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大融合3篇(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方式)

时间:2023-02-18 10:56:41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北方的民族大融合3篇(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方式),供大家品鉴。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3篇(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方式)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十六国;苻坚的统治政策和前秦的强大,淝水之战与战后的北方形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要点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及其结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二、讲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两课所学知识,明确西晋灭亡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前提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那么,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它们与南方有何异同?教师可围绕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国”,在教学大纲中,是带星号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过渡性讲解。如果有意识略微展开,也只要求学生了解以下两点:1.西晋灭亡后一百多年间,北方建立的政权不只十六个;2.十六国也不全都在北方。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十六国的一些主要特点:十六国的多数政权由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苦难;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涉及到这一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21课各族内迁的内容。

  四、“淝水之战”一目,是本课讲述的重点之一。讲前教师可准备好《前秦东晋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以便于学生对交战前双方情况及交战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解本目内容时,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战前形势做较详细的分析;二是对东晋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取得战争胜利进行分析。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关于战前的形势,教师应对苻坚、王猛两人做简单介绍,说明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任用王猛为相,国势日益强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强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坚在国势日强的情况下,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发动对东晋进攻。在军队未出发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败的种子。第二个方面,东晋为什么会打败前秦?从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军队由各族征调,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败,以便摆脱氐族的统治。北方的汉族士兵更希望东晋获胜,解除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将领也不同意攻打东晋。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分析: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这里可结合课本中小字,对谢安做简要生动的介绍。东晋军队数量虽少,但它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最后还应强调一下淝水之战的结果。战后南北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南方东晋趁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战后不久,前秦瓦解,东晋乘机又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实际讲了两个内容,第一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讲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最好准备一张“鲜卑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挂图或看课本插图。然后讲清: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这个问题教师可简略地讲,但由于学生对鲜卑族较生疏,对其历史也了解的极少,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结合挂图讲清以下几点: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②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结合小字讲解以游牧生活为主。讲清这点有助于对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拓跋部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为北魏或后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时间为439年,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北方强国。③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准备挂图《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然后说明三个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时,应结合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之一是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当时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黄河流域存在一个民族融合问题?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习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援,促进了这种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当时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国,但想巩固统治,尤其是对生产、文化均较先进,人口又较多的汉族进行统治,使国家继续发展,这个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也是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讲解第二个问题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首先应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课本中是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一是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二是分配农民土地。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迁都和向汉族学习。这里着重分析迁都问题。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分析迁都原因:①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示意图,分析以平城为都城的弊端。并结合前面讲过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洛阳曾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迁都时间应强调让学生记忆。课本中《胡服俑》《汉服俑》插图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汉族文化的具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即改革的历史作用时,可先让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要强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时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面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诸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2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以及战争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中治乱、成败的原因。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此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和以后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前秦统治瓦解,北方由统一走向分裂,南方则乘机收复部分失地,使南北势力趋近均衡,使南北对峙局面稳定持续下去。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为了稳固自身的政权,进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同时也使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先进的统治制度。

  教学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此时的民族融合又与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边地向中心发展的趋势,学生不易区分。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及阅历的关系,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意义难以理解。

  地位分析

  本课地位十分重要。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对当时甚至是以后的历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对于我们今天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意义就更加重大。

  教法建议

  关于“十六国”,由于是阅读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白以下三个问题即可:时间、名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关于“淝水之战”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自己总结出前秦之所以能够盛的原因。之后通过列表使学生明白东晋为什么可以在此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原因和淝水之战的影响。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果

  胜利、失败的原因

  影响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师补充一些材料,使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历史背景,通过背景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关于“北方的民族大融合”首先出示北朝更迭图

  并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国黄河流域的朝代有?帮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民族融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吧?那谁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呢?这节课我就给大家讲一讲:

  1、十六国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教师总结并简要强调“15北1南”。

  2、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首先提问:十六国时期,在北方的15个政权中,有没有哪个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如果有,它统一北方的时候,南方与之对峙的是哪个政权?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估计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回答出: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黄河流域。与之对应的南方政权是东晋。教师继续提问:前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他的领导人是谁?他想不想统一全国?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出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教师首先出示下列材料让学生阅读: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大的战争。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战线太长,分散兵力,缺乏协同,对朱序等人的活动没有察觉;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则临危不乱,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将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阅读后教师列出表格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果

  胜利、失败的原因

  影响

  通过教材的内容和课外材料的阅读,使学生在填写表格的时候总结出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和东晋胜利的原因、以及对历史的影响。(前秦失败的原因:(1)内部民族矛盾非常严重。 (2)北方的汉族人民更希望晋军获胜,使他们解除民族压迫。(3)苻坚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主要将领不同意苻坚南攻东晋。(4)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胜利的原因:(1)东晋政权内部,主要将相意见比较一致,坚决抵抗。⑵有一支能冲杀的精悍军队。)教师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这次战争的胜负说明“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 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内容

  官吏按季度领俸禄,严禁贪污

  分配给农民土地,并向他们征赋税

  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

  由于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从485年开始,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土地的农民需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大地主的利益。实行这一措施的结果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话、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

  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教师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体阐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 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4、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朝

  2)、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板书设计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3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十六国;苻坚的统治政策和前秦的强大,淝水之战与战后的北方形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要点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及其结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二、讲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两课所学知识,明确西晋灭亡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前提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那么,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它们与南方有何异同?教师可围绕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国”,在教学大纲中,是带星号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过渡性讲解。如果有意识略微展开,也只要求学生了解以下两点:1.西晋灭亡后一百多年间,北方建立的政权不只十六个;2.十六国也不全都在北方。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十六国的一些主要特点:十六国的多数政权由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苦难;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涉及到这一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21课各族内迁的内容。

  四、“淝水之战”一目,是本课讲述的重点之一。讲前教师可准备好《前秦东晋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以便于学生对交战前双方情况及交战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解本目内容时,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战前形势做较详细的分析;二是对东晋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取得战争胜利进行分析。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关于战前的形势,教师应对苻坚、王猛两人做简单介绍,说明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任用王猛为相,国势日益强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强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坚在国势日强的情况下,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发动对东晋进攻。在军队未出发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败的种子。第二个方面,东晋为什么会打败前秦?从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军队由各族征调,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败,以便摆脱氐族的统治。北方的汉族士兵更希望东晋获胜,解除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将领也不同意攻打东晋。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分析: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这里可结合课本中小字,对谢安做简要生动的介绍。东晋军队数量虽少,但它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最后还应强调一下淝水之战的结果。战后南北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南方东晋趁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战后不久,前秦瓦解,东晋乘机又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实际讲了两个内容,第一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讲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最好准备一张“鲜卑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挂图或看课本插图。然后讲清: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这个问题教师可简略地讲,但由于学生对鲜卑族较生疏,对其历史也了解的极少,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结合挂图讲清以下几点: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②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结合小字讲解以游牧生活为主。讲清这点有助于对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拓跋部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为北魏或后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时间为439年,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北方强国。③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准备挂图《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然后说明三个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时,应结合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之一是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当时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黄河流域存在一个民族融合问题?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习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援,促进了这种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当时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国,但想巩固统治,尤其是对生产、文化均较先进,人口又较多的汉族进行统治,使国家继续发展,这个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也是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讲解第二个问题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首先应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课本中是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一是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二是分配农民土地。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迁都和向汉族学习。这里着重分析迁都问题。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分析迁都原因:①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示意图,分析以平城为都城的弊端。并结合前面讲过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洛阳曾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迁都时间应强调让学生记忆。课本中《胡服俑》《汉服俑》插图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汉族文化的具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即改革的历史作用时,可先让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要强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时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面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诸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3篇(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方式)相关文章: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试卷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2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