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教案3篇 《江城子》教案

时间:2022-10-12 17:10:26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江城子教案3篇 《江城子》教案,供大家阅读。

江城子教案3篇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1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细细品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其表现方式

  二、学习重点:

  1、根据词题“记梦”划分此词的抒情层次,概括每层内容大意

  2、联系课文中的关键词,体会词中的白描手法

  三、作者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悼亡词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巨匠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写得真挚动人,是宋代词坛上第一首悼亡之作苏轼是宋代文艺创造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几个主要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特别是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史历来以“唐诗”与“宋词”并称,誉之为诗歌国度之中两座巍然耸立的艺术高峰但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附庸于音乐,以娱宾谴兴为目的到了苏轼,冲破“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表现方法,“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在苏轼的词笔之下,词走出了宫闱闺阁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记游咏物,悼亡赠友,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题材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的境地,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这首《江城子》以悼亡怀人为题,就是苏轼的首创随着题材和思想内容的扩展,词的表现手法也随着创新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凡诗文之法皆可用于填词,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和审美价值如这首词写景,记事,抒情,就纯以白描取胜在风格上,苏轼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写词,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创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为多样化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雄奇阔大,豪放恢弘,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元好问《遗山自题乐府引》说“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显然不是过誉之词 然而这颗文坛上的璀璨明星一生际遇坎坷,几经宦海沉浮,家庭变故苏轼十九岁中进士,颇受赏识,政迹卓然熙宁九年“乌台诗案”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从此他长期处在新旧两党之争的夹缝中而不容一生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同时他身边的亲人相继去世,晚景凄凉他十九岁时娶王方之女王弗夫妻之间恩爱相处,感情笃厚苏轼读书时,王弗就在一旁陪伴后来苏轼一旦忘记书中内容,王弗总能脱口而出如此聪慧的伴侣却不幸早逝,留下苏轼一人独自神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夜里,苏轼梦见她后来就作成这首词以为纪念笔调沉挚婉曲,情真意深,回肠荡气,堪称苏轼婉约词中的代表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名世,人称“三苏”,皆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幼时由母亲程氏亲授其书宋仁宗嘉祐元年,苏轼兄弟随父出川,到京城赴进士试次年同榜中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器重,待以殊礼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守父丧返京,加入韩琦,欧阳修等一批元老重臣反对王安石的行列他因政见不和而乞求外任,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吏,政绩由存熙宁九年(108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司马光上台执政,推行“元 更化”,新法尽废此时原本反对王安石某些新法条文及其执行中的流弊的苏轼又认为新法中的某些利国利民者不宜废弃元丰三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 等人出于政治目的,从苏轼《湖州谢上表》和王安石变法时写作的诗文中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苏轼,打入御史台狱100多天,受株连者30余人,这就是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是宋代专门弹劾官吏的中央监察机关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轼一生的政治悲剧就是从“乌台诗案”开始此后他先后被贬黄州,英州,惠州,儋州,至徽宗即位方遇敕北还,元符四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临死前曾《自题金山画象》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的绝笔,也是苏轼一生政治悲剧的写照

  苏轼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但又濡染佛老,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从政,怀有经世济时的大志在朝廷上耿直敢言,外任时又恤民疾苦在徐州任上时恰逢大洪,他亲自率众冒着大雨抢筑东南长堤(后亦称“苏堤”),过家不入,保护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杭州任上时,适逢大旱,苏轼曾再三为民请命减免供赋,施舍灾民,还兴建水利,筑起一条长堤(杭人称“苏公堤”),不仅美化环境,而且方便耕作“苏堤春晓”现成为杭州十景之一 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对待人生有着一种超旷达观的胸怀几经政治迫害,身处逆境,仍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当他年过花甲以抱病衰老之躯从荒远的海南岛敕还时,仍留下了“九死南黄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名句谪居黄州时,由于 生活困窘,朋友马梦得帮苏轼求得“东坡”数千亩他躬耕不辍,还在东坡上筑起房屋当时大雪纷飞,即命名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人真诚坦白,胸襟博大他和王安石虽然是政敌,但不以政见不合而疏远,反而在路过金陵时,前往拜见罢相归隐的王安石,相饮唱和,感情笃厚,可谓“君子之争”,成为千古美谈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作家他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均属一流,不同凡响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史称“苏诗”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赋骈散融会,成为“变赋”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宋赋中上品其书法和绘画自成一家,已成为世界性艺术瑰宝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以枯木怪石警世,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集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丰乐亭记碑》,《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此外,苏轼还在医学,养生,烹饪,农田水利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拥有不少发明创造善气功,能炼丹,著有《养生秘诀》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酒”,驰名中外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旷世无双的全能文士,堪称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记梦”为线索贯穿全篇上片写成梦的原因,实际上是倾诉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内容由三个层次组成“十年生死两茫茫”开头一句便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直接倾泻出来,总领全词,定下了凄凉感伤的基调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生”指作者自己,“死“指亡妻王弗“两茫茫”写两者之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不思量”以下四句为第二层写作者的思念“不思量,自难忘”,这六个字,语虽平淡,但“不思量”一句实际上以退为进,恰好表明了“自难忘”所蕴涵的感情深度如果把它说成天天思念,日夜不忘,那倒反使人感到不真实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后葬于四川苏家祖坟,此时苏轼知密州,可谓“千里”“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求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自伤之词,暗示了十年来仕途坎坷,抑郁难平的苦闷经过这样几次折迭,左思右想,亡妻的形象就常常浮现在眼前,于是在夜间入睡后,就很自然的作起梦来

  下片直接描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幽”字渲染了朦胧的梦境全篇基调凄凉悲伤,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来到年轻的妻子身边,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持久的思念,一旦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凝注在心头,纵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来,只有相视而泣此时无言胜有言,千般苦楚,全都渗透在这个“泪”字中了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梦后之思,舍身推想孤坟中妻子的孤独与痛苦这样写,既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了解释,又呼应了上片中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把生者,死者紧紧相联,结构十分严密

  这首词直抒胸臆,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语言自然朴素,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疏笔勾勒容貌,可见十年来的经历和情怀;“小轩窗,正梳妆”两句,选取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却是当年夫妻恩爱,温馨浪漫的艺术再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又是夫妻重逢情感流露的特写;“明月夜,短松岗”两句,化景物为情思,是最有艺术表现力的结篇之笔,令人一吟三叹,余味无穷

  五、思考与练习

  1、谈谈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词人怎样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3、概括此词的艺术特点

  1、苏轼对词有着特殊的贡献他扩大了词的题材,咏史怀古,悼亡赠友等,“凡可入诗着皆可入词”,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他还开拓了词的表现手法,描写,议论,抒情,凡诗文之法皆可用于填词,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他的词清新豪健,创立了与传统的婉约词并行的豪放词,使宋词的风格趋于多样化从此词摆脱了附庸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2、一句表达了一种因生离死别而产生的无法忍受的痛苦,其中“不思量,自难忘”从相反角度写出了思念之浓厚这一句总领全词,定下了全词凄伤哀痛的基调

  3、此词的艺术特点: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二,想象丰富,构思巧妙三,语言朴素自然,纯以白描取胜

  六、课外阅读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国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娇奴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城子教案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文本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霄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语言真挚的表达艺术。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意,体会诗词中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2、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抒情导入: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图片串联)

  他时而穿梭古今,吟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疏狂浪漫。抑或是寄情山水,借“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来表现忘怀物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的人生态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尽显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则又让我们体会到他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个性气质。而最终,当他一生宦海沉浮,百转千回后却倒折出仕途险恶官场厌倦的感慨,丛生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归隐之心。“其文如其人”,我们通过苏轼的作品也可以尽情领略他的豪放、豁达、浪漫、幽默这多面的形象。但是今天我们来体会苏轼的另一面——多情。

  首先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课件:图片串联)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题目)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范读,激发情感。

  2、学生朗读。

  问题设计:题目是“记梦”,整首词都是写梦吗? 明确:上片不是写梦。

  三、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学生朗读上片。

  问题设计:既然上片不是写梦,写的诗什么?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能,是写作这对亡妻的怀念,是一个情感铺垫。上片不直接进入梦境,却先表现了对“梦”中人的思念,我们在“梦”中人还没有出现时,就仿佛见其风采,闻其声音。有了上片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片的“夜有所梦”了。

  问题设计:“十年生死两茫茫”,已开头就动人心弦把读者带到了沉思之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明确:作者说,他所怀念的人和他分别的时间已经“十年”之久,这不是一般的别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问题设计:“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问题设计: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当然,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先用 “相逢应不识”作铺垫,再用“尘满面,鬓如霜”渲染,这2旧更加沉痛地表现出优于政治上遭受种种打击,一个伟大作家竟然被折磨成这个样子!?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了作者真挚的悼念,而下片在让读者眼前忽然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同学朗读下片。

  问题设计:下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根据什么分的?

  明确:下片也不全部是梦,前五句是梦,梦到与妻子重逢。后三句是梦醒后所想所见。

  学生活动:下片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 3 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学生活动:“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是不是太残忍,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这种无言之言,无声之泪,抵得过千言万语。

  下片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片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冈,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问题设计: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明确: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四、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拓展阅读:

  课件:拓展阅读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同样悼亡诗,虽然《锦瑟》词藻华丽、语言晦涩,《江城子》则朴素自然、感情真挚,但是细品这两首作品,却都可以理解为作者自伤身世之作,使人带着浓重的伤感情绪回顾平生,在深切悼亡的同时,慨叹年华虚度和仕途艰辛。·作业补充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课件:沈园)陆游《沈园(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陈衍在他的《宋诗精华录》中曾有评价“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可见陆游的感情世界中不仅是英雄气,也有儿女情的一面。这两首诗借景物哀悼死去的唐婉,同时也兼杂着对自身的伤怀,与《江城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鉴赏这两首悼亡诗。

  苏轼的这首悼亡词写得真挚凄婉,催人泪下。妻子过早的离世给词人的到来的沉重的打击。我们可以想象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变故,此时此地,当他政治失意,人生际遇十分落魄的情况向,又思念起已经离世十年的妻子,那种痛苦不言而喻。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那这首词中作者把十年的“死别”之苦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在欣赏一首词,感受一下“生离”的无奈: ·拓展阅读: 课件: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轻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背景介绍:陆游于唐婉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但是由于陆母不喜欢她的这个儿媳妇,导致唐婉最终被陆游无奈的用一纸修书赶出家门,造化弄人,多年后,陆游于唐婉又意外邂逅在绍兴的沈园,但是这个时候,男的已再娶,女的也已为他人妇。陆游终究是无法忘怀她这位贤淑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钗头凤》。虽然不是“死别”,但是“生离”之苦更加痛彻心肺。虽然曾经的爱人就在眼前,但是却终不能再爱,终不能再“执子之手”,那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于何人说?”曾豪迈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主题的升华:

  或者今天的课给同学们带来的太多的愁绪,太多的悲伤,但是我们在体会苏轼的这首悼亡词的时候绝对不是为了让同学们单纯的跟着心情沉重,而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得社会中有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教案3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水调歌头》《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1、婉约派:语言 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 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2、豪放派:语言 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 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 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 ——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 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 ——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 2

  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 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

——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七、背诵本文

江城子教案3篇 《江城子》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