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4篇 爱莲说 优秀教案

时间:2022-11-12 15:14: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爱莲说》教案4篇 爱莲说 优秀教案,供大家参阅。

《爱莲说》教案4篇 爱莲说 优秀教案

《爱莲说》教案1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培养创新能力。

  二、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式,讲授式等多种方式,结尾运用。

  课型:教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挂图,提问: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幅莲花图!(学生书前彩图对照)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例如你们书中提到的《咏荷诗歌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了莲花,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

  2、作家作品简介:提问:(意识学生把书翻到P202)请你们结合书中注释,说说有关作者的内容?

  学生从书中明确后补充: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补充: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呢,建赏莲亭。作者也是在此赏莲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从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提问:好!那么就请你们来告诉我,课题中“说”是什么意思?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

《爱莲说》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

  1.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iā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

  1、 相关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在南康郡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词、语、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 ,作者, 代 家。“说”是古代的一种 ,用以陈述作者对 的观点。

  二、 字音字义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颐( ) 蕃( ) 淤() 濯( ) 蔓( ) 亵( ) 鲜( ) 予( )

  2.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3分)

  ⑴蕃 ⑵妖 ⑶濯 ⑷亭亭 ⑸亵 (6) 香远益清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蕃( ) 亵( )

  番( ) 蛰( )

  藩( ) 衷( )

  幡( ) 裹( )

  三、 语言积累

  翻译文言语句。 1.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朗读背诵

  1. 注意骈句的特点,划分句子的节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描写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描写莲的姿态的句子是 , 。

  (3)洛阳牡丹盛会,观赏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形容,应该是 。

  五、问题探究

  1 . 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这是判断句。这三个分句分别用“者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这是一个被动句,染,被污染。)

  2. 请说出本文的句式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语言特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六、欣赏评价

  1.本文既是写莲花的为何又写菊花、牡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课文中写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这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爱莲说》教案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①读出句子。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指名翻译3个句子。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和谐。

《爱莲说》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

  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

  (二)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

  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六)解读莲

  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

  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

  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

  表里如一,正直无私

  美名远播,根基深厚

  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

  3、小结

  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君子如莲,洁身自好,正直进取却又廉洁自律,谦卑谨慎,美名远播。

  通过对莲花的赞颂,表达了作者既不愿意消极避世,孤高自诩,又不愿意趋炎附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积极进取,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受人敬重的谦谦君子。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4、菊花、牡丹分别象征哪一类人?作者对他们怎样的态度?试着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象征意象的延伸

  梅花迎霜斗雪,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也被认为是最有气节和傲骨的花种,虽然其生长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强、快乐地绽放,表现了一种开拓进取,迎接希望的无畏精神与乐观性格。

  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春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象征品德不俗、高风亮节、谦虚自持的人中君子。

  菊,陶渊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黄巢赋予它饱经风霜替天行道的勇士风范“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清照赋予它伤感的情思“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陈毅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松松历寒不衰,四季长青是傲骨峥嵘的勇士的象征。

《爱莲说》教案4篇 爱莲说 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春酒教学设计12篇 人教版春酒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3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新颖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2篇 《陈情表》课文

《两棵树》大班教案3篇(中班语言两棵树教案)

大班体育教案:挑水过河2篇 中班体育教案划船过河

《夏天来了》中班教案3篇(夏天来了活动教案)

关于桥教案模板7篇 关于桥的教案中班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3篇(营养丰富的食物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12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防溺水主题班会教案12篇(预防溺水的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