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意象解读教案3篇

时间:2022-10-10 11:23:23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月意象解读教案3篇,供大家参阅。

月意象解读教案3篇

月意象解读教案1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对比。作者将在“他山”(异乡)啼血、漂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既表达了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心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的自况,来表达情感。(意对即可)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① ②③

  陈与义

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答:(2)涛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这首诗当是陈与义于南宋建立之前的作品。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同时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试题一: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蜀人对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传播也最广。史书上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

  据说,杜宇是“从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则是从井中出来的。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以致他“仙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种,以致啼出血来。

  传说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当他的部下鳖灵带领人马去治水之际,他却和鳖灵的妻子私通,鳖灵归来,一种说法是他“自以为德行不如鳖灵”学尧之禅让,委国而去;另一种说法则是鳖灵用武力将他赶走,因此后人的诗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谁”,“似向春风诉国亡”这样的句子。《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的说法。望帝化鹃的故事,除《蜀王本纪》中只有简短的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派生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把他树成理想之君。李白《蜀道难》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商隐《锦瑟》诗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重元诗“杜宇声声不忍闻”,这些诗中都引用了古蜀国帝王的典故。

  取代杜宇之后开创“开明”王朝的鳖灵,据说是从楚国漂上来的一具死尸,到纹山下复活了。被杜宇任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接着的开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带来灭顶之灾的。

  试题二: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后两句不矛盾。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诗人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一种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1]子规:即杜鹃,作者以其叫声比喻自己为出于悲苦与冤屈的呼号。[2]名韁:名,功名,这里指科举考试;韁,同缰,系马绳。名韁,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韁绳。[3]自束:束,束缚。自束,自己束缚自己,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4]为尔句:尔,你,这里指子规。这句说,听到子规的声声悲叫,勾起阵阵乡愁。(1)这首<子规>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赏析参考答案(1)①对范仲淹遭贬的同情及对执政者的愤慨。②无意于仕宦、归隐田园的感情。

(2)这首<子规>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头两联借景抒情,作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最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了范伸淹及自 己 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赏析:余靖贬知吉州,1015年(庆历五年)五月十五日接到敕命,“星驰即道”,迅疾赶赴任上,八月十四日到州。他带着赎罪的心情,在吉州“勤询疾苦”,“削去苛横”,“求古人简易之理”,做了一些“亲民”“善政”。然而,他蒙冤不白,内心不得平静,于次年暮春,写下这首诗。

  作者以子规自喻,大声疾呼地申诉自己的冤屈。尽管他泪将干,魂欲断,成了封建统治集团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却只字没有提及政敌,更不敢把矛头指向最高的统治者,惟有自伤自惭,自怨自艾;最后想到索性归家,一走了事,甚至卖了命,还不明死于谁手。这是余靖这一类“愚忠”的封建士大夫的悲剧。

  不过,这首诗的构思极富艺术匠心,可以视为余靖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方面趋向成熟的标志。首联写子规,声嘶力竭地鸣冤叫屈,这其实是余靖自己的化身,采用暗写的手法。颔联写子规申诉的环境,实质也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十个字叠用了六个名词,勾勒了一幅烟雨微茫的景色,说明作者找不到知心的人,也找不到可以尽情倾诉的人。颈联和尾联,明写作者自己的处境和打算:除了哭向家园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他怪责自己“谬从科试”,更悔恨自己“孤直见进”,言外之意,促人深省。虽然作者处处只说自己,但客观上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意义。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分析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传说蜀中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之心酸。生活中杜鹃也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子”。因此杜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杜鹃的啼声渲染蜀道之奇险怪异。李山甫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抒发故国之思。杨万里的“无人打杀杜鹃子,雨外飞来头上声”表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尽管历代诗人词家由杜鹃引起的吟咏颇多,但不同的作家从各自的境遇、各样的角度写出的感受又略有不同。

  一、抒写家国之痛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临江仙》中,朱敦儒面对宋室南渡后,小朝廷一味偏安,不思恢复失地的现状非常痛心,一句“今春还听杜鹃啼”饱含词人无限悲酸。那凄凉悲苦的杜鹃啼声,以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中所特有的含义,宣告了主人公遭受的又一次打击,杜鹃鸟成为痛心国土沦丧、南北亲人不能团聚的代言人。

  文天祥《金陵驿》尾联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自己无法生还故乡,死后一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的家国之痛抒发的柔婉含蓄,沉挚悲壮。

  真山民《杜鹃花得红字》颔联吟道:“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杜鹃思归啼血,碧血染红满山的杜鹃花,不正象征了诗人的家国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无休止吗?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借杜鹃寄托故国之思:“我见常面拜,重是杜鹃魂。”汪元量借杜鹃宣泄亡国之痛:“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林景熙听到杜鹃的啼声,“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以杜鹃之极怨写尽凄怆的故国之思??

  这些诗词作家不约而同地给杜鹃附着上个人的主观色彩,表现自己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

  二、寄托羁旅之愁

  晏几道 在《鹧鸪天》中借杜鹃极写羁旅生活的无奈: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离家作客的词人,听见了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动了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

  黄升在《南柯子》的词尾哀叹:“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羁旅之人听到子规的劝归之声,悲从中来。山南山北,暮春时节,无处不闻子规,纵然怕听见,也不得不听见。无可顿脱的离恨,至曲终仍绵绵无已。

  崔涂在《春夕》的颔联写道:“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月光之下,子规鸟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肝肠寸断。读到此,谁能不为异乡漂泊的诗人尽洒同情之泪!杜鹃鸟以其“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劝归之声,触动了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情弦,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

  三、渲染春闺之怨

  诗词中,抒写女子别离之怨的颇多。当女主人公处于深闺中,听着杜鹃的声声哀啼,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相思之惆怅层层袭来,景与情和谐统一,组成一幅清丽且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

  在《踏莎行》里,宋代词人洪迈描写了一位妇人对丈夫的思念:“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杜鹃啼月不只是创造了一种冷清的氛围,更是用“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来表现思妇对行人殷切的期待。

  李重元在《忆王孙》里渲染了一个冷清的环境:“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一个幽怨的女子,在杜鹃声声中,消魂黄昏时,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不得不深锁到常日紧闭的心扉中,杜鹃负荷了思妇的无穷愁思。

  韦庄的《天仙子》里,“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女主人公想起那音信久绝的“玉郎”,又恨又爱。毛文锡的《更漏子》里,“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思妇切盼情人归来的心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宣泄谪居之恨

  一些诗人,因政治原因“远辞帝京”。被贬之地往往山高水阔、地域荒僻、**险恶,加上政治境遇的难堪,诗人往往不胜其悲,怨愤横生。此时此地,听见杜鹃的叫声,诗人岂能无动于衷?

  秦观贬谪彬州,在斜阳暮里听到杜鹃声声,愤然写道:“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不正是词人被贬之后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时,埋怨自己的生活,“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写尽了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谪居之恨,凄苦感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杜鹃这只鸟儿的精灵,成为引发愁情的触媒,甚至成为这种无形无质的情思的表象。它衔着“天地间的愁种子”,一路哀鸣,一路悲歌,飞翔在诗歌的王国里。

  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曾谈到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种物象:“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的确,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杜鹃的句子到处都是。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杜鹃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曹风· 鸤鸠》,其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首诗中的“鸤鸠”便是杜鹃。有关这首诗的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有人认为是一首称赞君子的诗,希望实际中的统治者能像君子那样爱民如子,这样国家才气长治久安。也存在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写淑人君子的爱情,杜鹃化作了爱情的象征之物。这种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最原始的一种创作题材或对象,咱们把它叫作原型意象。之因此说它是原型,主要由于这种意象是不停演变的,通过不一样作家之手,在不停的重复中参加作家的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和创造,从而使得生成许多以之为基础的意象。古典诗词中最经常看的是杜鹃的悲情意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种:

  一.借杜鹃来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杜鹃的悲情意象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相关。遵照《李膺蜀志》的说法: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望帝因化为杜鹃后照样思念故国,哀鸣不已,这就使杜鹃鸟成为思念故国之情的拜托者,被赋予国破家亡后飘流在外、无家可归的游子对故国的刻骨铭心的耿耿之情的意蕴。反映在古诗词中,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这首词写于金陵被宋军包围之时,表面上是写伤春,其实写的是亡国之恨、社稷之悲。“樱桃落尽”固然是晚春的景色,但樱桃在古代常用来祭祀宗庙,那么“樱桃落尽”何尝不是国家将亡的写照?在如此的暮春时节,听到子规的叫声,联想到子规又是杜宇的化身,又想到自已本身的遭遇,亡国之恨、家国之思不由得一起涌上心头。

  杜甫的《杜鹃》:“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鱼跪乳,识序如之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这八句诗直接反映了杜甫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奉守孝道,隐含了玄宗肃宗父子失和,对玄宗的境遇深感 不屈之愤。《杜鹃行》中“骨肉满眼身羁孤”和“羞带羽翮伤形愚”两句,写出了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的悲凉处境。这两首诗中的杜鹃都被涂上了浓重的####色彩,再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国者形象。

  南宋末年,文天祥被金兵俘虏,在解送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和邓剡诀别,写了一首《酹江月》,词的末尾写道:“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与作者《金陵驿》中“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意思相同。当故人想念我的时候,听听月夜杜鹃的悲泣吧,那便是我的魂魄归来了。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魄依故国,作者的一片赤诚,满腔血泪,都凝聚在“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这句话中了。而与文天祥并且代的另一位词人刘辰翁的一首《金缕曲·闻杜鹃》,更把杜鹃这一悲情意象发挥到极致:“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这首词题为“闻杜鹃”,全篇词意都从“闻杜鹃”生发开去。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犹如家人“不如归去”的催促声,而在亡国的遗民心灵上,杜鹃声声,却唤起了对旧帝,对抗元英雄,对苦难人民的深深追忆和同情。

  二.借杜鹃表达伤春、惜时之情

  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到暮春都要从南洋飞入我国,遍布大半神州,鸣啼不已。春天是万物复苏、####木葱茏的季节,但暮春并且是残花败絮、烟雨迷蒙的季节。人们出游踏青,离家远行,当看到料峭的春风中,凋零花瓣随流水,和风残絮满天飞,悲惨之情顿生,伤春之情突至,再听到杜鹃的啼叫,人们不免会触景伤情,杜鹃也就自但是然飞入大量伤春悲情诗词中。比力有代表性的是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旦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薄暮却下潇潇雨。”她以柳条系春而留春,柳絮随春而送春的生动想象,把春来春去的脉络写得生动活泼,以表示人生短促,来去匆匆。下片写待到春深,绿满山川,传来杜鹃的哀鸣。鸟儿虽无情,尚知人的愁苦,叫出人的悲伤心声。词人用杜鹃的啼叫来烘托春天已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之情。“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陆游《三月30夜闻杜宇》)子规声声,血泪交零,很容易引发文人雅士的感伤。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常常最容易失去,未曾流连就已经青春过鬓,红颜白发。子规之叫声,声声催人老。出身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能容得下。

  三.借杜鹃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是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华阳国志》中说:“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别恨乡愁。”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时,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惜游。”—戴叔伦《春夜感怀》

“近寒食雨####萋萋,暮麦苗风柳映堤。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无名氏《杂诗》 这两首诗全是写暮春时节,芳####萋萋、柳絮飞舞的景色;都表达了他乡游子有家难归的悲苦愁郁。其次首诗的末句写的更有深意,似乎游子在抱怨杜鹃不应在诗人耳边发出哀鸣。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半夜。故国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半夜。”这两句诗写得极为精辟,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更思乡,子规啼叫,愁上加愁。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并且互相烘托映衬,构成一种清冷、悲凉、愁惨的气氛,让人触景伤情。暮春之夕特定的感####彩,月下子规的啼鸣,使全诗缺乏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别的像“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蜀客春城闻春鸟,思归声引未归心”等等,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借杜鹃抒发谪居的凄苦、幽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首《踏莎行》写于秦观晚年由处州又被贬到郴州后写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薄暮的意象作有机的联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边传来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眼中所见夕阳西下的暮色渐深的景色,使作者从生理到心里都感到寒冷。词人笔墨沧桑凄婉,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这首词最能代表他晚年的哀苦心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能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首《鹊桥仙·夜闻杜鹃》写于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了抗战前线之时。这首词借杜鹃的啼声写本身半生飘荡、功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句话从人写到杜鹃,啼鹃已去,人犹难堪,半世漂泊,年华虚度,作者把本身的出身之感融在杜鹃的啼鸣声中,可以想见诗人是多么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了报国无门的悲叹。

  杜鹃,因为个体的生理特征,被人们赋予了悲情的意蕴,让这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于是,它为有在文学史上低徊哀鸣,动人愁肠,成为悲情文化的象征。

月意象解读教案2

  象由言生

  境随心动

——现代诗歌意象新特质解读

  鄞州高级中学

  张 蕾

“缘事而发,缘情而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创作原则,在这原则指导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内容和情感上呈现出两大特点:内容上,关注现实生活、具体事件;情感上,抒发普遍的人伦道德关怀。因此具备了广泛的认同基础,形成了现实性、可感性的两大特点,使读者在很大程度上能把诗歌还原为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为具备普泛生活情感体验的大自然的原真表象,于是造就了悠远的山水意境和无数的通用意象,例如:月亮、孤舟、白云、梅、菊、雁??这些意象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唤起读者的记忆经验,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真切的感知和认识的统一。例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间四句,王维的《使至塞上》的第三联,意象的并置和连缀复原了一幅幅契合民族审美体验的风景或生活场面,借此表达出后世读者熟悉的古典诗人的国恨家仇、个人哀乐、山水闲情。

  相对于古典诗歌,现代诗歌走过的百年历程实在是倏忽之间的事情。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立象近意”的悠远传统,生活在同一片天宇下的现代诗人不得不转而寻求旧意象的新拓展和新意象的另挖掘。希望突破中国古典诗歌几千年来几乎穷尽一切能见到的自然现象的意象结构和被无数文人一再使用所形成的具备高度认同感的经典意象的审美体验。借以传达全新的充溢时代精神的诗歌精神、意象情趣和个体情感。同时,受了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影响,现代诗歌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借物咏怀和西方象征诗歌极力寻找思想感情客观对应物的相通点,成就了现代诗歌“兼容并包”、独具个性的意象体系。这样,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就具备了如下特质:

  一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承传性、情调化,二是现代诗歌意象的人情味、人格化,三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时代性、现代化,四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故事性、戏剧化。

  一、现代诗歌意象的承传性、情调化

  新诗运动追求诗体的大解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诗歌内容意义表现的重视程度。因而,新诗日益显露出“一种极沉痼的通病,那就是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们诗中很少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闻一多《<冬夜>评论》)。但是也有一部分诗人坚持着自己的诗歌主张,在作品中显示了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特别关怀,如:闻一多、戴望舒、徐志摩、沈尹默、周作人等。

  如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歌词文辞秀丽、意境深远而富有情韵,“长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阳??”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意象,营造出悠远而古典的情韵,体现了对传统意象的传承与拓展。

  又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仇怨的姑娘。

“丁香结”是愁思的传统意象。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词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继承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古典意境,创造出“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的意象,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更多得带上了作者主观想象的成分。用戴望舒自己的话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扎》十三)。《雨巷》中的意象就是结合了真实生活体验和诗人主观创造的艺术产物,传承了古典诗词又超越了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表现出诗人独具一格的抒情模式和审美情趣。

  二、现代诗歌意象的人情味、人格化

  五四时代,新思潮的涌现促使了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关注,出现了如“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鲁迅《伤逝》)那样的肯定和激励自我的高声呼喊。“人的文学”这个观念渗透到诗歌的意象上,清洗了古典诗歌意象身上的“客观化”尽量还原自然本真的原则,传达出现代诗歌意象人格化,意志化的审美理想,使得现代诗歌意象世界成为了一个为自我意识所浸染的世界。

  试看郭沫若《天狗》的前两节: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郭沫若曾说:“艺术家不应该做自然地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地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段话形象地表达了“以心灵为一切主宰的表现主义的理论”,在诗歌意象的把握和处理上追求意象的“人化”而不是自我的“物化”,赋予意象更多的主体意识和情感。“天狗”即是充满主体意识和情感的意象,那猛烈地不可遏止地吞没日月的勇毅,展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而“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则进一步将如“烈火一样燃烧”的自我意识强化,展现了如狂风暴雨般的情感洪流,凸显出诗歌意象人格化的特征。

  再看冰心的《繁星》: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了。诗中的意象“繁星”,没有了“星垂平野阔”、“长江渐落晓星沉”的古典意境,有的是人格化的“星”的对语,让人品尝到浓浓的人情味。又如闻一多的《黄昏》:“太阳辛苦了一天,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喜得满脸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诗中的“黄昏”没有走“只是近黄昏”这一通常意指人生苦短的习惯路径,而是独辟蹊径,让富有人性的“太阳”喜悦狂奔,赋予传统意象以现代人的情感和审美经验,使得意象本身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

  三、现代诗歌意象的时代性、现代化

  提到现代诗歌意象的时代性,先说一人,沈尹默;先说一诗,他的《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朗朗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月夜》中沈尹默以常见的景物烘托情绪,从秋夜霜风到高耸的树木,乍看皆平淡无奇,而实则诗中的景物都被作者注入了深层的象征意义带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特别是那个与树并立又不曾倚靠的“我”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诗人自我情感的范畴而染上了浓重的五四时期一代青年人的心态和精神风貌。“霜风、月光、树??”等古典意象隐藏着时代精神,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闻一多的的《孤雁》: 不幸的失群的孤客!谁教你抛弃了旧侣,拆散了阵字,流落到这水国底绝塞,拼若寸磔的愁肠,泣诉那无边的酸楚? ……

  闻一多诗中的“雁”,不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爱情使者,也不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信使,它已染上的时代的色彩。从后面的诗节“我脚上又带着一封书信,我怎能抛却我的使命,由着我的心性,回身棹翅归去来呢?”中,我们明白,这是一只具备了反传统色彩的“孤雁”,是一只追求人生理想体现自我价值所以从悲戚和伤痛中走出来的时代之“雁”。

  四、现代诗歌意象的故事性、戏剧化

  诗人“怕公开我的私人感情”,总喜欢使用西方所说的“戏剧性处境”使诗歌倾向小说化,典型化??这种“戏剧性处境“的手法是现代诗人卞之琳学习法国后期象征诗歌后总结的心得。指的是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中即不是直接的感情抒发,又不是直接的理性存现,而是在戏剧性的场景、对白或者情节冲突中展开诗歌,以表达诗人的感情和人生体悟。

  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首两句“看”未变,但看的主体与客体互换,后两句也类似,“装饰”未变,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发生移位,使诗歌整体画面呈现出流畅的戏剧性情节演进,将读者的思绪吸引到了这两个看风景的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诗中意象构成的戏剧性故事情节拓宽了思维空间,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

  再如刘大白《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歌中,意象本身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特质,值得关注的是由“具体的做法”构成的故事氛围。“倦”“驮”二字点染鸟儿的不堪重负的情绪状态,而这拟人化动词也只是对客观物象进行了主观化的处理。要说妙,妙在第二节,“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只倦鸟居然有让人意料不到的行为上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诗歌在情节上的延续性,借此来传达归巢的鸟儿在情绪上的激烈反应,不能不说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类似的手法在他们同时代的诗人笔下常可以见到,如胡适《人力车夫》、徐志摩《叫化活该》《先生!先生》、郭沫若《无烟煤》、郑愁予《错误》??

  总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人的文学”的新精神的召唤下,现代诗人不再是遵循古道小心翼翼地守望在古典诗歌的星空之下,而是大胆创新,根据自己的言说需要合理取舍,跳出了前人的窠臼,以独立于古典诗歌意象构成之外的新品质形成了现代诗人自主的意象展示抒情模式。

  现代诗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雪“为意象入境的诗歌很多,请例举几个(至少两首)。并请简单比较你所例举的诗句中的“雪”(或者“雪花”)与这首诗中“雪花”意象的区别。

  2、简要分析诗中“雪花”意象在诗歌情境创设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诗句:

  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区别:

  古典诗歌中多还原自然天地本色,摹写“雪”之深重、寒冷绝人迹或突如其来不可预测。而徐诗中的“雪花”更具灵性和个体情感。

  2、诗人以“雪花”自喻,“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充填着作者的个人意志,它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雪花”意象造就了整首诗歌的幽谧清新秀丽,借以表达作者对优美灵魂或者美好时代的坚定追求。

  备用训练:

  错误 郑愁予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有人评论说自从此诗发表以来整个江南都充溢着“达达的马蹄声”,请简要分析“达达的马蹄声”在诗歌中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在情景创设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1)“达达”摹声,马蹄声打破了诗歌前部分由“莲花”“柳絮”“青石的街道”“小小的窗扉”等创设的静谧清新的意境画面,动静相衬形成奇妙的对应。

(2)诗歌结尾的马蹄声带出“过客”意象,同时加深了等待的女子的惆怅,对应并解释了题目中的“错误”,使得诗歌在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委婉哀伤却不消沉。

  2、从意象构成的角度来看,从“三月江南”到“小小寂寞的城”到“青石的街道”到“窗扉”,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诗歌并未停留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平面或立体意境的创设上,而是产用双线行进的方式,“思妇“的盼望与失落,“我”过客的来与走,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性,颇富喜剧感。

月意象解读教案3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化。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从古到今,文人骚客们总爱对月吟咏,写出了许多与月有关的名篇佳句。而这些诗人们笔下的月,由于个体生命体验的不同,在诗人们的笔下,又体现了不同的意蕴。

  一、爱情的使者

  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世间只有情难诉,而最富有诗意的男女爱情却总要向那一轮圆月诉说,月亮成了爱情的证明,成了寄寓男女相思之情的多情之物。“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明月千里寄相思”,只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自古以来,月亮、爱情、诗就这样难分难解。

  二、乡情、亲情、友情、家国情的纽带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思乡的名篇之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望月思乡,于平淡之中见出款款思乡之深情。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唱出了杜甫的万千思乡、念人之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又是李白对好友王昌龄的切切关怀与思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是照我还”吟出了诗人心中因思念而起的疑问。而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弟共享明月,正是思念至深至切的体现,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丁楼”对满月的期盼,也正是满腔相思之情的外露。在这些文人骚客的笔下,已难以分清究竟是月有情还是人有情。

  三、高洁志行的寄托

  月悬于天,何等高洁,何等神圣。月就这样以它特有的气质又成为了人们理想的寄托物,诗人们更是借它来言志抒怀。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向世人展示了自己诗仙的豪情与洒脱。而诗人的梦中,竟能“一夜飞渡镜湖月”,诗人的诗兴由此而发,壮怀由此而起。而他的“举杯邀明月”之举,更见出其孤独之中的高志亮节。

  四、历史的见证人

  千百年来,月始终高悬于空,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它历览无遗。世事变迁,唯有月如故。也正因此,诗人们以他们那细腻的情怀,以月为证,写出了自己对历史对世事沧桑的独特咏叹。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城已空,潮寂寞,唯有旧时月仍在,昔时的繁华在这皎洁的明月的映照下早已烟消云散,诗人的咏叹却伴着明月流传了下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之永恒使它成了人事变迁、朝代更迭的见证。

  五、优美情境的创设者 皎洁清丽的月光如流如泻,才有了夜的风情和韵致,才有了夜的悠远和宁静。静夜之中,才有了诗人精神的自由飞升。借着这些弯月、弓月、钩月、残月、圆月、月牙、月船、月轮等等,诗人的诗兴才出,诗的意蕴才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好一幅清幽僻静的山水美景图。“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与人的和谐相处,不言自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壮阔雄浑的画面跃然而出。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了月的朦胧,才有了情人幽会的浪漫情韵。

  月的这些意蕴,是诗人们所赋予的,但也正应其可寄寓如许多的意蕴,清辉遍洒的月又成了文人骚客们的宠儿,相信这一脉月文化也将随着我们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下去,也许在将来的时候,人们又会赋予它新的情韵。

月意象解读教案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