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篇(《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10 02:07:02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最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篇(《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供大家赏析。

最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篇(《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最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

  有一本书,是明末科举制度的讽刺史诗,是封建文人群像的生动画卷,是培养鉴赏能力的文史资料,是教人修养品德的闻名之作。这本书就是我在暑假阅读过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巨著,全书共五十六回。它主要描写了一些受到八股科举制度这种毒药毒害的儒生形象,讽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儒林外史》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而且被鲁迅先生评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范进是一个非常耀眼的角色。他穷尽大半辈子来考取功名,却因为考官才学不足,不识英才而而从未中举。这也代表了作者对当时无真才实学的考官的讽刺。而范进在五十四岁中举后又发了疯,昏昏沉沉、不省人事,被他的岳父打了一巴掌才清醒过来。我认为成功应该冷静、低调,失败时不应该气馁,而不是像范进那样抓狂,那样是毫无意义的。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是这样写的:范进的岳父在范进中举之前总是大声呵斥他,而当他中了举人后居然一改往日的威风,对范进百加赞赏。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功成名就就等于有了一切。这是多么可悲啊!

  在《儒林外史》中,我最讨厌的是牛浦郎。他本来爱读书是好事,可偏偏要偷钱来买书。而且还故意冒名顶替,假扮他人并骗了收留他的叔公。这虽然算不上大逆不道,却也是品行不正,总算遭了报应。我想: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坚决不做这些坑蒙拐骗的勾当,否则就会被人们疏远。

  在《儒林外史》中,我最敬佩的是杜少卿这个人物,因为他不仅淡泊名利、慷慨大方,还尊重女性。杜少卿是一个才子,但是他在过分看重名利的当时是一个例外。有人让他去当官,他却装病推辞。有人觉得他傻,可是我觉得他的这种淡泊功名、傲视权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继承了他父亲亲近百姓、乐于助人的品质。因此,他虽然是世家子弟,有许多财产,却很少用在自己身上,大都用在接济穷人、振兴社会上:他送张俊民的儿子去应考、接济下马的王知县、给钱给杨裁缝葬母......这种品质即使在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杜少卿还反对纳妾、尊重女性,这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是破天荒的事。

《儒林外史》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死板笨拙;有的品行优良,有的毫无修养;有的富甲一方,有的颠沛流离;有的淡泊名利,有的争夺功名......“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性格、品行各异,值得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儒林外史》不但让我学到了历史知识,还让我学到了受益终生的道德修养。建议大家也来读一读哟!

最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

  怀着平淡无奇的心情,读完了《儒林外史》的序言,说来说去,无非就是 “现实主义”“讽刺意味”“科举制度摧残人心”,没有妖魔鬼怪,没有英雄儿女,索然无味的情节配上艰深晦涩的文字,名义上吹嘘一下这本书脍炙人口、含义深刻,实际上我还没读就觉得,这本书就是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在读完“范进中举”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部分内容后,我所谓的赏析就和网上、书籍上说的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范进中举,可喜可贺反而乐极生悲;而严监生家财万贯,临死前唯一的留恋竟是那两棵灯芯,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都被封建教育扭曲,灵魂受到了束缚,精神受到了迫害,可怜又可悲。但当我静下来自己思考时,却觉得这种解析,作为答案,并非正解,读后感应是主观题,何时变成这种固守成规的客观题了?范进的丑态被人诟病,可笑吗?不,一点也不好笑,很现实。活了大半辈子,寒窗苦读几十年.受尽了他人冷眼相待,突然一步登天,平步青云,从穷困潦倒走向锦衣玉食。终于出人头地,终于能不再受人欺压,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搁在一个压抑了大半生的人身上,怎能无动于衷?就因为这一时的放飞自我,就被说成心灵脆弱,就可以忽略他这么多年来的心理压力吗?家境的潦倒,岳父的冷漠,乡邻的鄙夷,二十多次落榜,一个人咬着牙坚持到胜利。这份恒心,毅力,不动如山,又有谁能做到呢?严监生又怎么吝啬了呢?他对妻子王氏有情有义,对王氏两个兄弟出手阔绰,礼节周全体贴。在他那不争气的哥哥严贡生惹了官司时,本可袖手旁观的严监生主动承担责任,破财免灾,对于严贡生的一走了之,并未责备,甚至给他留了一份厚礼,明明家境富有,却日日粗茶淡饭,和他大鱼大肉、坐吃山空的兄长严贡生,谁更吝啬?吝啬是对他人苛刻,不是严格律己的贬义词。这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表现,何有“吝啬”之说!

  范进的迂腐、虚伪、软弱卑微不可否认,严监生的胆小怕事,精打细算无可非议,但也不能因为如此,就片面的评论一个人的一生。书上的解析,网上的评论,都是些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像是一个数学公式一样套用在所有“脍炙人口”的书籍上。但当我静下来思考时,突然有种悲哀,为“千篇一律”而悲哀,这些赏析都流露着讽刺悲哀,暗含着这本书的核心主旨,我不禁有些后悔,后悔没有自己思考便看了文章主旨,就像是忍不住偷看了数学答案,即使依靠自己写出计算过程,仍是感受不到收获,我也有些好奇,好奇如果自己没有看前言,能否看出这本书的主旨。那么多人的赏析中,又能有多少人能自己得出结论呢?对于《儒林外史》的种种因果,读第一遍觉得“又臭又长”,再读第二遍时觉得有些意思,在读第三遍时,我就觉得回味无穷了。其实读书的感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独一无二,仔细得读,反复得读,读书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的收获啊!

最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

《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夸张辛辣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心态,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穷极一生只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飞黄腾达,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作者吴敬梓出自书香世家,本来是极其相信科举制的,但死板木讷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经历让他渐渐失望,原来所谓的科举制只是帮助读书人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腐败不堪,到了晚年,吴敬梓从绝望走向清醒,写出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以笔为刀,刻画了一系列丑恶的人物。如范进,从黑发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终于他中举了,却又因为过度兴奋“痰迷心窍”发疯,丑态百出。如匡超人,他原来孝顺勤快,是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淳朴青年,但在疯狂追逐名利富贵的世风和腐朽科举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甚至停妻再娶,渐渐从一个老实淳朴的青年变成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但在讽刺之余,吴敬梓还包含了对灰暗社会的期望,如开篇描写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傲岸的情操,官府让他当官,他却躲了起来,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再比如“散尽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轻财仗义,不满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代发展到巅峰,到明清时渐渐衰落,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维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儒林外传》里的封建社会的科举制荼毒着文人的心灵,而现代的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呢? “这个星期的作文是《让我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班一片哀嚎,我咬着笔头苦恼不已,上次我已经写了妈妈送我去医院,上上次我写了下雨天时同桌和我一起撑伞,上上上次是成绩不好老师鼓励我,这回我该写些什么呢?“这个题目都出了多少次了?老师也不出些别的,我直接上网抄算了。”同桌抱怨道。我默默叹气,不语。“今天我们来上《古诗三首》,大家一定要背好,考试肯定会考的。”一听见“背”我就烦了,干巴巴的古诗意思更让我无心听下去。写作文是为了考试,学古诗也是为了考试,那么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弊端,而现在的中国教育界还处于转型阶段,一方面,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天性和潜力;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不一定能得高分考上名牌大学,教育界也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而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争吵,要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取长补短,让“教改”的春风吹遍中国的每个角落,不让“吃人”的封建制度再次出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我们以史为鉴,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明白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

最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篇(《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16到18回读书笔记_儒林外史读后感3篇(《儒林外史》每一回的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中学生读书笔记年3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9至42回3篇 儒林外史第八回读书笔记感悟

年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怎么写3篇(儒林外史怎么做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假期读书笔记3篇(儒林外史读书日记)

年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怎么写3篇 如何写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9至42回3篇(儒林外史44回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第29到35回读书笔记3篇(《儒林外史》第25回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书笔记3篇(《儒林外史》第一回读书笔记)

2022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左右3篇(读儒林外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