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案8篇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9 16:27: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观刈麦教案8篇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

观刈麦教案8篇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1

  教学目标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主题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写作手法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观刈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1、刚才同学们走近乐天的诗篇,读着油墨芳香的文字,读到了刈麦人的生活 。你是从哪些文字品出的?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六、遥寄乐天:

  材料1:20xx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xx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 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 。

  , 。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观刈麦教案3

  教学目标: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荷箪(hèdān)童稚(zhì)饷(xiǎng)田

  穗(suì)秉(bǐng)曾(zēng)三百石(shí)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做什么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丁壮刈麦

  贫妇人拾麦穗

  诗人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拾麦者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拾麦者的苦困生活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赋税沉重比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触景生情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精华)

  具体分析:

  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

  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贫

  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

  (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

  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观刈麦教案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参考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重点生字词,。

  2.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了解当时租税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4.通过研读诗歌,学习本文叙事与心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5.对当时农民的生活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表示深深的谴责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生字词,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思考学过哪些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

  2.简单介绍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3.组织学生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块:品味语言、领悟感情1.组织学生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学会赏析方法。

  3.组织学生思考:①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②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4.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朗读。

  小结归纳: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块:再读诗歌,激发想象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将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①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②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学法: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组织学生读背课文。

  课后学习 以“你看……”开头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观刈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观刈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2、通过流畅的诵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3、了解封建社会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珍惜现实生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该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正确把握诗歌的蕴涵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雅的意境,来品位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

  2、全班朗读;点评朗读:

  (1)、读完全诗,大家想到了什么?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诗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到伤感?(写贫妇人那四句诗让人很伤感。)

  3、这是一首叙事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诗人是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线)县尉,在今两年的任期中,诗人亲眼看到糖朝统治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征暴敛,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这首诗就作于此。

  4、品读诗句: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由哪些内容构成?

  明确:“妇姑荷箪食……拾此充饥肠”在叙事,在此之前的四句是写景,在此之后的为抒情。

  (2)前四句为写景,你们读到什么景象了呢?

  明确:麦子熟了。农民们将要开始忙收割了。这些景象从“少”、“倍”、“覆陇黄”这些字词可以读出。

  (3)而紧接着诗人在叙什么事呢?

  明确:首先是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令一种心酸的情景,“敝筐”:透露出穷困。从诗中,我们还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我们了解到,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穗剥削太重了。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妇人失掉自己的田地,这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将来是不是也有可能失掉自己的田地?

  (4)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这悲惨景象震撼了!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他心中是怎样想的呢?在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诗中字里行间布满了劳动者的同情。此情此景,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后六句是作者的抒情。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向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5、全班自由朗读。

  6、请同学朗读,全班齐读。

  7、自由朗读,争取背下来。

  10、师小结: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大师,他的叙事诗能曲尽物态之情,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对心灵的揭示,总是蕴涵着一定的感情。《观刈麦》这首诗也不例外。希望大家在课后再去体会诗句,并把它背下来。

观刈麦教案7

  教学目标

  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教时安排:两课时

  2、教具准备:投影、插图

  3、教学方法:自读、点拨、质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板题。

  二、揭示目标

  1、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注意句读

  3、疏通文意

  (一)注音

  刈 荷 箪 携 饷

  灼 秉 禄 石 晏 邽

  (二)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_代诗人。

  四、释题

  1、刈:割。

  2、体裁:叙事诗、讽喻诗。

  3、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五、朗读

  1、教者范读,注意句读

  结合书后练习第二题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六、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翻译大意

  2、质疑互答,教者点拨

  3、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

  七、质疑

  八、小结

  九、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叙事内容,掌握描写方法。

  2、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背诵与翻译

  二、揭示目标

  三、新授

  1、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各有各的侧重——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3)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讨论书后练习一

  (5)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集体背诵,了解古诗押韵的一般常识

  押“ang”韵

  四、质疑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六、课堂作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所有练习

  2、继续痛诵课文

  3、预习下文

观刈麦教案8

  教学任务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师:小结

  品析诗歌

  ,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

  -

  ------

  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观刈麦教案8篇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