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3篇 二年级苏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31 12:16:41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3篇 二年级苏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3篇 二年级苏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36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36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12÷3=4这道算式

  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37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来说?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的?在这里“8÷2=4”,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枝?8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4。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

(4)思考:一条马路15米,在一边种树,每3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 2 =3 6 ÷ 3 = 2

  除号 被除数 除数 商)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2

  认识除法

  教学反思:

  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接受除法的基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

  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3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1--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具准备] 萝卜图片,桃子图片,小木棒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学生操作摆桃子。2. 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3.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4. 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到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2--

  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棵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

  一、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 书本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教学用具] 桃子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3--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字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二.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3.书上第32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33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书上第33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书上第33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4、书上第33页的第4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教学小记:

  第三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4--

  教科书上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 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2. 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 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第3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4、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雪梨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5--

  5、第5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6、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7、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第四课时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36—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6--

  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 3人 每人()枝](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1)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练习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 15÷3=5 24÷6=4 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7--

  第五课时 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第1—6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能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一:填一填

  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除法)投影出示:

(1)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3)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提问: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活动三:画一画,填一填 出示:第39页第3题(1)学生先画一画。(2)检查画的情况。

(3)完成填空并说一说两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观察思考:为什么都用除法算? 活动四:看图想分并填空。

  出示:完成第39页第2、4题;第40页第5题。(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活动五: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第40页第6题。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教后小记:

  第六课时 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的第7—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会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1、审题分析,写算式。A读题,理解题意。B独立列式 C讨论分析

  2、观察第7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活动

  二、解决练习四第8题。

  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活动三: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第9题)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同桌讨论交流,在书上列出算式。活动四: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小记:

--9--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3篇 二年级苏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二年级文明礼仪主题班会的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知识3篇 幼儿健康教育知识教案

初中上册自我陈述报告7篇 学生自我陈述报告初一上册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的反思范文6篇(六年级期中数学考试反思)

中职生教案模板3篇(职业高中教案模板)

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教案2篇(部编四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幼儿园大班寒假的安全教育优秀教案3篇 大班寒假假期安全教案

《老王》教案3篇(老王讲课教案)

支教教案4篇(小学支教语文教案)

中秋月饼小班美术教案范文3篇(小班美术中秋画月饼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