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记忆文化传承作文2022【3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时间:2022-09-05 16:09: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年味记忆文化传承作文2022【3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供大家参考。

年味记忆文化传承作文2022【3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年味记忆文化传承作文20221

【喝碗腊八粥 根脉永相传】

  腊八前夕,孩子在屋里写作业,准备着高一年级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我和先生则在厨房,平心静气地熬煮腊八粥。

  祖籍安徽的先生用羊肉丁、海带丝、豆腐皮、细馓子及五谷杂粮,烹饪着“安徽版”的腊八粥,在粥香弥漫中思乡念乡……

  而我则泡好红豆、芸豆、核桃、花生、高粱等,用紫砂锅熬煮一锅细糯绵软的腊八粥,在粥香氤氲中怀念着儿时浓浓的年味儿……

  记得小时候,每年腊八前后学校就放寒假了。腊八,对于童年的我,是一个美好的起点,不但开启了轻松快乐的假期生活,而且喝过一碗浓香的腊八粥,过年的味道也会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

  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孩子们盼望过年的原因之一是能吃到肉食。各地习俗不同,腊八粥的食材也有所不同。作为西北人,我们从小喝的是用细碎的肉臊子和五谷杂粮煮成的浓稠的腊八粥。

  腊八前一夜,母亲总会事先泡好各种豆子。她说豆子硬,不好煮,所以一定要先泡一下。黎明时分,父母早早起了床,父亲切好肉丁,经过一番烹炒,满屋满院都飘散着诱人的香味。随后母亲将炒制好的臊子和泡好的杂粮一起倒入大锅中,不停地用勺子搅拌,并用文火慢慢熬煮。等到天亮我们醒来时,一大锅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就令人垂涎不已了。喝着香喷喷的腊八粥,想着马上就可以穿新衣、吃美食、过大年,嘴角不由地就咧到了耳根。

  我曾经不解地问母亲:“腊八粥为什么要用那么多豆子呢?”母亲答道:“吃下这些种子,人的身上就会‘长’出一年使不完的劲儿,会增添好运气呐。”

  长大了我才明白“冬藏”“春生”,腊月为冬季最后一个月,万物即将收藏完毕,等候春天蓬勃而发。所以,腊八节喝腊八粥,能为来年养精蓄锐,储备能量。

  等我们兄妹长大后,积劳成疾的母亲腰腿不行了,腊八粥就由父亲全程负责。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改善,我们渐渐对腊八粥没有小时候那么向往了,甚至会因为忙碌而忘记这个节日。但是,腊八节这天,我们总会接到父亲或母亲的电话,通知我们回家喝腊八粥。彼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意——有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有人疼爱的孩子,就能年年喝到腊八粥,许多温馨的回忆也由此唤醒,让人暂时忘却腊月的寒冷和生活的烦忧。

  几十年一路走来,对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腊八粥不再是打牙祭的美食,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家道传承和温馨暖人的亲情纽结。

  三年前,父亲得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回家后许多事情不能做了,只能做点简单的饭菜。

  我们兄弟姊妹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过年过节等吃等喝了。为了继续燃起家里那热气腾腾的烟火味,我们自然而然从父母手中接过了“接力棒”——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粥,大年三十擀长面、包饺子,正月十五做元宵……

  父母老了,给予不了荫护,我们才得以真正的成长、成熟。这缕绵绵不绝的人间烟火,也才得以生生不息。

  女儿是“00后”,从小锦衣玉食,对于包子饺子粽子腊八粥等,统统没有多少兴趣。但是,每到一个节日,我们总会提前为孩子精心准备相应美食,不在于她能吃多少,而是让她在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人生之旅中,永远怀念这份属于中国人的欣欣向荣、淳朴温暖的年节气氛。

  是啊,过了腊八就是年。

  喝一碗腊八粥吧,让我们珍惜、感恩父母健在的日子,好好尽孝,令辛苦一生的他们颐养天年;喝一碗腊八粥吧,让我们身体力行,将中华民族的美好习俗代代相传,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根在何处……

年味记忆文化传承作文20222

  送给除夕一首诗

  除夕,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精心准备,也是最具有仪式感的时刻。它代表着中国人的岁尾与起始,万家灯火不灭,只为举起酒杯:一杯敬明天,一杯送过往。这一天,有归家的游子,有守候的父母,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互相倾诉累积一年的思念,将所有的美好都变成喜庆。让“年”过的有“年味”,象征一年的兆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蒸蒸日上……而只有到了除夕,才开始真正过年的绽放和仪式的开始。最应景的除夕诗,也许是李世民的《守岁》。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过了除夕之夜,我们就会离开冬天寒冷的冰雪,春风就会带着温暖来临,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2022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打好开局之战,做到蹄疾步稳。2022年,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为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担当意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落到实处。打好开局之战,保持战略定力。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保持战略定力,锤炼“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耐力,鼓足勇气、铆足劲力,以“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保持信心,全力迎战“十四五”。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阶前素净的梅花绽放香气,盘成花朵形状的蜡烛台中点燃的蜡烛把周围映照得红红的。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地方各级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也将陆续展开。这无疑将为地方发展带来新契机,注入新活力。换届工作成功与否,关键看换届生态,生态好则班子强,班子强则事业兴,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生态必须从严肃换届纪律抓起。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人用人是风向标,只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着力培养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才能把一批又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使他们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回乡过年,是很多人一年到头最大的期盼。过年,代表着团圆、亲情和温暖。不管离家多远,家,就是一种召唤。但春节临近疫情又有所抬头,“就地过年”是打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主动仗的具体举措,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很多人春节未能与家人团聚,一年中仅有的团聚时光,再一次变成了无可奈何的遗憾。但年货却在流动,亲情还在流动,政府的祝福在流动。春节是中国人之间不必说出的默契,也是深藏在中华民族族群中的血缘密码。因为这个共同的节日,这个民族的子孙们,哪怕散落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相同的基因和话题。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

  华灯初上,万家团圆。新年将至,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新阶段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年味记忆文化传承作文20223

【儿时的春节 抹不掉的记忆】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是生长在苏北农村的一名85后,这首童谣里描述的春节是我从小经历到大的。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春节总是令我向往的、怀念的,是深藏在记忆深处抹不掉的。回忆起小时候的春节,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写春联、蒸馒头和守岁了。

  太爷爷生前任过私塾先生,喜欢写毛笔字,方方正正的正楷字远近闻名。时至今日,老家的房子上还留存着太爷爷写的“自力更生”四个大字。小时候一到春节,家里就十分热闹,十里八村的庄邻提着红纸登门排队找太爷爷写“门对子”,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春联。这个时候的我总是最开心的,因为来的人都会带上瓜子、花生、糖,我的口袋总是装得满满的,这样自豪且快乐的春节氛围一直延续到我小学毕业。后来,随着春联的商业化、多样化,很多人把写春联变成了买春联,在我记忆中春节的年味也逐渐冲淡了不少。

  除了写春联,过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蒸馒头。我们家在村里是个大户人家,全家老老小小加起来有十来口人,过年蒸馒头在我们家算得上是一件体力活,需要全员上阵。作为家里的孩子,我们的任务就是玩面团,太爷爷会拿出他的看家本领帮我们捏面人。太爷爷捏的面人惟妙惟肖,成了我们家孩子到外面炫耀的资本。奶奶的手非常巧,蒸出来的馒头既有外貌更具内涵,软糯香甜的红豆馒头是奶奶的拿手活。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总是村里第一个蒸好馒头的人家,奶奶也总是把蒸好的红豆馒头送给邻居品尝,然后带着大家的一致认可高兴地回家。

  守岁,顾名思义就是“熬年夜”。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通宵守夜,边包饺子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记得当时看的还是熊猫牌黑白电视机,通过电视,我们获取了很多童年的快乐。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并没有因为黑白色彩而削弱记忆,反而对倪萍、赵忠祥的主持,对赵丽蓉的小品更加记忆深刻。小时候觉得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每一个节目都很好看,聚精会神的我甚至可以把小品里的每一句台词都背下来。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母亲会洗上几枚硬币,有1毛的也有5毛的,随机包到饺子里。在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时候,冲着硬币,我们吃饭的速度会比平时快好几倍,因为儿时的我们相信:吃到硬币可以幸运一整年。

  小时候的春节年味很浓,仪式感也很强。从腊八开始,每家每户都会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过年任务。贴春联、放鞭炮、发压岁钱都十分讲究。整个春节的战线会拉得很长,七大姑八大姨似乎要家家走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因为过年这一特殊的节日而得到进一步升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尤其是那些富含美好寓意的祝福会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

年味记忆文化传承作文2022【3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