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桥教案范文6篇

时间:2023-01-11 12:09: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有关桥教案范文6篇,供大家赏析。

有关桥教案范文6篇

有关桥教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

  1、能设计合理方案,画出桥的设计图。

  2、实际运用形状和结构的知识,能发现设计和制作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表述和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课前最好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学生能带来一些生活中常见易得的建桥材料,教师提供一些吸管、较硬的纸。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一起研究了桥,今天带来了做桥用的材料了吗?你们想做一座自己喜欢的桥吗?

  2、提出制作要求:

  (1)主要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

  (2)制作的桥要能承载一定的重量,能让一辆玩具小车通过。

  (二)、设计要考虑哪些问题1、 讨论:制作桥必须先设计建桥方案,设计桥要考虑哪些问题?2、 学生汇报交流。

  3、适时补充考虑设计需要什么材料,材料有什么性质,怎么用好这些材料;桥要选用怎样的结构,做成什么形状;小组怎么分工等等。

  (三)、开始设计吧1、经过考虑后,我们就可动手制定设计方案了。出示桥的设计方案表。

  2、说明“桥结构的说明”一栏要写选用哪些结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结构。

  3、引导学生去制定方案,内容包括“结构说明”“需用材料”“简图”“步骤”等。

  (四)动手制作桥

  1、提示要把两张纸平整地粘贴在一起,必须在两张纸上均匀地刷上胶水。

  2、示范连接吸管的方法。

  3、在做桥时你觉得哪些方面我们要注意的?特别补充安全要求。

  4、学生分组合作做桥,教师巡回指导。

  (五)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1、展示桥模

  把各小组合作的设计方案和制作的桥摆出来,组织同学们有序地观摩。

  2、全班汇报交流

  (1)下面各小组要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桥了,你们准备怎样介绍呢?课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介绍的内容,你们选择哪些来介绍呢?

  (2)提示抓住重点介绍,每组介绍时限定统一的时间。

  (3)小组交流准备介绍提纲。

  (4)各组上台介绍自己的桥,可采用互动形式,让下面学生对他们介绍进行提问,直接答辩。

  3、让学生自我评价制作的桥,星级制。

  (六)拓展

  1、同学们对自己制作的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使桥更精致、承重能力更强?

  2、去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桥,说说它们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有关桥教案范文2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欣赏彩虹七种色彩搭配。

  2.了解彩虹的色彩,尝试按照彩虹的色彩画出彩虹桥,并添加相关的背景。

  3.能大胆通过想象力表现绚丽的彩虹桥。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欣赏过彩虹

  物质准备

  PPT 彩虹图片 画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指导语:你们喜欢彩虹吗?它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彩虹)师:你们在哪里见过美丽的彩虹?你觉得彩虹美在什么地方?图片中的彩虹桥有几种颜色?

  二、探索发现1.引导幼儿欣赏PPT"彩虹"。

  师:引导幼儿认识组成彩虹的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师: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它有哪些颜色?

  师:今天我们就来画彩虹桥,把彩虹画成桥,在桥上面,桥下面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把它装饰成一幅完整的画。

  2.出示水彩笔,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彩虹桥的绘画方法。

  师: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顺序涂画,先画一种颜色接着画另一种颜色。注意每种颜色之间要靠近一些。

  师:每一种颜色都要相连,一种颜色跟着一个颜色后面。

  3.引导幼儿欣赏彩虹的图片。

  师:你知道彩虹都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你还能想象彩虹桥上有什么?

  三、幼儿创作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创意进行创作。

  师:我们来一起来画一画彩虹桥,并添画上你喜欢的人物,装饰和背景。

  2.提醒幼儿换颜色的时候要将水彩笔放回原位,使用时保持桌面和画面的整洁。

  3.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

  四、欣赏评价1.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彩虹桥"。

  2.教师从幼儿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完成的作品两方面作出评价,同时鼓励和表扬绘画常规好的幼儿。

  五、结束活动师幼一起收拾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有关桥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其中会写“父、候、贫、困、欢、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父的七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郑板桥劝舅父“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句俗语,叫作“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用一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就应该用另一种方法解决。

  清代著名的画家为了阻止他的舅舅砍树,就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叫《郑板桥巧劝舅父》。(板书课题)郑板桥为什么要劝舅父呢?创怎样巧劝的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板书生字。

  2.学生自学,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3.互相交流。

  用熟字加偏旁记住这几个生字的:“贫”是由“分”和“贝”组成,“砍”是由“石”和“欠”组成,历是“厂”和“力”组成,厌是由“厂”和“犬”组成,讨是由言字旁和“寸”组成的。

  “历”和“厌”都是同一个偏旁“厂字头”,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教师范读生字.正音。5.对难字进行指导。

  (1)“候”(投影):中间的一竖不能写丢了,右边部分的笔顺是让学生描红练习。

  (2)“困”的部首是方框“口”,指导书写。

  5.学生在田字格中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具体指导。

  三、学习生字,指导认读

  1.借助读音认读。

  2.不借助拼音认读。

  四、扩展词语,积累词语

  1.学生对生字组词。

  2.教师选出三个,将词语投影。

  3.齐读扩展的新词。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文后,思考回答: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中理解文章,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的巧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

  一、检查课文,寻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感知这段主要内容。

  (1)齐读第1句,回答:郑板桥是什么时候的人?干什么的?(清代人,画家)

  (2)齐读第2句,回答:舅舅为什么唉声叹气?

  因为家境贫寒。贫寒就是指家里十分穷,不好过日子。

  2.理解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舅舅为什么砍树?

  院子中间有一棵树,构成了个“困”字,使家里贫寒。

  (2)词语训练。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与“突然”意思相近。

  (3)学生用“忽然”一词口头造句。

  3.领悟第3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3自然估,思考:舅父砍树,郑板桥是持什么样的态度?

  (2)投影示句:

  通过比较,得出郑板桥知道舅父砍树,自己想留住树,而又不知如何劝住舅父不砍。“很”表示程度深。

  (3)指导朗读“想个什么办法,才能保住这棵大树呢?”

  4.感悟第4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郑板桥想什么样的劝法。

  (2)学生齐读第1句。这一句写了什么?

  郑板桥想到了劝阻舅父的方法:利用舅父迷信的思想,砍树人就要坐牢。

  (3)舅父相信郑板桥的话吗?齐读最后一句。

  5.讨论:郑板桥是怎样想到劝阻舅父的?对学生提示如下:

  (1)院中有树,舅父认为是个“困”字,说明什么?

  (2)院中无树,郑板桥说是个“囚”字,说明了什么?

  三、讨论交流,感悟升华

  我们应向郑板桥学习什么?

  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用心观察周围的事,遇事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机智灵活,不信迷信。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遇事肯动脑筋思考问题,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拓展:

  课后了解家人和周围的迷信活动,想法劝说,看谁的办法最有效。

  板书设计:

  舅父: 困——砍树

  巧劝 { }用迷信解迷信

  郑板桥: 砍树—— 囚____留树

有关桥教案范文4

Let’s compare these two pictures. You see, in Picture A there is a policeman and an old woman. But in Picture 2 there is a policeman and a boy. What other different things can you see? Who knows?

有关桥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二、技能目标:

  借助汉语拼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其中,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彩虹美丽奇特的景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这节课我主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我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探究质疑法、鼓励欣赏法。

  学生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1。自主、合作学习法。2、朗读感知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见过桥吗?说说你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答案一定很丰富)此时我出示一组多媒体课件(关于各种各样桥的图片)你认识这些桥吗?再出示一张雨后彩虹的图片顺势问学生:漂亮吗?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这座漂亮的七彩桥上去欣赏风景呀?那我们就出发吧!板书:七彩桥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由学生熟知的身边事自然过渡到要学习的课题上,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认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请学生借助拼音来解决字词问题。把读不通的地方、不认识的字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生字的困难,充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我采用了比较记忆法:如晴—睛、采—彩;归类记忆法:河—江—瀑;猜字谜大嘴吃小嘴(回)、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等形式来认读生字。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记字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低年级生字教学是一个重点,为了调动他们学字的积极性,我让学生换一种学习方式,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同时也落实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3、教师范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在通过范读,达到正音、指导的目的。

  4、初步感知。通过刚才老师的范读和自读,你从课文中了解的哪些新知识呢?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三)精读课文,质疑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1、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一定在书上。

  2、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小组交流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瀑布、轮船、五辆汽车并排驶过、天上的星星这些图片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这里向学生讲解关于彩虹的一些科普知识。并将鼓励欣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我都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学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5、感情朗读。在这里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多种朗读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同桌互读的方式朗读。

  (3)开火车的方式轮读。并且陪上音乐来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加深感悟通过读来展开想象,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变成快乐的小精灵,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彩虹上去看看。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把它画下来。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孩子们动笔描绘他们想象中的天空。这时也许一条条彩虹、一轮轮鲜红的太阳、一个个奇怪的外星人等等就会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让学生把自己的图画讲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童话故事。

  目的:扩展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有关桥教案范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情:清冷孤独寂寞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有关桥教案范文6篇相关文章:

有关桥教案范文5篇 有关桥的教案

有关桥教案模板6篇

有关桥教案模板7篇

有关桥教案5篇

有关桥教案模板通用8篇(幼儿园教案万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