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反思范文3篇(初中教育教学反思笔记)

时间:2023-01-06 20:40: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教学反思范文3篇(初中教育教学反思笔记),欢迎参阅。

初中教学反思范文3篇(初中教育教学反思笔记)

初中教学反思范文1

  一、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其实,新教材的资料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难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我看书探究,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学生,他们的自学本事,理解本事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更要讲得精,更要善于引导,放手之前要先看学生的水平如何。比如此刻我教的有两个班的学生,其中一个班的同学很活跃,设置问题就不能太放手否则课堂就会成为菜市场,毫无章法;而另一个班的学生比较安静,我们得让他们有话讲,适当地设置幽默环节否则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比较梦想的教法是教师必须要担好引导者的“职责”,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而对于沉闷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经常采用各种提问方式去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成为一名教师,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爱心只是是作好称职教师教好书的前提。所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要作一个好教师,不仅仅要能得学生心,还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识上都应当让学生佩服,这样学生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才会甘心听从你的教导,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教师对学生的承诺必须要做到,比如学生那里收缴到的一些小物品,必须要在承诺的时间内归还,否则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对教师没有信任感后,无论你实施的什么制度和提出的提议,学生会容易产生抵抗情绪,管理和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管理

  备课既注重知识的落实,也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课前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这样在时间的支配和知识上的引导,我们都能尽在掌握。上课过程中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我经常让学生做到“三动”既多动脑、动口,动笔,拿着笔上课,改掉部分学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课的不良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违纪,应亲自参与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给班主任,否则威信只会建立在班主任那里,次数多了,学生只会厌烦你。

  四、学生的作业检查要落实

  除了每一天上交的作业纸作业以外,对于练习册和一些辅导作业,检查任务就交给小组长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来检查,小组长的作业由科代表来检查。

  初中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教学反思范文2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1.提出问题:

  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

  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

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

(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

(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

  2、拼图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课堂小结』: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况,有关地球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板书提纲巩固)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三分陆地(占29%),七分海洋(占71%)

  2.海陆分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有关概念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洋、海、洋、海峡

  2.主要洲界:

  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3.七大洲大小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四大洋大小顺序——“太大印北”

  5.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总结与反思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七大洲与四大洋。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

(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改进: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教学反思范文3

  近两年来,笔者参与了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与研究活动,通过上课、听课、评卷、查阅,发现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其两则评述一二,若有不妥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联接AB”与“连结AB”有区别吗?

  教材[1]中给出了一个关于直线的公理:“所有联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个公理的关键词是“联接”“线”“线段”,而其中的“线”,是所有“折线段”“曲线段”“直线段”的总称,弄清其中“线”与“线段”的区别是理解掌握好该公理的关键所在,而至于“联结”一词,只要教师稍作演示,学生就会理解。

  可是,对于这个简单的公理,与教材[1]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2]和《教案》[3]中却把它补充解释得复杂纷乱:

“注意这里用的是‘联接’,不是‘连结’,‘连结’是专在连成线段(不是其他线)的时候用的。”

“教师要对公理中的‘联接’两字与前面所学的‘连结AB’中的‘连结’作比较,让学生弄清两个词的不同含意:‘连结AB’只是指画出以A、B为端点的线段,‘联接’是指用线把A、B两点联起来,线段是联接A、B两点的线中的一条。”

  在这个“解释”的指导下,几乎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都反复提醒学生要注意“联接AB”与“连结AB”的区别,有的甚至还编出有关习题或考题要学生做,把学生们弄得云里雾里。

“联接AB”与“连结AB”真有区别吗?非也!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联接”与“连结”二词的含义相同,既然“联接”与“连结”含意相同,那么“联接AB”与“连结AB”的含意当然也就完全一致,事实上,根据教科书上关于线段的表示方法(“AB”表示线段)不难理解:“联接AB”与“连结AB”的含意都是指“画出以A、B为端点的线段”,而“联接A、B”与“连结A、B”则指的是“画出以A、B为端点的任意一条线(不一定是线段)”,因此,“联接AB”与“连结AB”及“联接A、B”与“连结A、B”的一致性,完全是由线段的表示方法(“AB”表示线段)来确定,并不是因“联接”与“连结”二词有什么区别而所为。

  二、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传统习题

“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

(B)两锐角对应相等

(C)一条边对应相等

(D)两条边对应相等“

  其中(A)、(B)、(C)错误显然,故学生们都选了(D),幸好,答案也是选(D),于是,学生与教师皆大欢喜。

  然而,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却不一定全等!例如边长分别为3、4、5的△ABC与边长分别为3、5、的△DEF,虽然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且有两边对应相等,但它们并不全等。

  也许有人认为,题中的“对应”应理解为“直角边对应直角边”、“斜边对应斜边”,不应该出现“直角边对应斜边”这第三者。

  可是,对于“对应”这一原始概念的含义,教材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此题中也并不给出如此特殊的约束,因此上述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也许正是这种错误的“理解”导致了上述的错误习题。

  由于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习题,因此有些教学辅导读物则据此编制出类似的习题或考题,如《黄冈题库》中就均有“有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样一个判断题,令人疑惑的是,对于同一个题,该书后面所给的两个答案却分别是“×”和“√”。

  我们曾经谆谆告诫学生:“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其中的“一角”当然包括了“直角”,那么命题“有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真确性不是值得怀疑了么?

  由此看来,对命题“有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犯迷糊,都是因教材中的这个错误习题惹的祸,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该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初中教学反思范文3篇(初中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相关文章: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3篇 初中美术教学工作反思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初中英语教学反思9篇(英语教学反思 初中)

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3篇 物理老师的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最终版本3篇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师对圆的教学反思[大全]3篇(九年级数学圆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3篇 英语课堂教学反思初中简短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doc03篇(中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3篇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3篇(初三政治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