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点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3篇 古诗文中菊花的意象

时间:2022-10-08 13:04:15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大盘点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3篇 古诗文中菊花的意象,供大家参阅。

大盘点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3篇 古诗文中菊花的意象

大盘点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1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认同的具有某种含意的文化符号。熟知常见意象及其含意,对鉴赏古代诗歌将大有裨益。

  1、山川风物类

“青山”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隔水青山似两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胱《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月”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冰雪”“冰心”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水”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②时光流逝。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关山”①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②历史存在。如“关河梦断”“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清风明月白云”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的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如“明月别枝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①沉郁思古幽情。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如“暮霭沉沉楚天阔”。“太阳”希望,活力,时光流逝。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潜移默化的教化。“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雪”象征纯洁、高洁或环境的恶劣。“霜”人生无常易老,前路坎坷。“春风”希望,旷达,欢娱,得意。“西风”落寞,惆怅,思归,衰败。“浮云”游子漂泊,飘零。“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2、植物类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兰花”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涵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如:唐代李白《兰花诗》:“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歌。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竹子”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涵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通俗但入木三分,可谓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志了。

“菊花”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涵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草”“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用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比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杨柳、杨花”“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现李白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梧桐”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比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芭蕉”代指离情别绪。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

“莲”“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也是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

  牡丹:富贵,美好。丁香:愁思或爱恋情结。枯藤:萧瑟,荒凉。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意,感伤。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借指以诗传情。禾黍: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3、动物类 “蝉”:①品行高洁清高。如骆宾王《咏蝉》“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首诗都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等。

“杜鹃”:①孤独悲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杜鹃啼血猿哀鸣”;②乡思乡愁。如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鸿雁”:也叫“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蟋蟀”:又名“促织”,在古典诗歌中有“怀念征人”之意。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古诗十九首》);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猿啼”: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等都是借助猿啼表达伤感情绪的典例。

“鹧鸪鸟”: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鹧鸪”还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如“古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燕”:①燕子因常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酒醒后凄寂惆怅以及浓重的相思之情;②世事变迁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坦露了诗人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鸳鸯:比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大盘点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2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重点部分)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咪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已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一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选。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喻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节气与虚心。

  苏轼的诗《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通俗但也更加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志了。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一一志士、隐士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接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情,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予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发着历经风霜的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

——陆游

  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杨万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2)颜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杨万里

  主要作家:陶渊明 陆游 范成大 杨万里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离别远行、抒发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近代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

  五代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欧阳修《乐亭游春》:“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恩归、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心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诗经》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

——(宋)柳永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之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峰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李煜《鸟夜啼》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是为了引发下文“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动物类

  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意。(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宋)陆游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唐)贺朝《从军行》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2003年北京春招卷所选诗歌两首:

  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北宋)王安石《明妃曲》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北宋)晏殊《清平乐》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五代)李景《浣溪沙》

  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

——(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唐)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借蝉抒怀,以“露重”“风多”喻处境的险恶,以“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以“响易沉”喻言论被压制,以“无人信高洁”喻自己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自然而然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同情之人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晚唐)李商隐《蝉》

  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唐)白居易《琵琶行》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唐)李白《长干行》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其情景凄苦万状)

——(唐)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唐)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意境颇为清冷)

——(宋)秦观《踏莎行》

  器物类

  l.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酒表达了强烈深厚的依依惜别之情)——(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借酒将那故国之思、羁旅之愁写得凄苦感人)

  一——(宋)李清照《声声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悲中见壮,哀里见豪,借酒抒发出对人生、自我的热爱和肯定)——(唐)李白《将进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借饮酒表现出将士们豪放豁达的个性。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唐)王翰《凉州词》

  2.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恩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因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贺铸《捣练子》:“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通过思妇相思难寐,彻夜捣衣的情节,来表现思妇对征人刻骨思念的主题。

  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气象地理类

  l.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夕阳则多给人以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如:

  南朝民歌《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西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柳永《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萧瑟凄寒中尤显几分苍莽浑然的气象。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如: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用“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则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将夕阳与兴亡联系起来:“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李白的《忆秦娥》更见大家手笔,在同一首词中,上阕以月写思妇,下阕却以夕阳写怀古,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展现了一个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其凝重深邃的历史沧桑感力透纸背。

  2。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不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唐)杜牧《金谷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唐)李白《把酒问月》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代)李煜《浪淘沙》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

  3.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祥和,企望幸福

  雨——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第一类: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初始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即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第二类: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绵绵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才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唐)戎昱《云安阻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唐)温庭筠《咸阳值雨》 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南宋)陆游《书怀》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感慨生命悲凉提蜡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南宋)文天祥《翠玉楼》

  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宋)汪元量《酬王昭仪》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明)袁凯《客中夜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4.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结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再,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西风、秋叶、黄花等秋天的意象,揭示出她爱情受创伤的心理。

  李清照的著名词作《声声慢》中,不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等双声叠字,还有晚来寒风、黄花憔悴和霜林飞雁等秋日黄昏的意象,都十分深切地传达出女词人的悲愁的情绪。

  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徐再思的《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秋日的意象来诉说离情。

  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 沙场秋点兵。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

(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唯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融合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唐)张继《枫挢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恩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2)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以及对千古亘远深邃浩渺的宇宙的认识。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把酒问月》)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春江花月夜》)

大盘点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3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摘要】菊花之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陶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加咏之,由此而愈来愈显其在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宦外游子的感时伤怀、闺中思妇的淡淡闲愁、志士的坚贞高洁之感以及勇者的壮志豪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 菊花 意象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花,天地灵秀之所钟,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风骨,如古人言 :“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丽、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 花的意蕴由花儿自身的特质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交结而成,体现在诗词中的花的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有了其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价值。诸如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林逋子鹤妻梅??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而名扬天下。“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菊花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由于菊花具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色泽艳丽、花形多变、品德高尚等特点,而深受古人喜爱,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菊花还有黄花、节花、日精、鞠、寿客、金蕊、帝女花等许多别名,在我国大约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许多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都对菊花有记载,如《山海经》“女儿之山,其草多菊”、《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等。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魏晋时期更是大量栽植菊花,并逐步将之发展为一种观赏花卉。唐宋时期,菊花由我国东传朝鲜、日本,又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欧、美,至今已成为一种世界名花。

  牡丹雍容华贵,莲荷出淤泥不染,幽兰空谷吐芳,梅花高寒绽蕊,各有独自的韵致,倾倒无数爱花人。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拨动了诗人心中那根灵动的弦,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菊花,花中隐士者也。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古往今来,曾被世人所赞许,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虽然此诗中菊花还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兼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仕途失意时感到尘世的喧嚣和乏闷,并受道家逍遥哲学和佛学观念的影响,寄情于自然山水,渴望清净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菊花就成了幽人高士之花,它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出尘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东晋末年,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天生傲骨、清高孤标,看不惯当时世俗的时风和腐败的官场,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直至终寿。他在归田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躬耕自种。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上到处绽开的野菊,竞芳争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他提篮采菊,隔篱望山,人淡如菊,孤高绝俗,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真谛!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自战国以来,古人有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古代的诗人们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的不快和愁思。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陶渊明还有诗句言:“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娉婷袅娜的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三、思妇怀远的淡淡闲愁

  闺怨诗词古已有之,思妇情怀也是诗人们常咏的主题。“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欧阳修)。在《红楼梦 》 里也有这样的诗句:“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梦菊》潇湘妃子)。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语言清丽高雅,文雅优美。李清照的词作,经常出现菊花的意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黄花”即是指代菊花。李清照这些词作表达的主要是思念的淡淡忧伤和感时伤怀的悠悠情思。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成感情甚笃,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唱和诗词,一起搜集古玩,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丈夫宦游外地以后,她一个人独守幽闺,内心忧愁孤寂,形容枯槁,竟然比“黄花”还要瘦,实在可怜。丈夫过世以后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更因为遭遇金人入侵,国家山河沦丧,故乡沦于外邦之手,而其本人又随着南下的朝廷颠簸流离,饱尝人间辛酸,因此就有了“憔悴”、“飘零”的感觉悠悠情思,溢于言表。

  四、志士的坚贞高洁

  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二句写爱菊,爱有多深?情有多浓?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遍绕”“日斜”两个细节活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三、四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这是菊的神韵,也是诗人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把菊等同于野生杂草而不屑一顾,一般人们则在九月初九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可见人们爱菊成风,对菊是尊敬有加。

  三、四两句也是运用对比,更集中、更有力地表现出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再歌咏菊的品质,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不羡”加重语气,更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李白在《感遇》中写道“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这首五言古诗笔调自然流畅,在咏叹菊花的同时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与桀骜不驯、难逐俗流的高洁之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与《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意境相似,体现了诗人超然世外、洒脱豪放的人生境界。陆游的《晚菊》“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将菊花之余香与蒲柳之凋黄作了鲜明的对照,表露了诗人如菊花般凌霜耐久、不畏世俗权贵的至诚之心。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不随俗流的思想品质。

  五、勇者的豪情壮志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了菊花新的内涵。他曾写过两首有关菊花的诗歌。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这首《题菊花》诗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而这种胸襟、抱负的抒发由于通过比兴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这首《题菊花》,也可以说是他的诗化的政治宣言,显示了英雄的豪迈本色,堪称古今独步的咏菊佳作。

  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 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诗中也有一种凛然傲骨。郑思肖在南宋亡后,隐居苏州,但时时不忘故国。他在《画菊》一诗中托物言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借菊花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

  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青睐。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陶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易安、黄巢等的诗作,都可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走进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3]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 孟彤.李清照词赏析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5]张彩霞 ,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大盘点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3篇 古诗文中菊花的意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