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6篇 小石潭记同步训练含答案

时间:2022-10-08 18:48: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6篇 小石潭记同步训练含答案,欢迎参阅。

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6篇 小石潭记同步训练含答案

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1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⑥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4.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本文的特点决定的。设计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况。设计第二步,意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设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自读点拨

《小石潭记》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

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2

  小石潭记精选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7、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3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水尤清冽尤: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

(3)以其境过清清: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如鸣佩环,心乐之

  答: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

  7、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_____________,第三段探寻水漂源流,第四段突出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答:

【答案】5、尤其(格外)大约(大概)凄清(冷清)6、好像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感到很高兴(我心情高兴起来)。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7、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幽静(清幽、寂静、冷清等)8、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莆田市语文中考试题)

(三)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4

  圆柱部分圆柱的认识

  填一填

  1、第二个和最后一个不是圆柱

  2、侧面 底面 高 底面 高 侧面

  3、第一个不是,其余都是

  做一做

  1、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是圆柱的高

  2、第一个连最后一个,第二个连第一个,第三个连第二个

  3、长:40 × 3.14 = 125.6(厘米) 宽:30厘米

  圆柱部分圆柱的'表面积

  填一填

  1、侧面积+底面积×2 = 3.14×直径×高+3.14×半径2×2

  2、底面的周长×高=3.14×直径×高

  3、四舍五入

  算一算

  1、题目略

(1)12.5 × 8 = 100(平方米)

(2)3 × 2 × 3.14 × 2 = 37.68(平方分米)

  2、题目略

(1)r = 6.28 ÷ 3.14 ÷ 2 = 1(厘米)

  表面积:6.28 × 5 + 3.14 × 1 × 1 × 2 = 37.68(平方厘米)

(2)3 × 2 × 3.14 × 6 + 3 × 3 × 3.14 × 2 = 169.56(平方分米)

(3)8 × 3.14 × 7 + 4 × 4 × 3.14 × 2 = 276.32(平方分米)

(4)(9 × 2 + 9 × 5 + 2 × 5)× 2 = 146(平方厘米)

(5)6 × 8 × 8 = 384(平方分米)

  解决问题:

  1、12 × 2 × 3.14 = 75.36(平方分米)

  2、6 × 2 × 3.14 × 14 = 527.52(平方厘米)

  3、r = 6 ×(1/3)= 2(分米) 2 × 2 × 3.14 × 6 + 2 × 2 × 3.14 = 87.92(平方分米)

  4、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个底面积,即0.2 × 0.2 × 3.14 × 4 = 0.5024(平方米)

  5、502.4 ÷ 20 ÷ 3.14 = 8(厘米)

  圆柱部分圆柱的体积

  填一填

  1、Sh

  2、πr2h

  3、πd/2 2 h

  算一算

  1、题目略

(1)22 × 3.14 × 5 = 62.8(立方厘米)

(2)(6 ÷ 2)2 × 3.14 × 12 = 339.12(立方厘米)

(3)32 × 3.14 × 5 = 141.3(立方厘米)

(4)r = 9.42 ÷ 3.14 ÷ 2 = 1.5(厘米)1.52 × 3.14 × 3 = 21.195(立方厘米)

  2、题目略

(1)表面积:8 × 3.14 × 15 + 42 × 3.14 × 2 = 477.28 体积:42 × 3.14 × 15 = 753.6

(2)表面积:(25 × 6 + 25 × 10 + 6 × 10)× 2 = 920 体积:10 × 25 × 6 = 1500

  解决问题

  1、(0.6 ÷ 2)2 × 3.14 × 1 = 0.2826(平方米)= 282.6(升)

  2、96 ÷ 8 = 12(平方分米)

  3、1.52 × 3.14 × 4 × 0.7 = 19.782(吨)

  4、180 ÷ 12 = 15(平方厘米) 15 × 20 = 100(毫升)

  5、150 ÷[(10 ÷ 2)2 × 3.14 ] ≈ 2(厘米)

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5

  试一试

  1、题目略

  正数:+5 +8 4.5 15/4 +9.4

  负数:-25 -1/2 -0.7 -32

  2、题目略

(1)负二十四 (2)正十六

(3)负三分之二 (4)负零点零五

  做一做

  1、(2)A:+2 B:+4 C:+7 D:-2 E:-3

  比一比

< = = > >

  解决问题

(1)广州 哈尔滨

(2)> 北京

(3)< 西安

(4)广州>上海>西安>北京>哈尔滨

  综合练习

(一)填一填

  1、题目略

+6 0.5,+1/5,+6 -3,

-0.2, -1/3 +6 -3

  2、方向 距离 -6 -4 -2 2

  4、> > = = <

(二)判一判

  1~5 ╳ √ √ √ ╳

(三)写一写

  1、-200

  2、-4

  3、+40

  4、-12

  5、向北走

(四)解一解

  1、解:100-2=98

  2、-120 -220 +3660 -600

  3、(1)-5 (2)东 5 (3)+1 (4)16

  第二单元百分数

  第1节

  填一填

  1、90% 67% 30%

  20% 35% 95%

  2、九 九 七五 七 五

  五 五 六三 六 三

  解决问题

  1、题目略

(1)解:2800-2800×0.8=560(元)

(2)解:李老师:2300×0.85=1955(元)刘老师:2200×0.9=1980(元)1955<1980,1955-1930=25元

  2、解:5/(30-5)=20%

  3、解:1600×(1-10%)==1440(人)

  4、3.6÷(1+20%)=3.6÷1.2=30(万吨)

  5、解:400-495×90%=43.6(元)

  第2节

  填一填

  1、税率

  2、本金 利息 利率

  3、利率 时间

  4、90

  判一判

  1~3 ╳ √ √

  解决问题

  1、156×5%=7.8(万元)

  2、解:(30000-28500)÷30000×100%=5%

  3、解:4000-(4000-3500)×3%=3985(元)

  4、解:5000×3%=150(元)

  5、解:5万元=50000元 50000+50000×5.41%×5=63525(元)

  6、解:68×2%=1.36(万元)

  7、解:4000×4.25%×3=510(元)

  8、解:600×1%=6(元)

  9、解:(525÷2)÷3.75=7000(元)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一)填一填

  1、20 15 60 六

  2、80% 7/10 0.6 五

  3、200

  4、1

  5、68

  6、1425

(二)判一判

  1~4 ╳ √ √ ╳

(三)选一选

  1~4 A B C C

(四)解决问题

  1、解:33.8÷65%=32(元) 52-33.8=18.2(元)

  2、解:1000×(1+30%)=1300(千克)

  3、题目略

(1)解:4000-3500=500(元) 500×3%=45(元)

(2)解:(150-45)÷10%+1500+3500=6050(元)

  4、解:甲:48×70%×50=1680(元)

  乙:只需要38个,送12个 48×38=1824(元)

  丙:48×50=2400(元)2400-200=2200即只需要付200元

  答:在甲商场买比较合算。

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6

  第17章 分式

§17.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一)

  一、选择题. 1.C 2.B

  二、填空题. 1. 1320, 2.1,1 3. 小时 3v

  x?11132x?,(x?y),x; 分式:2,,,54m?nx?y2a三、解答题. 1. 整式:2a?3 ,

  6x?1131b2x?(x?y); 有理式:2a?3,,2,,,,,x 2ab5am?n4abx?y

  2. (1) x?0时, (2)x??3时, (3)x取任意实数时,(4)x??3 时 2

§17.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二)

  一、选择题. 1.C 2.D

  22二、填空题. 1. 12x3y3, 2. a?b 3. a?1

  三、解答题. 1.(1) 1a?211,(2) ,(3) ,(4) a?2b4acy?x

  2.(1) x2(x?y)21xyz14z15x , ,;(2) , 222222x(x?y)(x?y)x(x?y)(x?y)21xyz21xyz21xyz

  3.bccm ?a

§17.2分式的运算(一)

  一、选择题. 1.D 2.A

  21b3

  二、填空题. 1. , 2. 2 3. ?3 ax8a

  三、解答题.1.(1)21,(2)?1,(3)?c,(4)?; 2. ?x?4, ?6 x?23xy

§17.2分式的运算(二)

  一、选择题. 1.D 2.B

  m2?n2

  二、填空题. 1. , 2. 1, 3. ?1 mn

  142a2

  三、解答题. 1.(1) ,(2)2,(3)x,(4)? a?2ab

  2. x?1,当x?2 时 ,x?1?3

  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

  一、选择题. 1.C 2.B

  2二、填空题. 1. x?16,x?4?6 2. x?5, 3. x?2

  三、解答题. 1.(1)x?

  2. x?1,(2)x?2,(3)x??10,(4)x?2,原方程无解; 22 3

  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

  一、选择题. 1.C 2.D

  二、填空题. 1. x?3,x?3,806040160?x??0.1, 3.?25% 2. x?3x?3x?180x

  三、解答题. 1.第一次捐款的人数是400人,第二次捐款的人数是800人

  2. 甲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

  17.4 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一)

  一、选择题. 1.B 2.D

  二、填空题. 1.0.001,0.0028 , 2.?3, 3. a?1

  三、解答题. 1.(1)1,(2)11,(3),(4) 9, (5) , (6) ?4 1254

  2.(1)0.0001,(2)0.016,(3)0.000025,(4)?0.00000702

  17.4 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二)

  一、选择题. 1.B 2.C

  二、填空题. 1.10,10 2.0.000075, 8.07?10 3.6.3?10m

  三、解答题. 1.(1)5.7?10,(2)1.01?10,(3)?4.3?10,(4)2.003?10 8?2?5?56?6?3?4

  11136x242. (1)2,(2)33,(3)x,(4), (5) , (6) 10; 3. 15.9 aaabxy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18.1变量与函数(一)

  一、选择题. 1.A 2.B

  二、填空题. 1. 2.5,x、y 2.10?2x 3. y?0.8x

  8x?10)三、解答题. 1. y?1000?3.6x 2. y?12?1.(

§18.1变量与函数(二)

  一、选择题. 1.A 2.D

  二、填空题. 1. x?1 2. 5 3. y?36?4x,0?x?9

(x?20)三、解答题. 1. y?15?0.5x,0?x?30的整数 2. (1)y?500?10,

(2)810元

§18.2函数的图象(一)

  一、选择题. 1.B 2.A

  二、填空题. 1. x ,三,四 2. (-1,-2) 3. -7,4

  三、解答题. 1. 作图(略),点A在y轴上,点B在第一象限,点C在第四象限,点D在第三象限; 2. (1)A(-3,2),B(0,-1),C(2,1) (2)6

§18.2函数的图象(二)

  一、选择题. 1.A 2.B

  二、填空题. 1. 5.99 2. 20 3. (1)100 (2)甲 (3)10米/秒,8米/秒

  三、解答题. 1. (1)40 (2)8,5 (3)y?40?5x,0?x?8

  2. (1)时间与距离 (2)10千米,30千米 (3)10点半到11点或12点到13点

§18.2函数的图象(三)

  一、选择题. 1.C 2.D

  二、填空题. 1. 3 2. 12分钟 3. y?

  三、解答题1. (1)体温与时间(2):

  2.(1)y?4?x,0?x?4 (2)作图略

§18.3一次函数(一)

  一、选择题. 1.B 2. B

  二、填空题. 1. (1)、(4), (1) 2. m?3,m?2 3. y?2.6x

  三、解答题. 1. (1)y?240?5x,(2)390元; 2. ?3或?1

§18.3一次函数(二)

  一、选择题. 1.A 2. C 体温(℃) 39 36 38 36 1(20?2t)2 212 18 24 时间t(h) 6

  二、填空题. 1. y??5x?3 2. ?1 3. 0, 3 3

  三、解答题. 1. ;两条直线平行 2. y??3x?1

§18.3一次函数(三)

  一、选择题. 1.C 2. D

  二、填空题. 1. -2,1 2. (-2,0) ,(0,-6) 3. -2

  三、解答题. 1. (1)(1,0) ,(0,-3),作图略 (2)3 2. (1) y?18?3x,2

  0?x?6 (2)作图略,y的值为6

§18.3一次函数(四)

  一、选择题. 1.B 2.B

  二、填空题. 1. 第四 2. > 3. m?1

  三、解答题. 1. (1)m?1 (2) -2 2. (1) x?2,(2)a?b(图略)

§18.3一次函数(五)

  一、选择题. 1.D 2.C

  二、填空题. 1. y?7x?5 2. 答案不唯一,如:y?x?2 3. -2, 2

  三、解答题. 1. y??x?5 2. (1)(4,0) (2)y?

§18.4反比例函数(一)

  一、选择题. 1.D 2.B 3x?6 2

  620 2. 1 3. y?,反比例 xx

  3三、解答题. 1. (1)y? (2)点B在图象上,点C不在图象上,理由(略) x

  32. (1)y?? x二、填空题. 1. y?

(2)

§18.4反比例函数(二)

  一、选择题. 1.D 2.D

  二、填空题. 1. 第一、三;减小 2. 二,第四 3. 2

  三、解答题.1. (1)-2 (2)y1?y2 2. (1)y??21 , x2

§18.5实践与探索(一)

  一、选择题. 1.A 2.B

  二、填空题. 1. ?4 2. (1,-1) 3. (4,3)

  三、解答题. 1. y?x?2 2.(1)①.甲,甲,2 ②.3小时和5.5小时

(2)甲在4到7小时内,10 个

§18.5实践与探索(二)

  一、选择题. 1.A 2.B

  二、填空题. 1. y??2 2. x??2 3. m?0

  三、解答题. 1.(1)x?77 (2)x?(作图略)2. (1)1000 22

(2)y?300x?5000 (3)40

§18.5实践与探索(三)

  一、选择题. 1.B 2.C

  二、填空题. 1. 7 ,15 2. y?7x?8(115?x) 3. y?0.5x?12 8

  三、解答题. 1. (1)y?2x?10 (2) 27cm

  第19章 全等三角形

§19.1命题与定理(一)

  一、选择题. 1.C 2.A

  二、填空题. 1.题设,结论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真 3. 如:平行四边

  形的对边相等

  三、解答题. 1.(1)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2)如果一条中线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那么它等于斜边的一半; 2.(1)真命题;(2)假命题,如:?2?2,但?2?2; 3.正确,已知: a?b,a?c,求证:b∥c ,证明(略)

§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一、选择题. 1. A 2.A

  二、填空题. 1.(1)AB和DE;AC和DC;BC和EC (2)∠A和∠D;∠B和∠E;∠ACB和∠DCE; 2.2 3. 110

  三、解答题. 1. (1)△ABP≌△ACQ, AP和AQ, AB和AC, BP和QC,∠ABP和∠ACQ, ∠BAP和∠CAQ,∠APB和∠AQC, (2)90°

§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

  一、选择题. 1.D 2.B

  二、填空题. 1. △ABD≌△ACD,△ABE≌△ACE 或△BDE≌△CDE 2. ABD, CDB, S.A.S

  3. ACB ECF

  三、解答题.1.证明:∵AB∥ED∴∠B=∠E又;∴AC=CD;2.证明:(1)∵△ABC是等边三角形∴AC=B;(2)∵△ACE≌△BCD∴∠EAC=∠B=60;§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一、选择题.1.D2.C;二、填空题.1.(1)S.A.S;(2)A.S.;三、解答题.1.证明:∵AB∥DE∴∠B=∠DE;∵BE=CF∴BE+EC=CF+EC

  三、解答题.1.证明:∵AB∥ED ∴∠B=∠E 又∵AB=CE,BC=ED ∴△ABC≌△CED

∴AC=CD

  2.证明:(1)∵△ABC是等边三角形 ∴AC=BC ,∠B=60° 又∵DC绕C点顺时针旋转60°到CE位 ∴EC=DC ,∠DCE=60° ∴∠BCA=∠DCE ∴∠DCE∠DCA=∠ACB∠DCA, 即∠ACE=∠BCD,∴△ACE≌△BCD

(2)∵△ACE≌△BCD ∴∠EAC=∠B=60° ∴∠EAC=∠BCA ∴AE∥BC

§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一、选择题. 1.D 2.C

  二、填空题. 1.(1) S.A.S; (2)A.S.A; (3)A.A.S 2. AD=EF (答案不唯一)

  三、解答题. 1.证明:∵AB∥DE ∴∠B=∠DEF 又∵AC∥DF ∴∠F=∠ACB

∵BE=CF ∴BE+EC=CF+EC ∴BC=EF ∴△ABC≌△DEF ∴AB=DE

  2.ABCD中,AD=BC ,AD∥BC ∴∠DAC=∠BCA 又∵BE∥DF

∴∠AFD=∠BEC ∵BC=AD ∴△BCE≌△DAF ∴AF=CE

§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

  一、选择题. 1.B 2.D

  二、填空题. 1. ACD,直角 2. AE=AC (答案不唯一) 3. 3; △ABC≌△ABD , △ACE≌△ADE, △BCE≌△BDE

  三、解答题. 1.证明:∵BE=CF ∴BE+EC=CF+EC ∴BC=EF 又∵AB=D E,AC=DF ∴△ABC≌△DE ∴∠B=∠DEF ∴AB∥DE

  2.证明:∵AB=DC,AC=DB,BC=BC ∴△ABC≌△DCB ∴∠DBC=∠ACB

∴BM=CM ∴ACMC=BDMB ∴AM=DM

§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五)

  一、选择题. 1.D 2.B

  二、填空题. 1.3 ; △ABC≌△ADC,△ABE≌△ADE,△BCE≌△DCE 2. AC=BD (答案不唯一)

  三、解答题. 1.证明:∵BF=CD ∴BF+CF=CD+CF 即BC=DF 又∵∠B=∠D=90°,AC=EF ∴△ABC≌△EDF ∴AB=DE

  2.证明:∵CD⊥BD ∴∠B+∠BCD=90° 又∵∠ACB=90°∴∠FCE=∠B 又∵FE⊥AC , ∴∠FEC=∠ACB=90° ∵CE=BC ∴△FEC≌△ACB ∴AB=FC

§19.3尺规作图(一)

  一、选择题. 1.C 2.A

  二、填空题. 1.圆规, 没有刻度的直尺 2.第一步:画射线AB;第二步:以A为圆心,MN

  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C

  三、解答题. 1.(略) 2.(略) 3.提示:先画BC=BC,再以B′为圆心,AB长为半径作弧,再以C′为圆心,AC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则△A′B′C′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19.3尺规作图(二)

  一、选择题. 1. D

  二、解答题. 1.(略) 2(略)

§19.3尺规作图(三)

  一、填空题. 1. C △CED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是顶角的平分线

  二、解答题. 1.(略) 2.方法不唯一,如可以作点C关于线段BD的对称点C′.

§19.3尺规作图(四)

  一、填空题.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二、解答题. 1.(略) 2.(略) 3. 提示: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l相交于点P,则P就是车站的位置.

§19.4逆命题与逆定理(一)

  一、选择题. 1. C 2. D

  二、填空题.1.已知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这两个角相等;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

  的补角也相等.;2.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 如果∠1和∠2是互为邻补角,那么∠1+∠2 =180 ° 真命题

  三、解答题. 1.(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真命题;(2)如果a?b,那么a2?b2,是真命题;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是真命题. 2. 假命题,添加条件(答案不唯一)如:AC=DF 证明(略)

§19.4逆命题与逆定理(二)

  一、选择题. 1. C 2. D

  二、填空题. 1. ①、②、③ 2.80 3.答案不唯一,如△BMD

  三、解答题. 1. OE垂直平分AB 证明:∵AC=BD,∠BAC=∠ABD ,BA=BA

∴△ABC≌△BAD ∴∠OAB=∠OBA ∴△AOB是等腰三角形 又∵E是AB的中点 ∴OE垂直平分AB 2. 已知: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 证明(略)

§19.4逆命题与逆定理(三)

  一、选择题. 1. C 2.D

  二、填空题. 1.15 2.50

  三、解答题1. 证明:如图,连结AP,∵PE⊥AB ,PF⊥AC ,

∴∠AEP=∠AFP=90 又∵AE=AF,AP=AP,∴Rt△AEP≌Rt△AFP,

∴∠EAP=∠FAP,∴AP是∠BAC的角平分线,故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

  2.提示:作EF⊥CD ,垂足为F,∵DE平分∠ADC ,∠A=90,EF⊥CD ∴AE=FE ∵AE=BE ∴BE=FE 又∵∠B=90,EF⊥CD ∴点E在∠DCB的平分线上

∴CE平分∠DCB

§19.4逆命题与逆定理(四)

  一、选择题. 1.C 2. B

  二、填空题. 1.60° 2.11 3.20°或70°

  三、解答题. 1.提示:作角平分线和作线段垂直平分线,两条线的交点P为所求作. ???

  第20章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

  一、选择题. 1.D 2.D

  二、填空题. 1. AD=BC (答案不唯一) 2. AF=EC (答案不唯一) 3. 3

  三、解答题. 1.证明:∵DE∥BC, EF∥AB ∴四边形DEFB是平行四边形 ∴DE=BF 又 ∵F是BC的中 ∴BF=CF. ∴DE=CF

  2.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B∥CD ∴∠ABD=∠BDC

  又 ∵AE⊥BD,CF⊥BD ∴ABE≌CDF.

(2) ∵ABE≌CDF. ∴AE=CF 又 ∵AE⊥BD,CF⊥BD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二)

  一、选择题. 1.C 2.C

  二、填空题. 1. 平行四边形 2. AE=CF (答案不唯一) 3. AE=CF (答案不唯一)

  三、解答题. 1.证明:∵∠BCA=180°-∠B-∠BAC ∠DAC=180°-∠D-∠DCA 且∠B=∠D ∠BAC=∠ACD ∴∠BCA=∠DAC ∴∠BAD=∠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O=CO,BO=DO 又 ∵E、F、G、H分别为AO、BO、CO、DO的中点 ∴OE=OG,OF=OH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

  一、选择题. 1.A 2.C

  二、填空题. 1. 平行四边形 2. 3

  三、解答题. 1.证明:在□ABCD中,AB=CD,AB∥CD ∵AE=CF ∴AB-AE=CD-CF

  即BE=DF ∴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BD、EF互相平分

  2.证明:在□ABCD中,AD=BC,AD∥BC,AO=CO ∴∠DAC=∠BCA 又∵∠AOE= ∠COF ∴AOE≌COF.∴AE=CF ∴DE=BF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20.2 矩形的判定

  一、选择题. 1.B 2.D

  二、填空题. 1. AC=BD (答案不唯一) 2. ③,④

  三、解答题. 1.证明:(1)在□ABCD中,AB=CD ∵BE=CF ∴BE+EF=CF+EF

  即BF=CE 又∵AF=DE ∴ABF≌DCE.

(2)∵ABF≌DCE.∴∠B=∠C 在□ABCD中,∠B+∠C=180°

∴∠B=∠C=90° ∴□ABCD是矩形

  2.证明:∵AE∥BD, BE∥AC ∴四边形OAEB是平行四边形 又∵AB=AD,O是BD的中点

∴∠AOB=90° ∴四边形OAEB是矩形

  3.证明:(1)∵AF∥BC ∴∠AFB=∠FBD 又∵E是AD的中点, ∠AEF=∠BED ∴AEF≌DEB ∴AF=BD 又∵AF=DC ∴BD=DC ∴D是BC的中点

(2)四边形ADCF是矩形,理由是:∵AF=DC,AF∥DC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又∵AB=AC,D是BC的中点 ∴∠ADC=90° ∴四边形ADCF是矩形

§20.3 菱形的判定

  一、选择题. 1.A 2.A

  二、填空题. 1. AB=AD (答案不唯一) 2. 2 3. 菱形 3

  三、解答题. 1.证明:(1)∵AB∥CD,CE∥AD ∴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又∵AC平分∠BAD ∴∠BAC=∠DAC ∵CE∥AD ∴∠ECA=∠CAD

∴∠EAC=∠ECA ∴AE=EC ∴四边形AECD是菱形

(2)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是:∵AE=EC,E是AB的中点 ∴AE=BE=EC

∴∠ACB=90°∴ABC是直角三角形

  2.证明:∵DF⊥BC,∠B =90°,∴AB∥DF ,∵∠B =90°,∠A =60°, ∴∠C =30°, ∵∠EDF =∠A =60°,DF⊥BC,∴∠EDB =30°,∴AF∥DE ,∴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由折叠可得AE=ED,∴四边形AEDF是菱形.

  3.证明:(1)在矩形ABCD中,BO=DO,AB∥CD ∴AE∥CF ∴∠E=∠F

  又∵∠BOE=∠DOF,∴BOE≌DOF.

(2)当EF⊥AC时,以A、E、C、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BOE≌DOF.

∴EO=FO 在矩形ABCD中, AO=CO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又∵EF⊥AC, ∴四边形AECF是菱形

§20.4 正方形的判定

  一、选择题. 1.D 2.C

  二、填空题. 1. AB=BC (答案不唯一) 2. AC=BD (答案不唯一)

  三、解答题. 1.证明:(1)∵AB=AC ∴∠B=∠C 又∵DE⊥AB,DF⊥AC,D是BC的中点 ∴BED≌CFD.

(2)∵∠A=90°,DE⊥AB,DF⊥AC ∴四边形AEDF是矩形 又∵BED≌CFD

∴DE=DF ∴四边形DFAE是正方形.

  2.证明:(1)在中,AO=CO 又∵ACE是等边三角形 ∴EO⊥AC.

∴四边形ABCD是菱形.

(2)∵ACE是等边三角形 ∴∠AED=1∠AEC=30°,∠EAC=60° 2

  又∵∠AED=2∠EAD ∴∠EAD=15°∴∠DAC=45°∴∠ADO=45°∴AO=DO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20.5 等腰梯形的判定

  一、选择题. 1.B 2.D

  二、填空题. 1.等腰梯形 2. 4 3. ③,④

  三、解答题. 1.证明:(1)∵AB=AC ∴∠ABC=∠ACB 又∵BD⊥AC,CE⊥AB, BC=BC ∴BCE≌CBD ∴EB=CD ∴AE=AD ∴∠AED=∠ADB

∵∠A+∠AED+∠ADE=∠A+∠ABC+∠ACB ∴∠AED=∠ABC ∴DE∥BC

∴四边形BCDE是等腰梯形.

  2.证明:(1)在菱形ABCD中,∠CAB=1∠DAB=30°,AD=BC , ∵CE⊥AC, 2

∴∠E=60°, 又∵DA∥BC, ∴∠CBE=∠DAB=60°∴CB=CE ,∴AD=CE, ∴四边形AECD是等腰梯形.

  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 ∴∠B=∠BCD, ∵GE∥DC ,∴∠GEB=∠BCD, ∴∠B=∠GEB, ∴BG=EG, 又∵GE∥DC, ∴∠EGF=∠H, ∵EF=FC, ∠EFG=∠CFH, ∴GEF≌HCF, ∴EG=CH , ∴BG=CH.

  第21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一)

  一、选择题. 1.C 2.B

  二、填空题. 1. 169 2. 20 3. 73

  三、解答题. 1. 82 2. 3.01

§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二)

  一、选择题. 1.D 2.C

  二、填空题. 1. 14 2. 1529.625

  三、解答题. 1.(1) 84 (2) 83.2

§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三)

  一、选择题. 1.D 2.C

  二、填空题. 1. 4.4 2. 87 3. 16

  三、解答题. 1. (1)41 (2)49200 2. (1)A (2)C

§21.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四)

  一、选择题. 1.D 2.B

  二、填空题. 1. 1 2. 30% 3. 25180

  三、解答题. 1. (略) 2. (1)15 15 20 (2)甲 (3)丙

§21.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一)

  一、选择题. 1.B 2.D

  二、填空题. 1. 1.5 2. 9, 9, 3. 2, 4

  三、解答题. 1.(1)8 (2)37.5 2.(1)260 240 (2)不合理,因为大部分工人的月加工零件数小于260个

§21.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二)

  一、选择题. 1.C 2.B

  二、填空题. 1.众数 2. 中位数 3. 1.70米

  三、解答题. 1.(1)众数:0.03,中位数:0.03 (2)不符合,因为平均数为0.03>0.025

  2. (1)3,5,2,2 (2)26,25,24 (3)不能,因为众数为26,只有9个人达到目标,没有到一

  半.

§21.3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一)

  一、选择题. 1.D 2.B

  二、填空题. 1. 70 2. 4 3.甲

  三、解答题. 1.甲:6 乙:4 2. (1) 甲:4 乙:4 (2) 甲的销售更稳定一些,因为甲的方差约为0.57,乙的方差约为1.14,甲的方差较小,故甲的销售更稳定一些。

§21.3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二)

  一、选择题. 1.B 2.B

  二、填空题. 1.13.2 2. 18.29 3. 1.73

  三、解答题. 1.(1)0.23 (2)8.43 2. (1) 乙稳定,因为甲的标准差约为4.6, 乙的标准差约为2.8, 乙的标准差较小,故乙较稳定 3. 极差:4 方差:2 标准差:1.41

小石潭记配套练习册答案6篇 小石潭记同步训练含答案相关文章: