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科版的物理教案3篇(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3-02-12 05:22: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一教科版的物理教案3篇(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案),供大家品鉴。

高一教科版的物理教案3篇(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案)

高一教科版的物理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高一教科版的物理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计算星体表面重力加速度和星体密度。

  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

  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规律来计算太阳的质量,由此迁移发散到各中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上。

  突破方法:对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之一模型进行演变,类比到一星一绕的所有模型,启发学生利用先逐一对照再深刻体会的过程来掌握本节知识

②难点:

  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较为困难。此处应为本节的难点所在。

  突破方法:在进行已有知识的迁移时应重点重复围绕和被绕的关系,让学生理清星体角色,并应用错误分析的方法,加强对认识的刺激

  教材的处理

①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表达,有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点,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②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并坚持一材料多用的原则。这样既直观,又能体现例子的典型性和精练性。

③有针对性地穿插些探究性问题。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联系已学的知识,提炼观点,这有利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④师生互动教学来分析相关的重难点,这样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说教法

  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针对我校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合作式

  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能够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同学的主体作用。

  2.纠错返正式

  就本节课的内容,同学容易犯被绕和环绕星体错位的错误,利用沿用错误方法而导致解题无果的这样一种方式来增强对同学思维的刺激,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阅读提炼式

  由同学自己阅读教材提炼知识,总结方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天体运动的知识,对于规律的适用性也进行了不少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的迁移和发散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因此只要在课堂上加以一定的引导和启发,结合前面三节所掌握的知识,完全可以理解并应用本节的授课内容

  四、说学法

  教是导学是获,不同的学习方法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同的,授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学生将终生受益,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法。

  1、合作出真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打开问题所在,获取知识,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快的发展。

  2、知识迁移法

  物理规律的美就在于他的普适性,很多知识本身就是相同的,学生学会这一点,处理问题就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3、有效阅读法

  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构建模型。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高一教科版的物理教案3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10.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

  11.安全距离≥停车距离

  12.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13.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

高一教科版的物理教案3篇(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3篇(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全套)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教案范文3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必修一物理教案最新范文3篇 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范本3篇(教科版初三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12篇(高一物理教学总结范文)

最新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5篇 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范本3篇 新版高一语文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教材分析3篇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精选7篇 部编版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12篇(高一物理教学总结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