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反思12篇(美术课敦煌莫高窟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8 13:02: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莫高窟》教学反思12篇(美术课敦煌莫高窟教学反思),供大家赏析。

《莫高窟》教学反思12篇(美术课敦煌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教学反思1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胡老师在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多媒体教学,加深感性认识

  这堂课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胡老师搜集了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图、壁画图、飞天图等,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想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会是一种享受,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小组合作,提升效率

  这堂课中,胡老师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从而更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种新颖的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胡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第四小节同学们分享交流有关藏经洞的资料;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等等。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发挥,自由交流,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如,第三小节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对第二小节彩塑的指导教学基础上的。如果老师能在第二小节的学习后给学生概况出“中心句

《莫高窟》教学反思2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及各时期艺术特征。

  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课前布置的资料,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对待,所查资料详细。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上同学们研讨评述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利用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显得很呆板,照本宣科,还不熟练,更不用提对作品能否深刻理解了。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侧重研究如何改进此方面问题。

《莫高窟》教学反思3

  师:莫高窟至今保存着20xx多尊彩塑,请你找出这些彩塑的基本特征。

  生: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这些彩塑还是惟妙惟肖的。

  师:是啊,这些彩塑多么有特点啊,那么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彩塑呢?

  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这些人物形象多么惟妙惟肖啊,还有吗?

  生:还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师:说的真好,这些彩塑无不透露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生:我真想亲眼看看这些彩塑。

  生:我也想看看,如果能让我看见,真是太好了啊!

  生:我没有看见这些彩塑,也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在吹牛。

  师:是吗?那我们一起来亲眼看看莫高窟的这些彩塑吧!

  播放课件,学生观看。

  师:大家刚才看了莫高窟的彩塑,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看了录像后,觉得课文还没有写出彩塑的美,这些彩塑比书本介绍的还要好啊!

  生:我现在觉得作者没有吹牛,莫高窟的彩塑真是闻名天下。

  生:我现在真想快点长大,去莫高窟旅游,去亲眼看看这些彩塑!

  生:……

  师:那我们带着对莫高窟彩塑的印象,一起来朗读这一小节吧。

  生: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评析: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我准备了很多的图片、音像资料,以提供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节莫高窟的彩塑的时候,学生只能从文字上感知,这个感知是十分抽象,呆板的,学生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敦煌莫高窟彩塑的辉煌和神奇。甚至有的学生还产生了怀疑。在这个时候,我就带领着学生走进页,打开彩塑图片,从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更深的感受。我继续播放视频,带着学生来到敦煌莫高窟,学生仿佛亲自走进了莫高窟,随着导游小姐游览观赏彩塑。学生通过观看图片,音像资料,他们对莫高窟的彩塑印象深刻了,呆板的文字变活了。在之后的朗读的时候,学生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也不用我多作指导,就把莫高窟的彩塑文化读进了脑子。我通过这样的一节课,深深感受到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优越性。

《莫高窟》教学反思4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得真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象想力将景象呈现在脑海中,然后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来个直观的感受,在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欣赏彩塑,其中有详细描述卧佛的一段描写。让孩子们对过以后,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出其他彩塑的样子、形态、动作等等。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彩塑的丰富多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完着课后让我深刻的感受的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会让课文更加的活泼、生动、真实。

《莫高窟》教学反思5

  一、借助教学多媒体——激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多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南方的孩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降低教学难度,景老师在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通过一组图片了解敦煌,感知“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教师设问:“为什么说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介绍了莫高窟有些什么?”这样教师的一点一拨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

  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文中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一目了然,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就不言而喻。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在语文课中做数学题。

  看起来这有悖于教学常理,有违于教学的常规逻辑。但这一案例的教学结果却显示,这两道简单的算式犹如两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让整个语文课堂都变得生动起来:

  老师: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

  学生: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瑰丽。

  老师:你从哪儿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宏伟?

  学生:我从“莫高窟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觉得壁画宏伟,因为她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老师:(赞赏地点头)你读课文读得真仔细!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算式题。

  学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有同学嘀咕:语文课上怎么做数学题?)

  老师:请大家听好题目:我们的教室大约30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学生:(想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150个教室那么大。

  学生:不非常正确,是150多个教室那么大!

  学生:哇!

  (这时,学生的情绪普遍激动起来)

  老师:再听好:我们的教学楼底层共有6个教室,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占地大约有几幢教学楼那么多?

  学生:(有沉思的,有拿出纸笔计算的,有用手指在台上比划的,不一会儿,都说出了答案)

  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占地面积那么大。

  学生:(情不自禁地)好大啊!

  老师:哦,现在想说什么?

  学生: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能造出这样宏伟的壁画,真是了不起!

  学生:我真想亲自到莫高窟去看一看!

  老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下,要让人听出宏伟。

  学生:(纷纷举手,一名学生站起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老师:一齐来读!

  (师与生大声地朗读)

  这是两道简单的一步除法算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连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同学也很容易便做了出来,都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带给他们心灵的愉悦,消除了语文课堂中的紧张感,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情感。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势。

  经过这样一算,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就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的感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与“150多个教室”“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哪一个更易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呢?很显然是后者。由此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这已不是书本中的语言,而是学生由衷发出的感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真正地感觉出壁画的宏伟。有了深切的感受,再来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然把感情孕育到了读中。

  语文课上做数学题,显示的是教者的机智与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把握,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理念和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牢牢抓住的还是语文教学的实质。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广辟蹊径,独具匠心,就能使语文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实在,更精彩纷呈!

《莫高窟》教学反思6

  《莫高窟》是一篇说明文。本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由于课文属于说明文,且内容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学起来通常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课堂通常也会显得沉闷。但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词语丰富,又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典型范文。因此,我通过抓中心句展开教学,使学生对本文有整体的认识,再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积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听读训练,层层推进。我设计了三次听读训练,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二次听记描写彩塑的词语,第三次想象画面。在学生层层推进加深对课文的认识、理解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二、抓住中心句组织教学。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复习概括课文给你留下的印象时,学生很快抓住了中心句。然后,我再从中心句入手,以中心句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彩塑、壁画、藏经洞,深化中心。

  三、利用多媒体,补充课文空白。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精妙绝伦、宏伟瑰丽、博大精深。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在理解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看完后,个个啧啧赞叹,很快就理解了宏伟瑰丽的含义。

  四、扎实地进行说话训练。教学中,我将图文结合,注重创设说话的机会,使得学生说有形式,说有内容,说有创造,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使说话训练扎实有效。如,当学生理解了精妙绝伦的彩塑,啧啧赞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会怎么说呢?当看到飞天后,我让学生想象其他形态的飞天,不仅发挥了想象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但是教学过后,我觉得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

  1、朗读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本课中对于彩塑、飞天的描写应进行朗读指导,但在教学中我由于怕耽误时间,对学生的指导只是匆匆了事,使学生不能通过朗读感受语言带来的美。

  2、对于彩塑及壁画的图片,我觉得出示的时机把握的不够恰当,而且图片出现的太快,没有给学生欣赏的时间,虽然图片很多,但学生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所以要想感受彩塑的精妙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有点遥远。

  3、对学生估计不足,想象说话效果不大。在学生汇报用表示神态的词描述彩塑时,由于事先没有对学生的词语积累进行了解,没想到学生的词语竟如此贫乏,几个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而且重复说,在我的引导下,也只能说出简单的几个词语。在想象飞天时,学生更是无话可说,课堂陷入尴尬的境地。在出示藏经洞的资料及老师介绍之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学生的感情不能与老师达到共鸣。

《莫高窟》教学反思7

  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在理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彩塑,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在欣赏了这些彩塑和飞天壁画的同时,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理解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习说话,学生说得生动、形象、逼真。在课堂练习时,我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第2、3自然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一段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完成,写得也很好。

《莫高窟》教学反思8

  《莫高窟》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我考虑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上课前,我给学生看课文录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课后我有几点反思: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2、由于架设了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练习说话,由于有些学生可能预习时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出现了内容单调,语言贫乏的现象。

  4、上课前考虑到课后习题上有“有的……有的……”与“有……的”句式互改,于是我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这个练习,似乎并无必要。如果安排学习选择精彩片段背诵,效果会更好。

  5、课堂上自己语速较慢,爱重复学生的问题,造成时间浪费较多。

  6、倾听学生有进步。

  7、教学过程自己牵得太多,时间不够的时候,感觉自己领着学生一路小跑。

  8、学生朗读时有亮点闪耀,主要得益于前面的铺垫,把文字读厚有一定的尝试。

《莫高窟》教学反思9

  这学期的公开课在昨天上午第三节课结束,虽说公开课与平常上课区别很大,而且有时学生的接受效果还不如时常课,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多上公开课还很有利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压力大了才会有更多的动力,有了公开课就没了随便上课的理由,你会鼓足干劲的准备,才会发现只要努力激发自己,你也会成为最好的老师。

  我从四上开始接这个班,虽然三年级他们就已经接触自学型课堂教学,但系统的语文自学教学是从四下开始的。就现在来看,孩子们的自学还是很好的,大部分的语文课我都会采用部分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反思这节自学型课堂,孩子们学得很好,作为老师的我则我没有教好。

  一、作为老师,自育自学的根本理念我还没有抓牢,我只是简单的模仿自学的“模板”在上课,很多环节的设计我都不明所以,对学生的回答我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针对这一点,在以后有时间的前提下一定要多看相关的理论书籍。

  二、自学型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学,学生多说,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和点拨,但这节课看不到我在引导和点拨学生,我只是在反复的重复学生的问题和回答,没能有效评价和反馈,导致课堂实效差,超出课堂时间。

  三、自学提示设计上存在问题。自学提示第二项“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在自学时基本上没有孩子完成了这个自学要求,他们既要读书,找句子写体会,还要完成学习单,而自学的时间只有10分钟,所以导致学生无暇顾及这个自学提示。另外这个自学提示和小组讨论中的要求重复了,小组讨论第二项“小组合作朗读一个自然段”。小组讨论中已经有了朗读,在学生自学时可以不用重复朗读。

  四、对学生预设较少。在日常教学中这一点我极少做到的,备课只顾着自己要讲什么,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也不管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不是会喜欢,所以一到公开课我也就很少预设学生的回答。以后备课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的主体。

《莫高窟》教学反思10

  本堂课中,我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从而更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种新颖的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我搜集了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图等,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想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会是一种享受。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如:学生通过欣赏彩塑,亲眼所见彩塑的不同神态和不同个性,仿照书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再说说这些彩塑还有哪些不同的神态和个性。

  再有“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的画面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习。

《莫高窟》教学反思11

  和“莫高窟”是中国西北一个文明遗产所在地不一样,“《莫高窟》”是一个文本,设计教学前,我对这个文本略加分析:

  这是一种介绍、说明性的文本,即它的类,是比较宽泛的说明文;与之同类相似的,是《兵马俑》,宽泛地讲,也包括《九寨沟》这样的风景点介绍的文本。

  这个文本的整体特点是:以空间结构为顺序,采用与叙述不同的共时解说(即各段之间是可以交换位置的);总-分-总结构。其“分”而具体写的部分,分别讲了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

  在彩塑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游客赞美)相结合,突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维妙维肖这三个关键词。

  壁画结构与彩塑基本相似,关键词是宏伟瑰丽、内容丰富多彩、精美、灿烂辉煌。

  藏经洞部分的特点是:面积不大、藏宝丰富、命运坎坷。其中的失宝,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余秋雨比较著名的《道士塔》一文,虽考证并非严格,但因感情充沛而深得人心。

  就课文而言,结构清晰,脉络井然。很多语段、句段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文中的词串,由词语入手,通过读——理解——再有感情读这几个环节来完成词语的教学。然后引词入段,在读准音,读通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彩塑”和“壁画”构段上的共同之处:都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渗透概括段意的方法:用文中的总起或总结句来概括。“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构段方法,就是希望在阅读中悟到写的方法;第一次引导他们找文中句子概括段意之后,在学习后面几个自然段时,他们一下就知道去找总起或总结句来概括了段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打破了常规的第一课时最初环节的设计,导入揭题后,我进行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读——悟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想象、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学生抓住“492”这一数字知道莫高窟的洞窟很多;从“悬崖绝壁”一词知道了莫高窟的洞窟在高处,还想象到古代劳动人民为建莫高窟付出很多艰辛,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从“四周布满沙丘”一句知道莫高窟身处茫茫的戈壁大漠。学生对“蜂窝似的”体悟不出什么,我就利用媒体,一出示蜂窝,学生马上就领悟到“蜂窝似的是说洞窟又多又密。”至此,我抛出“现在,你知道莫高窟这一名称的来历了吗?”学生争相发言,答案非常正确:“这些洞窟修建茫茫的沙漠,在又高又陡的绝壁上,故称其为莫高窟。”最后,请学生找出总起句来概括出段意。

  文中的“飞天”“帛画”“刺绣”离学生生活较远,我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图文结合,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些词语,还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很自然地渗透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莫高窟》教学反思12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家长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莫高窟》教学反思12篇(美术课敦煌莫高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