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3篇 如何应对小学生厌学现象

时间:2022-10-08 12:01:5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3篇 如何应对小学生厌学现象,供大家参阅。

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3篇 如何应对小学生厌学现象

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1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这种厌学情绪感染到周围一些?免疫力?比较弱的同学,形成不良学风。作为教师面对学生厌学的现象需要我们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逐步将厌学转化到我想学,我能学、我会学。

  一、找出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

(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失范导致学生厌学

  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学生厌学最直接的原因。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偏爱成绩较好、配合自己的学生。讨厌叛逆性、经常违反纪律、不听话、成绩较差的学生。处理学生的矛盾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喜欢的学生网开一面,而“问题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行惩罚。学生产生反感,就不会认真对待教师所教的课程。

(二)学生困难、成绩不良与人际关系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

  小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比例很高,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困难的比例也有上升趋势。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时遇到困难没有及时克服或及时的引导而导致基础不牢,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愈来愈差。在学习中感觉困难,举步维艰,让他们惧怕学习,自信降低。一部分小学生从小学习就多失败而少成功,最后他们会放弃学习,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认定自己反正学不好而变得沮丧。也就是说,学生最初只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基本学习技能而已,并非教师眼中彻头彻尾的懒汉。

  师生关系也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学生因为长相、穿戴不好、学习不突出、没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师的歧视、拒绝。也有一些学生很安静,比较听话,不惹是非,在生活与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不易引起老师的注意,成为长期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缺乏与教师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教师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也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处罚的学生与教师关系更紧张对立,他们反感或害怕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学习上,导致学习困难。

(三)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过度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倦

  有些学生认为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反映因家长布置作业和课外补习班造成作业太多的竟有70%,再加上社会上一些家教机构、特长班、补习班、提高班火爆,学生经常是出了这校门,进了那“校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认为,负担过重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别好的对学习有兴趣,不觉得负担重,少量不学习的也不觉得重。感觉负担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考好,却难度太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

(四)师长高度热情与背后的冷漠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家长与教师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赋予高度的热情,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将生活中所有一切都包办代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过高,不容许有任何懈怠,一旦孩子无法在学习成绩上达到自己要求时,家长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对待或悲观失望,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有些同学在遭遇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帮助,反遭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批评,因此感觉非常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家长和教师是他的“重要他人”,如果反复对其贬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大大降低,慢慢就成为教师所说的那种人而不能自拔。更可怕的是,当老师贬低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者的看法。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变大,进而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失败的心理。

(五)班额过大使大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互动,学习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大量学生向好学校涌进,而差学校学生越来越少。班级规模较小的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容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班级规模较大,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也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无论老师多有爱心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同学,更不用说要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的学习困难了。绝大多数的同学不能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渐渐地部分同学逐渐习惯了观望的态度,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为小学生厌学提供了可能。

  到了一定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影响了学习兴趣。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大,学生成长过程,既有所有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不断分化的过程。学生自我评价方式从他评走向自评。他们开始置疑老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唯一权威,这使他们不再仅仅为追求教师评价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对老师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当然也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有时不予配合,甚至是我行我素。

  二、针对厌学的成因所采取的对策: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如何激发起来其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尤为关键,下面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情况,总结一下几点经验: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我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我们可以单独给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做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一定要适合这个学生,让他能够接受并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可以用特殊的方式告诉学生某种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比如集中一些厌学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做个?一天经历一生?的亲子励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知识,增加本领的重要性。

(三)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只有以上两点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还不够,作为教师还需要用自己的课堂,创造问题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探求,学习的兴趣。只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变苦学、厌学为乐学。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相结合,做到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

(四)善于运用反馈原理,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和表扬为主的原则;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要做出客观、公正和及时的反馈信息,便于学生时刻了解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五)成立学习小组,让兴趣相近且成绩不错的同学帮助他,使他有信心把学习搞好,同时在互帮互助中也形成了优良的班级学习风气,打造学习型班集体。

  总之,对待一些对学习无兴趣的学生,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漠然视之。要针对不同学生厌学成因,在遵循一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再不断探索新方法,因人而宜、“对症下药”,为扭转其厌学状况而不断努力。

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2

  浅谈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摘要:小学生厌学的问题由来以久,已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厌学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不当、不良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压力等。要缓解孩子的厌学情绪,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教学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最后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安全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 厌学 心理原因 对策

  眼下,小学生厌学的问题让家长和老师颇为头疼。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厌学情绪不仅会影响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对小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因素,在若干年后,也会对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产生比较坏的影响。所以,小学生的厌学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也是家庭问题,更是一个应该引起各界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小学生厌学的现状

  所谓厌学就是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抵触情绪比较轻,则该学生颇于家长的压力,还会到学生去,但学习对他来说,则完成是一项苦差事,没有一点趣味。如果抵触情绪很严重,则该学生则不愿到学校去,即便是有家长强逼着去,学生也会在学校与老师、同学闹情绪,甚至跑到校外,干脆不回家。根据对广西博白县绿珠小学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小学一年级学生厌学率为%,二年级学生厌学率为%,三年级厌学率为%,四年级厌学率为%,五年级厌学

【1】率为%,六年级学生厌学率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令人深思:我们的小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如果这些教学的任务完不成,不能想象,在若干年后,我们国家的人才会是什么样的。小学阶段也是正式教育的起点与基础,正所谓: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万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基础打得好,中学阶段的过度自然也容易,上大学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所以,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小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

  1、缺乏学习动机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而学习动机则是指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可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由内源性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或分 1

  数,学生乐于学习;外源性动机是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2】原因激起的动机。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学习活动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

  外,学习是附属品。不论是内源性动机还是外源性动机,都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7-11岁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并不知道学习对于今后个人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也不理解家长严格要求他们学习的苦心,在学习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相反,由于学习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有一些孩子会觉得学习挺苦的,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能够正确的加以引导,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并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则可以帮孩子度过这个难关。但事实上,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而学校现在又是大班上课,老师也不可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一些孩子长期得不到引导,逐渐地就走上了厌学的道路。

  2、学习方法不当

  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直至顺利完成学业。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其中,学习策略即是指学习方法。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觉得“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我似懂非懂”;%的学生“常常走神”,或“根本听不懂”,并且课后也不想弄懂,经常抄作业,甚至不交作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学习吃力,即使努力了也不会有多大进

【3】步。这些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对学习产生焦虑,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有些学生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心理压力很大,因而产生消级情绪,阻碍学习,且恶性循环。这些学生缺乏探讨有效学习方法的能力,导致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业差,需借助外力促进其学习。

  3、不良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压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可由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需要层次。而且这些需要的满足也有先后之分,越是最低级的需要越是要先满足。而安全需要作为一种低级的需求,当然要首先满足。有的学校校风不好,没有严格的校园纪律,班级内也没有集体感,校园内甚至班级内打架斗殴、威胁、勒索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的安全没有保障,而一些生性胆小的孩子如果被欺负了一次、两次,就不敢再到学校去上课,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安全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孩子稚嫩的心灵如果被蒙上阴影,对其成年后的生活工作都会形成障碍。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阻止事情再发生,孩子也不会伤害很深,厌学情绪也不

  会持续很久;倘若不能及时地加以制止,那么,这些孩子厌学的情绪更会加重。

  三、缓解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加油站,出色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他们愿意学习,知道学习对自己有很重要的意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偏小,所以可以考虑采用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等来培养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利用动机迁移原理时,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理解原有活动必须学习好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其次,培养他们正确的归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有一些孩子学习不好,他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得到好的成绩。还有一些孩子,把自己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很笨,即使再努力,也不会有多大提高。第一种孩子的归因方式,说明他们很相信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第二种孩子的归因方式,说明他们不相信自己,这是一种错误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会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看待自己的失败,改变他们的归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事实证明,高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设计完成学业的步骤,让学生明白从大方向、长远来看,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未来工作和生活水平是成正比的。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完成学业的诸多步骤,特别是让学生知道迈向成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完成学业之后获得的奖励,如好的工作和收入等。这是一个过程,要持续进行,并且通过多渠道逐步实现。

  2、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策略可能是来自于教师的直接指导,也可能来自于其他同学或朋友。学习策略有很多种,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策略,并且同一种策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能达到的效果也不相同。学生在运用一种新的策略时,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务必努力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修改,及时改变策略适合自己学习的风格。如果学生发现策略起了作用,就会更有效、更频繁地使用这些策略,并在学习中不断试验策略的有效性,一旦采用的策略提高了学习成绩,学生就会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继而促使学生密切注意不同策略对学习成绩的提高程度。有效的策略学生会坚持使用,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给学生带来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适合课程的学习策略。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了学习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这对学习无疑将产生积极的的影响。

  3、要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学习环境

  首先,学校要制定严格的校园纪律,并且保障其实施。

  各级政府部门要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学校应该制定措施、加强管理,特别是住宿生的管理。并要协调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努力改善校园周边环境,严禁青少年学生进“三厅”和网吧。学校可以聘请公安局、派出所的同志来校做报告、讲关于青少年学生进“三厅”、网吧而走向犯罪、误入歧途的案例,用实例来教育学生,同时结合青春期教育讲述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每个青少年学生都要增强识别能力和反腐蚀能力,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

  其次,教师要善管理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作为教师,要善于管理班级,多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故事会、球赛、周末晚会等等,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并要善于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最后,家长要时刻关心、保护孩子,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后卫工作。

  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避风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了孩子的将来,无论做父母的在多少工作,都不应该对孩子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又不能及时地与父母沟通,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所以,家长要时刻关心孩子,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工作,为孩子的身心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符秋韵.中小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与对策[J].教坛沙龙·社会调查.2006(1)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31-332

[3]许冬梅.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其矫正[J].教育研究,2008(3)

[4]郭双,李红伟.心理行为训练对学生厌学干预有效性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7(4)

[5]王维东.正确对待中学生的厌学心理[J].教师在线,2007(10)

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3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是悠闲、快乐的双休日,可他们却要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因此,找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正如我与四年级陶某的谈话中问到:“你将来打算做什么职业?你三门功课总分想达到几分或每门功课有分数指标吗?”他都是摇头没答案。当我问到他英语的学习方法时,他的答案是:英语背单词是先看两遍,再背一遍,最后默到本子上:默不出的就看书。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成绩,因此不管是默写还是练习都出现一次次的不合格,这样学习效果不好导致没信心,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

  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我在上课时观察过四年级学生沈某,一节课3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慵懒症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我观察过四年级顾某的学习状况并与她的家长交流过,她是典型的慵懒症;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老师布置的作业从不能按时完成,每天必须把她请在身边做作业,动脑筋的题一题可以做15分钟。这种症状存在哪会有学习积极性,哪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虽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已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拿我们学校和宝山区为例:五年级毕业生要想进所谓的好学校,三门主课的总分必须在270分以上才有资格去参加各校的摇奖,否则就算你平时再品学兼优在四月的区统考没能达到270分就是没资格报考好学校。因此,为了适应潮流校领导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任教的主课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优或补差,这样中高年级学生又进入了“应试教育”的盲区。形成了平时“素质教育”,期中、期末“应试教育”。

  2、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我从平时的工作中感到,由于现在衡量学生与老师的成功尺度还是以分数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除非是公开课那是积极运用素质教育强调的教学方法,但这也是形势所逼,教师的无奈之举。

  3、师生关系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从我从教这十年来看,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失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从问卷中的另一题看“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有的占27%,这个结果说明由于多数学差生平时在纪律方面犯错较多,有时老师会先入为主不弄清事实冤枉了一些学差生,这样会加剧他们产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厌学情绪的产生。

  4、学生间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从调查数据看“当学差生上课回答错误时,被同学嘲笑的”有的2%,有时有的29%。“当学差生考试成绩很差时,被同学瞧不起的”有时有的18%。更有甚者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10%的学差生得不到同伴的帮助。由于以上出现的情况让学差生的心灵受到重创,因此调查发现有5%的学差生在班中不快乐,48%的学差生有时感到不快乐,这两个百分比之和已超过50%,这个数据表明学差生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家庭方面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2、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四)社会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探索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

  二、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相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学好新课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主要想调动厌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且要进行分层教学与小组活动。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及心理品质,不同的知识经验及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特别关爱学差生

  关爱学差生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关爱学差生要从心理去关爱。关爱学差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回到集体中来。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性就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学差生之所以为差,是因为他们根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不!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会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能性的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

(五)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法,建立家长学校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我认为可以从每个班中选出一些有教育方法或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的家长代表,定期让他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些辅导和咨询。

(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

  三、小结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3篇 如何应对小学生厌学现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