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橘子》教学教案3篇(分橘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3 20:38:46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12《分橘子》教学教案3篇(分橘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

12《分橘子》教学教案3篇(分橘子教学设计)

12《分橘子》教学教案1

  橘子教案

  姓名:谢雨禾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参加剥橘子的活动,学习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伙伴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小碟子,内装与本组幼儿人数相等的橘子。

  2、口袋1个,若干橘子。

  活动过程:

  一、摸口袋。

  1、摸一摸。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装了些什么呢?我请小朋友来摸一摸。”(咦?哪位小朋友坐的好,端正,我就先让你来摸摸)-引起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问:师:“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呀?”幼:“圆圆的。”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呀?”幼:“软软的、不太光滑。”(橘子摸上去是光滑的还是不太光滑的呀?幼:不太光滑。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来代替不太光滑,粗糙的。)师:“那它究竟是什么呀? 师:”是橘子吗?我们来看一看。(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把橘子拿出来。)

  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师:“你们看过哪些颜色的橘子呀?”幼:“绿色、黄色、黄色加绿色、橘黄色。”

  2、看一看:提问:(1)师:“那橘子是什么样的呀?”幼:“圆圆的、扁扁的。”师:“那我们把话连起来说一说好吗?”幼:“好。”师幼一起说橘子是圆圆的、扁扁的,身上还有肚脐眼和按钮。

  三、感受橘子的内部特征。

  1、师:“那橘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呀?”(说什么的都有)

  2、师:“那我们把它剥开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

  3、师:“我们先从哪一面开始剥呢

  4、师:”那老师来试一试看是不是从这面开始剥好剥些。“(一边剥一边说;橘子、橘子圆圆,橘子、橘子、扁扁,剥开黄黄的橘子皮,咋看像什么呀?【剥开橘子皮的橘子像什么呀?】)幼:”花。“师:”花儿花儿开开,哎,开出了什么呀?“幼:”橘子。“师:”这像什么呀?“幼:”月亮、小船。

  老师:恩,橘子剥开来,里面的瓤弯弯的,像月亮,像小船。

  四、游戏剥橘子。

  师:“今天啊桌子上来了许多的橘子宝宝,它们有大、有小,我们来开始剥吧(师:”我们把剥下来的橘子皮放在盘子里哦!“

  五、大家共同分享品尝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老师:哎?剥好的小朋友可以先等一下,我们等其他小朋友都剥完了再一起吃好吗?”师:“那我们来尝一尝。”老师:“小朋友们刚才都尝过了,谁来告诉我,”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啊?“幼:”酸酸甜甜的。“

  六、引导幼儿说一说,师:”小朋友你们还吃过哪些东西是用橘子做的呀?“幼:”橘子罐头、橘子糖、果冻、橘子汁、棒冰等。“师:”小朋友们真棒,说出了这么多橘子做成的食品,教师小结:橘子可以做出这么多好吃的,我们的橘子皮也是有用的哦!(它可以用来泡茶、放在冰箱里面除异味、预防晕车、治咳嗽、可以用来做菜、煲汤)小朋友们可以回去想想橘子皮能做什么?下次我们在一起分享好吗?

12《分橘子》教学教案2

  活动内容:

  小班语言《橘子》

  活动目标:

  1.喜欢朗读儿歌,从形状,颜色,味道等各方面,多感官多角度的认识橘子,知道橘子是一种水果,多吃水果有益于身体健康。

  2.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及记忆力,愿意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体验参加活动的乐趣

  3.通过活动学习理解儿歌内容,活动重点:

  学习理解儿歌内容,活动难点:

  正确感知橘子的基本特征,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橘子若干,口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组织幼儿安静坐好

  2.师幼谈话导入活动:小朋友们,大家都喜欢吃水果吗?小朋友都那么喜欢吃水果,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种水果,装在了这个袋子里面,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请小朋友来摸一摸。咦?哪位小朋友坐的好,端正,我就先让你来摸摸)-引起参与活动的兴趣。

  提问:师:“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呀?”幼:“圆圆的。”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呀?”幼:“软软的、不太光滑。”(橘子摸上去是光滑的还是不太光滑的呀?幼:不太光滑。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来代替不太光滑,粗糙的。)师:“那它究竟是什么呀? 师:”是橘子吗?我们来看一看。(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把橘子拿出来。)原来是橘子啊,大家喜欢吃橘子吗?(喜欢)

  小结:既然大家都喜欢橘子,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橘子的儿歌吧

  二、展开

  1.教师朗读儿歌,幼儿欣赏 2.提问:儿歌的名字叫什么?

  你听到了哪一句?

  小结:儿歌的名字叫《橘子》。小橘子,圆又圆,好像一个金铃铛。剥开橘子看一看,住着一群小月亮。“小朋友喜欢这首儿歌吗?一起来学一学吧” 3.学习儿歌 1)2)3)教师领读,幼儿跟读(两遍)师幼一起读儿歌 找出字宝宝 看 和 住

  三、延伸

  1.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这首橘子的儿歌,现在我们来剥开橘子看看它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3.你们知道橘子长在什么地方吗? 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橘子是长在树上的。

  4.了解吃橘子的好处,橘子可有营养了,可是小朋友能不能多吃呢? 告诉幼儿每天最多吃2—3个橘子,吃多了会上火。小结:可爱的圆圆的橘子可有营养了,可是小朋友记住不能多吃哦,每天最多吃2—3个橘子,吃多了会上火。

  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把橘子吃完,剩下的橘子皮有什么用呢?小朋友们可以回去想想橘子皮能做什么?下次我们在一起分享好吗?

12《分橘子》教学教案3

  2010年新教师培训总结

  通过两周的新教师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校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常规、法律法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堂教学的魅力、教师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正很好地满足了我们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对于每一节培训课,我都非常认真的聆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也工工整整的做了笔记。回忆这些天的学习过程,感觉收获颇大,下面就具体谈谈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觉得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教育责任感,关爱学生和工作效率上。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应该是极其强烈的,只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带动起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而投入全部的精力。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留意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改正不良的习惯都是教师的基本责任。如果缺乏对学生负责的心态,又如何将工作热情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呢?更别谈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了。

  光有责任感还是不够的,教师不应只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帮手,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所以关心、爱护学生是一个好教师最起码的道德,是强烈责任感的体现和升华。关爱学生首先应当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以公平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不能以偏见、片面的态度对待他们。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以外,还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向着积极、乐观、上进的方向发展。除了关心他们在校的行为,还应了解他们课堂以外的生活,以便及时、适当、全面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还记得那位为我们进行班主任工作讲座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从她的讲述中,让我感受到班主任是班级的领航人,是学生的好帮手。不仅要有责任感,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心。好的班主任懂得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善于从一个班级中发现和栽培适合协助管理班级的班干部。又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善于以角色转换的方式考虑问题,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教育他们。班主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他们的独裁者,因此在指导他们学习和进步的同时,也要讲究一个民主性原则。在评价班内学生时,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而不能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优秀生与后进生。这对于新教师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要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学会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评价自己的学生,不该把喜欢好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情绪带到工作中。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比任课老师更要多奉献自己的关爱,要全面地关心班中每个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日后工作中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碰到意外的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只有通过反复地研究和领悟,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新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时刻谨记不能丢弃的精神支柱。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新教师要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认识到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做一名能时刻反思自我的教师,做一名关爱、了解学生的教师;认识到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靠自己“多读书、勤实践、善积累”。因此我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并且有了日后工作的指南。

  以上就是我这几天的培训所感,这次的新教师培训对我的帮助很大。以后,我将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坚持创新,力争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人民教师。

《背影》教学设计

  李 紫 娟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

  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领悟其主题,联系父亲形象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

“作家作品简介”见教参“有关资料”,“写作背景”见教参“教学建议”。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

  1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通过课件展示,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差使 交卸 狼藉 簌簌 典质 颓唐 琐屑 蹒跚迂腐 2领会关键词句,体会感情。(四)整体感知,初步研读课文

  1全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或者最感人的句子和场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四人一小组自由发言,说明被感动的理由,并互相描述,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例:

(1)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几句话。(2)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场面。(3)父亲信中的话。

(4)我眼中看到的父亲的背影。请学生将这几处标出,并齐读,体会父子深情。

  2讨论: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这一道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说出中心内容即可,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目的在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3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问: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的离别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1)(采用小组讨论式,应该让学生大胆发言。)明确: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2)用低沉的语调齐读这两段文字。

  4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组织小组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

(1)①难忘背影②刻画背影③惜别背影④再现背影

(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涵的深情。(五)结束语

  有人说,父爱如大海般深沉;有人说,父爱似天空般广阔;也有人说,父爱像郁金香一样凝重而含蓄。那么,我们该选择一个怎样的意象来界定文中的这位父亲呢?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去走近这位父亲,感受这份亲情。(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 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荆棘(jing1ji2)火钵(bo1)

  忸怩(niu3ni2)

  叱(chi4)骂 2解释词语 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二.导入:

  1.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2.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3.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三.初读 1. 播放朗读录音。2.注意读准字音。3. 准确把握情感。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五.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六、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理清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

12《分橘子》教学教案3篇(分橘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