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6篇(阅读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10-20 01:40:43 工作总结

  通过写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然后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6篇(阅读教学工作经验总结),欢迎参阅。

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6篇(阅读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1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分层教学

  摘要:分层教学,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体现。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阅读教学中采用分层法,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阅读激烈,最终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就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为内容,对其分层教学的相关对策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分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81-01

  引言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合理设计分层教学,通过合理的分层,实现阅读教学的科学化、合理化,真正将阅读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班级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发展。

  一、分层教学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学生分层原则。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性原则。分层教学是依据在每个学生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从而提出的。在进行分层时依据的标准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但是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也仅是表现在对发展的优势上,因而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都要公平对待,不能因学生在智力、成绩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而对学生区别对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标准进行灵活掌握,并依据实际情况变换自己的分层教学标准。

  2、教学分层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在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时,要针对每个层次中不同学生的成绩以及智力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计划。(2)动态发展原则。分层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因而每个学生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都对进步有着本能上的需求。因而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动态的把握,从而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途径。(3)分层激励原则。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期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学生进行适量的批评,才能使对学生的激励效果变得锦上添花,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下的激励模式,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进行转变。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分层教学的措施

  1、课内阅读分层。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语文课程内容时,因对某一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理解程度有所不同,使得每个高年级学生对某件事物的观点也大不相同。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分层制定备课目标。

  例如:《牛郎织女》这篇文章,教师在对其进行备课时,可根据学生的层次来制定备课目标,备课目标的内容可具有多种类型,以确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中的含义,具体的备课目标可以为:文章中有很多感人的句子,哪一部分的句子使你最感动?请将它找出来,说说你的想法。文章中具体讲的是什么?你能够表达出来吗?请谈一谈。牛郎织女在人间的幸福生活在哪些句子中有所体现?请找一找,读一读,并谈谈你的感受。

  2、在上课过程中体现分层教学的目标。做好分层教学的备课环节之后,就需要进行下一步关键性的上课环节。该环节也是分层教学中的重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加倍重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明确的层次划分,教师要一视同仁,不可偏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应积极鼓励不同层次程度的学生努力学习,且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2)准确掌握各目标层次下的学生学习情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及时回答,使整个分层教学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

  3、课外阅读分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图书时,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避免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反感,使学生能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首先,以儿童文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来选择学生所需要的课外阅读;其次,经典文学图书应在整个课外阅读图书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最后,以学生阅读能力为参考,合理地向学生推荐课外图书,让学生循序?u进地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并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及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向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推荐《中国成语故事》、《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等,向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昆虫记》等。

  将横向分层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语文课文阅读当中,使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应将分层阅读横向教学方式不断引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结束语

  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更加凸显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焕发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会不断增加,阅读积累越来越身后,这对于小学生的写作、听说等能力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总之,阅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落实分层教学法,是保障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手段,科学加以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谈小学语文教学[J].王月平.学周刊.2011(30)

[2] 巧设情境构建阳光课堂――也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J].胡文良.教师.2011(20)

[3] 谈小学语文教学[J].王瑞云.教育艺术.2011(06)

[4]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J].朱合琴.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2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研究阶段总结

  本学期,我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课题阶段计划,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推进“随文练笔”的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教师岗位练兵培训为依托,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将这一学期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采取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主要是针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学习,同时积极关注相同领域的研究动态,吸收新鲜信息。

  2.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写作训练点,在课堂中加强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评价指导,做好课后的小结和反思工作。

  3.积极向同年级老师学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把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4、加强学生平时练笔的指导,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等,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一方面把练笔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需要练笔。

  5.平时认真写好教学后记,勤于反思。以便使平时的教学实践更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便于归纳成科学性的成果,具有可推广性。

  6、落实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在每节课结束时,都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

  7、在汇报课上要贯彻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也注重随文练笔。把“随文练笔”当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策略。

  达

  到

  效

  果

  质量是课题研究成与败,优与劣的关键。没有质量,课题研究就会丧失意义,因此“质量”二字在课题研究中是一个最响亮最恒久的用词。

  1、通过对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训练,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写作素材,从而改变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提高了写作技巧。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升华情感。通过“随文练笔”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能力。

  3、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促进个性发展。

  4、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使练笔更有效。

  5、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积累感悟精彩的语言材料,掌握写作的技巧。

  今后教学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究出随文练笔的最佳方法,使随文练笔课题更好的开展,获得更好的效果。

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3

  小学高年级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上邽小学

  苏小花

  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训练,这个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逐步加深,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应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一次一次的训练扎扎实实,一次一次的训练环环相扣,才能逐步完成从不能读到能读,从读得不够好到比较好的发展过程。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也都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因为只有指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用最经济的时间,练成最切实的本领。

  到底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第一、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觉阅读。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组成的,字连成词,词连成句,句连成段,段连成篇,联系起来反映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这才成为有血有肉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自觉阅读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子。

  1、从学习文字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思想,一步一步加深理解

  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而且是唯一的桥梁和渡口,理解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始终离不开语文文字,课文的思想性是含蓄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去阅读,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循着作者的思路,诱发里面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浅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去体会,去寻味。阅读之初,要凭借语言文字读进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之后,还要进一步再读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反映思想内容的,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从学习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思想感情,是一互相渗透,逐步深化的过程,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这个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情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阅读过程中具体体现。

  2、在理解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不仅要重视语言文字,更要重视它们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不仅要开展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一段话,更要弄明白词、句、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文章是个整体,文章中的字、句、段都与文章紧紧相连,都只能在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中才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如果离开了与整篇文章的联系,离开了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些词、句、段就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原本的光彩和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重视字、词、段、篇的联系,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重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其内在联系上狠下功夫,不要把词、句、段与文章分裂开来,孤零零地就词讲词,就句讲句,就段讲段,那样,必然会使一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也不要片面强调文章的表面形式,而忽视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在思想上引起共鸣,才能促使学生自觉阅读。

  3、帮助学生把已知和新知联系起来

  从语言文字的形式到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阅读过程就是从已知到新知的过渡。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理解词和句,还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都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把已知和新知联系起来,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弄清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完成从已知到新知的过渡。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弄准学生已知的情况,定准起点,指点通道,帮助学生从已知走向新知。

  第二、促进知识和能力不断转化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阅读训练中获得了一些知识,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熟知知识,在实践中消化运用。例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了分段的知识。如果让学生去说分段的条框,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依然不会分段,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分段的知识运用于阅读新的文章和实践。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达到熟练的效果,才能形成独立分段的能力。在阅读中实践,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2、联系实际生活,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年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学《蟋蟀的住宅》一课,这篇课文把蟋蟀称作是建筑工程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找出蟋蟀为什么被称作建筑工程师的原因。蟋蟀爱劳动,把住宅造得光滑、漂亮、舒适、边读边想,联系实际,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师,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有的说我们还要热爱劳动,去创造美好的明天。这样,文章的思想内容便与实际融于一体,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知识,转化为认识社会的能力,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深化。第三、认真上好讲读课

  讲读课在阅读教学过程占重要地位。讲读课文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课文。因此,必须认真上好讲读课。

  1、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要备好课,教师要自己先读懂课文,弄清作者的思路,这样,文章的脉落才会清楚,词、句、段、篇之间联系才能用一条线串起来,才能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个来理解,做到胸有成竹,到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按作者的思路安排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表现出,其次是要布置学习预习,通过预习,把能自己消化的东西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最后要编写教案,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把教学的要点及叙述定写下来作为备忘。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一般来说,课文大多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因为一篇好文章,作者的思路是有一条线索贯穿下来的,一篇文章是围绕着中心的一个整体,局部是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局部与局部之间也环环相扣,互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把所至住整体性,要从整体入手,先对文章的整体有个初步的了解,再深入到各个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上来,获得进一步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为什么他的战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被烧死而不去营救?这些都要联系这次战斗任务的重要,联系潜伏的艰巨,联系当时环境的险恶,才能有切实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前后联系,注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和训练,这是读书方法的训练,也是从联系发展中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的训练。

  3、重视课内外的结合,为了充实课内的收获,教师要挑一些课外的文章或书籍让学生去阅读,扩展知识,开拓眼界,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就课文涉及的问题,让学生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或是亲身参加实践,从实践的体会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以上所谈,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初步探索,这条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开发的处女地,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开拓,去挖掘。

.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4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摘 要: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实行兼顾意义与形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意义与形式兼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形式,在提高语言表达流利程度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作者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体会:一是教学应该以文章为基础,以交际应用为目的;二是教学以老师引导为主;三是教学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中心,遵循认知发展顺序。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言表达 小学高年级教学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很显然,这里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并不能片面理解成对阅读文本主题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实施意义与形式兼顾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依据

  意义与形式兼顾的理论最初来源于国外语言学界关于二语教学的讨论[2],该理论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纯语法教学和纯粹交际法教学的困惑,与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法和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同: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表达语言意义为主,小学高年级学生可能在语言交际流利程度上表现比较优秀,但在语言表达准确度方面存在较大缺陷;而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法旨在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大量语言规则而忽视实际交际应用。因此,教学要将意义与形式整合在一起,从语言角度切入,确保在提高语言表达流利程度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

  2.教学初探

  教学以文章为基础,以交际应用为目的。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同时注重形式和意义的交际教学才能有效促进语言学习,学生学习语法知识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形式并给予持久关注,其次是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挖掘深刻内涵,最后是为学生创造有目的地运用语言的机会。优秀的语言教学方法应该能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提出语言形式,创造练习交际条件,帮助学习者合理联系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教学以老师引导为主。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有计划地、反复引导学生从语言意义到语言形式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方法不但会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法的即时效果,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提高语言能力。为了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意识水平,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大语言输入,如可以通过打字号或者特殊颜色凸显某一语言形式;二是增加目标语言输出机会,当学生要应用目标语言时,可能发现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本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练习环境。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反馈与互动,如学生之间相互对比答案进行自我纠错和相互纠错。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认知发展顺序。

  授课老师必须首先了解学习者的最近学习情况,明白现阶段学习任务中什么是教学难点(即学生应该重点关注但往往可能忽视的内容),克拉申定义的可理解性输入是稍微超越学生现在的语言能力。如果语言输入是容易理解且足量的,学生就会自动学习这些必要的语言形式,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灵活使用教材。

  3.总结

  在当前阅读教学发展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还在探索之中,阅读评价体系仍以书面试题进行,考察内容包括作品形式及作品意义两个方面。在作品形式考察过程中,教师常将作品的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等作为评价学生理解效果的中心,对学生的阅读认知进行分析;教师常将作品的形象(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思想和内容(作者的情感、人生态度)等作为评价学生情感价值的要义,对学生阅读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全面了解。如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释义进行讲述,让学生对该句中的精神进行感知和领悟,了解作品精髓。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许多诗人都具有这种思想且将其赋予诗句中,但该句从精炼简约、整齐对仗、大俗大雅三个角度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使此句千古不朽,“独领风骚数百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该句的审美价值进行深入挖掘,逐字、逐词、逐句分析,从外部渗透,从内部感知,双管齐下,将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其的感悟。教师要让学生在上述过程中了解到内容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了解内容与形式的关联,确保学生在今后阅读中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发现文章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梁大刚.挖掘文字的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关于中职中专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0(15):113-114.[2]王在恩.知白守黑,为“语文”式――以《秋天》的教学为例谈如何进行语言教学[J].语文学习,2013(3):26-30.[3]夏峥嵘.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还原”与“比较”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0(10):28-30.[4]胡明珠.运用文体分析方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篇能力――以外研社版高中教材为例[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12):128-129.

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5

  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高年级仍要重视朗读训练。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

  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为此,教材将默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加强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练。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许多也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为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学习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学时都不是用单一的朗读或默读的方式,而是根据读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教师要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读书的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并能体现出对课文学习逐步深入的层次性。

  二、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任务。

  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除了凭借课后练习,课文中还有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值得学习和品味。

  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句子――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那样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如,《白杨》中的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如《桥》中的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如,《威尼斯的小艇》中的句子――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的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的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的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那一处好。寄情于物的方法。如,《祖父的园子》中的句子:倭瓜愿意爬上架就怕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

  课文中这样鲜活的语言是很多的,关键是我们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把发现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体会。

  3.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如果把一组课文的教学看着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交流平台就起着帮助学生把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的作用。如,在“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学习,了解了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感情的方法;通过《桥》这一课的学习,揣摩把握强烈的思想感情蕴含在对事情的叙述和对环境描写之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本组的交流平台中得到了总结和提升。与此同时,海拔一千学到的其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在这里进行归纳、小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实用的读写方法。

  三、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熏陶感染主要凭借的就是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这些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并在阅读、感悟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6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

  作者: 幸岚(小学语文

  四川阿坝小学语文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2 / 297 发表日期:

  2010-12-13 19:25:47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的综合体。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将阅读模式概括为:初读感知——细读段句——精读积累——领悟规律。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思、自得,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训练;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场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创设主体性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最终都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读课文是基本的语文实践。朗读和默读是教学中最经常的训练。朗读是眼、耳、口、脑等多管并用的阅读活动,是听说读写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训练之一,达到正如课标指出:“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读的训练呢?在此,谈谈多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一、指导“读”法 朗读,是咬清字音,句读分明,富有感情,不唱读,不拖长调。默读要用双眼看书,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出声,不摇动头部,在理解的基础上有一定的速度。这里专谈有感情地读。这是过去在正确、流利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目标,需要我们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主要精力要用在指导学生读出文章感情和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上。要学生充分地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有感情地读,指读出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有感情地朗读即“美读”。技巧上的指导,如停顿、轻重、速度、节奏、语调等。又如重音的读法,重音分语法重音和语意重音。语法重音由语句本身决定的。语意重音,是根据读者的内心意愿决定的,应强调运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对比手段。常用的读法可分三种。第一种,重音重读。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中“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通过加重语气来读,就能突出被大火烧身的邱少云严守纪律,意志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慨。第二种重音轻读,如《桂林三水》这文中的“奇、秀、险”三个字采用适当控制音量的办法,轻而饱满地读出,便更能反映桂林三水的特点,使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禁产生“遐想”。第三种,重音慢读,《再见了亲人》中“停留片刻”采用慢读法,语速缓慢而绵长。这样,能使人体会到中朝军民依依惜别之情。

  二、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1、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边读边感知全文、理清文章思路;边读边学习生字新词,划出疑难。初读课文以自由读为佳,可小组讨论、教师要巡查、指导。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采用的是导语激起法,打出“草原”的投影片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课文自由地放声读几遍,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的,并根据预习五步骤——标记、自学、阅读、思考、勾画去学习。”

  2、细读选择重点段句

  每篇课文都可选择许多个训练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标点都可品味斟酌。选点须在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注意面点的相互关系,放手让学生选择学习重点。反复读、读反复,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学《桂林三水》,我让学生读、思、划,并提问:“这篇课文那些语句、段落你最感兴趣?”或“课文哪处写得好,为什么?”在配合小黑板、投影、课件。还可以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3、精读积累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投入地读文、品情。可有感情地读,可用自由读方式,可自由选点读。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时期,儿童思维又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因此更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教学《草原》,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大开发’的西部很美,草原很美,越来越多的外宾慕名前来草原旅游观光,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激情后,顺势推舟:“要想做个好导游,首先必须把课文熟读成诵,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来,这样在介绍时,才精彩,让外宾听了赞不绝口。可适时出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指导分析:(1)、读,体会长短句、对偶句和轻重音及停顿节拍的气势变化。(2)、读,体会草原的美丽和辽阔。“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为什么不说“空气很清新,天空很明朗?”(3)、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很快就由熟跳到记忆,积累了语言。

  4、深刻领悟规律

  语言现象是五彩缤纷的,而规律是简捷的,可掌握的,掌握了规律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规律的方法很多,可通过调、换、增、删的琢磨,体会并掌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内在规律。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一、二、三自然段结构相似。我是这样设计的:(1)、出示:“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海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让学生读读议议:“这些句子你好像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2)、结合本段中的关键词语,“慈母般的”、“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雪中送炭”,读后说说志愿军对朝鲜大娘为什么会有这样深的感情?(3)、“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读读比较,体会原句的作用。(4)、小结学法:A、感情朗读,进行想象;B、归纳事例,解析词句;C、比较句式,体会感情。掌握了第一段阅读规律,自学第二、三段,便轻松自如,形成阅读技能。

  三、强化“主体”意识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对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还必须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会运用语言。因此,阅读教学活动应当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在通过阅读及其他训练手段,指导学生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而这一教学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学生多读,反复读,从读中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篇章的严谨,不读,不反复多次地读是不可能领会到的。多读,从读中吸取大量的词汇,多种多样的句式,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说话和习作才能得心应手。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这个道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为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上老师的讲是为了使学生读通,读懂、会读。离开学生读书这个目标,我觉得即使老师讲得再动听,也毫无用处。我在教《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就特别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已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楚王几次,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怎样用犀利的言语反驳的。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重点读人物对话,使学生了解到晏子聪明的才智和出色的辩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一思想内容。学生在了解这一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继续分角色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怎样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强化了主体意识,突出了“主体”作用。再现了“读”这一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语文学科的整合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我们在教学课文时不可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何一篇文章时,我首先要去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对于学生来讲,首先要求他们去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知道主要讲些什么,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最后再总起来阅读,这样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另外我认为深钻教材是树立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不仅要掌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还要把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处理好今天与明天,上学年与本学年的知识内容上的关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就会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思想性。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我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这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读得有感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老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学生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我认为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凡是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方法都是好的方法,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同时能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多下功夫,多作探讨,多作创新

高年级阅读教学工作总结共6篇(阅读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相关文章:

教学学习阅读的心得体会5篇 阅读教学体会与收获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4篇(二年级阅读教学论文)

谈如何运用情感策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推荐5篇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6篇(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的正确表述是)

大班早期阅读教学计划推荐11篇(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计划)

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5篇 最新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5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

小学生中高年级评语9篇 高中年级评语怎么写

阅读教学计划四年级下3篇(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计划计划)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反思11篇(语文阅读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