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模板3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时间:2022-09-29 08:0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模板3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欢迎参阅。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模板3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模板1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模板2

  一、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平均数”的需要

  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活动?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同学们喜欢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受场地限制,我们做个拍球游戏。全班分成两个队,每队选一个代表,为自己队起个队名,写在黑板上。

  师:怎样拍球?大家出个主意。拍完后怎么办?

  生:每人都要拍。

  师:每人都拍,拍完比什么?

  生:每队选出拍得最多的两人,比一比谁拍得最多。

  师:选一个代表拍,万一他拍少了,你甘心吗?

  组织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看哪一队拍球数量最多就得胜。

  每队来三位代表,每位选手拍5秒钟。选两名裁判员数数,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实际拍的结果:1号选手:22、16;2号选手:21、18;3号选手:23、18。

  师:请大家把自己队的总数算出来。板书:

  22+21+23=66,16+18+18=52。

  师:现在哪个队获胜?吴老师加入低分队。(师拍球,5秒钟拍16下)

  师:现在合起来是68,重新看两队成绩。

  原先获胜的学生:不公平。

  师: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比某一项成绩怎样才是公平的?

  生:66÷3,就是用三人的和除以3……

  师:与68怎样比?

  生:68÷4=17……

  师:17是什么东西?

  生:17是每人拍的平均数。

  师:1号选手,你拍了16个,怎么说是每人拍了17个?

  生:17是平均下来的数。

  二、结合数据,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17是16、18、18、16的平均数。22是另一队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队拍球的总体水平。

  师:哪一队的总体水平的高一些?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对平均数的感受。

  师:17表示什么?1号选手拍了16个,为什么平均数是17呢?

  师:怎么得到17?

  生:把多一点的给少一点的,少的接受多的一些。

  师:比总数不公平时,想出了一个平均数,你能对平均数进行评价吗?

  生:很公平。

  师:是谁把平均数带到了课堂?(着重表扬第一个说出“平均数”的学生)

  三、引导拓展,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了平均数?

  生:分苹果。

  师:平均数和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吗?

  生:听妈妈讲班上平均分是多少。

  师:下面有一些信息,你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屏幕出示)

  初一到初七日平均游人量10万人

《北京新闻》报:2002年本市职工人均工资超两万。

  四、实践运用,用平均数解决生活问题

  1、出示统计图:五一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统计图。

(人)

  师:你想了解什么?估计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卖出门票多少张?

  生:1000左右;2000;4000吧……

  师:估计得准不准,自己算一算。

  生:是1000。

  屏幕显示:在统计图1000处画上一条红色虚线。

  师:说说是怎样算的?

  生:1100、1300、1000、900、700,先加起来平均。

  师:没计算的说说是怎样做的?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移多补少)。

  师:这是什么方法?起个名。

  生:多的给少的。

  师:估计得差不多,举手挥一挥。

  师:估计2000、4000的同学采访一下其他同学,怎么会估计得那么准呢?

  生:最多的只有1300,怎么可能有2000呢?

  师:找平均数时,在哪里找的?

  生:平均数比1300低,比700高。都在这个范围来猜。

  师: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从2日开始,来的人越来越少,你有什么想法?

  生:打折;降价;宣传……

  2、屏幕出示:(1)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约有3千克。

(2)2002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分别是16、24、35、31吨。

  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选择正确答案。

(1)(16+24+35+21)÷4

(2)(16+24+35+21)÷12

(3)(16+24+35+21)÷365

  学生有的选1,有的选2。

  师:你们可以辩论一下,看看谁能说服对方?

  结果选(2)的学生很快发现自己没有看清问题中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

  师:如果选第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选第三个算式,求的是什么?每人每天呢?老师算出得数了,是大约88千克。

  师:看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约有3千克和刚才算出的结果,最想说什么?

  135厘米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模板3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模板3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