组讨论:395,486,573,264,358的数大约是几百?

  395≈400

  486≈500

  573≈600 264≈300

  358≈400 根据同学讨论的情况,归纳小结:

  要求三位数的近似数,关键是看它十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也就是4或3,2,1)就把位和个位上的数去掉写成0.如果满5,(也就是5或6,7,8,9)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1.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作“四舍五入”法.(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投影)(1)386≈400

(2)247≈200 579≈600

  739≈700 462≈500

  305≈300 758≈800

  428≈400 观察比较两组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小组讨论)相同点:两组题都是求三位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第(1)组各数十位上的数都满5,(大于或等于5),所以都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1.第(2)组各数十位上的数都不满5,(小于5)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舍掉改写成0.

  请同学们强调:把一个三位数改写成整百的近似数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看十位上的数是否满5,来决定四舍五入.

  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求四位数的近似数?关键要看哪一位上的数呢? 出示:6250大约是几千? 6250≈6000

  6250百位上是2(小于5),就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掉,改写成0. 2.做一做.(投影)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独立写在本上)3845≈4000

  2489≈2000 5290≈5000

  4562≈5000 2908≈3000

  8397≈8000

  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求一个四位数的近似数,要看百位上的数是否满5,百位上的数不满5,直接把千位后面的尾数舍掉改写成0.如果百位上的数满5,把千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还要把百位上的数向它的前一位进1)3.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教师总结:

  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这个数的十位、百位或千位后面的尾数.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不满5,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作业:看书第20、21页. 小资料

〔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

  有关近似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经常遇到.在多位数读写之后,教学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使学生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与截取近似数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小数取近似值做准备.

  取近似数的时候,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实际需要,按一定的规则进行.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小学主要讲常用的把一个多位数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的方法.例如和,和,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和,尾数最高位千位上是1和4,不足一万的一半,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和,尾数最高位千位上是5和8,等于或大于一万的一半,把尾数改写成0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可以依此类推. 〔四舍五入法〕

  这是取近似数最常用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数按需要截取指定数位后,如果去掉的部分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它舍去(称为“四舍”),这样得到的近似数值叫不足近似值;如果去掉的部分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位数上加1(称为“五入”),这样得到的近似值叫过剩近似值. 例如:20÷7=2.……

  用四舍五入法使得数保留三位小数,得 20÷7≈

(四舍)用四舍五入法使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得 20÷7≈

(五入)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关近似数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又不生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用一个与准确数相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数量很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这样学生既认识到近似数的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新知识.

  教学例9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206接近哪个整百数.由于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说出206接近200,情绪自然很高,老师接着出示314,325,336,347这几个数让学生充分讨论.使学生自己悟出“四舍”的方法,至于“五入”学生自然是自己获取.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判断掌握了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三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研究如何求四位数的近似数,这是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关键.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模板教案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

  三年级数学搭配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模板3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_三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

  分数和百分数同安第一实小 苏叶治 故事与课标 生活中的分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和分数,百分数打交道。前天,乐乐家来了6个客人,可乐乐家只有5瓶可乐,乐乐把它们平均倒入6个杯子里,每人喝到几瓶可乐呢?乐乐蒙了。那天,有个农民伯伯又向乐乐发问了,说今天进城想买一袋小麦,一袋小麦的出粉率是75%,另一袋小麦的出粉率是80%。该买哪一袋呢?乐乐不知道面粉是由小麦碾出来的,只能随便猜一个,竟猜成第一个答案。把大家惹笑了,乐乐觉得真没面子,听说学好分数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小学课程标准这样提出:进一步认识分数,认识百分数,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弄清楚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学海导航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和分数打交道,要真正地结交这个朋友,就应该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含义,象4分之3吨有两层含义,可以表示把1吨货物看作单位“1”,也可以把3吨看作单位“1”它既是1吨的4分之3,又是3吨的4分之1。而百分数与分数最大的不同在于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能表示具体量,不能带单位。对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约分,通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等,同时为解决分数与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案例:【案例1】我外号叫“?”为什么有此雅号呢?因为全班就数我最善于提问题,我满脑子的“为什么”问也问不完。明天要学习“分数的意义”老师布置预习,我兴奋极了,因为我早以久仰“分数”大名了,今晚有幸和他交朋友。我很认真地把书读几遍,做完了几道预习作业,满脑子的问题出来了。①、为什么单位“1”要加引号?②、一个苹果可以当单位“1”,半个苹果可以吗?③、八分之七米的单位“1”是唯一的吗?可以是1米,还可以是什么。④、四份之零点五是分数吗?学了百分数后,我又陷入了沉思,问题又冒出来了1、百分数和分数的最大区别是什么?2、百分数能加单位吗?3、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为什么?4、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有几种方法?例如3/4,可以先化成小数,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25倍。教师点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案例中的“?”同学养成质疑的习惯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学习的效率会很高。因为如果心中有疑问,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了分数。学习分数、百分数、整数等知识时,如果能象“?”一样,善于质疑,我们不但能深刻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而且我们的创新思维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案例2】单位“1”是分数的主人翁,有人说,擒贼先擒王,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应该牢牢抓住它不放。我们来看看这数学四剑客是怎么学习的:蓓蓓说:“单位‘ 1’可以表示1米、1吨、1千克等,”笑笑半开玩笑地问:“可以表示咱们四人小组吗?”大家乐了,一致赞同。最后由组长欢欢做一个概括。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与自然数1有一定区别,所以要加引号。淘气说:“四分之三个饼,单位“1”可以是一个饼,还可以是3个饼。我不理解一个分数存在有两个单位“1”。”其他小组的同学也认为不理解。第三组组长欢欢不失众望,他说大家听我解释一番吧。他走到讲台前,不慌不忙地拿出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取三份,每份有四份之三个饼,又拿出三个饼,重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取1份,每份有三小块,也是四份之三块。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不大相信自己的眼睛。蓓蓓就向老师提议,让我们自己动手试试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结果。说完,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始动手,我们小组分工十分合理。淘气和欢欢负责切饼,笑笑和蓓蓓负责填实验报告,如下表:单位“1”分法份数取的份数结果1个饼平均分4份3份四分之三个饼3个饼平均分4份1份四分之三个饼我们就这样在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直观进一步理解了分数。并通过表格对比,加深了对分数的了解。教师点评:一个分数:如四分之三米,可以有两种意义,要理解它是比较抽象,但如果我们能象欢欢他们一样,借助直观,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其意义就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案例3】我是蓓蓓,在学习百分率时,因为从小在县城里生活,生产生活经验不足,我和淘气、笑笑、欢欢他们决定做发芽试验来帮助学习这部分知识,我们买了一小袋绿豆种共400颗,放在瓶子里做发芽试验,然后完成下表: 试验人试验种子数发芽种子数发芽率蓓蓓100颗98颗98%淘气100颗96颗96%笑笑100颗95颗95%欢欢100颗91颗91% 有了这次经历,我真正领会了,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试验的种子数×100%的真正含义。我们几个还利用双休日开展调查,下面是我们设计的调查表: 稻谷100千克加工零件数100个种下的龙眼苗100千克六年(1)学生数50 人大米75千克合格数99个成活棵数97棵出勤人数49人糠重量25千克废品数1个死亡棵数3棵缺勤人数1人出米率75%合格率99%成活率97%出勤率98%出糠率25%废品率1%死亡率3%缺勤率2%通过调查,我又发现了:出米率=大米重量/稻谷重量×100%,废品率=废品数/加工零件数×100%,成活率=成活棵数/种下的龙眼苗×100%,出勤率=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而且出米率+出糠率=1%,大米质量+糠重量=稻谷的重量,其它的率也一样。教师点评:城市的学生缺少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在学习百分数时往往比较抽象。案例中的同学们通过试验和调查等十分必要的课前准备,把学习百分数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破了发芽率、出油率、出粉率等难点。实践宝典:一、基础题(1)把一条7米长的绳子平均折成8段,每段长几米?(2)今天做操,你班同学有没有都去,请你算一算出勤率?(3)春游时,我们去参观海底世界,小张列出所看到的几种:墨鱼、鲨鱼、海龟、海马、金龙鱼、比目鱼、请你算一算鱼类占百分之几? 二、自我挑战题同一种商品,原来每件25元,后来商店降价促销,甲店.按原价的七折出售,乙店买四送一,如果王敏要四件这样的商品,到哪家商店买花钱较少?附答案:一、(1)(八分之七米)(3)(50%)二、思路点拨:甲店买四件要的钱是:25*4*70%=70(元)已店买四件要的钱是:25*3=75(元)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能整除)[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学习目标] 1. 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位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2. 北洋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习重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学习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学习过程] 一.复习归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解决实际问题。

  两人一共买了18支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几枝? 口答算式:18÷2=9 你是这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4.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那边还有两组同学也在买铅笔,买了多少枝呢?一起去看看吧!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除以一位数。

(1)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 ①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②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0÷2(2)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3)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5)小结:口算几十除以一个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十。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提问:

①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

②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么列式呢? 板书除法算式:46÷2(2)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四人一组活动)(3)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跟小棒,先怎么分,再怎么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指出: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先用几十除以一位数,再用几除以一位数,然后把两次结果加起来。

(4)谈话:如果每道题都用小棒分一分,那就太麻烦了,我们一起用竖式来计算,好吗? 各小组讨论“竖式该怎么写”,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让学生汇报本组想法。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先算被除数十位上的4除以2,商是2,对齐被除数的十位在商的位置上写2。讨论: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下面算2乘以2得4,4减4得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拉下来放在这里除,再往下会算了吗?谁来接着写下去。(5)谈话:我们再回顾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过以后要怎么办?商写在哪里?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齐练,指名板演。(2)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3)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2.做“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2)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3)独立解答。

(4)在小组内交流校正。3.做“想想做做”第5题。

(1)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2)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四.课堂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题。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什么吗?

  认识分数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模板3篇(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模板6篇 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教案小学

小学三年级教学心得体会4篇 三年级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3篇(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教学心得体会3篇 三年级教学感悟

大自然的声音三年级作文_大自然的声音小学优秀作文7篇(描写大自然的一种声音的作文三年级)

小学数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本3篇(小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博客)

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教案3篇(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英语三年级工作总结3篇(三年级下英语工作总结)

2022小学三年级教师工作计划3篇 小学教师年度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秋雨作文3篇 三年级写秋雨的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