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微教案3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时间:2022-10-08 15:17:29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部编人教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微教案3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以供参考。

部编人教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微教案3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微教案1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旌德县梓阳学校 俞慧萍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瓜”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梗概。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同学们,老师来给你们打一个谜语,你们要仔细听哦!(课件出示谜面)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自己读不准的字作上记号,并标出自然段。

  2、指名说说自己读不准的字音,再读。

  3、生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课件出示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2、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一()桃树、一()瓜地

  3、举例量词的用法,例如一张桌子。

  4、用上这几个量词试着说说故事的梗概,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大致的了解。

  5、给图排顺序。(课件出示图片)整体感知小猴子走过的地方。

  6、认识“块”,写“块”。

  四、认读生字、词语,形象记忆生字

(一)、认读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找出规律并识记

  1、(出示课件)摘苹果,认生字

  2、指名认读

  3、(出示课件)找一找今天所认生字的特点,小结出这些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追、蹦”和脚有关。

  4、(课件出示“扛”的图片)学生模仿做一做其他动词的动作

  5、(课件出示有关动作的词语)指名读词语

  6、学习写“瓜”字

  7、用上你喜欢的动词说句子

(二)、积累词语,说话练习

(课件出示)“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说一说又()又()的词语

  五、拓展延伸

  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练说:这是一只()的小猴子。

  六、总结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和这只淘气的小猴子做朋友,看看它到底干了些什么呢?

部编人教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微教案2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刘山小学 窦红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汉语言的丰富性。

  3.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一)今天,我们请来一位好朋友,它是——(孙悟空)。大家来说说孙悟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一只小猴子身上的故事《小猴子下山》。

(二)教师板写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三)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写生字。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那些事情?用“——”划出来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认读字词,(二)学习文中表示动作的生字。(1)指导认读。

(课件出示生字:扛、捧、掰、摘、扔、抱、蹦、追)指名读一读。

(2)通过分组,了解生字意思。

  教师提示:提手旁的字一般表示手部的动作,足字旁和走之旁都可以表示脚的动作。(3)跟老师一起读。

(三)学习文中“会写字”。(1)初识生字(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块、非、常、往、瓜、空、进)。

(2)认读,找朋友(组词)。(3)指导书写,简单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分段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小猴子下山到过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哪些事?

  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而归 2.汇报,教师适度评价,强调文中量词与动词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小猴子高高兴兴下山来,到过很多地方,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却空手而归,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替小猴子想一下,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2.学生评价,并谈理解。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掰玉米

  又大又多

  掰 扛 摘桃子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摘西瓜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追兔子

  蹦蹦跳跳

  扔 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部编人教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微教案3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知道故事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4、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要目标明确,要一心一意。

  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

  知道故事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齐读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桃树底下

(扔

  摘 捧)西瓜地

  扔(摘 抱)回家路上

  扔(追)

部编人教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微教案3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