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3篇(长城教案第一课时)

时间:2022-10-10 12:30:22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3篇(长城教案第一课时),供大家品鉴。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3篇(长城教案第一课时)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学习生字词

①生字:崇旋嘉砖隔屯堡垒仗扶智慧魄

②新词: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指名自豪、深情地读课题,全班读。

  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过渡:好,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再看第一幅图。

  1.观察图画,先用自己的话讲。再指名读课文的相关句子。(像一条长龙)

  2.出示文字: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补充资料:出示地图,长城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体会到长城的长。

  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大、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5.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二)近看长城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出示资料: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给我们介绍一下。(瞭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4.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5.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北方匈奴慢慢地靠近了我们的长城,企图入侵,请你说说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生活想像展开。)

  小结: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觉得设计和建造长城的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聪明、聪慧等)

  6.指导朗读。

(三)由长城想到

  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1.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的劳动人民)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指导朗读。)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引导: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3)师:在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古时候。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资料吧:

  出示资料:

  公元607年,暴虐荒淫的隋炀帝杨广发动人民修筑长城,死亡人数多达六七十万人。当时隋朝总人口约4000万,筑长城的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也就是说,平均每百人死一个半。但杨广不管百姓死活,又在公元608年春天,“出塞巡长城”,并于当年七月再“发男丁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修筑过长城,累计总长度在十万里以上,仅以明朝所筑的长城粗略估计,将“长城的砖石、土方来修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墙,则可环地球一周有余。如用来铺筑一条五米宽,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则可绕地球三、四周”。

  看完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言)

  师: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读:

  课件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配乐)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联系前文,从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来谈。)

  4.配乐,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读出自己心中的赞叹。

  三、写话寄情

  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学生写,汇报)

  师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练习册。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2

**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

  四年级

  语文

  导学案

  主备人

  黄妙虹

  复备人

  审批人

  谭肖珍

  编号

  时

  间

  学生姓名

  班

  级

  小组

  课

  题

  1、观潮

  课

  型

  课时

  本周行为训练重点

  实施导学案,发挥每个成员的学习作用。

  学习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重、难点

  预测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学

  习

  过

  程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3、4自然段。

  2、课文评价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1、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今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吧。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说一说你认为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并说一说你“观潮”的感受。

  三、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1、向学习对子提出自己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

  2、对子相互交流、检测独学内容。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3、提出对学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问。

  四、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1、各学习对子暴露对学不能解决的疑问,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尝试解决,小组长梳理总结。

  2、组内交流对学成果,展示区板书小组群学成果及群学后仍旧不懂的问题。

  3、教师引导组间互学,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

  4、教师到各组巡视,调查学情,将本课的重点、易错点、疑难点梳理出来,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组长到“任务报到站”自主领取大展示的任务,然后进行合理分工,组内进行“预展”。

  五、组内展示,组间互学(小展示)

  小组内进行展示,互动交流,教师巡视,点拨,了解情况,及时收集学习信息。

  六、主动展示,张扬个性(大展示)

  1、通过朗读,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看到的景物美丽,人们的心情焦急)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

  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写潮去时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6、组间进行补充、建议或质疑对抗、点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点拨。

  7、如果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可以引导点拨。

  4、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七、及时测评,促进发展:

  1、我会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的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按原文填空。

  B、造句。

  犹如:

  C、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八、运用双色笔整理、完善导学案。

  课后

  反思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3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孙洪娟 审稿人:张卫超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第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1.理解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并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二 预习内容:理解共价键的含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和分类,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

  三 提出疑惑: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怎样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化学键该如何分类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并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学习重难点 :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 根据H Cl的形成过程,结合课本填写下列空白。

  一、共价键

  1、共价键

  叫做共价键

①成键微粒 :

②成键本质:

③成键条件:

  注意:(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即若存在离子键,一定为离子化合物)

(2)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的双原子分子中,共价化合物和某些离子化合物 中(如NaOH、Na2O2)。

  2、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①电子式:H2 Cl2 N2 O2

  CO2 CH4 HCl H2O NH3

②结构式(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H2 N2 HCl

  H2O NH3 CO2 CH4 Cl2 二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H2 :

  HCl:

  例1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CO2 :

  H2O: 三 共价键的分类 :

  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 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可见非极性键是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H键,Cl-Cl键,Na2O2 中的O-O键等。

②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不同种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 的一方,所以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显 电性,吸引电子能力弱的一方显 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可见极性键是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Cl键,NaOH中的O-H键等。

  例2.下列共价化合物中,以极性键结合的(),以非极性键结合的()(1)F2(2)O2(3)NH3(4)CH4(5)SO2

  四、化学键 1.含义及其分类

  有关,它主要通过原子的 或 来实现。2.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例3.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颜色 B.状态 C.化学键 D.原子核

  五、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在分子内 我们称为化学键。在分子之间还存在一种

  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它比化学键要弱得多,它广泛地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但只有在分子与分子充分接近时,分子间才有明显的作用。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都有影响。2.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3.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对于 和 的物质,,物质的、也越高。例如,卤素单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它们的熔点,沸点也相应升高。

  4.HF、H2O、NH3 的沸点有反常现象,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叫。氢键比 弱,比 强,所以把氢键看作是一种稍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例如:H2Te、H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①非极性键:在双原子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两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共用电子对

  通称为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化学键的形成与 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O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反思总结: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为离子化合物。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不用箭头表示。3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共价键包括非极性键和极性键。

  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A.Na2O2 B.Na2O

  C.NaOH

  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分子是()

  A.Cl2 B.H2O

  C.N2

  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H2O分子中的化学键 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B.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C.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 D.共价化合物中可能有离子键

  6.下列物质中,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2 2 S 7.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是()A.单质碘 B.氯化镁 C.溴化钾 D.水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必是离子化合物 B.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必是共价化合物 C.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D.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9.下列微粒中,同时具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是()A.NH3 B.NH4Cl C.H2S D.KOH 10.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A.BF3 B.CCl4 C.CO2 D.PCl5)11.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H?Cl? B.??OO?C??????????? C.[??O??H] D.HCl?????????????????O

  课后练习与提高:

  12.有A、B、C、D四种元素,A和B两种元素的原子各有两个电子层;C、D两元素的原子各有三个电子层。A和B能化合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AB 2,C和D能化合生成C 2 D,B和D是同族元素,B离子和C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

(1)这四种元素分别是:A B C D(2)用电子式表示C和D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参考答案:1C 2BD 3AC 4D 5C 6C 7D 8AD 9BD 10AD 11AC 12A为 C,B为O,C为 Na,D为 S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3篇(长城教案第一课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