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10 02:01:00 教学心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朗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㈩的一档节目《朗读者》火遍大江南北,其前三期的主题分别为“遇见”“陪伴”“选择”。今天,笔者就想借着这三个主题词聊一聊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培养更多学生成为酷爱朗读、懂得朗读、善于朗读的“朗读者”。

  一、“遇见”——走进文本

《朗读者》说,人们朗读的不只是文字,朗读的同样是人生。而这正是这档节目能牵扯亿万观众心灵的魅力所在。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视节目中的不少“朗读者”普通话不标准,声音也不好听,但就是能打动观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朗读者的经历“遇见”了朗读的内容,并产生了共鸣,他的声音自然成了最好的诠释。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由此观照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学生能不能真正“遇见”文本,哪怕是走进文本,这是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起点。说得再直白一点,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主题乃至表达,才能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可叹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刚刚开启,学生“正确流利”都未达到的情况下,就大声疾呼“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殊不知,只有走进文本,从理解到表达,才是开始一篇课文的朗读准备。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无论时空还是情感,都距离学生较远。所以,要想学生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就必须为他们架构起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案例。我们在课堂上发现,不少学生在于老师的朗读声中泪流满面,接着他们的朗读也情深意切。于老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先扣住两个重点词“翻山越岭”“重担”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这两个词语:“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读懂了文本的言外之意,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其次,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前,先自己深情地范读:“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读,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台上更有不少学生红着眼睛在哽咽。此时情感之弦被拨动了,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一直在观察学生的表情:“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把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陪伴”——走进文法

  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技巧要不要进行训练?答案是肯定的。有人说,写文章就是玩文字游戏,话糙理不糙,不同的词语、词组、句子按照不同的顺序组织就构成了不同的文章,这就是文法。所以学生要想朗读好文章就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把握语速,处理好停顿,注意重音,要有语势,要有节奏。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老师在每节课里的“陪伴”(指导、示范、陪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法。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2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往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刚才读的同学)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从上面这个片段中,我们发现,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了停连、重音等朗读技巧。于老师很耐心地逐词逐句指导学生朗读,并有意识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有关技巧;范读之后,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这些朗读技巧的妙处。当然,适合中高年级训练的朗读技巧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在语气、节奏等技巧上对学生进行训练。而这些技巧都与标点符号有点关系,所以关注这些技巧的训练,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学生的习作会因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而精彩起来。

  三、“选择”——走进文体

  老师们总有这样的发现,班上有那么几个孩子,你不能说他(她)朗读得不好,但你听他(她)的朗读总觉得不对劲:课文学之前让他(她)读是这个味,学完之后让他(她)再读还是这个味;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读第一课是这个味,读第二课也是这个味……读到最后一篇课文还是这个味。这就是传说中的拿腔拿调的“读书腔”。

  要想让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很“自然”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笔者以为,朗读如唱歌一般,我们得让学生学会“不走调”。我们得让学生明白,课文如歌曲一样——歌曲有“调子”,课文也有自己的“调子”: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如《三亚落日》一般的散文,它的“调子”就是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语言简洁明了的如《神奇的克隆》这样的科普文,它的“调子”是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但形象鲜明、富于想象的如《自相矛盾》此类的寓言或童话,它的“调子”成了夸张渲染、幽默俏皮……如果我们把《铃儿响叮当》唱出了《小白菜》的味道,那只会叫人疹得慌;同样的道理,如果把《学与问》用《大江保卫战》的“调子”去读,哲理与探究的韵味将荡然无存。归根结底,有感情朗读,“调子”把握是基础——而这个“调子”就是文体。

  小学阶段,文体繁多,有叙事的、有写景的,有童话的、有诗歌的,有科普的、有说理的……而我们每接触一种文体,就要选择合适的“调子”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个文体特有的味道。我们更要善待某一种文体的“第一篇”,不要轻易放过它,并让学生用朗读为这一类文体烙上标记。而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类似的文体,他(她)自然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如果老师领着学生走好这三部曲——走进文本、走进文法、走进文体,我们的朗读教学一定能进入新的天地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

  会。时间关系,没有说完,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谈跟感受相关的内容。

  我们一再强调感受的精细化,那么,到底如何获得精细化的感受呢?对于这个问题,张颂老师引用了袁守定的话说:“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抒发灵性,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需平日参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一段话是说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并没有提到。此外,仅仅是积累也是不够的。除了积累之外,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意识,或者说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就是朗读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人人都有,比如说,我现在问你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长什么样子?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头脑当中出现的一定是画面而不是文字,这就已经在启动自己的形象思维了。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思维是特指有声语言二度创作时的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与作家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方向正好相反。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是从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被人比喻为诗中有画,就是说透过文字能看到后面的形象,而朗读朗诵时的形象思维是从文字到形象,再从形象到声音。但是,恰恰因为朗读朗诵是二度创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声性,所以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见字出声。即使长大之后学习了一些朗读朗诵的技巧,也往往是在声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声音形式关联起来。比如,我经常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号,有的是文字写着快、慢、高、低,有的是箭头,向上或者向下。当他们拿着稿件开始朗读的时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号和文字上的箭头,忘记应该在文字背后看到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种从读到看的意识。这里的读当然是说读文字,看则是代指所有的感受类型。不仅有视觉感受,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空间觉等等。上述这些都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类则是逻辑感受。像是并列、递进、转折、总括等等。

《朗读学》第六章里讲朗读者由作品的文字语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也可以感知时间发展,空间移动、事物运动,这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

  仅仅有了感受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有感受的能力。上周六我在分享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春》当中的一段话:“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事后有朋友在群里问,园子与田野怎么区分?这其实就是一个“看”和“看到”的问题。“看”只是个过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轮廓,而看到不一样,不仅有过程,还要有结果,不仅有结果,还要有反应。不仅看到轮廓,更要看到细节,不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征,不仅要看到静止,更要看到运动。就上面那句话为例,园子里和田野里,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绿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范围。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是朗读者为中心,园子是近的,田野是远的;园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园子有界限,可能还有围栏,田野则是开阔广阔的。如果细细分辨下去,这样的差别还能找出很多很多。试想,一个人站在自己家门口,先看到自家园地的景象,再抬起头往远处看,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那岂不是非常的兴奋?于是,那个“瞧”字就不会只是静态的看一眼,而是充满了生活激情的,跳跃式的张望。有了这种感受,“瞧”字的声音方式就变成了一种弹发式的感觉。

  说到这里呢,我想再谈一点感受与声音匹配的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建立了感受之后,还得用自己的声音把感受描绘出来。这里涉及到一个声音弹性的问题。声音弹性,也就是声音的可塑性,它是指朗读者的声音与他运动着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匹配,或者说是声音对运动变化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虚实、明暗、高低、大小、收放等等方面的对比呈现能力。通常来说,声音的弹性都是通过复合对比的方式来呈现。比如说有高就会有低,有明也会有暗。获得声音弹性的基本方法有这样几句口诀,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情感体验是基础,气息变化是桥梁,发声能力是条件,从情到声是途径。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公司销售个人培训心得体会参考范本6篇 个人培训心得体会总结销售

走到天宫上看一看直播课观后感心得体会7篇(看直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让新课程走进课堂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7篇(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团员团章学习个人心得体会例文6篇(共青团团章心得体会)

幼儿园里学习心得体会3篇 在幼儿园心得体会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3篇

大学通用的军训心得体会3篇(军训心得体会 大学)

最新高中军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 高中军训后的心得体会

阳光育儿心得体会_幼儿教育心得3篇 幼儿园育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