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本站推荐3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

时间:2022-10-08 12:45:0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本站推荐3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供大家阅读。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本站推荐3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本站推荐1

  辛亥革命失败了吗?

  系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正文

(一),辛亥革命背景

  1,历史背景 2,社会环境

(二),辛亥革命的影响

  1,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

  2,辛亥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3,辛亥革命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4,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5,辛亥革命失败的一方面

(三),结论

(四),参考文献

  摘要:辛亥革命体现了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不屈不挠寻求救亡图存、独立富强之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现今不应忘却并且应该不断强化的历史记忆。本文用长远的眼光,考察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我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没有失败,相反,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这场变革摧毁了清政府的朽败统治,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并对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好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辛亥革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一),辛亥革命背景

  1,历史背景

  自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没有土地。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发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0年8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对中国的一系列入侵,使得中国民不聊生。因而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等运动,以期能够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2,社会环境

  20世纪初年,民族灾难更加深重,农村经济崩溃,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广大工农群众自发的抗暴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这一切极大的促进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觉醒。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的必然产物。

(二),辛亥革命的影响

  1,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此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再也不能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敢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拉下马,封建专制制度不能统治中国,辛亥革命把反动的封建帝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它引领的政治风暴使一切专制的制度无法占领地位。

  2,辛亥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上,辛亥革命所唤起的民主精神和人民的爱国热情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号召国民参加建设,振兴实业;辞去总统后,仍然坚决主张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为最重要之政策。

  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的发展。在革命政府的奖励、推动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在1914—1925年间,“每年中华民族工业的年平均名义投资额相当于政治和国家财政尚未稳定的1840—1911年间的11倍”。我认为,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为民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政治障碍。后来,虽然被北洋军阀接过了政权,但是辛亥革命的余绪仍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等各政治派别和团体分歧重重,但在振兴实业、发展经济这个问题上相对一致,能够达成共识。振兴实业、实业救国、实业建国等口号表达的观念和愿望,已成为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并形成了比较广泛的“振兴实业”思潮。

  3,辛亥革命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辛亥革命无疑是一次政治革命, 但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革命的思想文化, 是革命的先导, 为变革作舆论准备;而革命的过程, 又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任何一次大的政治革命, 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也不可能和思想文化分离。

  纵观世界历史,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 在任何一次革命之前, 都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文艺复兴, 就没有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启蒙运动, 也没有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亦如此,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实现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 在从事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 也进行了思想文化的斗争。辛亥革命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近代化, 也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在思想文化、社会风尚上,辛亥革命也开创了一代新风。人们开始用新的道德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日益为人民所遗弃,思想界得以解放,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崛起奠定了思想根基。

  4,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5,辛亥革命失败的一方面

  毛泽东曾指出:“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的失败,发人深思。

  资本主义的欧洲发展了二百多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却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资产阶级自身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发动起来才能弥补力量上的弱小。然而,由于对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没有处理好,普通民众逐渐对革命持冷漠态度,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势单力薄,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在所难免。对此,毛泽东作了精辟的分析:“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魄力,例如以“反满”代替反封建,口号过于简单,未能对满族中的地主阶级、一般民众和汉族地主阶级加以阶级上的区分,模糊了革命的阶级阵线。这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论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辛亥革命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她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扫除封建生产关系、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发挥国家政权的现代化功能等方面毫无疑问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甚至引导世界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所有的这一切都证明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如果把辛亥革命当做单独的一场革命,或许她是失败的。但是!辛亥革命只是中华民族从弱小走向强大的漫漫长路中的一小段,她也不可能独立于中华民族走向富强而存在。正因为她成功了,中华民族才能在一路上顺利的走下来,直到中华民族变得强大!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2010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兰州学刊[J] 2006年第10期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陈力

  张永江

【3】 《中国共产党历史》[M]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版

【4】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中华书局,1985.【5】 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本站推荐2

  实践题目:行走间的记忆--寻访旧城改造进程中苏州

  里弄遗存的老式生活

  一、实践时间

、11;、18

  二、实践背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古“原田腴沃,常获丰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孕育了苏州传统的园林、丝绸、刺绣等等有着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也为现在苏州发达的经济奠定了基础。苏州的前世今生就如苏州的双面绣,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文化,或一面为传统,一面为现代。而苏州的旧城改造使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非常难得地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得以新城旧城并臵。同时旧城改造促进了商业化进程,对旧城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将古城相对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内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原生态的历史街巷与建筑群落蕴藏着老苏州丰富的市民文化与生活记忆,是珍贵的研究资源。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街区开始旅游开发,逐渐走上了商业化道路:其自身一直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老化、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产业支持等日渐突出,急需新鲜活力的涌入;然而改造的成功范例,如平江路、山塘街,其过度商业化的倾向,或繁华、或优雅的改造模式,或许与传统住区平实质朴的精神不符。千篇一律的文化街区,也会掩盖姑苏水乡的神气,让传统街巷中的市民文化走向末路。因此,针对地方实际,如何选择恰当的改造策略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16年5月,苏州市规划局公示了古城区9个街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包含多处此前未经开发,保有传统生态的历史街区,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位列其中。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我们对苏州的城市特色充满兴趣但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传统街巷,我们经历最多的或许是平江、山塘那样的商业街区,它们所传达的繁华浪漫的商业氛围难免会干扰我们对江南水乡的认知。因此,我们希望以规划出台为为契机,通过调查、了解规划地块的实际状况,亲身参与改 1 造进程,见证规划对当地居民,对整个地区带来的影响,增进对苏州城市的客观认识,尝试探索旧城开发的理想道路。作为基础,我们希望首先了解传统街巷真实的生活状况,依托苏州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传统生活于今天的遗存与演变。

  三、实践对象

  我们小组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苏州古城西北的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街巷,具体包括西中市、专诸巷、阊门内下塘。

  四、实践方法

  本团队主要采取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此外,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规划文本、研究文献,获取背景知识,并以此指导研究、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解释印证;通过收集网络上的相关新闻作为研究的参考补充。

  五、实践意义

  1、探访苏州旧城区中未经商业包装的真实里弄,同时查阅历史资料、与居民深入交流,了解改造前与改造后的里弄生活。总结里弄生活的变迁与现状,呼吁政府更关注里弄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改善其生活质量,维持里弄的活力。

  2、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总结里弄衰败的原因或者保持活力的成功之道,为里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与经验。

  3、探访里弄居民的真实生活,对其进行总结与真实记录,形成合集向大众展示,帮助大众了解里弄居民的生活状态。提高人民对里弄的关注,从而更全面、人性化地建设这座城市。

  六、实践成果与分析

  1.阊门地区概况

  2(1.)街道、房屋与改造情况

  门社区占地平方公里,东至阊门西街,西至运河,南至宝林寺前,北至板桥,地块呈长方形。社区共有街巷34条,以西中市为轴密集分布在南北两部。作为古城区最晚纳入改造规划的街坊之一,阊门地区完整保留了传统街巷“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富有水乡特色,景观自然、朴素,富有生活气息。

  房屋以传统木架构民居为主,多为平房或二层小楼,专诸巷存在少量公寓楼,因历史原因,社区内多数房屋属于“房卡房”(老公房)。阊门街区未经大范围开发,房屋整体较为陈旧,存在户型局促、基础设施落后、原屋分割租赁等问题。但在房管局的修缮维护下基本可以满足居民需求。

(2.)居民构成与邻里关系

  受访阊门社区登记居民多人,其中外来人口4000人左右,本地户口登记8000人左右。但由于持本地户口的中青年人多数搬离,实际本地户口居民也在4000人左右。由此可见,本地区外来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原居民则以中老年人为主。此外,社区居民以低收入人群为主,退休人员主要依靠养老金生活,外来人口多在周边打工或作为小个体工商户生存。居民学历普遍处于高中及以下水平。

  谈及居民关系,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少部分街道,新居民(外来人口)与老居民(本地居民)间存在矛盾。在她看来,原因之一在于本地居民所抱有的轻微“优越感”;同时,新居民的到来似乎也催生了环境问题。我们推测,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经济地位等的差异可能也在其中发挥作用。但总体看,社区生活较为有序、和谐。

  传统街道由于基础设施、住房条件较为落后,居民们享有的私人空间有限,邻里互动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又因本地居民以老人居多,性情平静,在生活境遇上多有相似,因此亲近、熟识的邻里关系在本地有所体现。

(3.)卫生、治安与交通

  卫生环境,由于多数房屋的公房属性,阊门街区无物业管理,环境卫生主要由政府负责(与一般街道相似)。政府招标环卫公司清扫路面,处理生活垃圾,本地居民不额外摊付“环境费”。实地观察中,多数街巷卫生状况尚可,街巷中设 3 有公共卫生间与垃圾投放点,有专人管理维护。居民在生活与邻里交往中自觉形成维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治安环境,居委会表示本地整体治安环境较好,犯罪率低。治安主要依靠社区派出所民警巡逻,民警配备辅警。尽管街道设有电子监控体系,但老街巷道路曲折、环境复杂,需要警力配合。这与内下塘居民反映的 “每条街道会有几个批次人员盯着。”情况相符。

  交通环境,阊门地区以传统街巷为主,院落密集、道路狭窄,一般不允许汽车通行。居民多步行或以电动车代步,生活较为平静。专诸巷属街区内部道路,但宽度允许车行,又因其连接金门、阊门,位臵便利,所以发挥了部分机动车通行功能。受访的专诸巷居民表示,街道内存在汽车占道、扰民现象,所引起纠纷甚至“上了新闻”。专诸巷交通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相对其他巷弄,其具有更强的的开放性,与街区外交流更为紧密。这种特性,与其治安问题、邻里关系等存在联系。

  2.突出现象与问题分析

  1.人口变化趋势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阊门地区存在一种明显的人口变化倾向,即原住民不断流失、人口老化,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外来人口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拥有本地户口且现居于此的人口应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这些居民的子女及其下一代,为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多已搬离街道;而因为“故土难离”、“邻里环境好”、“经济条件有限”等原因,这些居民仍居住于此。

  通过一系列访谈,我们发现,涌入的外来人口中,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或来自其他城区,或来自农村,来此多为谋求生计,也有替亲人照看孩子。他们与本地居民具有较大相性(经济能力薄弱,文化水平不高),总体都能适应并融入街道生活。

  传统街巷所保存的房屋、道路、水井、园林等等,是构筑传统街巷生活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生活的根基。因为它们的存在,外来人口是可以作为街巷的新血液补充转化以延续街巷活力的。凭借这点,我认为市民文化并不会轻易消亡。

  2.居民特色生活习惯与老行当

  居民长期保有的、有代表性的生活习惯能较好地反映地区文化特色与传统,而老行当则是市井文化的重要印记。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阊门地区一些别具特色的生活习惯与老行当。

(1、)生活习惯

“孵茶馆”与“孵混堂”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分别指吃茶和泡澡,是江淮地区广为流传的俗语。名城如扬州、苏州、上海均有此俗,唤作“孵茶馆”、“孵混堂”。混堂即浴馆,吴地方言中用“孵”形容其中的闲适惬意、体态舒展。老苏州曾有大小茶馆无数,作为各色人等消遣集会的所在。因为资费低廉,服务周到,又兼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孵茶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改革开放后,市民生活水品提高,老式大众茶馆数量骤减,但人们吃茶的习惯坚强的延续了下来。

  阊门内外也曾茶馆聚集,今日西中市上茶馆老店则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似乎是数量繁多的麻将馆。这些场所以休闲、娱乐功能为主,兼具社交作用,也为主顾提供茶水,但是其趋利性容易滋生社会不良风气。麻将馆的兴旺似乎体现了安逸闲适的市民文化、吃茶习惯的传承,但也反映了时代风气转变、外来人口涌入对传统街区价值带来的冲击。

  孵混堂与孵茶馆类似,是老苏州广受欢迎的大众休闲活动,既解决了旧城居民的洗澡问题,同样具备重要的社交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可在家中洗浴;同时设施优越,装潢华丽的“浴场”大量涌现,老混堂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我们走访了阊门地区西中市上的建新浴室。建新浴室据说是城区内现存唯一具有百年历史的浴室。建新浴室在本地(指阊门)还有较庞大的客户群,主要面向老人,经营状况尚可。老人们将此当作重要的集会地点,顾客与 员工相互熟识。年轻人多寻求更时尚的浴场消费,更注重隐私与设施卫生,喜用一次性器具。老混堂内一次性用品较少,但清洁卫生等均采取严格标准。

  建新浴室由于阊门地区的顾客基础尚能取得不错的效益,但在苏州的其他地方,由于房租上涨、顾客流失,多数老混堂面临经营困难。小混堂经营不善倒闭,物资人员被其他混堂吸收继续坚持,长此以往,苏州的老浴室或将消失。

  新型浴场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卫生性、私密性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的需求,其繁荣符合市场规律,可以说是孵混堂这一传统的有益进步。但老混堂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创造的以街坊邻里为单位的社会枢纽,帮助老年人找到自我定位与生活寄托,其卫生状况、设施条件也在不断进步。

  总体上看,吃茶泡澡的习惯仍在延续,但其具有的社会联系功能已然减弱,而老茶馆与老混堂的产业经营则面临着严重萎缩,年轻人,无论是作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在逐渐远离这些产业。在狭窄的客户群体面前,呼喊“缺乏传承”、“后继无人”总显得有些空洞。新旧更替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从老产业中获取最有价值的传承,在新兴业态中寻求更广大的市场,健康发展才应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2、)老行当

  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们走访了阊门内下塘箍木桶的翁根林老伯、泰伯庙西侧的字画装裱师、内下塘的裁缝夫妇、吴趋坊油饼老店的老夫妇、建新浴室老板、艺圃茶室主管、阊门城楼下的白铁皮师傅。

  缝纫、修鞋、修表、白铁皮,剃头,这类附加值偏低的老行当与社区共生,伴随着居民需求兴起,而随着时代演进、社区的衰落与更替,这些传承价值较低的手艺又将渐渐失去竞争力。身处高档社区的居民或许在生活水准上已与他们划清界限、或许也同样需要这类行当,然而无论如何,高昂的租金会自动将老行当排除在社区之外。我们的需求与生活有时并非发自内心而是被环境塑造——高级社区在封闭与“上档次”之外,或许也拿走了居民拥有丰富社区生活的权利。

  尽管处境艰难,阊门以及古城内众多的历史街区如同避风港般存续了形形色色的老行当。它们与居民生活的联系依然紧密,为居民的传统生活提供道标,也从中获得滋养。他们所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传承、改善生活乃至生存,代 表着一个曾经繁荣的时代在现世的逐步衰弱。或许其中的淘汰不可避免,但我们的社会也会涌现出更符合时代的新事物。

  七、关于阊门新规划

  根据我们对《苏州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粗浅了解,阊门地区今后的改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空间上,“街巷河道保持历史格局,建筑本体分类保护”,这意味着阊门不会面临大范围的拆迁改造,街区的历史面貌将保留乃至优化,而现有的众多历史遗迹、名人旧居,将会得到更细致的保护。

  文化上,更多的博物馆、展示馆、雕塑小品将在阊门设立起来,阊门内外的诸多老字号或将恢复与引进。对阊门地区文化资源的整合,对各时期繁荣历史文化的展示会成为规划的中心。

  产业上,街区东面以书吧、茶室为主的市井商业街,西中市的民国风貌老字号商街,西面护城河—北码头一带的酒吧餐饮街,共同构成了阊门街区的商业格局。结合本地水路并进的格局,枕水民宿与特色酒店将出现在阊门居民的生活中。而阊门地区手工业兴旺的传统,或将带以传统手艺展示为主的创意店铺的涌现。

  可以想见,针对阊门的改造更像是一次整合、梳理,将原本繁多而无序的资源重新排位以发挥恰当的作用。规划已然成型,我们对阊门的情况也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希望不断改进、持续关注阊门发展的进程。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本站推荐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义和团悲剧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2009级1班

  姓名:胥兴钰

  学号:

  义和团悲剧

  这学期新开了一门课程“中国近现代史”,每次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都感慨万分,还有同学们的演讲都那么的绘声绘色。近来在图书馆看到几幅八国联军和清兵杀戮义和团团民的照片,不禁恻然心动,思绪沉重,久久难平。

  一个民族,倘若没有记性,大约总难免重蹈覆辙;一个民族倘若不知从苦难中汲取教训,怕是要万劫不复。应当有记性,应当懂教训的,首先应当是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和它的有历史责任感的民众。

  其中一张:行刑完毕,被砍掉的几颗脑袋滚了一地,那些无头的尸体佝偻着倒在地上,身子还被捆绑着,地上一大滩乌血,旁边一些人在袖着手默然观看。

  另一张:一群义和团团民被清兵押上刑场,这些即将被杀头的汉子们大都木然无表情,亦可说是沉着自若,绝无罗丹雕刀下的“加莱义民”那种痛苦万状的神情,亦无希腊雕刻家刀下的“拉奥孔”那种被毒蛇缠身的痛苦和绝望的表情。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是否有被出卖的沉痛感。

  然而,使我格外注意的是,中间一位精壮的汉子,赤着上身,腰间束一根布带,脚上趿着一双破布鞋,两臂交叉在胸前,脸上微微露笑,神态泰然自若,似乎在等着领奖,或是去就餐,这表情决不是几分钟后就跪在地上,引颈就戮,鲜血喷溢,身首异处了。

  义和团民这种视死如归的气度,这种面对死亡冷静沉着的神态,这种丝毫不露内心痛苦的性格,大约是国人那种对生命的理解的一种外现: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则死耳,何饶舌也?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是的,他们也许就是这样一批追求理想的农民,象他们的几世孙红卫兵那样青春无悔,死亦无悔,至今还在为往日的风光而自豪。

  执行死刑杀他们的,是手执大砍刀,一脸横相的大清刽子手。别忘了,这些将要被杀的汉子们,当初在自己的旗帜上写着“扶清灭洋”四字,现在他们要被大清帝国杀戮无赦。

  洋人杀中国人,则用洋枪;此时,他们待在一边作壁上观,欣赏这东方野蛮的杀人奇景。

  这就是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北京街头的真实情景。九十六年前,大批慷慨激昂、仇洋杀洋的中国农民就是这样被历史白白牺牲掉了。洋人没杀多少,他们自己却在老佛爷的出卖和洋人的围剿下成群地喋血故土。

  这些死者若是活着,至少应当是一百二十岁的老翁了;他们若是有后代,现在应当是五世孙了。不知这些儿孙们是在跑单帮呢,还走在种地?是在乡下开小店呢,还是跑到大城市去打工?是落草为寇了呢,还是在酝酿着新的教派?是在浑浑噩噩地聚众赌博呢,还是在读书求知?

  义和团是上个世纪末年(兴盛期为1898—1900)在中国北方山东农村自发兴起的民众组织。它最初名为义和拳。不久之后,他们改为义和团,口号为“扶清灭洋”,标志着这个民间组织在性质上的改变,显示出它己经被清政府利用,成为这个腐败政府的一群家奴和粗野的打手。这是义和团走向历史大悲剧的一个根本性质的转变。

  反清灭洋可能也以悲剧告终,但是却和扶清灭洋而失败大不相同。反清,标志着一种独立的政治倾向、清醒的头脑和正义的立场,至少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打击和扫荡清政权的腐败因素,促使它的政权内部产生某种变化;而扶清却起到了为这个病入膏肓的腐败政权加剧罪恶的消极作用,不仅使中国的国际形象丧尽脸面,而且使中国陷入空前灾难和极度耻辱的境地。这些只有血勇而缺乏清醒头脑的农民作了一件十分可悲的蠢事,不仅惨遭国际帝国主义力量的残酷绞杀,而且也遭到慈禧政权翻脸无情的迫害。

  毫无疑问,最初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有着相当的民族正义性质和反抗**的政治性质。这一运动的重要起因之一,就是反抗某些洋教人士在中国的不法活动和对某些恶徒的包庇。他们的活动,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对此已经忍无可忍。

  时人记载:“当时耶稣教民恃势惯与平民争讼,而官吏畏之如虎,一遇词讼,对于教民无不左袒,故积而成仇。加以甲午而后,强邻肆虐,中国怯弱,人民益愤,因思外洋所恃者枪炮,必有避枪炮之术,乃能御之,而金钟罩神拳之说兴矣。”

“去岁拳民抢教,牵连数府,到处响应,其事虽出于拳民之太过,其根实由于教民太横??地方官畏之如虎,明知教民不是,反责押平民。甚至教士为教民包揽词讼,该教民不递诉状,但凭教士函片,即签票传人,差役又需索骚扰,片

  纸下乡,中业倾产,曲直未判,真伪未分,而良民已受无穷之累犊连篇??近数年来,何省不兴教案?而抑之愈深,激之愈甚。若不釜底抽薪,而徒恃搜拿以镇压,窃恐柔懦者尽趋于洋教,强悍者愈增其不平,一位御使道:“山东义和等团,非欲谋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藉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藉以捍卫身家。”这些历史记载,清楚地勾画出这样一幅末世怪现状:洋人欺压农民;官府怕洋人,反过来压迫中国百姓;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

  清政府对中国民间自发组织和秘密结社一向采取严厉镇压和取缔手段(例如对白莲教,天地教),视为政权之大敌。然而,他们对待义和团却采取安抚和利用的手段,这是很耐寻思之事,显然它对了掌权者的胃口和需要。

  在最初阶段,地方政府当局对义和团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官员主张采取镇压手段(例如袁世凯),有的官员则采取招抚和引导的态度(例如大学士刚毅、端王载漪、山东巡抚毓贤等)。他们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互相对立。这是一种有趣的末世现象,也是一种大有学问的新式宫廷斗争手段。镇压者,是为了整个统治集团利益;而招抚和利用者,乃是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为了那一部分更自私更保守的集团的利益。这种引民间力量来向国内反对派或国外干涉者示威的手法,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中开了先河。

  义和团在反洋教问题上采取的那种横扫一切的态度,那种由反对不法教士到反洋教,发展到反对一切西方文化和科学发明的立场,那种由杀教士、烧教堂发展到凡是西方发明的东西都要摧毁,于是干起扒铁轨、倒电杆、毁电线之类的愚蠢行为。诚如一位智者所言,这些人“口诵咒语,能避火炮,且能闭火门,而不使之发。然能是者,百人中二三而已,且可暂不可久。总之,虽有法力,只可以倡乱,不足以成事。??闻者惊以为神术,遂开千古未有之奇祸??四月,保定有烧电杆,毁铁路之举。不知电杆,铁路乃国家营造者,既悬“保清灭洋”之旗,而又烧焚公家之物,是直与国家为难,非乱民而何。??而老成谋国者,以为乱民不可恃,兵端不可开。”

  这种野蛮行为一方面强烈地表现出中国民众对于近几十年来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产生的痛恨和反抗情绪,另一方面则深刻地表现出中华民族

  文化本身的某些保守性心态。不思社会发展,自私腐败的清帝国造成了西方列强欺凌中国的结果,使西方文化在中国成为征服者文化,使中国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而失去平衡,从而把羡慕变成了仇恨。究其原因,皆因中国社会与政治的长期不长进,不能给人民以进步,尊严与富强。

  这种野蛮和愚蠢的行为终于使痛恨西方列强的慈禧集团眼睛一亮,发现从贫瘠的黄土地上冒出一支完全可以利用的力量。这对于镇压变法因而陷入穷途末路的慈禧集团,无疑是一个绝望中的惊喜。不走现代化道路,不走政治改革道路,难道就真的没有路,就真的要受帝国主义的窝囊气,挨帝国主义的打么?你瞧,这天兵天将不就在老佛爷脚下的黄土地泉水般涌出来了吗?此时正是民心可用,何不创造一场历史大奇迹?

  于是,在最高统治者支持下,义和团在京城到处设坛,香火极盛一时。中国农民组织从来没有得到过专制君主如此的青睐,竟然能够破天荒地受到皇家的如此殊荣,能够在天子脚下,皇宫前面,如此张扬,如此自由,如此“造反”。

  时人记载:“光绪二十四年,近畿各省遂秘密有义和拳之组织,设坛吞符降神,不伦不类,自诩枪刀不入,耍刀舞枪,到处皆是。甚至妇女亦托真神附体,自诩能于空中飞舞,名为红灯照。其奸滑之徒,滥混其间,藉图私利。光绪二十五年,义和拳事暴发,各处杀戮外人,肆无忌惮。”

  在慈禧集团的支持和鼓动下,义和团愈走愈远,大开杀人毁教之风:“自称符咒种种灵验,可避刀枪,愈传愈远,愈远念妄,??其迫害教民也,以逐西教士为第一意。伪称奉太后懿旨,故受其蛊惑者日益众。七八月之间,遂千百成群,依势作威,而天主教民适逢其怒,被抢数十村,耶稣教尚无恙也。至中秋节前数日,匪焰更炽,于是不论天主教,耶稣教,既是教民不免惨害矣。??先惟劫掠财物,后则毁教堂,害教民,杀教士,无不可矣。”

  客观地说,慈禧老妇在接见和怂恿苦大仇深的农民“造反”上,是中国史无前例第一人。这些义和团,实在是六十六年后北京红卫兵的老祖爷。

  此时的义和团,已经成为清政府卵翼下的一支别动队。他们愈发无所顾忌,很象是六十六年后那位红司令麾下的红卫兵。在慈禧集团支持和鼓动下,义和团们愈走愈远,有恃无恐。在这种情绪下,官兵们也同样疯狂起来,不久发生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日本使馆人员杉山彬被杀事件,乃至围攻和炮轰外国使馆,从

  而挑起严重的外交纠纷和战争。于是,八国联军大兵压境,攻陷京城,慈禧集团仓皇鼠窜,把中国这个满是文化宝物的烂摊子丢给别人收拾。

  袁世凯说得很明白:“(山)东省民教不和,大半由于地方官办理未能持平。前任(指前任巡抚毓贤)自己怕洋人而煽动百姓与人闹事,未免太左。”

  就慈禧本人来说,她对走火入魔的义和团,本来持比较谨慎的怀疑态度,这老妇毕竟不是年幼的娃儿,大约应当知道这些乡野农民常常会有的那些戏法和骗招,大约知道他们会闹出麻烦。她对于这种厉害攸关的事情,最初还是较为小心的。

  可是,满街满城那么多风风火火的拳民,如此高涨的反洋情绪,不正是民心可用么?中国百姓从未没有这么热气腾腾地反洋鬼子的情绪和这种性质的群众运动,此气正可鼓而不可泻,这种情绪正可以使她对洋人的仇恨心情得到发泄。不过,她也实在害怕惹出大事,那会使她的江山为之倾倒,乃至光绪复辟。那些围在身边各怀鬼胎的王公们一味鼓噪,力主民心可用,对外宣战,终使这老妇支持了那些造反暴民的行为:“会慈禧太后谋废立,各国公使不允,仇洋特甚。拳匪则以教徒之横,适树‘灭洋’之帜,中经希旨诸臣之鼓惑,而太后遂欲令拳匪灭洋,匪得密旨,因于‘灭洋’之上,加‘扶清’二字,而滔天之势成矣。” 慈禧利用义和团杀洋人,可以说当初有一箭三雕之妙:一可因势利导,把农民对满清政权的痛恨转移到仇外上去;二则,可以教训洋人,让他们今后少对中国说三道四;第三,万一出了麻烦,农民不敌洋人,也可推到“暴民”头上,他们毕竟不是政府的军队,清廷可以转嫁责任。但是,慈禧完全打错了算盘,大大的错估了“刀枪不入”的力量。她从此一蹶不振。

  一个悲哀的民族。

  参考文献:《庚子大事记》、《庚子记事》

《近代史资料》

《义和团源流史科》

《陵县续志》

《义和团档案史料》

《茌平县志》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本站推荐3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