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9篇(欧姆定律的教案 初中)

时间:2022-10-16 18:26: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9篇(欧姆定律的教案 初中),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9篇(欧姆定律的教案 初中)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1

  一、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表达式

【课题】的发现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 制定子课题.

  2. 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 小组讨论总结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 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 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 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的公式后 ,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 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 是公式.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3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优秀教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传授,使学生通过对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和熏陶。

[重点 难点 关键]

  重点是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难点是欧姆定律的实验及其设计;关键是做好本节的实验。

[教具]

  演示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及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方法]

  以实验引导、分析比较、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个关系早在十九世纪初时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来了,成为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即后来人们所称的

  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为了学习、研究欧姆定律,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试着用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借助于比欧姆时代先进得多的现成仪器,踏着平坦的道路重复一次欧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来学当一次科学家,行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兴地同声叫:行!)好!今天我们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关系的方法与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即先使其中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电流和电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量(如电压)保持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就可总结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与分析(板书)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个,演示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3、实验步骤:

①设计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出示小黑板,如图1所示,但先用两张纸分别横向盖住电路图、实物图和表格)

  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资助实验,每次都使电阻R两端电压按1伏、2伏、3伏递增。

  记录:观察电流表示数并记在表一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电压增大几倍电流也增大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板书)

③保持电压U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阻R的变化关系。(实验并板书)

  条件:在图(b)中,保持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3伏不变。

  操作:按照表二做三次实验,依次分别接入5欧、10欧、15欧电阻。

  记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二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到“电阻增大几倍电流就减小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板书)

(二)、欧姆定律(板书)

①文字表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欧姆定律。(板书并讲解)

②公式:I=U/R(板书)

③单位:U―伏、R―欧、I―安(板书)

④说明:欧姆定律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电流计算。

⑤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个物理量只能是同一导体在同一时刻所具有的量,也就是说不能用甲导体的电压、电阻去求乙导体的电流。

(三)、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板书)

  讲解:上述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反映了一段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算出第三个量。应特别注意,I=U/R和R=U/I属于形同实异。也就是说,R=U/I式中的R不能理解为:电流一定时,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或电压一定时,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因为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的,所以R=U/I,只能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而不能用作电阻的定义式。

  三、课堂小结:

  欧姆定律是今后学习电学中常用的定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掌握以下几点:①要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②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实验与设计;③要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④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单位及公式的变形。

  四、巩固练习:

  l、按照表一记录的电压值和电阻值计算电流值。

  2、某一电阻接在60伏的电路中,其上通过的电流为2A,问:该电阻为大?若电压增大到120伏时,其电阻为多大?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华东版初中物理教材。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4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会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3.通过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问题,了解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欧姆定律及利用欧姆定律对电路问题进行计算。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出示小黑板)请你分析表1、表2中的数据,看看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2.将上一问中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概括在一起,如何用简炼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间纠正概括中出现的错误,补充概括中的漏洞,得到较完整的'结论。

  教师复述结论,指出这一结论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二)讲授新课

(板书)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如果用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用伏;

  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用欧;

  用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单位用安。

  那么,欧姆定律的公式写为:

  对欧姆定律作几点说明:

(l)此定律精辟地说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电学量,但它们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定律中两个“跟”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由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正比”“反比”则准确的说出了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教师在“跟”“正比”“反比”的字样下方用彩笔画上“ ”)。

(2)定律中所说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教师用彩笔在“导体中的”“这段导体两端的”、“这段导体的”字样下方画上“”)。

  需要在字母旁加脚标时,I、U、R的脚标应一致,如

  由学生读题,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如何求解未知量,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已知:R=6.3欧 I=0.45安

  求:U=?

  3.家庭电路中的某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0.2安,这时灯丝的电阻是多少欧?

  阅读课本三、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评析】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案,教案不仅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完整,而且注意了教书育人。欧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很好内容,教案正体现了这一点,是值得各位老师仿效的。教案的另一个优点是注意利用和巩固前一节课,同时又为下一节课打基础。教案中的三个补充题也很好,比较联系实际。教案中的举例示范很规范,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很重要,对学生来说就更应如此了。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5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 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 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计算有关问题

【例1】 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 ,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 V,求 I解 根据 得(板书)

  巩固练习

  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 ,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利用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伏安法.

【例2】 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1210 、484 .求 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 来表示,绿灯用 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 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 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 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的公式后 ,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 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 是公式.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 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 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

  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

  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

  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计算有关问题

【例1】 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 ,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

  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 V,求 I

  解 根据 得

(板书)

  巩固练习

  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 ,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利用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

  方法,叫伏安法.

【例2】 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

  1210 、484 .

  求 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 来表示,绿灯用 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

  学生答出根据的公式 引导学生答出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解题步骤

  已知 求 .

  解 根据 得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答 通过红灯和绿灯的电流分别为0.18A和0.45A.

  板书设计

  一、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表达式

  三、计算

  1.已知 V,求 I

  解 根据 得

  答 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

  2.已知 求 .

  解 根据 得

  通过 的电流为

  通过 的电流为

  答 通过红灯的电流是0.18A,通过绿灯的电流是0.45A

  探究活动

【课题】的发现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 制定子课题.

  2. 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 小组讨论总结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7

  课题】:欧姆定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教科书先用演示实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定义电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的分析等,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这样安排,在实验电路、数据处理、研究思路等方面都较初中有很大提高,也更家科学。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学生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

  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原件和非线性原件,学会一般原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字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欧姆的生平,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会用姆定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试验方法测绘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难点:1、根据电路图会实物图的连接,或根据实物图的连接会画路图。

  2、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思路】:再一次向学生展示实验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物理应属于一门实验科学。在演示实验和投影片的帮助下逐步得出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定义和表达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欧姆定律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新课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步骤一:

  设计实验:通过大屏幕投影出教材图2.3-1。让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上讲台按此图进行实物连接。

  教师:请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原理。

  学生:先按教材上的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用电流表测出导体A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A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通过改变滑片P的位置,从而改变A两端的电压。这样可以得到几组关于导体A两关的电压、电流数据。用导体B替换A,重复上面的实验。

  教师补充:关于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和限流式接法以后我们回具体的学习,在此实验中我们只要知道采用分压式接法目的是让导体A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大即可。

  数据处理:【大屏幕投影】实验数据如下:

  U/V

  0

  0.50

  1.00

  1.50

  2.00

  2.50

  I/A

  导体A

  I/A

  导体B

  教师设问1:同学们如何分析处理实验中等到数据才能找到U、I的关系呢?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实验中类似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例如:探究小车加速度的实验,利用v-t图像来找加速度定义式)即图像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电压U,用横轴表示电流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作U-I图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

  学生:作图,如图所示。

  教师: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同一导体的U-I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图像。

  教师设问2:根据数学知识U-I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对于同一导体图像的斜率即U与I的比值不变。但不同的导体U与I的壁纸一般不同。

  教师设问3:U与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的一种什么属性呢?

  步骤二:

  有步骤一的演示实验,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对于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I的比值不变。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且只与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U/I.

  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定义:电压与电流的比值R=U/I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①让学生将上式变形得I=U/R

②让学生说明I与U、R的关系:I与U成正比、与R成反比,从而得出欧姆定律。

③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欧姆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设问3: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R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呢?为什么?

④引导学生回忆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特点。例如E=F/q。

  再一次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得出电阻的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姆,符号Ω。

  常用的单位哦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

  1KΩ=103Ω;1MΩ=106Ω

  教师设问4:1Ω的物理定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在某段导体两端加上1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所以1Ω=1V/A.

⑤让学生通过预习材料总结出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电阻电路不适用。

  在此强调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的特点。

  教师设问5:除金属导体A、B外,像晶体二极管这种半导体、气体导体的U-I图像是否也是一条直线呢?

  步骤三:

⑥再次回到步骤一的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给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下定义:以纵轴表示电流I,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I-U图像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教材图2.3-3所示。

  教师设问6: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师生讨论: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k=I/U=1/R,图像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

  再引导学生分析出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而对于气体导体、半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如教材图2.3-5所示。

⑦由学生得出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

  教学总结

  1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是在金属导体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电压U、电流I和电阻R必须是属于同一导体。

  2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它的适用条件。

  3应充分理解电阻的定义以及定义式R=U/I,并明确R与U、I无关。

  4本节难于理解的就是导体伏安特性曲线,要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伏安特性曲线。

  课后作业:教材课后练习1、3.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得出的规律,通过和学生互动起来做实验效果较好。这样能充分的证明实践检验真理的准确性和重要性。而且边做实验边得出比较轻松,易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但有不足的地方,如果能够采用分组实验的话,本节课的效果会更佳。另外,本节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时间上没有必要的浪费,这样节省出一些时间可做些当堂练习,或再测一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以后在这点上一定要注意。总之,本节课重在调到起来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就是成功之处。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8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条形码扫描器广泛应用于商业、邮政、交通等领域,扫描器中光敏二极管的主要材料是 ( )

  A.有机高分子材料 B.超导材料 C.半导体材料 D.纳米材料

  2.根据欧姆定律I=U/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小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C.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D.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这段导体中的电流就越大

  3.关于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们没有电B.导体和绝缘体的电阻大小只跟材料有关

  C.将一根铜导线均匀拉长后,其电阻变大D.铜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铝导线的电阻小

  4.在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种材料中都属于导体的是: ( )

  A.铝线、陶瓷碗 B.稀硫酸、钢尺 C.橡皮、玻璃杯 D.油、空气

  5.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6V,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6V,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

  A.Ll短路或L2断路 B.Ll断路或L2短路

  C.L1和L2都断路 D.Ll和L2都短路

  6.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6 V保持不变,定值电阻的阻值为10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当开关闭合,滑片由b端向a端移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滑片移到a端时,电流表示数为0.2 A

  B.当滑片移到中点时,电压表示数为2 V

  C.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

  D.电压表的示数减少

  7.下图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调亮度的几种方案,你认为可能达到目的的方案是 ( )

  8.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灯泡变暗 B.电压表V的示数不变

  C.电流表A1的示数不变 D.电流表A2的示数变小

  9.如图所示,一个白炽灯泡,当其两端电压增加时,以下是它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

  10.下图是某种光电计数器的.原理示意图,其中Rl是由一种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阻,它的值会随着光照亮度的增大而减小,R2为定值电阻。工件随传送带运动,使光源的光线间歇地照射R1,A、B两点间的信号处理系统每获得高电压时便计数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线照射Rl时,使Rl两端的电压变小;信号处理系统计数

  B、光线照射Rl时,使R1两端的电压变大;信号处理系统计数

  C、工件挡住光线,使R1两端的电压变小;信号处理系统计数

  D、工件挡住光线,使Rl两端的电压变大;信号处理系统计数

  11.在研究“一定电压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3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5Ω 1A”字样。在a、b间先后接入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R,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1.5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当20Ω的电阻接入a、b间时,电压表示数始终无法达到1.5V其原因可能是 ( )

  A.滑动变阻器阻值太小 B.电源电压3V太高

  C.20Ω的阻值太小 D.控制的电压1.5V太高

  12.如图所示电路中,Rl、R3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恒定,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一些时,R1两端电压变化了△Ul,R2两端电压变化了△U2,则: ( )

  A.△Ul=△U2 B.△Ul>△U2

  C.△Ul<△U2 D.无法判定

  二、填空题:(21、22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13.我们在考试时许多学科要用到2B铅笔填涂机读卡,电脑可以直接读取机读卡上的答案,是因为2B铅笔中的石墨是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若使用了不合格的2B铅笔,由于铅笔芯的导电性变________ (选填“强”或“弱”),这样可能使电脑无法识别。

  14.有两个电阻阻值分别为4Ω和6Ω,串联后接到某电源上,那么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

  为________,电路的总电阻为________Ω。

  15.节能与环保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电厂发电、输送电力、贮存电力等方面若能采用超导材料,就能大大降低由于电阻引起的电能损耗.超导材料就是在温度很低时,电阻变为________。

  16.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l为一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现往Rt上擦一些酒精后,热敏电阻的温度_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电流表的示数________ (填“变大”或“变小”)。

  17.一个导体两端加4 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8 A,当把它两端电压变为6 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________A,它的电阻为________Ω。

  18.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________,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大小,从而逐渐改变电路中的________大小的;如图所示是一种调节收音机音量兼开关的调节器,它实际上是一个旋钮型变阻器。若接线片A、B己接入了电路,则顺时针转动旋钮触片时,收音机的音量将变________ (填“大”或“小”)。

  19.一只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8V,正常发光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4A,现将该小灯泡接在12V的电源上,为使其正常发光,应________联一个________Ω的电阻。

  20.电阻R1:R2=l:2,它们串联起来,则电流之比Il:I2=________;它们并联起来,则电流之比Il’:I2’=________。

  21.两个定值电阻,甲标有20Ω,2A,乙标有10Ω,1A。现把它们串联起来,则串联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为_______V,现把它们并联起来,则并联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为________V。

  22.如图所示电路,R2=2Ω。某同学在实验中,记录了三只电表的示数,但没有记录单位,记下的一组数据是3、2.5和1.5.请根据电路图和记录的数据,确定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是_______V,电阻R1的阻值是_______Ω。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题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欧姆是德国的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科学的痴迷程度让人十分钦佩。一次,他走在大街上,但脑子里还是想着一道没有解决的数学题目,这时一辆马车从身边驶过,他却将遮挡车棚的黑色帘子当成黑板,他快步赶上,想在“黑板”上验算题目,遗憾的是“黑板”跑的太快了,欧姆还没有将题目写在上面,“黑板”就离他远去,欧姆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不是感动你了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欧姆带给我们的经典规律——欧姆定律。

【自主预习案】

  如果用一句话将上节课所学的两条规律简要的概括为一句话,具体表达为

,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内容。

(2)欧姆定律主要描述了 、 和 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物理量用符号分别表达为 、 和 ;这三个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分别是 、 和

(3)欧姆定律用公式表到为 ,由公式可知电压的计算公式为 ,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

【课堂探究案】

  1、关于公式,你认为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有关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

  欧姆定律是电学基本的物理规律之一,我们在运用它进行计算和判断时要注意,该规律有实际的物理意义,不能把它当成纯粹的数学公式来理解。

  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用公式表达为,该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各个物理量都是相对于同一段电路而言的;用此得到的推导公式有:和,对于公式理解时要注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只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街面积、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的通过导体的电流没有关系,公式反映的物理意义是同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成正比。

  2、应用一,已知电压、电阻,求电流

  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电阻为880 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练习1:车床照明灯的电压是36V,它正常工作时灯丝的电阻是32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3、应用2:已知电阻、电流,求电压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练习: 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4、应用3:已知电流、电压,求电阻

  某同学用一只电流表和灯泡串联,测得它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0.18A,再用电压表测得灯泡两端的电压是220V,试计算灯丝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值。

【当堂训练案】

  1、对式子R=U/I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无关

  D、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则通过它的电流为零,此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一段导体接在电源电压为8 V的电路中,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 A.若将这段导体接在电压为2 V的电源上,这段导体的电阻为

  A.10 Ω B.20 Ω C.40 Ω D.80 Ω

  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若电源电压为3 V,被测电阻为20 Ω,则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应选( )

  A.0~3 V、0~3 A B.0~15V、0~3 A

  C.0~3V、0~0.6A D.0~15V、0~0.6A

  在图8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S后,电表读数为2V,电流表谳数为0.5A,则电阻R2的阻值为 Ω。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9篇(欧姆定律的教案 初中)相关文章:

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尝试论文11篇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电路教学教案怎么设计14篇(初中物理电路图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优秀3篇 初中物理八年级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物理说课稿12篇(物理课说课稿)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3篇(教学工作总结初中物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3篇 教科版电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3篇(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个人初中)

高中物理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篇 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个人总结

XX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中物理教研工作计划3篇 初中物理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初中物理备课组工作总结3篇 物理备课组工作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