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6篇 完整的语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2-11-10 22:00: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精品语文教案6篇 完整的语文教案范文,以供借鉴。

精品语文教案6篇 完整的语文教案范文

精品语文教案1

  【教材简析】

  “我的发现”抓住了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阅读对联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

  “趣味语文”安排了两项有趣的语文活动。第一项活动是结合对联的内容,辨析“好”字的读法,将对联的意思表达正确。第二项趣味活动是读回文句。

  【教学目标】

  1.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2.积累对联。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想象画面,积累诗句。

  3.能独立进行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读课文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2.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启发学生:他们在对话中谈的是什么内容?

  3.说说自己的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另外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读,说说读后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二、日积月累

  1.学生熟读

  (1)自己读一读“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2)指名读,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每一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①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②引导学生发现对联中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如:单个字相对,雾—天,锁—连;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对应,绿水—青山,皱面—白头;还有叠词的对应,处处—时时。)

  2.读读背背

  (1)赛读

  (2)背诵诗句。

  3.扩展

  (1)师: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第一、三副对联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的特点。

  (2)选几则对联,让学生试着填字。

  如:风吹杨柳千门绿, 润 万树 。(雨、桃花、红)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植树造林绿大地, 。(栽花种草美人间)

  (1)相关链接

  第一副对联出自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回文联是楹联中的特殊手法,其特点是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副对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

  第二副对联出自浙江宁波天童寺,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说:绿水本来有何忧愁,只因风一吹,才愁眉苦脸;青山怎么会老,但是雪一下,愁啊愁,愁白了头。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人看来却是含意万千,用拟人手法写景,手法独特,别具一格。

  第三副对联出自浙江杭州西湖,是叠字联,也是回文联。联句立意新颖,用字恰切,放在西湖这一特定的景观中,非常贴切、自然。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人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第四副对联是清朝学者俞樾做的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联,用叠字的形式,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丁冬、高下”做了特殊处理,景深语绝,读来余味无穷。

  三、作业布置

  背诵并抄写对联。

精品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学会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秘密,学会问“为什么”,并探究问题的答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大自然真奇妙,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你知道吗?

  二、读一读,说一说。

  1、大自然有哪些“为什么”?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读。

  (1)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

  (2)为什么雨后天上挂着彩虹?

  (3)树叶的形状为什么是各种各样的?

  (4)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

  (5)下雨前蜘蛛逃到哪儿去了?

  (6)是谁告诉蝉要下雨了?

  (7)石头上怎么会有贝壳呢?

  (8)雨点儿还会有脚印吗?

  3、试着分析这些问题的答案。

  4、学生汇报交流。

  5、师生共同交流这些问题的答案。

  (1)“星星眨眼睛”是由于地球大气流动造成的,并不是星星真的一闪一闪的眨眼。

  (2)“雨后天上挂着彩虹”是因为刚刚下完雨时,空气中浮悬着许多小水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就产生折射和内反射,而太阳的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的波长都不一样,当它们照射到空中这些小水珠上时,各色光被小水球折射的情况也不同,因此就分解成七色光而形成彩虹。

  (3)“树叶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是对树木长期生态和进化历史的反应。每一个物种都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叶子形状,如简单、舒展的香蕉叶,针状、耐寒的松针等。

  (4)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瓣里的色素决定的。

  (5)下雨前蜘蛛逃到巢穴里去了。

  (6)是闷热的天气告诉蝉要下雨了。

  (7)“石头上有贝壳” 因为地壳的运动。在亿万年前,现在我们出在的大陆还是海洋,各大版块的不停运动导致海洋变成了陆地,而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因各种原因变成了化石,其中贝壳是最容易变成化石的!

  (8)雨点儿是有脚印的。

  三、说一说,写一写。

  1、读了这些问题,你心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2、把你心中的“为什么”写下来,制成卡片。

  如:为什么会出现“雾”? 夏天的草叶上为什么会出现露珠? 冬天的河面为什么会结冰? 小鸟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飞? 树叶黄了为什么要落下来? ……

  3、在小组里将你的“为什么”与你的组员进行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成员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5、把你在讨论过程中的发现或者收获写下来。

  (1)学生写自己的发现或收获,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

  (2)老师巡视指导。

  (3)请同学交流汇报。

  (4)老师评一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

  四、老师总结。

精品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背诵精彩语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4

  学习课时: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测评(全班测试,小组评分)

  1、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 辍耕 点缀 掇 啜泣 怅恨 苟富贵 嗟乎 鸿鹄之志 闾左 谪戍 戊戌 当行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罾 丛祠 篝火 陈胜王 忿恚 佐 毋斩 鞭笞 袒右 攻蕲 询 徇 殉 社稷 谯 憔 樵

  2、读熟课文

  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二、新授内容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者……也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苟富贵

  若为佣耕 太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试译课文

  同桌结成学习小组,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下列句子的含义必须掌握。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交流课前搜集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及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知识。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着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4、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它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这部分点明陈涉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

  5、翻译题中的两句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表现了他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报负。

  三、 当堂检测

  填空 本文节选自 ,作者 , 朝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家、 家,《史记》是他用毕生精力完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全书共

  篇,后人赞曰" 、 "。

  四、课后练习

  1、找出本课的通假字,并解释(含句子)。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会天大雨 ②足下事皆成

  ③又间令吴广 ④卒中往往语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死国可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固以怪之矣 大楚兴,陈胜王

  皆指目陈胜

  3、熟读"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

精品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精品语文教案5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士兵与士兵的对话,将军与士兵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板书:太阳与士兵)他们在什么地方对话呢?谈了些什么内容呢?

  请同学们注意本课的副标题(板书:——采自中国“东方第一哨”的时空信息),再看看课后的“学习链接”,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

  以分角色对话为主,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第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哨歌”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战士们来自祖国各地,共同守护祖国疆土,都对祖国无比热爱和忠诚。)

  ○在您的光辉沐浴下,我们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慈爱。(知恩之心,感恩之情。)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报答之心奉献之情。)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精品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及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展示课件《湘西风情》和《沈从文简介》)

  2.端午节介绍

  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也称“端五节”,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吃粽子,赛龙舟等。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讨论: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端午日一天的时间顺序。

  (2)写了哪几件事情?什么经过?

  明确: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1)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端午日......看热闹) 写人们在河边观看赛龙舟。

  第二层:(划船的事......种种情形)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

  第三层:(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

  (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端午日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

  2.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接受情况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找学生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2.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讨论:(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

  (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

  内容作用: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三、总结课文

  1.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俗。

  2.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端午日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风俗的文章。

精品语文教案6篇 完整的语文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3篇(高三语文讲座心得体会)

《我选我》小学教案7篇(我选我优秀教案)

家长会辅导员语文老师发言稿3篇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家长会发言稿

2022幼儿园国庆节主题班会教案范文10篇(幼儿园中班国庆节主题班会教案)

公开课数学教案11篇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精品高中叙事作文4篇(高中语文叙事作文)

找骆驼教案6篇(儿歌骆驼教案)

剪纸教案范文3篇(手工剪纸教案)

大班防火防交通安全教育教案11篇 防火知识安全教育教案中班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