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9篇 历史明朝的统治教案

时间:2022-09-13 00:03:26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9篇 历史明朝的统治教案,供大家阅读。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9篇 历史明朝的统治教案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1

  苏州一中 薛振军 课时: 课时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伟大意义;中共“二大”的召开及其制定的革命纲领;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要求学生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给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出现了以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主体的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组织力量和政治觉悟。 3.培养学生能力:

  思考“中国共产党是在什么条件下诞生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难点: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这说明,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仅壮大了,而且在政治上开始成熟了。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打下了阶级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即今天的上海兴业路76号,来自国内外的15名代表聚集在这里。这次大会就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让学生自己阅读p147第一自然段,然后归纳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前我们讲过,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不断向西方学习,提出许多救国方案,但这些方案都没有能够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中国的知识分子以极大鼓舞。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只是局限在部分知识分子圈子里,所以五四爱国运动以前,中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人极少。经过五四运动,它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愈来愈多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呢?也就是说通过什么手段进行宣传的?(出版刊物、建立团体)1919年,《新青年》杂志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此外,这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还有《曙光》、《觉悟》、《平民》、《国民》。在大量刊物出版的同时,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团体,也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请看课本147页《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团体简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让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哪个阶级的政党?(无产阶级)既然是代表无产阶级的,那么,当时无产阶级发展的状况如何呢?以前我们讲过,辛亥革命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很大鼓舞,使他们掀起投资办厂的热潮。另外,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这两个方面使中国出现了什么情况?(中华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随之,无产阶级数量大增。到1919年无产阶级数量达到200万。另外,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进行了坚决的罢工斗争,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些都为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另外,在五四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已经认识到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先让学生阅读p147到p148这段文字。然后指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着手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首先他们建立了一批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随后,李大钊在北京,毛泽东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王尽美、邓恩铭在山东都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法国的巴黎、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也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什么作用?(在干部上和组织上为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让学生看书回答,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都作了哪些工作?(到工人群众中去,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启发工人觉悟;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出版刊物,如《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用通俗的文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世的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起来。 以上几点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组织和干部条件。这样,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成熟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下面就看一下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建立的。[1][2][3]下一页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2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到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到西周后期就逐渐遭到破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那么,统一全国的秦朝又会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我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教师: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中国进入了自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分裂混战时期,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进行战争,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哪一国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学生:秦国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思考—秦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 人民经过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教师: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教师: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即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秦国能统一全国是自己统一的吗?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学生:有,秦王嬴政

  教师:对的,秦国能统一全国离不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 教师:这些条件使得秦于公元前221年最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秦统一全国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教师:秦完成了统一,秦王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这就是我们这一目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大家知道皇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

  教师: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且,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教师: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书中历史纵横部分,了解关于“皇”“帝”的含义 教师:“皇”是什么意思? 学生:大

  教师:“帝”呢?

  学生: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教师:秦始皇将“皇”“帝”两字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尊号,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皇帝这一称谓体现出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的哪一特征? 学生: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 教师:“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朝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同时由自己开始,自己的子孙能够千万世的相传,显示了皇位世袭,权利的不可转移。

  教师:秦始皇又具有哪些权利呢?

  学生: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教师:从皇帝的权利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皇帝制度的什么特征? 学生: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教师:秦朝时除了皇帝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首先,在中央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三公”是指什么?“九卿”指什么?各有什么职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书本第九页。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的各种事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教师补充: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是,现存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过此职,故可以推断秦始皇统治时期是自掌军权。九卿呢,“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

  教师:通过图示 请同学们思考:秦朝的中央官制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各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控在皇帝手中。

  教师:“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教师:除了在官制上有所规定外,秦始皇也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大家可以通过书中历史纵横部分进行了解、打记。

  教师: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呢?大家可以翻到本课导言部分,通过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秦统一天下初期对在地方上究竟实行如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一制度? 学生: 教师: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赵、魏、韩)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郡下设县。 教师:为配合郡县制,秦始皇也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将下面的表格填充好。 学生: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或县长。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教师: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而不实行分封制, 郡县制跟分封制的异同有哪些? 学生:

  教师: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相同点,先从性质上来进行比较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哪里的政治制度? 学生:地方

  教师: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学生:巩固统治

  教师: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相应的政治制度,最后取得的效果怎样? 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教师:好,这就是他们的相同点,接下来我们再看分析不同点有哪些? 以前实行分封制时,各诸侯拥有的土地和人民是按照什么标准来获得的? 学生:、、、、

  教师:是按大小宗关系来定的是不是?那可以算作是什么关系? 学生:血缘关系的亲疏

  教师:那郡县制呢?官员直接由国家委派,不再是世袭领主 学生:按地域划分 教师:在独立性上,大家思考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长官在所辖区域所具有的权力大小,对比一下其独立性

  学生: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在官吏由来上,分封制下的诸侯所获得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的?郡县制下的长官呢?

  学生:分封制下权力世袭而来,郡县制则是由皇帝委派、任免。

  教师:很好,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那么秦朝后,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发展的,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3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曲

  折发展教案

  m专题五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曲折发展●重点关注:本专题内容应关注,在高考命题中具备升温的条件;题型和取材上都有很大的命题空间,且容易与新课程改革的走向吻和;而且与现实发展联系密切,因而应适度关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等;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全程式、整体上的认识和评价。建议在复习中突出四个专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关注热点XX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XX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认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可以整合思考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与此主题有关的苏联史、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美苏争霸等内容,都应从这一视角进行认识,给予关注。●知识整合

(一)教材知识点拨主题课文内容知识要点与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和思想等方面归纳掌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意义;▲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了解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解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影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及其特点。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了解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分析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形成;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了解建国初期党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曲折及原因;▲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及其成就和邓小平的贡献;▲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程,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曲折性;▲了解我国人大、政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知识归纳: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①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②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③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④1922年成立苏联,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年“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②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改”。③到1956年底,国家对工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2、中外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1)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苏维埃俄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无产阶级政权。(4)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东欧建立的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国)、亚洲四国(蒙古、朝鲜、越南和中国)。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曲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声势浩大,其中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1864年成立的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想变成现实: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尝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列宁主义诞生。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一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一度高涨。共产国际成立,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苏俄巩固了十月革命成果,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共产国际“七大”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随着二战结束,社会主义超出了一国范围,世界上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12个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5)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和东欧改革受挫。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历的三次大曲折三次挫折: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前和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中有许多不足和挫折,具体表现在:①苏联自1917~1991年曲折发展;②40年代中斯到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③1919~1943年的第三国际至1947~1956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再到60年代以来国际共运的大分裂。

  挫折原因:社会主义运动发生重大挫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经验,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②“二战”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决非短时期能达到的;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但是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逐渐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重要启示: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进的历史给人们以重要启示: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一定要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从实际出发,坚持长期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还处在初创阶段,需要不断的革命来完善。【思维拓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共同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改革历程:20世纪40、50年代南斯拉夫在困境中率先改革;20世纪50、60年代,首先从苏联开始、接着波及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诸国,形成改革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也走上了改革之路。改革的模式:一是南斯拉夫式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模式;三是实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果: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许多社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而相继遭到挫折。南斯拉夫则因过度自治,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中国吸取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m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4

  高中历史万能教案模板:《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政府权力机构,分析美国两党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提升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客观看待事物,正确理解历史发展进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 【难点】联邦制与邦联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音乐,分辨歌曲的唱法。师:这是一首什么唱法的歌曲?(流行唱法) (二)讲授新课

1.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对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独立之初的情况进行回顾,提示学生从当时美国的困境和领导者的主观认识去分析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得出当时的背景是(1)地方权力大于中央,难以管理(2)州与州直接设置关卡,对美国经济发展造成限制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2.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让学生结合世界史近代史所学习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来思考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理论依据,即借鉴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这是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基础。对于本课的难点,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三权分离的这一问题,教师结合材料以及ppt,对联邦制与邦联制深入讲解让学生加以区别。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可以得出:(1)联邦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2)联邦制和邦联制的区别是中央权利与地方权力的分割(3)联邦制的作用是稳定政治经济发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对比联邦制和邦联制,教师结合中国历史举例说明地方权力过大对国家的消极影响,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对本课的重点,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并结合今天美国的例子,让学生深入分析三权分立的特点以及权力制衡如何体现。学生逐一分析所给材料得出结论:(1)三权是立法,行政,司法(2)特点是相互制衡(3)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弹劾总统,总统可以提名和任免大法官,法院对总统监督和审查,法院监督国会的立法,国会确认大法官人选3.美国联邦政府的发展—两党制形成和发展教师结合美国大选的事件引出美国的两党制,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问总结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得出无论哪一个党派执政,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当政。 (三)巩固提升

  结合已学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英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异同学生逐个分析异同点后得出结论:国家元首分别是总统和国王,产生的方式分别是选举和世袭,元首任期分别是4年和终身,地位分别是有实权和虚位,政府首脑分别是总统和首相,阁员产生方式分别是总统任命和首相任命,政治中心分别是总统和议会;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后比较美国与中国的政治制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5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价

  值观

  重点阐述

  难点突破

  教具准备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美国邦联的缺陷,掌握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了解美国两党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通过情景再现,材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体会现实,反思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体制的演进过程等基本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地对待历史发展传统。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认识两党制是美国政治一大特点,符合于美国的历史与国情,但有明显优点也有较大缺陷。 情感态度与进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美国政治制度特点 多媒体课件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邦联作为松散联盟,造成国家权力的微弱及各州权力的过大,使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第二,1787年宪法。包括1787年宪法的制定;1787年宪法的理论来源;“分权与制衡”──1787年宪法的原则;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的和谐一致。第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两党对峙交替执政,在国会中激烈角逐,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但需明确,他们的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分析时注意客观公正,既肯定其历史作用和现实积极意义,也注意分析其局限性。 本节课内容由于所讲内容具有概念性较强特点,主要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比较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学会课堂上主动学习、从比较中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具备对所学习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也符

  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导入新课】

(以布什和克里的竞选导入)

【师】布什和克里两个要竞选这个美国总统也挺辛苦的。要筹集资金,开动员会,与媒体建立联系,招募律师、法学家以应对选举中出现的问题,要到处演讲拉选票,有时候选民还不买帐,可以说是吵吵闹闹,一方唱罢一方又粉墨登场,而通过上一节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学习,我们知道,英国首相是怎样产生的?

【生】

【师】是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的首领直接成为首相,比较美国总统的竞争,可以说 1

  首相来得轻松些,为什么美国的政治制度这么别具一格呢?让我们一起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 推进新课】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独立

【师】从初中历史我们知道,从17世纪起英国就在北美进行殖民扩张,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这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反抗,于是1775年北美13州的人民发动起义,历史上称为独立战争。1781年,美国终于打败英国殖民军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那么独立初期的美国社会其基本状况如何呢?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整理如下:

2、形势(必要性)

  邦联形式,各州的权力很大,不利于美国发展。在加上受启蒙思想影响,华盛顿 等人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师】(总结)美国独立后,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即所谓的邦联,13个州各自为政,使美国面临许多内外矛盾,用华盛顿的话来讲就是:沙子扭成的绳子,一碰即碎。为了使13个州真正联合成为统一的国家实体,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美国需要一部新的宪法。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制定的时间、地点:1787年、费城

2、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联邦制与邦联制的主要区别,为何联邦制更适合美国的发展?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1)中央集权——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①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②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是怎样的?分为哪几个部门呢?请大家阅读课文结合课本上

  的“美国联邦示意图”想一想。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看书,----大家可以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3个方面去思考。

【生】美国联邦政府主要包括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三大机构。

【师】很好,那么联邦政府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呢?

(2)三权分立——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①立法权属于国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②行政权属于总统

  A、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B、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法律

  C、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D、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批准方可生效

③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合作探究】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行使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在这里请大家思考与讨论探究这个问题: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美国总统制有何特点?

  比较项

  国家元首

  元首的产生

  元首的权力

  元首的任期

  政府首脑

  政府的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

  美国总统制 总统 选举产生 掌握国家的实权 任期四年 总统 总统任命 总统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王 世袭 国家权力的象征,是虚职 世袭 首相 议会产生 议会

  相同点:都属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都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由资产阶级国家性质决定并为之服务;都体现了三权分立制原则。

【师】通过讨论我们了解美国总统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但我们要明白,这两种

  制度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只是由于国情不同而在政体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其本质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治体制,所以美国就形成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三足鼎立之势,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专权的出现,可以说“分权与制衡”是美国国家权力的基本组织原则,这样就使每个部门都通过某种方式牵制其他部门,以防止其中任何一个部门滥用权力,具有进步性。可以说1787年宪法不仅对美国对世界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文42页,思考一下,我们应怎样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师】哪位同学可以概括一下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哪些意义?

3、评价

(1)性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2)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民主性。

(3)存在不足

4、确立政体(结果)

  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第一届国会诞生,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

三、两党制的演变

1、形成和发展:

(1)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2)发展: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驴)和共和党(象)的对峙格局形成。(驴象之争)

2、特点:民主党、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本课小结】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行政大权。国会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采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宪法所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在当时世界上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

  板书设计: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独立

2、形势(必要性)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制定的时间、地点:1787年、费城

2、主要内容:

(1)中央集权——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①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②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三权分立——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①立法权属于国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②行政权属于总统

③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3、评价

(1)性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2)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民主性。

(3)存在不足

4、确立政体(结果)

三、两党制的演变

1、形成和发展:

(1)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2)发展: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驴)和共和党(象)的对峙格局形成。(驴象之争)

2、特点:民主党、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教学反思: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6

  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⑶ 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 1

  法,创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1)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 (3)皇位世袭。

  总结: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秦始皇为了巩固他的封建专制统治,除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官僚机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部分内容。

(二)中央官制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讲解:皇帝将大权交与丞相,丞相事事得请示天子,丞相是由皇帝任命的。秦始皇为了能将大权紧握,设置的“三公”之间互相牵制。

  另外,他还在丞相下设了诸卿,我们通常称为“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职能部门。

  当然,秦朝庞大的官僚机构,除了中央一级政权组织外,还包括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当时地方官僚机构的具体情况。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②,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比较第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第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任,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 34 -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7

  第十课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学设计:

  师:五四运动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积极投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开展斗争,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一内容。

  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诞生呢?促使它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9页小字部分的内容回答。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引导学生从思想、阶级、组织基础三个方面来分析):

  师:一场群众运动之后往往紧跟着理性的思考。五四运动后,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组织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展示幻灯片)中国先进也通过五四运动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强大力量,认识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因而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板书):

⑴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⑵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⑶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广泛建立(展示幻灯片)

  师:(出示陈独秀、李大钊的图像)最早在中国酝酿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李大钊。同学们是否能够说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

  学生讨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众所周知原因、经验教训等方面思考)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其政党和组织缺少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等原因,所以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之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总结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和开展工人运动的实践,逐渐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来改造中国,就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来组织和领导中国革命。

  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放映嘉兴南湖游船图片)同学们,这是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木船,它现在被称为红船,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之一,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其实会议地点原定在上海的法租界,由于各种原因会议的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的。(同时出示一大代表和会址的图片)

  2.中共一大的召开 1921年

  师:当上述这三个条件都成熟的时候,中共一大就召开了,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9页的内容找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

  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师: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呢?

  生: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正式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12人。列席代表1人。

  师:这次会议又通过了哪些内容呢?

  生: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章程,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师:那么这样的一次大会的召开会有什么意义呢?找一位同学读P40“读与思”

  3.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

  生阅读: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这样说。

  师:你能说出这个“新”到底“新”在哪里吗?

  生:领导的阶级不同、思想不同等。

  师:(指导学生从指导思想、阶级基础和革命目标理解):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的新型政党。 第二,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三,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工作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从建立开始,就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景,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指明了方向。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斗争道路。这个当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建立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它所面对的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但是它不畏艰险,历经多次斗争的考验率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因而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拥护我们的党。

  师:现在我们再来想一想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缓慢,国家四分五裂,政治极其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大家想一想。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师:而列强与军阀这两大敌人的联合力量是十分强大的。这个艰巨的任务由谁来完成呢?请同学们稍做回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革命要求的有哪几个阶级?他们都采取了哪些方式?结果如何?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农民阶级曾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过抗争,但归于失败,原因何在? 生:(说明)

  师:民族资产阶级则通过改良、革命的方式进行过抗争,那么他们的局限又是什么? 生:(分析说明)

  师:尽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但都归于失败。特别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夭折,使孙中山蒙受了空前的打击。看来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国民党要继续革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而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坚强的革命性,并且这时已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但力量又有限.可见,在强大敌人面前,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有革命要求的阶级都不可能单独完成革命任务。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要完成革命任务,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所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十分必要的。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代表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利益的共产党的合作才能构成各革命阶级联盟的基础。

(教师补充: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的威信,而且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并拥有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所以,共产党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首先要考虑同国民党合作)

  师: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在共产国际的倡议下,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

  1 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

  师:我们来回忆宋教仁等建立的国民党,大家阅读P40“知识窗”及小字部分。了解一下中国国民党这一政党的变化历程。 (学生阅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此时的国民党为什么要与共产党合作?

(可以结合孙中山先生以往进行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的原因来分析): ⑴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加剧,人民负担难以承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⑵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的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

⑶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⑷孙中山的转变: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使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革命不会成功。而且现在的国民党内部鱼龙混杂,成分极为不纯,必须加以改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虽然对于改组的方向和手段,孙中山感到一筹莫展,可是革命的目标始终不渝。正在这时,他遇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热情帮助。1921年底,马林在桂林会晤孙中山,建议他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合并。1922年9月孙中山开始了改组工作,从而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在中共方面,共产国际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22年,中共在杭州开特别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中国共产党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两党合作的意见: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会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即与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联系,商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

  师:在中共为国共合作做出努力的同时,国民党方面也在积极行动。1923年秋,孙中山派寥仲恺召开国民党特别会议,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并请中共和苏联方面予以协助。至此,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均已具备,其实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师:这次大会又通过了哪些政策呢?

  生:⑴改组国民党

⑵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⑶并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师总结中国国民党一在召开的意义:这次大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从此,中国革命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3 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黄埔军校的建立

  师:国共合作实现后,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

  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成立。(展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勉励学生的讲话)

  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师: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军官学校呢?

  生:要有自己的军队。

  师:在斗争实践中,孙中山逐渐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势力掌握着强大的武装。要完成革命任务,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与之对抗。

  师:学校的地点及领导人是谁呢?

  生: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广东黄埔,又称“黄埔军校”。

  生:蒋介石出任校长,共产党员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师: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主要是:抽调优秀的共产党员到军校作教官;建立了军校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选派党团员投考军校。 师:(补充)苏联的帮助主要有:办学经验——黄埔军校学习了苏联红军的组织制度和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经验;人力支援——苏联选派大批有政治觉悟、有丰富经验的军事干部组成顾问团来协助办学;物质支援——主要是武器、资金(仅开办经费一项,就达200万卢布现金)。

(教师补充:军校的办学特点,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军校的作用和贡献: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人才。从1924年5月到1927年,三年中,共招收六期学员多人,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以后的北伐战争中,黄埔军校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课堂小结: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立的国共合作是国民革命的前提;1925年5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来培养政治军事人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即将到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曾百折不挠,付出巨大的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课堂训练:

  一 选择题:

  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

  A 广州

  B 上海

  C 北京

  D 南京

  2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是( )

  A 1923年

  B 1924年 上海

  C 1923年 广州

  D 1924年

  广州

  3 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主要是由于: (

) A 中共二大

  B 国民党一大

  C 北伐战争

  D 黄埔军校建立

  二 材料题

  材料一: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一)以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没收一切生产资料。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目标是:

(一)削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我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纲领?

  答案:一 1B

2 D

3B

  二 (1)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

(2)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8

  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

  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战国以来秦统一成为大势所趋。首先,从经济条件方面,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其次,从民族关系方面,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再次,各族人民都要求统一,农民是统一最热城的支持者,难以忍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负担。工商业者也渴望统一,政治上分裂状态,关卡林立,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更要求统一,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长平之战: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④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⑵秦统一的过程:

①人物:秦始皇赢政

②时间:公元前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策略:远交近攻) ③都城:咸阳 ④意义: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3)秦朝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道陇西,北起长城,南至南海

(4)秦朝的灭亡:

  原因:①徭役、兵役负担沉重②秦朝的赋税很重③秦期的刑法很残酷。④秦二世的荒淫无道

  过程: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可以答秦朝灭亡的原因,再加陈胜吴广的远大志向,一共5点; 时间:公元前209年;

  失败的原因:秦二世武装十万囚徒,起义军寡不敌众。

  地位和影响: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标志: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取咸阳,标志着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到前202年 结果:刘邦胜利,建立汉

  刘邦胜利的原因:

一、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原因。

二、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四、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行为残暴,失去民心;大封诸侯,违背历史潮流

  秦朝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残暴的统治是不能长久的;法律不能太过严苛,要实行仁政,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废分封,立郡县

  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郡县制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二:经济

1.统一货币,度量衡

  措施: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影响: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统一货币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三:交通

1.车同轨 原因:各地区的车辆大小不一,战国时期各国修建的堡垒阻碍了各国的交流,不利于车辆通行。 措施: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障碍,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

  2,修驰道

  措施:看70页小字部分

  车同轨和修驰道的影响: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促进民族融合。

  3.修灵渠

  为了运输军粮,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灵渠全长34千米。

  四:文化 1.书同文

  原因:文字的不统一对政令的推行和各地区文化的交流造成了障碍。

  措施:秦始皇规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出一种新的字体,“隶书”。 影响:秦统一文字,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焚书坑儒

  原因:①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下令史官烧掉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 ②儒家弟子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

  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但是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钳制了文化的发展,摧残了文化的发展。

  五:军事

  修长城

  利与弊:满足了军事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外族的入侵,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长城后来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但是在当时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六.怎样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了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璀残了文化。

  七,怎样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②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③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9

  地位·特征·目标

——高中历史教材培训

  第三分册(中国古代史22-28课)

  中国古代史地位及目标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其成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繁盛的商业、卓越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大发明等科技创新远播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知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和突出地位,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6课时)

? 单元地位

  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

  第22课 元的统一(B)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朝疆域的四至;了解马可波罗来华的基本史实;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观察图表汲取信息分析实例;前后联系分析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元朝的丝绸之路以及马可波罗从陆路来华海路返回的路线》图,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的统治和对外关系的特色。 2.通过掌握秦、隋唐、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学会梳理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与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认同辽阔的疆域有利于民族融合,开放的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6课时)

? 单元地位

  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 单元特征

1.明清两朝是大一统的王朝,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对外的大一统,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社会特征。

  内因:一是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巩固统治的需要;二是明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2.综合性强(中国古代社会的纵向联系),对比性强(世界发生变化的横向对比)。 由于这一阶段的世界历史模块的学习是在中国古代史模块的后面,因此,在明清历史的教学中,应突出当时的世界背景。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认识,而且为下一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 单元目标

  课程内容与要求包括知识内容及相应的学习水平。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水平是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和评价依据。学习水平按三个累积的层次分为知道、理解、运用。

“知道”用A表示,指在文字或表象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文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再认、回忆所学历史知识或辨别真伪、判断是非。

“理解”用“B”表示,指在概念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大致相同,但表述方式或文字不同的情况下,能通过思考完成任务,通常表现为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所学的内容,或作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用“C”表示,指在迁移和认知策略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及其复杂程度不同,但在难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能运用该知识或与其他所学知识一起,完成一定的新任务。

  明朝: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B)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B)

(明初建的特色以及末期衰亡情况)

  清初: 康乾盛世(上)(C) 康乾盛世(下)(C)

(突出清初康乾盛世的状况) 明清对外关系: 明清对外贸易(B)

  早期的西学东渐(A)

(面对西学东渐,西殖东来的新情况,明清对外贸易、对外交流发生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识——理解明清两朝君主专制至于顶峰的统治特征;理解康乾盛世的历史地位;知道早期西学东渐的基本概况;了解中外交流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实质影响。

  技能——观察图像,比较和分析实例的特点与实质;阅读文献,汲取信息和描绘情景;联系前后,探寻制度的延续性、发展性规律;通过实例,论证观点的正确与否;运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过程与方法

  基本懂得观察图像、文献阅读等是获取历史材料的常用途径和方法,以此获取历史信息和证据价值(清朝的疆域四至、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思想倾向、具体处理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朱元璋、康熙帝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的不同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全面性与特殊性(明清中央集权的特征,早期的西学东渐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在不同场合,以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式(明清海外贸易的实况论证)。

  初步掌握或运用史料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表达思考和探究成果的方法(康乾盛世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国力强盛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认识闭关锁国只能导致与世界先进地区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后果。

? 课题目标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B)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初经济恢复的原因和措施;理解加强皇权是朱元璋政治统治的一大特色,以及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结合图像和文献,归纳整理实例特征;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明初经济恢复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并进而认识汉、唐、明等朝开国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与这些王朝日后强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比较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特征,学会归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趋势的方法,并认识这一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朱元璋在明朝开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认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B)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的能力。

2.通过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学会综合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的能力。 3.通过从“内重”、“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个方面的实例,学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王朝灭亡的基本规律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C)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清初中央集权统治的基本概况;了解清初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四至;理解清初皇权加强的实质;理解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策略,以及清初疆域奠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观察图像讲述事件,梳理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和变化,学会归纳清朝中央集权特征的方法,从而加强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特点的认识。

2.通过观察清初疆域四至的地图,结合课文内容,学会讲述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并认识这一概况所反映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皇权强化的必然趋势,认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C)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清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康、雍、乾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以及文字狱实行的基本情况,理解清初文化专制主义强化的实质。

2.描绘、整理、归纳史实的能力;阅读、汲取、运用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清初经济发展的概况,学会归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图像,学会根据图像描述情景的方法。 3.通过对清初大型图书的编撰和文字狱的施行,学会从事务的不同方面来论证事务的实质的方法。

4.通过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论述,学会对“康乾盛世”进行史论结合的小论文形式的史学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发展和繁盛是中国古代社会国力强盛的标志,认同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建树是古代“盛世”的标志。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B)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2.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2.通过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3.通过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4.通过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A)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归纳、整理史实;认识、分析问题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利玛窦来华的有关史实,学会认识中西不同文化差异下相互融洽的方法。 2.通过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有关内容,学会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实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世界同一的发展趋势。

教案模板历史明朝建立共9篇 历史明朝的统治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