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9篇 小班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10-15 14:47: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9篇 小班科学说课稿,供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说课稿9篇 小班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1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小学科学说课稿2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进行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为后面对蚂蚁、蚯蚓的观察等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颜色、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映,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

(3、蜗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状的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按照科学的方法饲养蜗牛,并做好观察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伤害小动物,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放大镜,记录本和笔。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1、激发情趣,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喜欢蜗牛吗?那我们就一起与它玩一会儿吧!”

  预设: 对于孩子来说,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确定观察任务,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和蜗牛玩的过程中,对蜗牛进行了无意的观察。

  师:“同学们对蜗牛这么感兴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蜗牛有牙齿吗?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长在哪?蜗牛怎么爬的?

  设计意图: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梳理,形成几个问题的区域:如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壳的观察、蜗牛运动的观察等。

  2、制定计划,自主探究

  师: “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观察蜗牛呀?”

  预设:这时学生运用己有知识,调动各种感官观察蜗牛,如:看看蜗牛身体的颜色、闻闻蜗牛的气味、摸摸蜗牛的壳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想出多种办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进一步设计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你们小组怎样分工合作呀?”“你们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样做才能不伤害蜗牛”等。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预设:1、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2、蜗牛运动的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3、蜗牛爬行的痕迹:教学中会有二种情况,先发现粘液,再发现粘液是蜗牛爬行过和痕迹;或者先发现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再发现痕迹原来是蜗牛分泌的粘液变成的。从观察和思维发展的水平说,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迹与粘液的联系后,很自然地会产生关于粘液的问题,蜗牛分泌的粘液对它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在观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内容。在教学中,重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及运动方式等。在观察蜗牛运动时,引导学生“轻轻碰触”,从爱护动物的角度,这是最好的契机。

  师:蜗牛这么可爱,你想和它做朋友吗?你准备怎么照顾你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本课的学习方法继续进行观察由课内引向课外,学生掌握了本课所渗透的这种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也就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3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小学科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总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总结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提供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提供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小结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小结,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评价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5

  说教材:

  这是《滑轮、轮轴与齿轮》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认识这两种机械,并通过用测力计测量、比较的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希望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所以《滑轮、轮轴与齿轮》的第一课时必须由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说学情: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但只要留心也能观察到,(现在建筑工地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在课前要搜集一些学生熟悉的滑轮图片,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升国旗实例出发引出定滑轮,最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说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动滑轮作用与定滑轮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5.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说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选择必须对学生有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根据本课知识特点,根据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2、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渗透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三维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1、回想星期一升旗情景。你注意到了吗?升旗手轻轻拉动绳子,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高空?(学生回答:有滑轮)

  2、(出示课件)细心观察的学生发现,原来在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你知道这个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3、(出示课件)定滑轮的定义:像这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科学探究

(一)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1、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 (学生猜测)

  2、请小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3、请各小组讨论利用现有的器材怎样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请各小组参照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讨论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各实验组汇报实验方案,全班分析讨论并改进,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案。如下: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用手提升重物时所需的力的大小

  链接定滑轮,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测出所需的力的大小

  比较两次用力的大小

  4.演示实验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6、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学生用数据分析总结 多叫几个小组汇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7、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结论: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二)研究动滑轮

  1、(出示课件)提问:“图片中的这些滑轮是定滑轮吗?”(不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指导学生从定义去认识并判断滑轮的种类

  2、动滑轮的定义:那他们是怎样转动的?(板书: 随重物一起移动)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常使用这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你能给取个名字吗?(板书:动滑轮)

  3、猜测:你认为动滑轮的作用和定滑轮的作用相同吗?(不同)会有哪些不同呢?(学生猜测)

  4、反问学生:你们猜得就对吗?(学生说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请各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来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概括。

(1)组装动滑轮。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重物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2)用测力计测量将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

  6.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完成书中表格

  7、交流发现: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用数据说明)

  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8、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定滑轮 优点:改变用力方向

  缺点:不能省力

  动滑轮 优点:省力

  缺点: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三、学以致用,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谈话:同学们你能举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吗?

  2、想一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选择使用动滑轮?(搬运较重的货物时就选择动滑轮,想站在地面上把较轻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就选择定滑轮。

  3.引申的问题:要把一堆重800斤的石板运到5楼的建筑物上,你会用什么样的滑轮?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请各小组组长迅速把器材分类整理好归还老师。(教师清点器材,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

小学科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活动,是学生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在此课之前是关于食物的营养和变质以及储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这节课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也是对食物单元前面6课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包装,但色彩亮丽、美观精致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却经常被学生所忽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对食物包装的观察研究,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学会比较辨别食品优劣,延伸拓展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掌握有关信息。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有效抵制伪劣食品,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说学情

  学生缺少有关食物变质的原因和储存方法有关方法的学习,但学生却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是对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学生们往往不会去刻意关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被忽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种类的食品出现在学生面前,食品包装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食物包装袋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对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学会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学会挑选安全食品。

  三、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对人体有害。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安全,提高选择食品的能力,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研究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教学难点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养成重视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

  五、说教学过程

  在导入环节设计采用了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视线中消失的策略,即用黑色的袋子将学生熟悉的食品——袋装牛奶包起来,让学生猜是什么食品?学生失去了包装上的信息,从食物的形状、软硬、轻重等方面很难准确猜测是什么食物,从而产生疑惑,对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产生兴趣,这样就自然进入了第一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顺着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先分组,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观察观察自己带来的食品袋,同时把自己的发现用关键字记录下来。比一比看看哪组观察最仔细,最认真.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汇报时要求其他学生找到汇报信息的位置,看看自己搜集的信息与别人的哪里不一样,可以进行补充.这样既培养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素养,又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食品的保质期并进行研究,我提出:“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你在购买食品时最关心其中的什么信息?”问题的缩小了范围,将包装上无关饮食健康的信息排除,将学生思维引向购买时要选择新鲜不变质的食物,保证身体的健康。这样学生认识到保质期的价值,就能很快集中到对保质期的研究。接着我给每组提供五种材料,让学生分小组在表上记录它们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存条件。由于这些信息在包装上的位置并不固定,较难查找,在填表前要求有明确的分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上。接着观察比较: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什么问题?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鲜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再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最后讨论: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我们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这个部分,让孩子们展开充分的辩论,引导孩子们明白厂家为了延长保质期,通常会放入一些防腐剂之类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保质期较短的食物,通常不含食品添加剂,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的,一般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让孩子们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有益健康的食品。调查食品配料,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第三个活动对配料的研究呢?我设计了吃饼干的环节,作为一种对学生研究发现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品尝过程中体验到饼干的香、甜、酥、滑与里面的配料有关。通过吃饼干猜测配料,再了解它们的作用。这个环节需要用多媒体帮助,在学生猜到相应的配料时,点击出现配料的介绍,认识这些配料同时进一步了解一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总结延伸:总结阶段通过思考“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怎样去购买食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再次的整理,意识到消费也需要科学的观念,会用科学改善生活,提高饮食质量。

小学科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内部》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内容

《地球的内部》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内部》属于“地球与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地球的内部》有三个教学活动(PPT),其中认识地球内部构造是本课的重点。

  下面我就分下来说一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先看第三课: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情感与态度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4、教学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5、教学安排:1课时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鸡蛋、橡皮泥等。

  学生准备:橡皮泥。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这对六年级的学生,并不困难。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法: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材料;

  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合理的假设;

  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制作“地球构造模型”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四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探究暗盒

  1、(出示书上的问题)老师要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讲台上有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开盒子,你们知道每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吗?请几名学生尝试分辨。(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几个同学只能猜测,于是我多请了几个同学,并提示允许他们将盒子拿起来,而且把钻孔的钉子放在旁边,学生很快便通过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

  3、提示: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老师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环节,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做准备。

(二)讨论,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这是本课的重点,着重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我打算分四步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1、提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2、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是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提示钻井、地震波等也是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方法。并把刚才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

  3、预测。

  学生根据以上的现象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并画在记录表格上。

[设计意图]:这部分我教学以后调整了一下顺序,把第2、3两步对调了一下,原来的第2步让学生毫无根据漫无目的的进行预测没有必要,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先让学生看火山等图片,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见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来推测,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到本质,也符合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下面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将科学家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提问: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第21页的内容,形成简单的认识。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补充材料:19,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美国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名称 范围 物质的组成 厚度与特征

  地壳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 平均厚17千米

  大洋底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最薄处不到5千米;大陆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铁、镁、硅酸 厚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

  地核 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铁 厚3478千米

  内核:1278

  外核:2200

  5、师:其实地球内部就像一个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大胆的预测, 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学生兴趣盎然。

(三)拓展,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图)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

  2、(出示老师做好的模型。)这就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你打算怎么做?小组可以讨论。

  3、讨论交流方法,确定方案。(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

  4、分组合作。(提示如果小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够,可以和周围小组调换颜色)

  5、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

[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切开评价。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总结,课后延伸

  1、总结: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结合板书,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2、作业

  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生理与适应》是河北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奇妙的人体》单元中的一课。

  学生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对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结构与力的关系等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学习了分析一个系统层次构成的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单元将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领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人体的组成,认识从细胞到系统的层次关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验运动协调、身心健康、生长发育的快乐;鼓励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其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帮助。

  本单元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编排各课,“人体的组成”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起着统领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作用。本课将引领学生从整体上学习人体的构成,此后3课则分别侧重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从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卫生与保健等方面引导学生加以学习;“健康成长”作为本单元的结束课,与“人体的组成”一课相呼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各个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下,达到一个相应平衡、稳定的状态,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进入人生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青春期。

  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功能基础上,本课将在引导学生学习感觉、思维、情绪等功能的过程中,渗透神经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重在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法、学法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体验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学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产生个性化的经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倡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学情,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科学证实——————解释现象(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什么是错觉。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

  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

  3、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整个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1、相关课件:适应现象图片,错觉图片

  2、 2、小棒

  3、 3、P38游戏记录表

  4、 4、实物500克铁和500克棉花

(二)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体验刺激与反应;认识适应现象;体验错觉;教师小结四个板块。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体验刺激与反应

①激趣导入

  这一课的教学,如何导入才能够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呢?最终我选择了这样的导入方式:“上课!”“起立!”“请坐!同学们,在刚才的这一幕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同时听到老师的指令,但起立的动作却有快有慢,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去寻找答案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生活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因而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做游戏体验刺激与反应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以“做一个快速抓棒游戏,来考考你的反应能力”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请四位同学到讲台前做游戏,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下面的同学对游戏进程也很关注。

③ 大胆猜想

  学生通过观察游戏中的现象展开研究,交流游戏中的发现:有的同学抓住小棒了,有的没有抓住小棒,掉到地上了;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上部,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下部,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中间部分;有的同学快,有的同学慢。“三位同学都抓住小棒了,如何区分谁快谁慢呢?”我适时发问,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有的同学说:“可以从抓棒的位置来判断速度的快慢。”有的同学说:“小棒抓得越靠上,速度越慢,抓得越靠下,速度越快。”“同是一根小棒,在它下落的过程中,为什么大家抓住的位置会不同呢?你能试着说说其中原因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有的在回忆游戏过程,寻找答案;有的则几个同学凑在一起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猜想结果:有的说动作越快抓小棒就越快,位置就越靠上;动作慢抓棒就慢,位置就靠下;有的说反应快抓棒就快,反应慢抓棒就慢。

④应用科学解释现象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我给予大家充分的鼓励:“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大家刚才亲身体验了一下科学家探索奥秘的过程,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猜想,再加上科学的理论依据,那我们离真正的科学家就越来越近了。打开课本38页,认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阅读之后,鼓励学生再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课前的现象以及游戏中的现象。教师适时小结并示范填表。

⑤ 合作探究

  初次体验之后,学生自选喜欢的刺激——反应游戏:正说反做游戏、指认五官游戏、逃避打手游戏、快速抓棒游戏等等, 再次体验刺激与反应,游戏之后小组讨论整理填表,并展示学生作业。

  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探究前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而设计的。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考虑问题缺乏周密性和严谨性,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为此,我在游戏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在游戏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示范填表。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刺激与反应的过程,大胆猜想之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让学生对“反应时”这一概念有了深刻记忆,再用科学知识去解释刚才的现象,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此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的人体对某些刺激反应很敏捷,但对于某些刺激却不那么敏捷,甚至感觉不到。我发现咱们班好多同学都戴着手表,谁想说说你第一次戴手表和现在戴手表的感觉?”科学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首先我以“第一次戴手表的.感受”为话题,引导学生进入第二板块,进行科学探究。学生交流第一次戴手表和现在戴手表的感受,教师适时小结。

  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感觉上的适应现象,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适应现象的实例,并试着分析每一适应现象的刺激物、所作用的感觉器官是什么。这些图片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同学说爸爸爱打呼噜,一开始和父母在一起睡时怎么也睡不着,后来就慢慢适应了;有的同学说老是吃糖就感觉不出甜来了;有的同学说刚一上课时觉得老师的声音很小,可是上到现在已经感觉不出声音小了。我笑着说:“那是因为大家已经适应我了!”

  最后我指导学生用左手写自己名字,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五个表格,在第5格用右手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换左手写。一开始写时,左手很别扭,后边几个越写越顺手,逐渐适应了写字这个动作。比较5个名字,左手写出的第一个名字越看越难看,而后面的几个名字越来越顺眼,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像右手写出来的。活动之后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写字时的感受。

  此环节又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再次亲历科学。

  3、体验错觉

  第三板块“体验错觉”是本课的拓展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人体对刺激的感觉。科学课不但要动脑、动手,还有手脑并用。下面来考考你的眼力和手的感觉。

①考考你

  看看老师准备的这俩样东西棉花和铁,给你的第一感觉哪个重?学生抢答,“谁想来用手掂一掂,分辨一下轻重?”学生踊跃来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说铁重,有的同学说好像棉花重,还有的同学说好像一样重。听到这里,我笑着说:“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块铁和棉花都是500克,所以它们应该是——一样重!你眼睛看到的,身体感觉到的和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接着课件出示几幅错觉现象的图片,先让学生判断。

②眼睛也骗人

  学生交流自己的判断之后,再让他们实际量一量,才发现自己的的判断与实际并不相符,这是我及时解释“这就是错觉”,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深刻了。

③巧用错觉

  这时教师启发鼓励学生去生活中寻找错觉现象以及巧妙运用错觉的事例,没想到学生的观察力是如此敏锐,知识面是如此广阔:有的同学说利用镜子来装饰房间可以增大面积;有的同学说老师你比较适合穿横条的衣服,因为你很瘦,横条会让你看上去胖一些;还有一个同学从网上下载了有名的《老妇与少女》图画,来和大家分享。这些实例巩固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4、教师小结

  这节课的最后我是这样小结的:“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神经系统刺激与反应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还认识了生活中的错觉和适应现象。原来科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探索,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

  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该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六、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了科学要以探究为中心。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自身能力。

  2、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其实,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技能、情感价值观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略了科学知识,是不恰当的。因此这节课我在学生充分体验游戏之后再阅读“科学在线”的知识,这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3、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等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评价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因为前面游戏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后面错觉部分没有充分展开,有些前松后紧了。以后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要在科学一些。

小学科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系的奥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下一步学习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打下基础。要求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以及公转形成的一年四季变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从四季的变化引入,首先通过教师帮助下的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学生或多或少的从课外了解了一些,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有关知识,而太阳及宇宙世界离我们比较远,且不易研究。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四、说教学目标

  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调查研究。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

  3、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能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五、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

  师:课件展示几张遨游太空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遨游太空,欣赏宇宙的奇观呢?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太空旅行,你们知道我们所乘坐的“宇宙飞船”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艘“飞船”是怎样运行的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师:(展示课件: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阅读书上资料,并指导学生初步填写课本87页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阅读、资料分析来加深对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有效的思考,为下面亲身模拟实验做好准备。

  2、猜想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现象。

  师:提出疑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什么现象的发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习惯。

  3、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设,请动手来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吧。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模拟实验中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千万不能转错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学生进行模拟试验。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和及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假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实验中去。

  4、交流与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及想法,尝试解释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学聆听,并加以评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别人交流。通过质疑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汇报中要学会尊重别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意义。

  师:(讲述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的产生;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的产生。指导学生继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零散的认知之间建立联系,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6、知识巩固与迁移。请同学们再次模拟地球的公转,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提问:假如地轴不是倾斜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首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学生再模拟地轴不倾斜的公转情况,观察、思考、假设并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1。巩固、验证地球公转的意义。2。培养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讨论问题的逆向思维。3。在新问题情景中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四)、板书设计

  18、地球绕着太阳转

  总体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运用观察、演示、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事物运动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实例图片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通过完成模拟实验的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用来评价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完成练习,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素养的同时,渗透德育。

  七、说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课教学应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想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学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学生走入到科学的殿堂。基于此,新课伊始,就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遨游太空的情景,这势必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教者运用课件模拟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景,这比教师空洞的讲授不知要强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学地球自转与公转会导致什么现象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了大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最后再抽象实验结果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说课稿9篇 小班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2022年小学教师个人科研工作计划4篇 小学科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18篇 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科学教案模板7篇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案例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 小学科学优质说课稿

小学教育科研检查工作报告9篇(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15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3篇(小学科学实验活动总结)

小学科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优质课听评课心得体会.doc3篇 科学听课评课小结

小学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3篇(参加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