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时间:2023-02-13 04:03:51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供大家品鉴。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  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最新3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教案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3篇(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上海二年级数学教案学情分析例文3篇(二年级数学的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篇 三年级 数学 教案

最新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数学教案课后反思与总结3篇 初中数学教案课后反思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2篇 四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数学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3篇(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二年级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二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6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